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折衷纂要》~ 調經門 (7)
調經門 (7)
1. 枯血論
駱龍聲方云:腹中論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或醉而入房,虧損腎肝。蓋肝藏血,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其經上貫膈,布脅肋。若脫血失精,肝氣已傷,肝血枯竭,不能榮養而(胸脅滿症,人皆伐肝,豈知血枯之人宜養肝血也。當須識此)肝病。
傳脾則妨食而腥臊臭,出清液。若肝病而肺乘之則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出,皆肝病血傷之症也。然其治法,又當取乎脾土。
按立齋云:前症若飲食起居失宜而脾胃虛損,當滋化源。若以脾土虛寒而不能生血,宜補命門火。若服食僣燥,郁內火作而津液消爍,宜清熱養血。若脾胃虧損而氣血空虛,宜補中益氣。若胃熱消中而血液耗損,宜清脾胃之火。若大便閉澀,小便清利而經不行,宜補心養血。
此治血枯大法,以調養真元為主。若泛用苦寒峻劑,以通導癸水為捷徑法門,殊不知愈通則愈閉,其生生之源斫削殆盡,直至風消息賁,難於措手矣。
白話文:
駱龍聲的醫方理論說:醫書《腹中論》提到,有種病症會讓人感到胸部和肋骨脹滿不適,影響食慾。發病時會先聞到腥臊味,流出清稀的液體,先是吐血,四肢冰冷,眼睛發花,時不時會從前後陰道出血,這種病叫做血枯。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或是酒醉後行房,導致腎臟和肝臟受損。肝臟負責儲藏血液,接受天地之氣來滋養自身,它的經脈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在肋骨兩側。如果失血過多,耗損精氣,肝氣就會受損,肝血枯竭,無法正常滋養身體,因而產生肝病。(所以說,胸脅脹滿的症狀,大家都認為是肝的問題而要去疏肝,卻不知道血枯的人應該要滋養肝血。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
肝病會傳到脾,導致食慾不振,出現腥臊味,並流出清稀的液體。如果肝病傳到肺,就會吐血,四肢冰冷,眼睛發花,時不時會從前後陰道出血,這些都是肝病導致血損傷的症狀。然而,治療方法又應該從脾胃著手。
根據李中梓的說法:前面提到的症狀,如果是因為飲食作息不正常,導致脾胃虛弱,應該滋養脾胃,讓它產生更多氣血。如果因為脾胃虛寒,無法製造足夠的血液,就應該補腎陽,來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如果吃太多燥熱的食物,導致體內火氣過旺,耗損津液,應該清熱養血。如果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應該補中益氣。如果胃火過旺,耗損血液,應該清除脾胃的火氣。如果大便不暢,小便清長,月經不來,就應該補心養血。
這些都是治療血枯的重要原則,重點在於調養身體的根本。如果隨便使用苦寒的藥物來通經活血,以為這樣可以快速見效,殊不知這樣反而會讓情況更糟,就像砍伐樹木的根一樣,最終會讓身體的生機完全喪失,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
2. 血勞論
寇宗奭云: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故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若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閉。且心病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金虧,故發嗽。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肢干痿,故多怒,鬢髮焦,筋骨痿。
若五臟傳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
按經云:五穀入於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養五臟六腑。若服苦寒之劑,復傷胃氣,必致不起。
白話文:
寇宗奭說:人活著以氣和血為根本,所以人生病沒有不先傷到氣血的。如果未婚女子或少年男子,心中累積過多想法,思慮過度,大多會導致勞損。男子會先精神渙散,女子會先月經閉止。這是因為憂愁思慮會損傷心臟,導致血氣逆亂衰竭,所以精神會先渙散,月經也會先閉止。而且心病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所以會沒有食慾。脾胃虛弱則會影響肺,所以會咳嗽。腎水衰竭則肝木之氣無法榮養,導致四肢乾枯萎縮,所以容易發怒,鬢髮焦黃,筋骨痿軟。
