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二 (1)
卷二 (1)
1. 論治(上)
《聖濟總錄》云:小兒瘡疹審得其證,速疏利臟腑,然亦須詳審。若大便已利,瘡已出者,皆不可疏,亦不可汗。若發其表,則瘡空開泄,更增斑斕。倉公、扁鵲常用油劑、草劑,其法最妙。大率湯劑之用,所以透肌和里,開通中外,使疹毒通快,不致壅瘀,去其邪毒,乃得痊差。
白話文:
《聖濟總錄》提到,小孩長瘡疹時,必須仔細診斷,然後才能迅速疏通孩子的臟腑,但也要仔細診斷。如果大便已經通暢,瘡疹已經長出,都不要再疏通,也不能發汗。若發汗,則瘡疹就會空虛,更加斑駁。倉公和扁鵲常以油劑和草劑治療,這種方法非常奇妙。大體上來說,湯劑的作用是透肌和裏,通調內外,使疹毒痛快,不致壅瘀;去除邪毒,才能痊癒。
然食乳嬰孩與童子瘡疹,治法不同。嬰孩之病,唯宜調節乳母,令氣血清和,乳汁通利,最為要法。若初斷乳兒,則以湯劑和其陰陽,調其榮衛。既差之後,尤宜利其臟腑,以去其餘毒。此治瘡疹大法。
紫草湯方
白話文:
但是,乳母的飲食和嬰兒、兒童的瘡疹病症,治療方法是不同的。嬰兒的疾病,只適合調節乳母,使氣血清和,乳汁通暢,這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如果剛斷奶的孩子,則以湯藥調和其陰陽,調其榮衛。病情好轉之後,尤其要調理其臟腑,以祛除其餘毒。這是治療瘡疹的總體方法。
治斷乳兒並童兒患疹痘候,初覺多似傷寒,面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痛,腰脊疼,足厥冷,眼黃赤,脈浮洪,至數數大不定,小便赤少,大便多秘,才覺四肢、色候及脈俱是疹痘疾,未攻皮毛穴出者,便可以服餌和勻臟腑,疏泄逐下藥。按倉公論云:可服油劑,不可用燥藥並冷藥。
白話文:
治療斷乳兒和幼童患上麻疹痘疹的徵候:在疾病的初期,大多類似傷寒,面部和四肢都發紅,高熱頭痛,腰脊疼痛,足厥冷,眼睛發黃發紅,脈搏浮大而洪,而且數目不定,小便赤少,大便多祕。只覺得四肢、色澤和脈象都符合麻疹痘疹的徵狀,還沒有攻入皮膚毛孔出疹的時候,就可以服用藥物使臟腑協調,疏泄通便。根據倉公的論述:可以服用油劑,但不可服用燥藥和寒涼藥物。
若疹已結在皮毛穴處,微微出,即不可疏泄。或疹出太盛,竇穴膿水者,卻可疏利也。或未與疏轉,即急服紫草湯。
白話文:
如果疹子已經長在皮膚的毛孔中,並且微微的冒出來,那麼就不能再疏通排泄。或者疹子長得太多,膿水從毛孔中流出來,那麼就可以疏通排泄了。或者在沒有疏通排泄之前,就急著服用紫草湯。
紫草二兩,以百沸浸草,用物蓋,勿令泄氣。凡二月至百日孩服半藥注子,五七月兒服一藥注子,一二歲兒服半合,三四歲兒服一合。疹雖出,其勢亦輕,常服無妨。
生油湯劑
治兒臟腑伏熱,未成疹子,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髮干直,額上微熱用此方。
白話文:
紫草二兩,用一百滾沸的水浸泡紫草,用器物蓋上,不要讓藥氣洩漏。出生凡是兩個月到一百天的嬰兒服用半味藥的量,出生五個月到七個月的嬰兒服用一味藥的量,一到兩歲的嬰兒服用半合,三到四歲的嬰兒服用一合。疹子雖然會發出來,但其勢頭也輕,經常服用也沒有妨礙。
生麻油一鍾,令如人體溫,以熱水一小鐘放入油內,不住手攪,令水盡如蜜。夜臥時,二三歲服二蜆殼,五七歲三蜆殼,十歲以上兒三大蜆殼,大人服三合。食良久與服,服了臥時。如三五服後,大小便利,肌熱退,則疹痘不復發也。
白話文:
取一盅生麻油,令其溫度如人體般溫暖,再加入一盅熱水,不停攪拌,直到水油融合如蜜。晚上睡覺時,服食二至三個蜆殼,五到七歲服食三個蜆殼,十歲以上的孩子服食三個蜆殼,成人服食三合。服用前需先吃其他食物,服用後即可就寢。若服用三五次後,大小便通暢,肌熱退去,則疹痘就不會再復發了。
霖按:近世所傳,治痧疹發不透而氣喘者,急用芝麻五合,滾水泡之,乘熱熏頭面,即復出,謂有起死回生之功。蓋一由臟腑利毒下行,一由皮毛髮毒外出,用法不同,其義則一。
白話文:
