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指掌》~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1)
1. 經病疼痛
【歌】,臨病疼痛有多般,不識根源治便難,未至先疼因實積,去空覺痛是虛寒,復庵治血先調氣,產寶臨經莫嗜酸,氣滯風寒兼血澀,更參脈證下湯丸。
【論】,經水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若外虧衛氣充養,內乏榮血灌溉,而被風寒勞役,經候欲行先身痛也。其或風冷客於胞中,而動衝任之脈,故腹痛也。
【脈】,沉緊細動皆主腹痛,陽弦頭痛,陰弦腹痛,肝脈若弦月水不利,腰腹疼痛,月水不通,繞臍寒疝痛。其脈沉緊,此由血積不散,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故痛。
腹痛
腹痛雖云衝任傷,須分氣血與陰陽,風寒濕熱參虛實,看脈推源用古方。
風冷:經來衝任傷風冷,腹內綿綿痛不停,足冷脈遲頻欲嘔,桂枝桃核及溫經。
溫經湯。
寒濕:經水如同豆汁形,腹中㽲痛不安寧,脛浮兩尺皆沉細,四物湯煎合五苓。
血澀:臨經先有腹中疼,血澀因而即不行,漸漸痛來移趨下,調榮順氣可和平。
八物湯。
氣滯:氣滯胞門經不通,腹中疼痛往來攻,脈沉走注牽腰脅,抑氣延胡大有功。
食積:婦女炎天臨月經,誤傷生冷忽然停,後來欲至先疼痛,琥珀延胡及胡苓。
小琥珀散。
虛痛:經來腰腹痛悠悠,過後緣何反不休,脈弱痛綿手可按,必然血少是根由。
八珍湯加延胡、香附、炮姜。
實痛:痛陣攻衝血不行,按之破滿手難迎,便知裡實宣通好,氣血流行痛自平。
瓦壟子丸,玉燭散。
頭痛
臨經頭痛著風寒,莫作尋常一樣看,發表必須兼養血,一七五積自能安。
身痛
臨經身痛如何斷,或冒風邪氣血虛,調衛祛風兼補血,古方趁痛飲堪除。
腰痛
經病如何腰亦疼,只因兩腎系胞門,內經具載今拈出,化育根基在一元。
琥珀散。
失血心痛
失血心疼人罕知,只因血統在心脾,去多治本歸脾好,治標先將補血脾。
白話文:
經期疼痛
【歌訣】
經期疼痛有很多種,不了解根源就難以治療。還沒來月經就開始痛,通常是體內有實邪積聚;月經結束後才覺得痛,多半是體虛寒冷。復庵派的醫者治療血病會先調理氣,產後或經期時不要貪吃酸味食物。若是氣滯、風寒又血瘀,就要參考脈象證候,使用合適的藥方。
【論述】
月經水是運行氣血,溝通陰陽,用來滋養身體的。如果體外缺乏衛氣的充養,體內缺乏榮血的灌溉,又受到風寒侵襲或勞累,月經來之前就會先感到身體疼痛。有時風寒侵入子宮,衝動衝脈和任脈,也會引起腹痛。
【脈象】
脈象沉、緊、細、動都主腹痛,陽脈弦則頭痛,陰脈弦則腹痛,肝脈弦硬則月經不順,腰腹疼痛,月經不來,或繞著肚臍的寒疝痛。脈象沉緊,是因為體內血瘀積聚不散,被氣衝動,新舊血交戰而導致疼痛。
腹痛
腹痛雖然說是衝任二脈受傷,但必須區分氣血和陰陽,還要考慮風寒、濕熱、虛實等因素,觀察脈象,追溯病源,參考古方來治療。
- **風寒:**經期受到風寒侵襲,導致衝任受損,腹部會持續隱隱作痛,手腳冰冷,脈搏遲緩,時常想嘔吐,可用桂枝、桃核和溫經的藥方。溫經湯。
- **寒濕:**經血像豆汁一樣,腹部悶痛不安,小腿浮腫,寸口脈和尺脈都沉細,可用四物湯搭配五苓散。
- **血瘀:**月經來之前就感到腹痛,是因為血瘀阻滯,導致月經不來,疼痛會逐漸往下腹部移動,可用調理營血、順氣的藥方來緩和疼痛。八物湯。
- **氣滯:**氣滯導致子宮門戶不通,引起腹部疼痛時來時去,脈象沉伏,疼痛會牽連腰脅,可用疏導氣機的延胡索等藥物。
- **食積:**婦女在夏天月經來時,不慎吃了生冷食物,導致經血突然停止,之後月經要來之前會先疼痛,可用琥珀、延胡索和茯苓等藥物。小琥珀散。
- **虛痛:**月經來時腰腹隱隱作痛,月經過後仍然疼痛不止,脈象虛弱,輕按腹部疼痛會減輕,通常是因為血虛。八珍湯加延胡索、香附、炮姜。