如果五臟都受到損害,就會死亡。如果能改變心境,用藥物扶持,或許可以保住生命。
依照經典所說:五穀進入胃,它的糟粕、津液、宗氣會分成三部分,所以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通心肺來進行呼吸。榮氣則是分泌津液,注入脈搏,化為血液,來滋養四肢末梢,內部滋養五臟六腑。如果服用苦寒的藥物,又損傷胃氣,必定會無法痊癒。
3. 血崩論
東垣云:婦人經漏有二。或脾胃虧損,下陷於腎,肝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腐臭,其脈洪大沉弦,或沉而數疾,腰臍下痛,寒熱往來,兩脅急痛,四肢困熱,心煩不眠,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自然愈矣(如補中益氣湯加防風、芍藥、炒黃柏之類)。
又有先富後貧或先貴後賤,病名脫營者,心氣不足,邪火熾旺於血脈之中,由是心病傳脾,火乘土位,形質肌肉顏色不變,經水不時而下。或適來適斷,暴下不止,治以大補氣血之劑,補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紅自止矣。痿論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又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此之謂也。
《良方》云:婦人衝任二脈為經脈之海,外循經脈,內榮臟腑。若陰陽和平,經事依時,惟勞傷氣血,俾衝任二脈不能約制,經血則忽然暴下,甚則昏悶。速當調補脾胃為主。若寸脈微遲,為寒在上焦,則吐血衄血。尺脈微遲,為寒在下焦,則崩血便血。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其脈為革。
婦人半產漏下,赤白不止。大抵數小為順,洪大為逆。脈小虛滑者生,脈大緊實數者死。脈遲者生,脈急者死。又漏血脈虛浮者,不治。
按戴復庵云:血大至曰崩中,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或腐臭不堪,甚則頭目昏暈,四肢厥冷,急宜童便調理中湯加入百草霜飲之。又有崩甚而腹痛,人多疑為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際停在腹中,即成為瘀血難盡,以瘀為惡血,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若必待瘀盡而後截之,恐並與人無之矣。況此腹痛更有說焉。
瘀停腹痛,血通而痛止。崩行腹痛,血住而痛止。宜芎歸湯加炮薑、熟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薛立齋云: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陽絡傷則是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又曰脾統血,肝藏血。其為患有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源,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妄行,或因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動,或因怒動肝火,血熱而沸騰,或因脾經鬱結,脾虛而血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內絕而下崩。
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脾胃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加白芍,肝經血熱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郁者歸脾湯加柴胡。故東垣、丹溪諸先生云:凡下血症,須四君子湯收功。有旨哉(薛氏所論凡七條,而脾胃三條,肝經三條,胞絡一條。皆不捨柴胡、丹、芍者,以厥陰手足二經為多血藏血之所。
血為熱迫則不能藏,從陽亟起,故以引起肝氣,而梔、芍等收陰抑陽也。如東垣升陽舉經之意,尤得其端。所定脾胃方藥,必是久病,又是出脾胃症者宜之。蓋立齋治久病者多,故其立言如此。且謂四君子為血症收功,須用則非初治之法。可知立齋得力處在此)。若夫去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
若潮熱咳嗽,脈數,乃元氣虛弱,假熱之脈,尤當用人參溫補。此等症候,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察其有胃氣能受補者則可救,苟用寒涼止血之藥復傷胃氣,反不能攝血歸源,是速其危也。
白話文:
血崩論