時雨的筆記:近世相傳,治療痧疹發病不通暢而導致氣喘的患者,要趕快使用五合芝麻,用滾水沖泡,趁熱燻蒸頭部和臉部,立即讓病人從頭開始出汗,這就被認為有起死回生的效果。這是因為一方面可以促進臟腑將毒素導向下行,一方面可以讓毒素通過皮膚和毛孔排出體外,雖然使用的藥物不同,但其道理是一樣的。
萬密齋曰:痘疹皆胎毒所發,毒者火也,故痘子大而焮腫者,少陽三焦火也。陽道常饒,故大而腫。疹子小而碎密者,少陰心火也,陰道常乏,故小而密。三焦水穀之道路,脾胃主納水穀,治痘專以脾胃為主。心肺屬陽而位乎上,心火旺則肺受之,治疹專以肺為主,觀其咳嗽者,火炎則肺葉焦舉也。
白話文:
萬密齋說:痘疹都是胎毒所引起的,毒性就是火氣,所以痘子大而紅腫的是少陽三焦火引起的。陽氣的通道通常是鬆弛的,所以痘子又大又腫。疹子小而緊密的是少陰心火引起的。陰氣的通道通常是緊密的,所以疹子又小又緊密。三焦是水穀運行道路,脾胃負責納入水穀,治療痘疹專以脾胃為主。心肺屬陽而位於上部,心火旺盛則肺受到影響,治療疹子專以肺臟為主。觀察患者是否咳嗽,火熱則肺部焦躁。
鼻流清涕者,鼻為肺之竅,以火鑠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淚出者,肺熱則移於肝,肝之竅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熱證也。
白話文:
鼻子流清涕的人,鼻子是肺部的竅,肺火克金,水液就會自行流出。眼睛流眼淚的人,肺有熱氣就會轉移到肝臟,肝臟的竅在眼睛。或者用手掐眉毛、眼睛、嘴脣、鼻子和麪部的人,也是肺熱的證據。
瘡疹之證,其初發熱,與傷寒相似,但疹子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淚出,呵欠喜睡,或吐瀉,或手掐眉目鼻面。宜用升麻葛根湯,不可作傷寒妄用汗下也。汗之則增其熱,為衄血,為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下之則虛其里,為滑泄,為滯下。經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白話文:
瘡疹出現的症狀,初期發燒,跟傷寒的症狀很像,但瘡疹的疹子會出現面色發紅、咳嗽打噴嚏、鼻涕清亮、眼淚流出、不停哈欠想睡覺、有時會想吐瀉肚、或用手掐眉目鼻面等症狀。這時候應該使用升麻葛根湯治療,不能把瘡疹當作傷寒來治療,誤用發汗下瀉的藥物。發汗容易增加熱氣,可能會導致鼻出血、咳血、口腔潰瘍、喉嚨痛、眼睛紅腫痛、心煩躁動、大便小便排出不暢。下瀉藥會虛弱腸胃,可能造成滑泄、白帶過多下流不止。經書有言:一定要先搞清楚季節氣候,不要違背自然和諧規律。
言不可妄汗下也。如手足梢微冷,惡寒而無汗,面色青慘而不舒,左額有青紋者,傷寒之熱也;手足梢微溫,發熱有汗,面赤而光者,傷風之熱也,並宜惺惺散發散之。目胞腫而右頰有青筋,發熱而頭額腹肚最甚,或兼嘔吐腹疼者,傷食之熱也,備急丸下之。面色青紅,額正中有紋,手掌心有汗,時作驚惕,手絡脈微動而發熱者,此驚熱也,瀉青丸、牛黃清心丸主之。身熱而倍能食,唇紅頰赤,大小便秘,脅下汗者,此風熱也,宣風散主之。
白話文:
不可輕易使病人發汗和下瀉。比如手腳的末梢部位略微發冷、怕冷但不見汗、臉色青暗、晦暗且不舒展、左邊額頭有青色紋路,這是傷寒的發熱;手腳末梢略微溫熱、發熱且見汗,臉色紅潤有光澤,這是傷風的發熱。都用惺惺散治療、發散。眼睛眼皮腫,右臉有青色筋脈、發熱,頭額、腹部疼痛最為嚴重,或者兼有嘔吐、腹痛的,是傷食的發熱,用備急丸來下瀉。臉色青紅,額頭正中有紋路,手掌心有汗,時常做出驚恐的樣子,手上的絡脈脈搏微動且發熱,這是驚熱,用瀉青丸、牛黃清心丸來治療。身上發熱且格外容易感到飢餓、口脣紅、臉頰紅、大小便便祕、脅下出汗,這是風熱,用宣風散治療。
已上諸熱,久而不去,內外感發,則所蘊瘡疹之毒,亦能乘間而出矣。
升麻葛根湯,解發痘疹之良方。
白話文:
以上各種熱症,如果長時間不消退,身體內外受到影響而發作時,體內潛藏的疹子或瘡毒也可能會趁機表現出來。
升麻葛根湯是用來治療和引發痘疹的好方劑。
葛根,升麻,甘草,白芍藥(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惺惺散,解發痘疹良方。
白話文:
