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痧疹輯要》~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引種

或問:命門之所以屬震卦,亦有說乎?命門者,背𦛗七節間之穴也。背𦛗二十一節,三七二十一,命門當其七節之間,正猶震卦一陽在二陰之下,其象最肖。此乾坤始交,一陽初動,為生育之根也。前對臍,穴名神闕,猶北極之對南極也。位居水中,其氣則真陽之氣,為水中之火,故為三焦、包絡相火之原。

三焦、包絡經脈之流行,皆相火之流行也。命門猶宮舍,經脈猶道路,皆統之於相火,皆可屬之於右尺。而七節間之一陽,其為震卦,不甚顯然哉。痘疹為命門伏毒,由三焦經脈引而外達,其理甚明。恐株守成法者固執不通其變,故不憚反復,再申其義,惟閱者諒之。

昔賢論三焦一府,紛紛聚訟,莫衷一是。或謂無形,或謂有形;或言是一,或言是二。甚則云為腎旁之脂者。雖明如張隱菴,遊移其詞,亦不能指為何物。考臟腑之學,西士言之最詳。觀《全體通考》,三焦即所謂腹包膜也。其膜包繞全腹,上通巔頂,下行膀胱,中有脂膜橫於肝胃之間。

惟遮陰道,護子宮,則男女稍異耳。《內經》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豈虛語哉。

或問:腹包膜即三焦,亦有證據否?曰:觀其包二腸、遮兩腎,正當七節之間命門部位,既藏水中真火,即為相火之宅。居其位,行其權,此膜即為相火之腑。考心肺之下,肝胃之上,有膈膜一層。其形薄如細網,上與心包絡之下面相連,下與此膜之上層黏續,氣脈通貫,則包絡即為相火之臟。由膈膜上通腦筋,即經所云上焦如霧是也。

中有薄膜兩層,包肝裹胃,即經所云中焦如漚是也。繞膀胱,遮陰道,以行其氣化,即經所云下焦如瀆是也。以此證之,腹包膜即三焦,夫復何疑?若求此膜功用,全文自有《通考》在,篇幅有限,故不縷述。

泰西引種痘疹,其法稍有不同。種痘用鈹針挑刺臑外皮及次皮,不令傷肌出血,以痘膿留著皮間。種疹刺令見血,俟血流盡,始將疹血綿貼其疵上。此中有陰陽互根之至理存焉。近人種牛痘,不獨三焦經穴不明,而血附氣、氣依血之義茫然不解,無怪乎每多流弊也。

引種諸書,僉云刺臑外皮,而不言清冷淵、消濼二穴者,蓋嬰兒由肩至肘,長僅四五寸,每種三五粒,則二穴亦在其中,況臑外皆三焦經脈所過之地。然究不若點此二穴引種為善。是經穴之不可不考也。《甲乙》、《銅人明堂》諸經,載清冷淵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消濼穴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胻取之。觀此二穴皆在臑外之證也。

考取腧穴,是針灸家要事。而漢唐以降,針灸失傳,為不明同身取寸之義,僅以患人之中指中節取寸,便為獨得心傳。殊不知瘦人指長而身小,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闊;肥人指短而身長,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狹?有身長指長而頭小者,則頭間之寸豈不嫌長;有身短指短而頭大者,則頭間之寸豈不嫌短?似此肥瘦長短之差訛,安能準的?所謂同身取寸者,必同其身體而取之也。縱觀諸家,惟東醫山崎子政骨度折量一法,深得先聖奧旨。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說命門這個穴位屬於震卦呢?命門指的是背部脊椎第七節附近的穴位。背部脊椎總共有二十一節,三乘七等於二十一,命門穴正好在第七節之間,這就像震卦一陽爻在兩陰爻之下,形象非常相似。這是乾卦和坤卦開始交合,陽氣初動,是生育的根本。命門穴前面對應的是肚臍,穴位名叫神闕,就像北極對應南極一樣。命門穴位在水中,但它的氣是真正的陽氣,是水中的火,因此是三焦和包絡這兩個臟腑的相火的來源。