- **實痛:**疼痛劇烈,按壓時腹部脹滿且拒絕按壓,代表體內有實邪,應該用疏通的藥物,讓氣血運行順暢,疼痛自然會減輕。瓦壟子丸,玉燭散。
頭痛
經期頭痛是因為受風寒,不要當成一般的頭痛來處理,應該在發散風寒的同時兼顧養血,用七分發散風寒、五分補血的藥方,頭痛自然會好。
身體疼痛
經期身體疼痛,可能是因為受到風邪或氣血虛弱,應該調理衛氣、祛除風邪並補充氣血,用古方在疼痛時服用效果較好。
腰痛
經期腰痛,是因為兩腎連接著子宮的緣故。《內經》記載,生命的根本在於腎臟的元氣,所以要從這個根本來治療。琥珀散。
失血引起的心痛
失血引起的心痛很少人知道,這是因為心臟和脾臟統管著血液的運行。失血過多要從根本上治療,調理脾胃是關鍵;治療標的時候要先補血健脾。
2. 經病發熱
【歌】,勞熱神思多困倦,客邪口燥及心煩,內傷有瘀成潮熱,外感無時熱又溫,平昔經前實積看,去多經後作虛論,實宜清解虛溫補,寒熱譫言另立門。
【論】,王太僕曰: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伏於內。李氏曰:潮熱有時為內傷、為虛熱,無時為外感、為實。虛者,大溫經湯。實者,四物湯加柴胡、黃芩。經閉者,滋血湯。骨蒸者,大胡連丸、烏雞丸。五心煩熱,四物加胡連、川連。無汗者,茯苓補心湯。有汗者,加味逍遙散。
【脈】,洪數有力是為實熱,細數無力即是虛熱。浮主外邪,沉乃里熱,表裡虛實,以此分別,臟腑經絡,具在脈訣。
平時發熱
平時發熱必偏陽,人瘦陰虛火自狂,能戒五辛如淡食,勝如煎服地黃湯。
臨經發熱
血去陰虛內熱生,口乾煩躁不和平,行過初至須分治,客實虛潮另有名。
勞熱
因勞發熱為勞熱,肢體痠痛盜汗多,煩躁不寧神困倦,急投良劑免沉疴。午前熱屬氣分,清心蓮子飲。午後熱屬陰分,地黃湯。若勞心者,天王補心丹。勞力者,加味逍遙散。
客熱
客熱皆由元氣虛,衛家淺薄外邪居,心煩口渴肌膚燥,加味逍遙治有餘。《良方》曰:經行體虛,溫暖過度,外邪乘之,故曰客熱,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是也。
潮熱
要知潮熱陽明實,熱至如潮不失期,若是太衝停瘀血,桃仁承氣可行之。
實熱
脈洪有力名為實,熱在先前經未行,便閉唇焦兼口渴,可煎玉燭把衣更。
虛熱
脈來無力便知虛,陰不足兮氣有餘,必是去多經水後,六神補血自能除。
寒熱
寒熱雖云外中風,陰虛陽弱不相同,更尋氣血分虛實,寒熱交爭又一宗。經曰: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陰陽不調之,故當分氣血虛實治之。寸口脈微為陽不足,則陰氣上入於陽中,宜補中益氣湯。尺部脈弱為陰不足,則陽氣下陷於陰中,宜益陰地黃丸。若怒動肝火者,小柴胡湯。寒熱交爭,生地黃丸。
白話文:
經病發熱
【歌訣】
勞累過度引起的發熱,容易感到精神疲憊,思緒混亂;外邪入侵引起的發熱,會口乾舌燥、心煩意亂;體內有瘀血造成的發熱,會像潮水一樣定時發作;外感引起的發熱,發作時間不定,時而發熱時而體溫微升。平常月經前有實證的發熱,要考慮是積聚導致,月經後出現的發熱,多是體虛造成。實證要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虛證則要用溫補的方法來調養,至於寒熱交替,言語錯亂的症狀,則需要另外專門辨證處理。
【論述】