葛根、升麻、甘草、白芍各取等量,磨成細粉,用一盞水煎煮,熬至七分,去渣,溫溫地隨時服用。這是惺惺散,是治療麻疹的良方。
人參,桔梗,甘草(炙),白茯苓,栝蔞根,白朮(各等分),細辛(少許)
白話文:
人參:具有補氣、益元、生津、安神的作用。 桔梗:具有宣肺、排膿、利咽、化痰的作用。 甘草(炙):具有益氣、補脾、益肺、養心、清熱、解毒的作用。 白茯苓:具有補脾、益氣、寧心、安神的作用。 栝蔞根:具有清熱、消痰、利咽、降壓的作用。 白朮(各等分):具有健脾、益氣、止瀉、燥濕的作用。 細辛(少許):具有通竅、散寒、止痛的作用。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葉五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候。(一方有防風、川芎。)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加入一杯水和五片薄荷葉,煎煮後剩七分,溫服即可,不限於特定時間。另一方有防風和川芎。
備急丸
木香(二錢五分),大黃,牽牛末(各五錢)
白話文:
備急丸
木香(2.5錢),大黃,牽牛末(各5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前山楂煎湯下。
瀉青丸,治肝熱作搐良方。
白話文:
碾成細末,用神曲米粉和水糊成丸,綠豆般大小,每次服五到七丸,飯前用山楂煎湯送下。
羌活,大黃(煨),川芎,當歸,防風,山梔仁,龍膽草(各等分)
白話文:
羌活、大黃(翻炒過)、川芎、當歸、防風、山梔子仁、龍膽草(各等份)
上為末,煉蜜和丸,雞頭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竹葉湯同沙糖水化下。
牛黃清心丸,治心熱神昏。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個丸劑的大小如同雞頭,每次服用半丸到一丸,用竹葉湯和糖水一起服用。
牛黃(二分半),辰砂(一錢五分),黃連(五錢,生),鬱金(二錢),黃芩(三錢),山梔仁(三錢)
白話文:
牛黃(一克一克) 辰砂(五克) 黃連(二克,或生、熟皆可) 鬱金(八克) 黃芩(一克二) 山梔仁(一克二)
共研細末,臘雪水調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燈芯湯送下。
宣風散,治黑陷裡實,以代百祥丸、牛李膏。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臘雪水調和成麵糊,做成像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到八粒,用燈芯煎煮的水送服。
檳榔(二個),陳皮(五錢),甘草(五錢),牽牛(四兩,用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兩)
上為末,三二歲蜜湯調下半錢,以上一錢,食前服。
白話文:
取檳榔兩個、陳皮五錢、甘草五錢、牽牛四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兩),磨成粉末。三十二歲者用蜜湯調服半錢,其他年齡者用蜜湯調服一錢,飯前服用。
疹喜清涼,痘喜溫暖,此法人皆知之。然疹子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所以發苗之初,只要發出得盡,則毒便解。非若痘必苗而秀,秀而實,而後毒解也。痘子成實之時,若大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溫涼適宜,陰陽自和,是為得之。
白話文:
疹子喜歡清涼,痘痘喜歡溫暖,這些醫理人人皆知。不過疹子剛開始出現時,也需要溫暖的環境才能容易長出來。因此疹子剛發出來時,只要能長出來就好了,那麼毒性就會解除。這和痘痘不同,痘痘一定要先長出來、長大、再成熟後,才能解除毒性。痘痘在成熟時,如果天氣太熱,反而會潰爛而無法收斂,所以痘痘長出來之後也喜歡清涼的環境。因此治療痘疹的人,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要溫涼適宜,陰陽調和,這樣纔是最好的。