三焦和包絡經脈的運行,都是相火在運行。命門就像是宮殿,經脈像是道路,它們都歸屬於相火,都可以歸於右手的寸口脈。而第七節之間的那一陽,說它是震卦,不是很明顯嗎?痘疹是命門潛藏的毒素,通過三焦經脈引導到體外,這個道理很清楚。恐怕那些墨守成規的人固執己見,不能理解其中的變化,所以我才不厭其煩地再次說明這個道理,希望讀者能夠理解。

過去的賢人討論三焦這個臟腑時,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說它無形,有人說它有形;有人說它是一個整體,有人說它是兩個部分。甚至有人說它是腎臟旁邊的脂肪。即使像張隱庵這樣聰明的人,在描述時也含糊不清,無法指明它到底是什麼。研究臟腑的學問,西方人說得最詳細。《全體通考》認為,三焦就是腹包膜。這種膜包繞整個腹部,向上通到頭頂,向下通到膀胱,中間有脂肪膜橫在肝臟和胃之間。

只是在遮蓋陰道和保護子宮方面,男女稍有不同。《內經》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水泡,下焦像水溝,這難道是虛假的說法嗎?

有人問:腹包膜就是三焦,有證據嗎?回答說:觀察它包住大腸和小腸,遮蓋兩個腎臟,正好位於第七節之間的命門部位,這裡既藏有水中真火,也就是相火的居所。它處於這個位置,行使這個權力,這個膜就是相火的臟腑。考察心肺的下面,肝胃的上面,有一層膈膜。它的形狀像薄薄的細網,上面和心包絡的下面相連,下面和腹包膜的上層相連,氣脈是貫通的,所以心包絡是相火的臟腑。從膈膜向上通到腦筋,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上焦像霧。

中間有兩層薄膜,包裹肝臟和胃,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中焦像水泡。環繞膀胱,遮蓋陰道,以此運行它的氣化功能,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下焦像水溝。以此來證明,腹包膜就是三焦,還有什麼疑問呢?如果要研究這層膜的功用,《通考》這本書有詳細的記載,因為篇幅有限,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

西方人引種痘疹,方法稍有不同。種痘是用鈹針挑刺手臂外面的皮膚和次層皮膚,不要傷到肌肉出血,把痘膿留在皮膚之間。種疹是刺破皮膚讓它出血,等血流盡,才把帶有疹血的棉花貼在傷口上。這裡面蘊含著陰陽互根的深刻道理。現在的人種牛痘,不僅不了解三焦經脈的穴位,而且對血附著氣、氣依附血的道理也茫然不解,難怪會出現很多弊端。

關於引種的書籍都說要刺手臂外面的皮膚,而沒有提到清冷淵和消濼這兩個穴位,大概是因為嬰兒從肩膀到手肘只有四五寸長,每次種三五個點,那兩個穴位也就在其中了,何況手臂外側都是三焦經脈所經過的地方。但實際上不如在這兩個穴位引種更好。可見經穴是不可不考察的。《甲乙經》、《銅人明堂》等書籍記載,清冷淵穴在手肘上方二寸,伸直手肘抬起手臂取穴;消濼穴在肩下方手臂外側,打開腋下斜伸肘部取穴。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兩個穴位都在手臂外側。

考察取穴是針灸醫生的重要事情。但是自漢唐以來,針灸醫術失傳,因為不明白同身取寸的道理,僅僅用病人的中指中節來取寸,就以為是得到了獨特的真傳。殊不知瘦人手指長而身體小,那麼背腹部的橫寸豈不是太寬?胖人手指短而身體長,那麼背腹部的橫寸豈不是太窄?有的人身體長手指長而頭小,那麼頭部的寸豈不是顯得太長?有的人身體短手指短而頭大,那麼頭部的寸豈不是顯得太短?像這樣因為肥瘦長短的差異而產生的錯誤,怎麼能準確呢?所謂同身取寸,必須根據自己的身體來取寸。縱觀各家,只有東醫山崎子政的骨度折量方法,才真正領悟了古代聖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