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其蓁

《女科指掌》~ 卷之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5)

1. 陰中諸病

【歌】,厥陰肝脈入陰中,抵器連陰及子宮,作癢生瘡因濕熱,腫而堅痛受寒風,脾虛下陷宜升舉,鬱結攻衝可宣通,更有陰吹人不識,發膏煎子出張公。

【論】,立齋曰:陰病乃七情鬱火傷損肝脾,濕熱下注。其外證有生瘡者,有陰中舒出如蛇,俗呼陰挺。有翻突如餅,俗呼陰菌。有如雞冠,俗呼陰痔。亦有生蟲腫痛,濕癢潰爛出水,脹悶脫墜者,其內症口乾內熱,體倦,經候不調,飲食無味,日晡潮熱,胸膈不利,小腹痞脹,小便淋漓。治法:腫痛者,四物湯加龍膽草、柴胡、山梔、丹皮。濕癢者,歸脾加山梔、柴胡、丹皮。淋漓者,龍膽瀉肝湯加白朮、丹皮。潰腐者,加味逍遙散。脹悶脫墜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丹皮,佐以外治法。脈數則陰中生瘡,弦則陰中掣痛。又曰:緊則腹痛,數則生瘡。少陰滑數,陰中生瘡。脈至如琴絃,苦小腹痛,月水不利,孔竅生瘡。

陰瘡

如何陰戶忽生瘡,相火淫精濕熱傷,外洗狼牙敷杏麝,內煎龍膽瀉肝湯。

陰腫

寒傷形而熱傷氣,氣傷痛兮形傷腫,只因風冷入肝經,所以疾病生陰孔。

陰痛

從來諸痛皆為實,惟有陰疼濕熱看,龍膽逍遙俱可服,要知此病屬於肝。

陰癢

陰癢三蟲蝕不安,脾虛濕熱漬於肝,槐枝枸杞根湯洗,龍膽逍遙硫鯉丸。

陰挺

陰挺元虛濕熱侵,如蛇突出痛淋漓,補中龍膽兼熏洗,古法三茱一捻金。

陰痔

濕熱停留又著風,如茄如菌結陰中,歸脾益氣逍遙散,醋淬烏頭可外攻。

陰冷

勞傷子臟陰中冷,以是三陰元氣虛,內服天冬鍾乳酒,外施牛膽食茱萸。

陰吹

胃實腸虛氣下行,陰吹喧搏只聞聲,豬膏亂髮同煎服,腸胃和平自不鳴。

交接出血

少女頻交陰戶傷,血流肝腎火猖狂,發灰鍋黑敷俱好,洗用黃連甘草湯。

尿血

小便行時渾血來,厥陰風熱浸徘徊,備金生地逍遙散,牛膝車前及發灰。

遺尿

膀胱不禁苦遺尿,睡里流來不自知,萆薢雞肝同益智,白薇白芍亦相宜。

針灸

陰中諸病,照海穴在足內踝下,歸來在天樞下七寸。

【方】

白話文:

陰部疾病

【歌訣】 肝經的脈絡進入陰部,連接到生殖器和子宮。陰部搔癢、生瘡是因為濕熱引起的,腫脹堅硬疼痛則是因為受了寒風。脾虛下陷需要用藥提升,肝氣鬱結衝逆需要疏通。還有一種叫做「陰吹」的病,很少人知道,可以用張公的膏藥和煎劑來治療。

【論述】 李東垣說:陰部疾病是因為情緒不佳,導致肝脾受損,濕熱往下侵注。外在症狀有長瘡的,有陰道內突出像蛇一樣的東西,俗稱「陰挺」;有像餅一樣翻出來的,俗稱「陰菌」;有像雞冠一樣的,俗稱「陰痔」。也有長蟲、腫痛、濕癢、潰爛流水、脹悶脫垂的。內在症狀有口乾、內熱、身體疲倦、月經不調、食慾不佳、午後發熱、胸悶、小腹脹痛、小便淋漓等。治療方法:腫痛的,用四物湯加上龍膽草、柴胡、梔子、丹皮;濕癢的,用歸脾湯加上梔子、柴胡、丹皮;小便淋漓的,用龍膽瀉肝湯加上白朮、丹皮;潰爛的,用加味逍遙散;脹悶脫垂的,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梔子、丹皮,並配合外用藥。脈搏跳得快,陰部容易長瘡;脈搏像琴弦,陰部會抽痛。又說:脈搏緊張,會腹痛;脈搏跳得快,會生瘡。少陰脈滑而快,陰部會生瘡。脈搏像琴弦一樣,會小腹痛,月經不順,孔竅生瘡。

陰瘡 陰部突然長瘡,是因為相火過旺,精液外溢,濕熱導致。外用狼牙洗液,塗抹杏仁麝香,內服龍膽瀉肝湯。

陰腫 寒邪侵襲身體,熱邪損耗氣血,氣血受損就會疼痛,身體受損就會腫脹。主要是因為風寒侵入肝經,所以在陰部產生疾病。

陰痛 一般來說,疼痛多為實證,只有陰部疼痛要考慮濕熱,可以用龍膽瀉肝湯或逍遙散來治療,要知道這種病屬於肝的疾病。

陰癢 陰部搔癢是因為三種蟲子在啃食,而且脾虛、濕熱浸泡到肝經。可以用槐枝、枸杞根湯清洗,再服用龍膽瀉肝湯或逍遙散,或硫黃鯉魚丸。

陰挺 陰挺是因為身體虛弱,濕熱入侵,陰道突出像蛇一樣,疼痛而且小便淋漓。可以用補中益氣湯、龍膽瀉肝湯,並配合熏洗,古法用三茱一捻金。

陰痔 濕熱停留在體內,又感受風邪,陰部結出像茄子或蘑菇一樣的東西。可以用歸脾湯、益氣湯或逍遙散,外用醋淬烏頭。

陰冷 因為勞累損傷了子宮,導致陰部寒冷,這是因為三陰經的元氣虛弱。內服天冬鍾乳酒,外用牛膽和食茱萸。

陰吹 因為胃實、腸虛,氣往下走,陰道發出聲響。可以用豬油和亂髮一起煎煮服用,等腸胃平和了,聲音自然消失。

性交出血 少女頻繁性交,導致陰部受傷,血流不止,肝腎火氣旺盛。可以敷上頭髮灰或鍋底灰,用黃連甘草湯清洗。

尿血 小便時尿裡有血,是因為厥陰經的風熱浸淫。可以用備金丸、生地、逍遙散,並加上牛膝、車前子和頭髮灰。

遺尿 膀胱無法控制,睡覺時小便自己流出來。可以用萆薢、雞肝、益智仁,白薇、白芍也可以。

針灸 陰部疾病,可以針灸照海穴(在足內踝下)和歸來穴(在天樞穴下七寸)。

【方劑】 (這裡沒有列出具體方劑組成,只有提到藥方名稱) 文中提到了四物湯、龍膽瀉肝湯、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備金丸、三茱一捻金等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