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盡則便毒解。故治疹子者,發熱之時,當察時令寒暄,以藥發之如時。大寒以桂枝葛根湯發之;大熱以升麻葛根湯(方見前)。合人參白虎湯發之;不寒不熱,以荊防敗毒散發之。如兼疫癘之氣,以人參敗毒散發之。如盡一劑不出,再作本湯發之。外用胡荽灑,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務令亟出。
白話文:
疹子只怕不能發出,如果能發出疹子,毒素就會解除。因此,治療疹子的人,在發熱的時候,應該觀察天時的寒熱,用藥物來促進疹子在適當的時間發出。在大寒時,使用桂枝葛根湯來促進疹子發出;在大熱時,使用升麻葛根湯(方子見前文)。在大寒和腹瀉時,使用人參白虎湯來促進疹子發出;在不冷不熱的時候,使用荊防敗毒散來促進疹子發出。如果兼有疫癘之氣,使用人參敗毒散來促進疹子發出。如果一劑藥服用後疹子沒有發出,再用本湯來促進疹子發出。外用胡荽灑,用薴麻蘸酒在全身輕輕拍打,務必讓疹子儘快發出。
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脹痛,氣上喘促,昏悶譫妄者,必死證也。
桂枝葛根湯
桂枝,葛根,升麻,防風,赤芍藥,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三四天都沒有好轉,反而出現腹部脹痛、氣喘急促、神志不清和胡言亂語的症狀,這表明病情非常嚴重,可能會導致死亡。
[桂枝葛根湯]
配方包括:桂枝、葛根、升麻、防風、赤芍、甘草(各一錢)。
上銼細,加生薑三片,淡豆豉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三片生薑、一錢淡豆豉和一杯水,煎煮至藥液減少至七分之一,去除藥渣,溫熱後服用,不拘泥於服用時間。
人參白虎湯(又名化斑湯),解斑疹良方。
白話文:
人參白虎湯(又名化斑湯),是治療斑疹的良方。
人參(一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石膏(五錢),糯米(一合)
白話文:
人參(六克),知母(十八克),甘草(六克),石膏(三十克),糯米(一碗)
上銼細,水二盞,煎待米熟去渣,溫服無時。
荊防敗毒散,疹痘之發散藥也。
白話文:
將藥材切細,加入兩杯水煎煮直到米熟,然後去掉渣滓,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荊防敗毒散是用來發散疹子和痘子的藥。
荊芥穗,柴胡,甘草,人參,桔梗,川芎,青防風,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
白話文:
- 荊芥穗:荊芥的穗狀花序,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咳的作用。
- 柴胡:柴胡的根,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作用。
- 甘草:甘草的根,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 人參:人參的根,具有補氣養陰、生津止渴的作用。
- 桔梗:桔梗的根,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
- 川芎:川芎的根莖,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
- 青防風:青防風的根,具有祛風解表、清熱止咳的作用。
- 茯苓:茯苓的塊莖,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
- 枳殼:枳殼的果皮,具有消積導滯、理氣散結的作用。
- 前胡:前胡的根,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作用。
