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指掌》~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胎前門
3. 胎前用藥大法
【歌】,婦人初妊最難看,惡食貪眠或嗜酸,母病則須先療母,因胎即便把胎安。
【論】,王海藏曰:安胎之法有二,如母病以致動胎,但療母而胎自安也。若胎氣不固,或有所觸動以致母病者,宜安胎則母自愈矣。胎前氣血和平則百病不生,若氣旺而熱,熱則耗血而胎不安,治當清熱養血為主,惟在起居飲食調理得宜,絕去嗜欲,安養胎氣,雖有別症,總以安胎為主。
白話文:
婦女剛懷孕時,狀況最難以捉摸,可能會出現噁心想吐、嗜睡或特別愛吃酸的食物。如果媽媽生病了,應該先治療媽媽,這樣胎兒自然就能安定。
王海藏說:安胎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媽媽因為生病而導致胎動不安,只要治療好媽媽的病,胎兒自然就會安定。另一種是胎兒本身氣虛不穩,或是因為受到外力衝撞而導致媽媽不適,這時應該先安胎,媽媽的病痛自然就會痊癒。懷孕前如果氣血平和,就不容易生病。如果體內氣太旺盛而產生熱,熱就會消耗血液,導致胎兒不安。治療時應該以清熱養血為主。最重要的是生活作息和飲食都要調理得當,戒除不良嗜好,好好調養胎氣。即使出現其他病症,也應該以安胎為首要目標。
4. 胎前有三禁
【歌】,胎前三禁要須知,利水相煎汗下時,只為厥陰為祖氣,若能不犯始為奇。
【論】,張潔古曰:婦女天癸未行屬少陰,天癸即行屬厥陰,天癸既絕屬太陰。故治胎前從厥陰者,是祖氣生化之原也。厥陰與少陽相為表裡,故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下二焦。謂之三禁者,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若發汗則同傷寒下早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動於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而胃中枯燥,用藥能不犯此三禁,則榮衛和而寒熱自止矣。
白話文:
【歌訣】
懷孕前有三項禁忌要知道,使用利水藥物、發汗或攻下都應避免,這是因為厥陰經是胎兒的根本元氣所在,如果能不犯這些禁忌才算高明。
【論述】
張潔古說:女子在月經來潮之前屬於少陰經,月經來潮後屬於厥陰經,月經停止後屬於太陰經。所以治療懷孕前的問題,應該從厥陰經著手,因為它是產生生命元氣的源頭。厥陰經和少陽經互為表裡,所以治療時不能傷害胃氣和上、下二焦。所謂的三項禁忌是指:不可發汗、不可攻下、不可利小便。如果發汗,就如同傷寒病早期誤用發汗,會導致病情惡化;如果用藥瀉大便,會導致脈搏加快且影響脾胃;如果利小便,會導致體內津液耗損而胃部乾燥。用藥時如果能不犯這三項禁忌,就能使氣血調和,寒熱症狀自然會停止。
5. 胎前藥忌群隊
【歌】,胎前最忌藥成群,識者須將氣血分,氣病惟宜枳殼散,血虛內補可為君。
【論】,張子和曰:治婦人病必先問月水及娠,不可純用破氣行血之藥,恐傷胎於疑似之間也。許學士曰:妊娠惟在抑陽助陰,然胎前藥最忌群隊,倘陰陽交錯,別生他病,唯南山道士枳殼散所以抑陽,四物湯所以助陰,但枳殼散少寒,單服之恐有胎寒腹痛之患,以內補丸佐之,則陽不致強,陰不致弱,陰陽調和而胎自安矣。
_【方】_內補當歸丸
當歸(三兩),熟地(二兩酒蒸),宜加杜仲,續斷,山藥,砂仁(炒)
蜜丸服。
白話文:
懷孕前用藥最忌諱多種藥物一起使用,明智的醫生應該區分氣血的狀況。如果是氣病,就適合用枳殼散來疏理氣機;如果是血虛,就應該用補血的藥物來作為主要治療方向。
金代醫家張子和說,治療婦女疾病,必須先詢問月經和懷孕的情況,不可隨意使用破氣行血的藥物,以免在不確定是否懷孕的情況下傷害到胎兒。宋代醫家許學士說,妊娠期間主要是抑制陽氣,扶助陰氣。懷孕前的用藥最忌諱多種藥物一起使用,如果陰陽錯亂,反而會產生其他疾病。只有南山道士的枳殼散可以抑制陽氣,四物湯可以扶助陰氣。但枳殼散略帶寒性,單獨服用恐怕會有胎寒腹痛的隱憂,用內補丸來輔助,就能使陽氣不至於過於亢盛,陰氣不至於過於虛弱,陰陽調和,胎兒自然安穩。
內補當歸丸 藥方
當歸(三兩),熟地(二兩,用酒蒸過),可以加杜仲、續斷、山藥、砂仁(炒過)。
