葉其蓁

《女科指掌》~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惡阻

【歌】,惡阻生於二月時,心煩悶亂食難施。胚胎經隧多壅塞,濁氣攻衝運化遲,氣鬱停痰兼胃實,虛寒肝火併憂思,大都止嘔調脾胃,順氣和中最得宜。

【論】,惡阻者,謂妊娠吐嘔、噁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產寶》謂之子病。巢氏謂之惡阻。陳良甫謂胃氣怯弱,中脘停痰,脈息和順,但四肢沉重,頭眩擇食,惟嗜酸鹹,甚者寒熱嘔吐,胸膈煩滿,半夏茯苓丸。張仲景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於法六十日當有此症,設有醫者治逆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金匱要略》曰: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

【脈】,嘔吐痰水寸必沉滑,澀郁遲寒微虛數熱,怒氣傷肝脈弦而弱,或虛或實有力無力。痰水

惡阻多因胃有痰,飲隨氣上亦相參,二陳砂藿堪和胃,若喜酸嘗主是男。戴復庵曰:胎前惡阻見物嘔吐,嗜酸鹹物,多臥少起,俗名病鬼。蓋其人宿有痰飲,血壅遏而不行,飲隨氣上停滯肝經,故喜酸物,金能剋木,以辛勝之,小半夏茯苓湯主之,或二陳湯、砂仁、藿香。

虛寒

胃虛令人常吐食,胃冷無緣納水漿,二者必然脈遲細,人參半夏與乾薑。

肝火

小腹平明氣上衝,因而鬱塞滿胸中,厥陰相火衝於胃,茹橘蘆根用總同。羅大無曰:妊娠三月嘔吐惡阻,每至寅卯時覺小腹有氣上衝,然後膈滿而吐,此肝火挾衝脈之火上衝也,用沉香磨水,化抱龍丸一服,胸膈氣不升吐自止也。

氣鬱

氣鬱中焦嘔吐生,頭眩胸滿脹非輕,脈來左手弦而弱,苓半煎湯下抑青。朱丹溪曰:嘔吐暈眩,脈左弦而弱,此惡氣因怒氣所激,肝氣傷乃挾胎氣上逆,參朮補之非也,宜半夏茯苓湯下抑青丸,或砂仁炒為末,淡薑湯調服二錢。

胃實

氣血成胎二月間,中焦壅塞不能還,必然穢濁攻於胃,水穀如何得下關。蘆根湯。丹溪曰:妊娠嘔逆不食,心煩悶亂,乃是氣血積聚以養胎元,精血內郁,穢濁之氣上攻於胃,宜陳皮半夏湯。

用藥大法

李茂翁曰: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當服理血歸原藥則愈矣。經曰:無陰則嘔是也。歸原散。薛立齋曰:中脘停痰,二陳湯加枳殼,若飲食停滯,六君子湯加枳殼,若脾胃虛弱,異功散。胃氣不足,人參桔皮湯。氣惱加枳殼,胸脅痞悶加蘇梗,脅痛加柴胡,飲食少思六君子加枳殼、蘇梗,頭暈體倦六君子,脾胃虛弱,嘔吐不食,半夏茯苓湯加白朮。蓋白朮、茯苓、半夏、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予常用驗矣。

故王子亨白朮散、局方人參丁香散、楊振人參桔皮湯、齊自明醒脾飲,不用半夏亦可。

【方】

半夏茯苓丸

茯苓,半夏,桔皮,枳殼,人參,甘草,乾薑

白話文:

【歌訣】

懷孕初期(二月左右)出現的孕吐,會讓人心煩意亂,難以進食。這是因為胎兒的發育導致經絡管道阻塞,濁氣上衝,使得身體的運化功能遲緩。同時,也可能因為氣鬱、痰滯、胃實,或是虛寒、肝火以及憂思等因素影響。治療重點在於止吐、調理脾胃,讓氣機順暢和諧最為合適。

【論述】

所謂的「惡阻」,指的是懷孕期間出現的嘔吐、噁心、頭暈、厭食或挑食等現象。《產寶》稱之為「子病」,巢元方稱之為「惡阻」。陳良甫認為是胃氣虛弱,中脘積痰所致。患者脈象平和,但四肢沉重,頭暈挑食,特別喜歡酸鹹食物,嚴重時會發冷發熱、嘔吐,胸悶不適,可以用半夏茯苓丸治療。張仲景說,孕婦脈象平和,陰脈稍微虛弱,出現口渴卻不能進食,沒有發冷發熱等症狀,這就是妊娠的表現,通常在懷孕六十天左右會出現。如果醫生誤判病情,用藥導致孕婦在一個月內就出現吐瀉等症狀,那麼胎兒就保不住了。《金匱要略》記載,孕婦嘔吐不止,可以用乾薑人參半夏丸治療。