- 羌活:羌活的根莖,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 獨活:獨活的根莖,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活血的作用。
上銼細,加薄荷五葉,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人參敗毒散,解疫癘、發痘疹之良方,又主腰痛,四時通用。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人參(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銼細,加生薑三葉,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一方加薄荷少許)
胡荽酒,治倒陷。
白話文:
將材料切細,加入五片薄荷葉,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
人參敗毒散是解疫病、促進痘疹發散的好方子,也適用於治療腰痛,四季皆可使用。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人參(各等份),甘草(用量減半)。
將藥材切細,加入三片生薑,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下一盞,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另一個配方會加少許薄荷)
胡荽酒用於治療病情倒陷的情況。
胡荽四兩切,以好酒二盞,煎一兩沸,入胡荽,用物蓋定再煎,勿令泄氣。放冷,每吸一兩口微噴,從背至足遍,勿噴頭面。病人常令聞荽氣。
白話文:
將四兩香菜切碎,加入兩杯好酒,煮沸後放入香菜,加蓋子再次煮,不要讓氣體泄漏出來。放涼後,每吸一口酒液,稍微噴灑一下,從背部到腳底都噴灑到,不要噴灑頭和臉。讓病人經常聞到香菜味。
發熱六七日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為風寒襲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用托裡發表之劑,麻黃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方見前),散麻刮之。如一向未更衣者,毒甚於里,伏而不出,河間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發之解之。再不出者,死證也。
麻黃湯
麻黃,杏仁,甘草(各等分),石膏(倍用)
白話文:
發熱以後過了六七天,明明是疹子,卻不見出來,這是因為皮膚堅硬、毛孔閉塞造成的。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風寒侵襲,曾經有嘔吐、腹瀉,導致疹子潛伏起來了。這種情況下,需要趕快使用能促進發汗、使疹子透發出來的藥物,比如麻黃去杏仁,加上蟬蛻和升麻。另外,還可以在外用香菜酒(配方見前),用麻布擦洗患處。對於那些一直沒有更換衣服的人來說,毒素積聚在體內,導致疹子潛伏不發,可以用河間涼膈散加牛蒡子來治療,讓疹子發出來,並緩解症狀。如果還是不出疹,那就證明病情嚴重,可能會死亡。
上銼細,加臘茶葉一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不拘時服。(一方無石膏,有桑白皮。)
河間涼膈散,解痘疹表裡俱熱,純陽無陰之豆。
白話文:
- 將上藥切碎,加入一錢臘茶葉和一杯水。
- 煎煮直到藥液只剩下七分之一,然後將渣子濾掉。
- 不限時間服用法。
- (另一種配方中,沒有石膏,但有桑白皮。)
大黃,朴硝,甘草(各五分),連翹(一分),梔子,黃芩,薄荷(各一分半),竹葉(五片)
上銼細,作一服。水一盞,煎八分,去滓,入蜜一匙,和勻服。
白話文:
大黃、朴硝、甘草(各五公克),連翹(一點五公克),梔子、黃芩、薄荷(各一點七五公克),竹葉(五片)
