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女科折衷纂要》~ 產後門 (6)

回本書目錄

產後門 (6)

1. 自汗

《大全》云:產後虛汗不止者,由陰氣虛而陽氣加之。裡虛表實,陽氣必發於外,故汗出也。血為陰,產後傷血,是為陰氣虛也。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於陰,故令汗出,而陰氣虛弱不復者,則汗出不止也。凡產後血氣皆虛,故多汗,因之遇風則變成痙。縱不成痓,亦虛乏短氣,身體柴瘦,唇口乾燥,久則經水斷絕,由津液竭故也(夫汗者,陽之氣,陰盡不復則陽無所歸,以入於陽,故虛陽上浮於外而為汗耳。人多謂汗多成痓而失言因而遇風變痓之理,又不成痓,而短氣柴瘦者,此變熱也。

省之省之。亡陽發痓用十全大補、參附、耆附之類,必審其所以而用,毋泛泛執一以為是也)。

按:前症若氣血俱虛,急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用參附、耆附等湯。若汗多亡陽發痓,尤當用前藥。王海藏云: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汗出偏多,蓋額為六陽之會,由虛熱熏蒸而出也。

白話文:

《大全》說:產後虛弱導致汗流不止,是因為陰氣虛弱而陽氣相對旺盛。體內虛弱而體表看起來像是實證,陽氣一定會往外散發,所以才會出汗。血屬於陰,產後耗損血液,就是陰氣虛弱。氣屬於陽,如果氣很旺盛,陽氣就會加重陰虛的狀況,導致出汗,而且如果陰氣虛弱無法恢復,汗就會流個不停。一般產後氣血都虛弱,所以容易出汗,因此如果吹到風就會變成抽筋。即使沒有抽筋,也會虛弱乏力、呼吸短促、身體消瘦、嘴唇乾燥,久了就會月經斷絕,這是因為身體的津液都耗竭了。汗是陽氣的表現,陰氣耗盡無法恢復,陽氣就沒有依附之處,會往外發散,所以虛陽浮在體表而形成汗。很多人都說流汗多就會抽筋,但這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流汗後吹風才容易抽筋,而且沒有抽筋,卻出現呼吸短促和身體消瘦,這是身體轉為熱證的表現。

要謹慎!謹慎!如果因為陽氣耗竭而出現抽筋,要使用十全大補湯、參附湯、耆附湯之類的藥物,一定要仔細判斷病因再使用,不要隨便亂用,以為某種藥一定有效。

按:如果前面說的症狀是氣血都虛弱,要趕快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沒效,再用參附湯、耆附湯等藥方。如果汗流太多導致陽氣耗竭而抽筋,更要使用這些藥方。王海藏說:頭上的汗水流到脖子就停止,額頭特別容易出汗,因為額頭是六條陽經交會的地方,是因為虛熱向上蒸騰而導致。

2. 往來寒熱

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傷臟腑,血弱不能宣越,亦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何為敗血入肺則熱,入脾則寒也?豈以肺主氣,氣不和而熱,脾統血,血不榮而寒乎?抑脾陰肺陽而自為寒熱耶?然總以逐瘀為主,而溫涼之法有不同也)則寒。若誤作瘧治之則謬矣。

陰陽不和者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者用奪命丹。問曰:二者何以別之?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症者,陰陽不和也(用增損四物湯不一,當隨病加減)。

按薛氏曰:產後寒熱,因血氣虛弱或脾胃虧損,乃不足之症。經云:陰虛則發熱,陽虛則惡寒。若兼大便不通,尤屬氣血虛弱,切不可用發表降火。若寸口脈微,名陽氣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須用補中益氣湯。尺部脈弱,名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發熱,用六味地黃丸。

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則陽內陷而發熱;陽不足,陰往從之則陰上入而惡寒。此陰陽不分其歸,以致寒熱交爭,故惡寒而發熱也。當用八珍湯。若病後四肢發熱,或形氣倦怠,此元氣未復,濕熱乘之故耳。宜補中益氣湯。若肌熱,大渴引飲,面紅目赤,此血虛發熱,用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產後因為氣血虛弱,導致身體的陰陽失調,加上惡露沒有排乾淨,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當體內陰氣偏盛時,就會感到寒冷;陽氣偏盛時,就會感到發熱;如果陰陽相互影響,就會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如果因為生產時過度勞累而傷到臟腑,導致血氣虛弱無法正常運行,也會讓惡露無法排出。惡露如果進入肺部就會發熱,進入脾臟就會發冷。(為什麼惡露進入肺部會發熱,進入脾臟會發冷呢?是因為肺主導氣的運行,氣不調和就會發熱;脾主導血液運行,血液不足就會發冷嗎?還是因為脾臟屬陰、肺臟屬陽,本身就導致了寒熱呢?但總之,治療的重點都應該放在排除惡露,只是溫補和清涼的方法需要有所區別。)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瘧疾來治療,那就錯了。

陰陽失調的情況,應該使用加減四物湯來調理;惡露沒有排乾淨的情況,應該使用奪命丹來治療。有人問:這兩種情況該如何區分呢?回答是:如果身體出現刺痛感,那就是惡露引起的;如果只是忽冷忽熱,沒有其他症狀,那就是陰陽失調(使用加減四物湯的時候,要根據病情輕重做調整)。

薛氏認為:產後忽冷忽熱,是因為氣血虛弱或脾胃虛損,是屬於身體虛弱的症狀。《黃帝內經》說: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陽氣虛弱就會怕冷。如果同時出現大便不通暢,更屬於氣血虛弱,絕對不能使用發汗或降火的藥物。如果寸口脈(手腕處的脈搏)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之中,就會感到怕冷,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尺部脈(手腕內側的脈搏)虛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向下陷於陰氣之中,就會感到發熱,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總體來說,如果陰氣不足,陽氣就會跟著向下陷,導致體內發熱;如果陽氣不足,陰氣就會跟著向上侵入,導致怕冷。這是因為陰陽不能各歸其位,導致寒熱交錯,所以會出現怕冷又發熱的情況,應該使用八珍湯來調理。如果病後出現四肢發熱,或是精神疲倦,這是因為元氣還沒有恢復,又被濕熱侵襲所導致,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出現肌肉發熱、口渴、想喝水、臉紅眼睛紅,這是因為血虛導致發熱,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