將以上藥材做成蜜丸服用。
6. 胎前宜健脾養血開鬱補腎
【歌】,脾腎雖分先後天,陰陽氣血總相兼,瘦人過動宜清理,自汗滋陰合自然,怒氣傷肝常嘔逆,胎元不運懶多眠,惟宜開鬱安胎氣,養血和中疾自痊。
【論】,脾為後天之長,腎為先天之原。有孕則礙脾,以致運化遲而生濕,濕生熱,故用白朮以健脾燥濕,黃芩以清熱安胎,此形瘦血熱,營行過疾,胎常上逼,過動不安,食少面黃,倦怠無力者宜之。若火旺口乾,發熱自汗,煩躁腹痛者,又宜生地、歸、芍以養血也。若性急多怒,形實氣盛,面黑胸滿,嘔逆腹痛,胎常不運者,又宜砂仁、香附以開之。腎為衝任之根,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若腎虛腰軟,腳膝無力,又宜六味丸去丹皮加杜仲、續斷。故健脾、養血、開鬱、補腎,治雖不同,然五行相生,循環無端,一以貫之。總之使其氣血和平,無過不及而已。
_【方】_安胎飲
陳皮,茯苓,藿香,砂仁,當歸,紫蘇,甘草,白朮,黃芩,大腹皮,姜(三片)
水煎服。惡阻倍藿香、陳皮加半夏。胸膈不寬加枳殼去白朮。惡寒倍蘇葉,生薑,去黃芩。虛煩加麥冬、知母去白朮。子腫加山梔、木通倍腹皮。咳嗽加桑皮、麥冬去白朮。子淋加木通、淡竹葉、茯苓。頭痛加川芎、羌活、防風。腰痛加杜仲、續斷、補骨脂。痢疾加黃連、木香、木通。
胸腹痛加香附、白芍、延胡。泄瀉加澤瀉、白朮、茯苓。傷寒無汗加羌、防,去苓、術。寒熱往來加柴胡、蘇、姜。傷食加枳殼、砂仁,去苓、術。誤服毒藥加知母、白扁豆。胎動不安倍當歸、砂仁。胎不長加參、耆、歸、術。下血加阿膠、艾葉、芎、歸。胎太盛加黃楊腦、陳皮。
胎氣上逼加砂仁、蘇梗。不眠加茯神、棗仁、竹葉。胎氣下墜加川芎、續斷。血虛加白芍,熟地。瘧疾加柴胡、知母。胎欲墜加續斷、杜仲、芎、歸。臨產加川芎、當歸。
白話文:
【歌訣】 脾臟和腎臟雖然分為後天和先天,但陰陽氣血是互相結合的。體型消瘦的人活動過多,應該清熱調理,容易自汗的人要滋陰以順應自然。經常生氣會傷害肝臟,導致噁心嘔吐,胎兒在腹中不順暢,容易嗜睡。應該疏解鬱悶,安養胎氣,調養氣血使身體平和,疾病自然痊癒。
【論述】 脾是後天之本,腎是先天之本。懷孕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運化遲緩而產生濕氣,濕氣會化為熱。所以用白朮來健脾燥濕,黃芩來清熱安胎。這適用於體型消瘦、血熱、氣血運行過快,導致胎兒常向上擠壓,躁動不安,食慾不振、面色發黃、倦怠無力的人。如果體內火氣旺盛,口乾舌燥、發熱自汗、煩躁腹痛,則需要用生地、當歸、白芍來養血。如果性情急躁易怒,體格壯實、氣盛、面色發黑、胸悶、噁心嘔吐、腹痛、胎兒在腹中不順暢,則需要用砂仁、香附來疏理氣機。腎是衝脈和任脈的根本,男子用來儲藏精氣,女子用來繫住胎兒。如果腎虛腰痠腿軟,則需要用六味地黃丸去掉牡丹皮,加入杜仲、續斷。所以健脾、養血、開鬱、補腎,治療方法雖然不同,但五行相生,循環不已,原理是一貫的。總之就是要使氣血平和,不要過多也不要不足。
**【方劑】**安胎飲
陳皮、茯苓、藿香、砂仁、當歸、紫蘇、甘草、白朮、黃芩、大腹皮、生薑(三片)。
用水煎服。妊娠反應嚴重的,增加藿香、陳皮,並加入半夏。胸膈不適的,加入枳殼,去掉白朮。怕冷的,增加紫蘇葉、生薑,去掉黃芩。虛煩的,加入麥冬、知母,去掉白朮。孕期水腫的,加入山梔子、木通,增加大腹皮。咳嗽的,加入桑白皮、麥冬,去掉白朮。小便淋漓不暢的,加入木通、淡竹葉、茯苓。頭痛的,加入川芎、羌活、防風。腰痛的,加入杜仲、續斷、補骨脂。腹瀉的,加入黃連、木香、木通。
胸腹疼痛的,加入香附、白芍、延胡索。腹瀉的,加入澤瀉、白朮、茯苓。外感風寒無汗的,加入羌活、防風,去掉茯苓、白朮。忽冷忽熱的,加入柴胡、紫蘇、生薑。飲食積滯的,加入枳殼、砂仁,去掉茯苓、白朮。誤服毒藥的,加入知母、白扁豆。胎動不安的,增加當歸、砂仁。胎兒發育遲緩的,加入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陰道出血的,加入阿膠、艾葉、川芎、當歸。胎氣過盛的,加入黃楊腦、陳皮。
胎氣上逆的,加入砂仁、蘇梗。失眠的,加入茯神、酸棗仁、竹葉。胎氣下墜的,加入川芎、續斷。血虛的,加入白芍、熟地黃。患瘧疾的,加入柴胡、知母。有流產徵兆的,加入續斷、杜仲、川芎、當歸。臨產時的,加入川芎、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