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聲不已,上氣喘氣,面浮目胞腫,時臥時起,此毒火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人參白虎湯(方見前)去人參加牛蒡子、薄荷葉主之。
白話文:
疹子一開始發作時,還沒有出現疹子,但是咳嗽不斷,上氣喘息,臉浮腫眼泡腫,有時躺下,有時起來,這是毒火向內蒸發,肺葉焦灼,應該使用甘桔湯合人參白虎湯(配方之前已經提到),去除人參,加入牛蒡子、薄荷葉來治療。
甘桔湯,解咽喉之良方。
甘草(二錢),桔梗(一錢)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白話文:
甘桔湯是治療咽喉問題的好方子。
材料:甘草6克,桔梗3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切細,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量,去掉藥渣,飯後溫熱服用。
疹子發熱,或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須止之,亦發散之義。故汗者,毒從汗散;衄者,毒從衄解。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人參白虎湯(方見前)合扁鵲主之;衄太多,玄參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長疹子發熱,有的人可能會自汗,有的人鼻血不止。這些情況都不用刻意去阻止,因為出汗和鼻子出血都是發散毒氣的方法。所以,通過出汗,毒氣會隨著汗液排出;通過鼻子出血,毒氣也會跟著血流出去。但要注意的是,汗和血都不要出或流得太多。如果出汗太多,可以用「人參白虎湯」(配方如前文所述)加上扁鵲主來治療;如果鼻血不止,則可以使用玄參地黃湯來治療。
黃連解毒湯,此解火毒痘疹通用方。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玄參地黃湯,治痘疹衄血。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這是一個用來治療火毒引起的痘疹的通用方。
黃連、黃芩、黃柏和梔子(每種藥材使用相同分量)。
將上述藥材切細,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濾去藥渣後趁熱服用。
玄參地黃湯,用於治療痘疹導致的鼻出血。
玄參,生地黃,牡丹皮,梔子仁(各一錢半),甘草,升麻(各五分),白芍藥(一錢)
上銼細,加炒蒲黃半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玄參、生地黃、牡丹皮、梔子仁(各 6 公克),甘草、升麻(各 2.5 公克),白芍藥(5 公克)
疹子發熱吐利,純是熱證,不可作寒論,乃火邪內迫。上焦多吐,下焦多利,中焦吐利並多。自利宜黃芩湯。吐利宜黃芩加半夏湯。自利裡急後重者,宜黃連解毒湯(方見前)合天水散主之。
白話文:
疹子發熱吐利,是純粹的熱症,不能當作風寒感冒來治,這是因為火邪在體內作祟。上焦以吐為主,下焦以洩為主,中焦吐洩並重。如果自己出現腹瀉,可以用黃芩湯來治療。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可以用黃芩合半夏湯來治療。如果自己腹瀉、裡急後重,可以用黃連解毒湯(方見前)合天水散來治療。
黃芩湯,治協熱而利。
黃芩(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白芍藥(六錢)
上銼細,加大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溫服。
黃芩加半夏湯
即前黃芩湯加半夏二錢,生薑一錢。
天水散,治痘乾燥而痛。
白滑石(四兩),甘草(一兩)
共為細末,白湯調服。或用塗痘子甚佳,以蜜水調刷之。
白話文:
黃芩湯,用於治療伴有熱症的腹瀉。
