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指掌》~ 卷之一 (8)
卷之一 (8)
1. 經候總論
發熱之中,有常時發熱,有經行發熱,常時發熱為血虛有積,臨經熱為血虛有熱也。此又分而為八也,大抵內因憂思忿怒,外則形寒飲冷,氣血鬱結不行,此不調不通,疼痛發熱之由也。氣行血行,氣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香附之類是也。熱則流通,寒則凝結,故治血病以熱為佐,薑桂是也。
經水異色
丹溪曰: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象也。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升降清濁,因氣而行,故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行後痛者,氣血虛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色淡者,虛而有水混之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甚也。
今人見紫黑成塊作痛,指為風冷乘之,用溫熱藥,禍不旋踵。經曰:亢則害,承乃制。熱甚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黑也,四物加黃連、香附。淡白者,氣虛也,芎、歸、參、耆、芍、附。多而色淡者,痰也,二陳芎、歸。如煙塵屋漏水者,濕也,二陳湯加秦艽、防風、二術。
成塊作片,白不變者,氣滯也,四物、枳殼、香附、延胡索、陳皮。
居經
月水一月一來,乃其常也。有三月一來者,謂之居經,氣血不足故也。又有一年一來者,又有石女無經者,亦有頻年不來,一來即孕者,皆其變也。亦如脈之有反關耳。
【脈】,脈微,氣血俱虛,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則可否者,此為居經三月一來。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澀則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寸口脈衛浮而大,榮反而弱,浮大則氣強,反弱則血少,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降榮竭。陰為積寒,陽為積熱,陰虛陽實故令少血。時發灑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此今重虛,津液濁泄,故知非軀,名曰居經。
經病血厥
血厥者,婦人平居無病,忽如死人,身不動搖,目閉口噤,重者不救,輕者移時乃寤,此名血厥。由汗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婦人多有此症,比癇症大不相同,但此條混見大方全書之內,未曾指出講明,所以卒然莫救,今特表而出之。
經曰: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其脈微弱,初或嘔吐,便爾昏沉,陰陽乖隔,榮衛不和,比之中風,身不發熱,喉無痰聲,手不握搐,為異耳。急宜握住頂心發,令人扶起,不得平臥,外用通關散吹鼻取嚏,有嚏則吉,無嚏則凶,或以鐵秤錘燒紅入碗內,以醋沃之,熏鼻下,醋氣入內,透隔立蘇。口噤不能灌藥者,針少商及三陽,五會等穴。
或以作筒吹其兩耳,或以童便灌之,切記不可灌熱湯,蓋灌熱湯則血得熱而氾濫。犯胃衝心,多致不救,心為君主,心不受邪,一絲血入心即死矣。經所謂經水波濤而湧起也,名曰血厥,治宜花蕊石散,童便調服,或蘇合香丸,醒後白薇湯、八珍散、歸脾湯調理也。《家秘》曰:經隧乖戾,血上衝心,所以神昏,緩則不救,治以八寶丹。
白話文:
經期總論
發燒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發燒,另一種是月經來潮時發燒。平常發燒多半是血虛或體內有積滯;月經期間發燒則是血虛導致體內產生熱。這些情況還可以再細分成八種。總的來說,內在因素是憂愁思慮、憤怒,外在因素是身體受寒、飲用冰冷飲料,導致氣血鬱結不通暢,這就是所謂的不協調、不通暢,因而產生疼痛和發燒。氣順暢運行,血也隨之運行;氣停滯,血也會跟著停滯。所以治療血病,要先從疏通氣機開始,例如使用香附這類藥材。熱能使氣血流通,寒則使氣血凝結,所以治療血病,可以加入溫熱藥材輔助,例如生薑、桂枝。