【脈象】

孕吐伴隨痰液時,寸脈多沉滑。脈象澀滯遲緩的,多為虛寒;微弱數快的,多為熱證。因怒氣傷肝導致的,脈象弦而弱。脈象可以虛實不定,有時有力,有時無力。痰液是造成惡阻的常見因素。

惡阻多因胃中有痰,飲邪隨氣上逆所致,二陳湯加砂仁、藿香可以調和胃氣。如果孕婦喜歡吃酸的,多半懷的是男孩。戴復庵說,孕期惡阻看到東西就想吐,喜歡酸鹹食物,多臥床休息,少活動,民間俗稱「病鬼」。這是因為患者本來就有痰飲,血脈壅塞不通暢,飲邪隨氣上逆停滯在肝經,所以喜歡酸味。金可以克木,可以用辛味來制約,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加砂仁、藿香來治療。

【虛寒】

胃虛弱會使人經常吐出食物,胃部寒冷會使人無法接受水飲,這兩種情況通常伴隨脈象遲緩細弱。可以用人參、半夏和乾薑來治療。

【肝火】

清晨時分,感覺小腹之氣上衝,導致胸中鬱悶,這是肝火挾帶著衝脈的火氣上衝到胃部所致,可以用煮橘皮和蘆根來治療。羅大無說,懷孕三個月出現的嘔吐惡阻,每到寅卯時分(凌晨三點到七點)會感覺小腹有氣上衝,然後胸膈悶脹而嘔吐,這是因為肝火挾帶著衝脈的火氣上衝所致,可以用沉香磨水沖服抱龍丸,可以使胸膈之氣下降,嘔吐自然停止。

【氣鬱】

氣機鬱滯在中焦會引起嘔吐,同時伴有頭暈、胸悶、腹脹等症狀。脈象在左手多呈現弦而弱的狀態。可以用苓半煎湯來疏肝解鬱。朱丹溪說,嘔吐伴隨頭暈目眩,脈象左弦而弱,這是因為怒氣傷肝,導致肝氣挾帶著胎氣上逆所致。用人參、白朮等補藥反而不合適,應該用半夏茯苓湯加抑青丸,或用砂仁炒熟研末,用淡薑湯調服。

【胃實】

懷孕二個月時,胎兒逐漸成形,中焦容易壅塞不通,導致穢濁之氣上攻於胃,影響水穀的消化和下降。可以用蘆根湯來治療。朱丹溪說,妊娠期間嘔吐不食,心煩意亂,這是因為氣血積聚以養育胎兒,精血內郁,穢濁之氣上攻於胃。可以用陳皮半夏湯來治療。

【用藥大法】

李茂翁說,如果左脈虛弱且嘔吐不止,服用其他藥物沒有效果,應該用理血歸原的藥物才能治好。《黃帝內經》說:「無陰則嘔」,意思是陰液不足會導致嘔吐。可以用歸原散。薛立齋說,中脘積痰,可以用二陳湯加枳殼。如果因飲食停滯,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枳殼。如果脾胃虛弱,可以用異功散。如果胃氣不足,可以用人參桔皮湯。如果因惱怒導致的,加枳殼。如果胸脅悶脹,加蘇梗。如果脅肋疼痛,加柴胡。如果食慾不振,用六君子湯加枳殼、蘇梗。如果頭暈體倦,用六君子湯。如果脾胃虛弱,嘔吐不食,可以用半夏茯苓湯加白朮。白朮、茯苓、半夏、陳皮、砂仁等藥物具有安胎氣、健脾胃的功效,臨床上使用效果很好。

王子亨的白朮散、局方的人參丁香散、楊振的人參桔皮湯、齊自明的醒脾飲,即使不用半夏也有效。

【方劑】

  • 半夏茯苓丸 茯苓、半夏、桔皮、枳殼、人參、甘草、乾薑,將藥材製成蜜丸,每次服用二十丸。《肘後方》中沒有乾薑和半夏,只有五味藥。

  • 乾薑人參半夏丸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加入生薑汁製成糊丸,用砂仁湯送服。

  •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茯苓、半夏、生薑,用水煎服,忌食羊肉、雞肉、魚肉和麵食。

  • 蘆根湯 生蘆根、桔皮、生薑、大腹皮、枇杷葉,用水煎服。

  • 歸原散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桔梗、甘草、枳殼、川芎、當歸、白芍、丁香,加入薑、棗用水煎服。

  • 半夏茯苓湯 半夏、茯苓、生薑、桔皮、人參、旋覆花、白芍、甘草、川芎、桔梗、細辛、生地。如果發熱,去掉細辛加知母;如果腹瀉,去掉生地。服用兩劑後,再服用茯苓丸。

  • 二香散 香附(一兩)、藿香(五錢)、甘草(二錢),研磨成粉,用砂仁湯調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