黃芩 1.5錢,炙甘草 1錢,白芍藥 6錢
上述材料切細,加入2枚大棗,用水1盞煎至7分滿,飯前溫服。
黃芩加半夏湯
就是在前面提到的黃芩湯基礎上,再加上2錢半夏和1錢生薑。
天水散,用於治療痘疹乾燥且疼痛。
滑石 4兩,甘草 1兩
一起研磨成細末,用開水調服。或者可以用來塗抹在痘疹上效果很好,以蜂蜜水調和後塗刷。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毒火上熏而痛也,勿作喉痹同論,妄用針刺。喉痹內作癰腫,故宜針決去惡血。痘疹只是咽乾作痛,宜甘桔湯(方見前),加牛蒡子,或射干鼠黏子湯,細細嚥之。
白話文:
痘疹引發的咽痛,也是常有的症狀,這是由於毒火上攻而引起的疼痛,不要把痘疹咽痛與喉痹混為一談,胡亂使用針刺治療。喉痹是內部發生癰腫,所以需要用針刺治療,以排出惡血。痘疹引起的咽痛只是咽喉乾燥疼痛,可以用甘桔湯(做法見前文),加上牛蒡子或射干鼠黏子湯,慢慢嚥服。
射干鼠黏子湯,治咽喉痛。
射干(一兩),鼠黏子(四兩,炒香),甘草,升麻(各一兩)
上銼細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
白話文:
射乾鼠黏子湯,用於治療咽喉痛。
所需藥材:射乾 30克,鼠黏子 120克(炒香),甘草 30克,升麻 30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6克,用一杯水煎煮後服用。
疹子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發熱渴者,升麻葛根湯(方見前)加天花粉、麥門冬。渴甚者人參白虎湯(方見前)合黃連解毒湯(方見前)主之。
白話文:
疹子患者想喝水,全是因為火邪,肺部焦乾,胃中燥熱,心火旺盛所致。初期發熱口渴者,可服用升麻葛根湯 (方見前) 加上天花粉、麥門冬。口渴嚴重者,可服用人參白虎湯 (方見前) 加上黃連解毒湯 (方見前) 。
痘瘡貴三四次出,謂出勻。瘄疹貴一齊湧出,謂出盡。疹子只要得出便輕減。以火照之,遍身如塗朱之狀,此將出之兆。出形細密與痘瘡密者相似,但疹子隨出隨沒,非若痘子之以漸長大也。出形鮮紅與傷寒發斑相似,但疹子粒粒成瘡,非若斑子皮紅成片如蚊蚤之跡也。
白話文:
痘瘡最理想是四五次出齊,稱為出勻。瘄疹最理想是一次出齊,稱為出盡。疹子只要一出來就會好轉。用火照疹子,全身像塗了硃砂一樣,這是疹子將要出來的徵兆。疹子的形狀細密,跟痘瘡很相似,但疹子是會隨出隨沒,不像痘子會逐漸長大。疹子的顏色鮮紅,跟傷寒發斑很相似,但疹子是粒粒成瘡,不像斑子是皮紅成一片,很像蚊子叮咬的痕跡。
痘疹之色不可同論。大抵痘子怕太紅,皮嫩易破,必生瘙癢;疹子喜通紅,疹發於心,紅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養血化斑湯主之。色太紅焰,或微紫者,血熱也;或出太甚者,並宜大青湯主之。黑者死證也。
白話文:
痘疹的顏色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來說,痘子怕太紅,皮膚嫩容易破,一定會發癢;疹子喜歡通紅,疹子發於心,紅色是火的正色。如果疹子的顏色淡白,是心血不足,宜用養血化斑湯為主。顏色太紅或微紫,是血熱;或出疹太多,都宜用大青湯為主。發黑是死亡的徵兆。
養血化斑湯,治白疹。
當歸身,生地黃,紅花,蟬蛻,人參(各等分)
共銼細,水一盞,薑一片,煎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大青湯,治斑疹火毒良方。
白話文:
養血化斑湯,用來治療白疹。
需要的材料有當歸、生地黃、紅花、蟬蛻和人參(每種材料用量相同)。
將這些材料一起切碎,加入一碗水和一片薑,煎煮到剩下六分量,然後去掉藥渣,隨時可以溫熱服用。
大青湯,是治療因火毒引起的斑疹的好方子。
大青,生地黃,玄參,石膏,知母,甘草,木通,地骨皮,荊芥穗(各等分)
共銼細,水一盞,淡竹葉十二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 大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生地黃:具有滋陰清熱、養血涼血、益精補腎的功效。