月經顏色異常
朱丹溪說:「月經是屬於陰的血液。陰要依附於陽,所以月經的顏色是紅色,如同火的象徵。血液是氣的伴侶,氣熱則血熱,氣寒則血寒,氣的上升、下降、清澈、混濁都影響著血液的運行。所以月經血塊的形成,是氣凝滯的表現。月經來前感到疼痛,是氣機停滯的緣故;月經來後才痛,是氣血虛弱所致;月經不按時來或亂來,是氣機紊亂造成的;經血顏色淡,是虛弱且有水份混雜;經血顏色呈紫色,是體內有熱的表現;經血顏色呈黑色,是熱邪很盛的緣故。」
現在的人看到月經血紫黑且有血塊,伴隨疼痛,就認為是受風寒侵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很快就會加重病情。《黃帝內經》說:「太過就會產生危害,適度克制才能達到平衡。」熱邪嚴重時,體內會兼有水液代謝失調,所以月經血會呈現紫黑色。這種情況要用四物湯加上黃連、香附來治療。如果經血顏色淡白,是氣虛的表現,要用芎、歸、參、耆、芍、附等藥材來治療。如果月經量多且顏色淡,則可能是體內有痰濕,要用二陳湯加上芎、歸來治療。如果月經如煙塵、屋漏水般稀薄,則是體內有濕邪,要用二陳湯加上秦艽、防風、蒼朮、白朮等藥材來治療。
如果月經血形成片狀或塊狀,顏色白而不變,是氣機停滯的表現,要用四物湯加上枳殼、香附、延胡索、陳皮來治療。
居經(經期不正常)
月經一個月來一次是正常的。如果三個月來一次,就稱為「居經」,這是因為氣血不足的緣故。也有一年才來一次的,也有天生沒有月經的,也有多年不來,但一來就懷孕的,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變化,就像脈象出現反關脈一樣。
脈象
脈象微弱,表示氣血都虛弱,年輕人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失血過多。如果是哺乳期的婦女,出現下痢,就可能是居經(三個月來一次)。少陰脈微弱而且遲緩,微弱表示精氣不足,遲緩表示體內陰寒,脈象澀滯則表示血液無法順利運行,這些都是居經(三個月來一次)的表現。寸口的衛氣脈浮大,榮氣反而虛弱,浮大表示氣盛,反弱表示血少,是單純的陽氣過盛,陰氣不能吸納,導致陰陽二氣運行失調,衛氣下降而榮氣耗竭。陰為積寒,陽為積熱,陰虛陽實,所以血少。這時常會出現發冷、咽喉乾燥、出汗,或小便混濁頻繁、口水多等症狀,這是體內過於虛弱,津液混濁外泄的表現,這不是身體原本的疾病,稱為居經。
經病血厥
血厥指的是婦女平時沒有疾病,突然像死人一樣,身體不能動彈,眼睛閉著,嘴巴緊閉,嚴重者無法救治,輕微者過一段時間就會醒來,這就叫做血厥。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血少,陽氣獨自上亢,氣機阻塞不通,所以身體像死了一樣。當氣過去,血液回歸,陰陽恢復暢通,過一段時間就會醒過來。婦女多有這種症狀,與癲癇症狀大不相同,但是這個條目在《大方全書》中與癲癇症狀混雜在一起,沒有明確指出區別,所以常常導致突然發病時無法救治。現在特別提出來加以說明。
《黃帝內經》說:「凡是受寒引起的,都會導致厥,出現意識模糊、感覺喪失、脈象微弱。初期可能會有嘔吐,接著會昏迷不醒,陰陽隔絕,營衛不協調。這與中風相似,但不同的是,身體不會發熱,喉嚨沒有痰聲,手也不會抽搐。」要立即抓住頭頂的頭髮,讓人扶起患者,不可以讓患者平躺。可以用通關散吹入鼻中以刺激打噴嚏,打噴嚏則吉,不打噴嚏則凶。也可以將燒紅的鐵秤錘放入碗中,倒入醋,讓患者聞醋的氣味,醋氣進入體內,可立即甦醒。如果患者嘴巴緊閉,無法灌藥,可以用針刺少商穴、三陽穴、五會穴等穴位。
也可以對著患者的耳朵吹氣,或者用童便灌入,切記不可灌入熱湯,因為熱湯會使血得熱而更加氾濫,造成胃部和心臟的不適,可能會導致無法挽救。心為君主,不受邪侵,如果有一絲血液衝入心臟,就會死亡。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經水波濤湧起」,稱為血厥。治療上要用花蕊石散,用童便調服,或者服用蘇合香丸。甦醒後,用白薇湯、八珍散、歸脾湯等藥方來調理。《家秘》說:「月經通道運行失常,血液上衝心臟,所以會神志昏迷,如果延緩治療則無法救治,要用八寶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