王太僕說:如果感覺非常寒冷,卻沒有發熱的跡象,說明體內沒有火氣。發熱時來時去,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或是晚上出現白天消失,也說明體內沒有火氣,這種情況應該調理心臟。如果感覺非常熱,卻沒有寒冷的跡象,說明體內缺少水分,應該補養腎臟。心臟功能旺盛就會產生熱,腎臟功能旺盛就會產生寒冷;腎臟虛弱,寒氣會從體內產生;心臟虛弱,熱氣會潛藏在體內。李氏認為:潮熱有時是因為內傷或虛熱引起,無定時發作的發熱多為外感或實熱引起。虛證的發熱,可以用大溫經湯治療;實證的發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柴胡、黃芩來治療。月經閉止的發熱,可以用滋血湯治療;骨蒸勞熱,可以用大胡連丸、烏雞丸治療;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和心口煩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胡連、川連來治療;無汗的發熱,可以用茯苓補心湯治療;有汗的發熱,可以用加味逍遙散治療。
【脈象】
脈搏洪大且跳動有力,是實熱的表現;脈搏細微且跳動無力,是虛熱的表現。脈搏浮在表面,多為外邪入侵;脈搏沉在深處,多為體內有熱。表證或裡證,虛證或實證,都可以通過脈象來區分,臟腑經絡的各種情況,都可以在脈訣中找到。
平時發熱
平時發熱多是因為體內陽氣偏盛,身體瘦弱,陰虛火旺,如果能戒除辛辣刺激食物,飲食清淡,效果比服用滋陰的地黃湯還要好。
月經期間發熱
月經期間,由於經血流失造成陰虛,體內會產生熱,出現口乾煩躁,情緒不穩,需要根據月經的不同時期進行治療,實熱、虛熱、潮熱等情況,要分清楚。
勞累發熱
勞累過度引起的發熱,會感到肢體痠痛,容易盜汗,煩躁不安,精神疲倦,需要及時用藥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午前的發熱,屬於氣分的問題,可以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午後的發熱,屬於陰分的問題,可以用地黃湯來治療;如果勞心過度,可以用天王補心丹來治療;如果勞力過度,可以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
客邪發熱
客邪發熱,多是因為身體元氣虛弱,導致衛氣不足,外邪容易入侵,出現心煩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可以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良方》中提到:月經期間身體虛弱,如果過度保暖,外邪容易趁虛而入,這就是客熱,其症狀多在上焦胸膈之間有虛熱,口乾心煩,手足發熱。
潮熱
要了解潮熱的病因,陽明實熱引起的潮熱,發熱時間會像潮水一樣準時。如果是瘀血阻滯在肝經,可以服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
實熱
脈搏洪大且跳動有力,是實熱的表現,這種發熱多在月經來潮前出現,同時伴有大便不通、口唇乾燥、口渴等症狀,可以用玉燭散治療。
虛熱
脈搏跳動無力,是虛熱的表現,說明體內陰液不足,而陽氣相對過盛,多是月經量過多後出現,可以用六神補血的藥物來治療。
寒熱
寒熱交替雖然像是外感風邪,但實際上陰虛陽弱也會導致這種情況,要仔細分辨氣血的虛實,寒熱交替也是一種病症。醫書上說:陽虛會怕冷,陰虛會發熱;陽氣不足會先感到寒冷後發熱,陰氣不足會先感到發熱後寒冷。陰陽不調,需要根據氣血虛實來治療。寸脈微弱,說明陽氣不足,導致陰氣上逆,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尺脈微弱,說明陰氣不足,導致陽氣下陷,應該用益陰地黃丸來治療;如果因為情緒激動而導致肝火旺盛,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寒熱交替,可以用生地黃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