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折衷纂要》~ 胎前門 (9)
胎前門 (9)
1. 子癇
《大全》云:妊娠體虛受風而太陽之經絡後間遇風寒相搏,發則口噤項強,名之曰痙。又云:痓,其候冒悶不識人,須臾自省,良久復作,謂之風痙,一名子癇,又名子冒,甚則反張。
白話文:
《大全》中說:懷孕婦女體虛,受風寒後,太陽經絡受到風寒之氣的侵襲,發病時口閉緊,頸項強直,稱為痙。又說:痓,其症狀為頭暈、悶悶不樂、不認識人,一會兒自己清醒過來,過一會兒又發作,稱為風痙,又叫子癇,也叫子冒,嚴重的會出現反張。
立齋云:前症若心肝風熱,用鉤藤湯。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氣逆痰滯,紫蘇飲。肝火風熱,鉤藤散。脾郁痰滯,二陳加竹瀝、薑汁。若兼症相雜,當參照子煩門。
白話文:
立齋說:前述的症狀如果是心肝風熱,應用鉤藤湯。如果是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如果是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如果是氣逆痰滯,紫蘇飲。如果是肝火風熱,鉤藤散。如果是脾鬱痰滯,二陳湯加竹瀝、薑汁。如果症狀複雜,應該參考子煩門。
2. 子喑
《大全》云:孕婦不語,非病也。間有如此者,不須服藥,臨產月但服資生丸、四物湯之類,產下便能言,亦自然之理,非藥之功也。帝曰:人有重身九而喑,此為何也?歧伯曰:胞之絡脈絕也。曰:何以言之?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曰:治之奈何?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白話文:
《大全》說:孕婦不說話,這不是病。偶爾有這樣的孕婦,不必服藥,分娩月只服用資生丸、四物湯之類的藥物,生產後就能說話,這也是自然,並不是藥物的功效。黃帝說:有人懷孕九個月不說話,這是為什麼?歧伯說:這是由於胎盤脈絡不通了。黃帝說:為什麼這樣說?歧伯說:胎盤脈絡,連接着腎少陰的脈絡,貫穿腎系,到達舌根,所以不能說話。黃帝說:應該如何治療呢?歧伯說:不用治療,應該到十月就會恢復說話。
3. 咳嗽
《大全》云:夫肺內主氣,外司皮毛,皮毛不密,寒邪乘之則咳嗽(肺屬金,為五臟華蓋,又為嬌臟,臟腑受邪則為火,火盛必爍金,故諸臟腑受邪未有不幹肺者也)。秋則肺受之,春則肝受之,夏則心受之,冬則腎受之。其咳不已則傳於腑,嗽久不已則傷胎也。
白話文:
《大全》說:肺在體內主持氣,在體外管理皮毛,皮毛不嚴密,寒邪乘虛而入就會咳嗽。(肺屬金,是五臟的華蓋,又是嬌弱的臟器,臟腑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化為火,火氣旺盛必定會灼傷金,所以臟腑受到邪氣侵犯,沒有不影響肺的。)秋天,肺就會受到影響,春天,肝臟就會受到影響,夏天,心臟就會受到影響,冬天,腎臟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咳嗽一直不好,就會傳染給腑,咳嗽時間長了,還會損傷胎兒。
薛氏曰:前症若秋間風邪傷肺,用金沸草散(雜咳嗽)。夏間火克刑金,用人參平肺散(雜喘)。冬間寒邪傷肺,用人參敗毒散(雜傷濕)。春間風邪傷肺,參蘇飲(雜發熱)。若脾肺氣虛,用六君、芎、歸、桔梗。若血虛,四物加桑皮、杏仁、桔梗。腎火上炎,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白話文:
薛氏說:前面的症狀如果是秋季風邪侵犯肺部,可以用金沸草散(治療咳嗽)。夏季火邪剋制肺金,可以用人參平肺散(治療喘息)。冬季寒邪侵犯肺部,可以用人參敗毒散(治療濕疹)。春季風邪侵犯肺部,可以用參蘇飲(治療發熱)。如果脾肺氣虛,可以用六君湯、芎歸桔梗湯。如果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加桑皮、杏仁、桔梗。如果腎火上炎,可以用六味丸加上五味子煎服。
脾胃氣虛,風寒所傷,補中益氣加桑皮、杏仁、桔梗。蓋肺屬辛金,生於己土,咳久不愈者,多因脾土虛而不能生肺氣,以致腠理不密,外復感邪。或因肺氣虛而不能生水,以致陰火上炎所致。治法當清肺金、生腎水為善。
白話文:
脾胃氣虛,受到風寒侵襲,可加入桑皮、杏仁、桔梗,以補益中氣。肺臟屬辛金,由脾土所生,咳嗽長期不癒者,多因脾土虛弱,不能生肺氣,導致腠理不密,外邪趁虛而入。或因肺氣虛弱,不能生水,導致陰火上炎所致。治療方法應當以清肺金、生腎水為原則。
4. 吐血
《大全》云:妊娠吐血者,皆由臟腑所傷,凡憂思驚怒,皆傷臟腑。氣逆於上,血隨而溢,心悶胸滿,久而不已。心悶甚,死,妊娠病此,多墮胎也。
白話文:
《大全》提到:孕婦吐血都是由臟腑受傷引起的,凡憂慮、思慮過多、受驚、生氣、發怒等情況,都可能損傷臟腑,導致氣息逆於上,血液隨之溢出,出現心悶、胸滿的症狀,時間久了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孕婦一旦患上這種疾病,很容易導致流產。
立齋云:前症若肝經怒火,先用小柴胡加山梔、生地,次用前藥合四物,後用加味逍遙散。肝經風熱,防風子芩丸。心經有熱,硃砂安神丸。心氣不足,補心湯。思慮傷心,妙香散。胃經有火,犀角地黃湯。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鬱結傷脾,加味歸脾湯。肺經有火,黃芩清肺飲。
白話文:
立齋說:前面的症狀如果是肝經怒火引起的,先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子、生地黃,然後用前面的藥加上四物湯,最後用加味逍遙散。
肝經風熱,用防風子芩丸。
心經有熱,用硃砂安神丸。
心氣不足,用補心湯。
思慮傷心,用妙香散。
胃經有火,用犀角地黃湯。
膏粱積熱,用加味清胃散。
鬱結傷脾,用加味歸脾湯。
肺經有火,用黃芩清肺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