李東垣說:婦女經血不正常漏出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下陷至腎臟,肝臟的火氣與之結合,產生濕熱往下迫使,經血不停流出,顏色呈現紫黑腐臭,脈象洪大、沉弦,或是沉而急促,腰部和肚臍下方疼痛,忽冷忽熱,兩脅脹痛,四肢困乏燥熱,心煩失眠。這種情況應該大補脾胃,提升氣血,使其正常運行,自然就會痊癒(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防風、白芍、炒黃柏之類的藥材)。
還有一種情況是先富後貧、先貴後賤,病名叫做「脫營」,這是因為心氣不足,邪火在血脈中旺盛,導致心臟的病傳到脾臟,火邪侵擾脾土,身體的形狀、肌肉和顏色沒有改變,但經血卻不正常地流出,時來時停,或突然大量流出不止。治療的方法是用大補氣血的藥物,補養脾胃,再稍微加入一些鎮定心火的藥物來治療心臟的問題,補陰氣、瀉陽氣,血就會自然停止。
《痿論》說:「過度悲傷會使胞絡斷絕,導致陽氣內動,發病時會出現心下崩潰,頻頻小便出血的情況。」
又說:「大經脈空虛,會引發肌肉麻痹,進而發展為脈絡痿縮。」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良方》說:婦女的衝脈和任脈是經脈的海洋,對外循行於經脈,對內滋養臟腑。如果陰陽平衡,月經按時而來,但若因勞累損傷氣血,導致衝脈和任脈無法約束,經血就會突然大量流出,嚴重時會昏厥。應當迅速以調理脾胃為主要治療方向。如果寸脈微弱遲緩,表示上焦有寒,會導致吐血或流鼻血;如果尺脈微弱遲緩,表示下焦有寒,會導致崩漏或便血。寸口脈弦而大,弦脈表示繃緊,大脈表示空虛,繃緊表示有寒,空虛表示虛弱,虛寒交搏,脈象會呈現如皮革般堅硬。
婦女小產後出現漏血,紅帶或白帶不止。一般來說,脈象細小而有規律是順象,脈象洪大則是逆象。脈象細小虛滑表示病情好轉,脈象洪大緊實急促則表示病情危險。脈象遲緩表示病情好轉,脈象急促則表示病情危險。另外,如果漏血時脈象虛浮,也表示病情不佳。
戴復庵認為:大量出血叫做崩中,可能流出清澈或渾濁的血,也可能單純是瘀血,或有腐臭氣味,嚴重時會頭暈目眩、四肢冰冷。應當立即用童子尿調製中湯,加入百草霜飲用。還有一些崩漏嚴重而腹痛的情況,人們多認為是惡血沒有排乾淨,加上看到血色瘀黑,更相信惡血之說,不敢止血。一般來說,血病發生時,欲出未出時停留在腹中,就會形成難以排出的瘀血,把瘀血當作惡血,又怎知瘀血不是因為虛寒引起的?如果一定要等瘀血排盡才止血,恐怕人就會沒命了。況且這種腹痛還有其他原因。
瘀血停留在腹中引起的疼痛,血流暢通後疼痛就會停止。崩漏時引起的腹痛,血止住後疼痛也會停止。可以用芎歸湯加入炮薑、熟附來止血,疼痛自然會停止。
薛立齋認為:醫書說,陰虛陽亢叫做崩漏。又說:陽經絡受傷,血就會外溢;陰經絡受傷,血就會內溢。又說:脾臟統管血液,肝臟儲藏血液。發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將血液攝納歸源;或是因為肝經有火,血受熱而妄行;或是因為肝經有風,血隨風而亂動;或是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血熱沸騰;或是因為脾經鬱結,脾虛導致血不歸經;或是因為過度悲傷,導致胞絡斷絕,從而發生崩漏。
治療方法是:脾胃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入川芎、當歸、柴胡;脾胃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白芍;肝經血熱可以用加味逍遙散;脾經鬱結可以用歸脾湯,加入柴胡。所以李東垣、朱丹溪等醫家都說:凡是下血的症狀,都要用四君子湯來收尾,這很有道理。薛立齋的論述,包含了七個方面,其中三個是關於脾胃的,三個是關於肝經的,一個是關於胞絡的。他都離不開柴胡、丹皮、白芍,是因為厥陰手足二經是多血、藏血的地方。
血液因為熱迫而不能儲藏,會從陽氣的地方上湧,所以要用藥物引導肝氣,用梔子、白芍等藥材來收斂陰氣、抑制陽氣。如同李東垣提升陽氣、向上引導經氣的用意,尤其把握了重點。他所制定的脾胃方藥,必定是針對久病,而且是出現脾胃症狀的病人才適用。因為薛立齋治療久病的人比較多,所以他的立論是這樣的。他認為四君子湯是血病收尾的藥方,必須要用,但並不是初病就用的方法。可見薛立齋的重點就在這裡。如果出血後,不要再用脈象診斷,應該立即用獨參湯來急救。
如果出現潮熱咳嗽、脈象急促的症狀,是元氣虛弱,出現假熱的脈象,尤其應該用人參來溫補。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脾胃先受到損傷,所以脈象才會洪大。觀察患者有沒有胃氣能承受補藥,才能救治,如果用寒涼止血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胃氣,無法攝納血液歸源,反而會加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