- 玄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潤燥、益氣養陰的功效。
- 石膏: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 知母: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益氣養陰的功效。
- 甘草:具有補氣和中、益氣補虛、清熱解毒的功效。
- 木通: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散結、祛風除濕的功效。
-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消腫止痛的功效。
- 荊芥穗:具有清熱解表、祛風散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準。假如子後出,午時即收;午時出者,子時即收。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數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輕。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乃陽毒太甚,宜大青湯(方見前)解之。逡巡不出者,乃風寒外束,皮膚閉密也,宜荊防敗毒散(方見前)主之。
白話文:
皮疹的出現常以六時(子、醜、寅、卯、辰、巳)為準。如果半夜後出現,中午就會消失;中午出現的,半夜就會消。這是陽生陰成,陰生陽成的自然規律。凡是這樣反復出現又消失的皮疹,病情較輕。如果出現後連續三四天不消失,說明陽毒太盛,宜使用大青湯(配方見前)治療。遲遲不出現的,是風寒束表,皮膚閉塞,宜用荊防敗毒散(配方見前)治療。
瘡疹非熱不出。疹子欲出,則遍身發熱,或煩躁,或頭眩,或身拘急。及既出,則身便涼,諸病悉解,此一層疹子隨收矣。如疹子即出,熱甚不減,此毒壅遏,宜大青湯(方見前)解其表。便澀者,以黃連解毒湯(方見前)合人參白虎湯(方見前),或大連翹湯解其里。大便不通者,河間涼膈散(方見前)加牛蒡子。
大連翹湯,此解裡熱之良方,痘疹通用。
白話文:
瘡疹不發熱就不會出來。瘡疹要出來的時候,全身會發熱,可能會煩躁不安、頭暈目眩或身體拘急。等到瘡疹出來後,身體就會涼快下來,各種疾病也會隨之解除,這一層瘡疹也就結束了。如果瘡疹已經出來,但熱度卻沒有減輕,這是毒素壅滯,應該用大青湯(藥方見前)來疏散表邪。大便不通暢,可以用黃連解毒湯(藥方見前)合入人參白虎湯(藥方見前),或者用大連翹湯來解決裡面的問題。大便不通,可以用河間涼膈散(藥方見前)加上牛蒡子。
連翹,防風,瞿麥,荊芥穗,車前子,當歸,柴胡,蟬蛻,赤芍藥,白滑石,木通,黃芩,甘草,山梔子(各五分)
白話文:
連翹、防風、瞿麥、荊芥穗、車前子、當歸、柴胡、蟬蛻、赤芍藥、白滑石、木通、黃芩、甘草和山梔子(各 5 分)
上銼細,加紫草五分,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博愛心鑑》有牛蒡子,名大連翹飲。)
白話文:
把中葯磨成細小的顆粒,加入五分的紫草,倒入一杯半的水,煎藥至剩一杯水,然後過濾藥渣,在飯前服用。(《博愛心鑑》中記載有牛蒡子,稱大連翹飲。)
凡疹子只要出得盡,則毒邪解散,正氣和平。如拂拂發熱,煩悶不寧,如蛇在灰,如蚓在塵之狀,或嘔吐,或注泄,此毒邪壅遏,尚未出盡。煩熱者,宜黃連解毒湯(方見前);嘔泄者,柴胡橘皮湯。並外用胡荽酒(方見前),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待疹子出盡,則煩熱自去,嘔泄自止矣。
白話文:
所有的疹子只要發得完,毒邪就會消散,正氣就會平和。如果還是發熱不退,煩悶不寧,像蛇在灰燼中蠕動,像蚯蚓在泥土中鑽動一樣,或者嘔吐,或者腹瀉,這是毒邪不能外泄,尚未完全發出造成的。煩熱的,宜用黃連解毒湯(配方見前);嘔吐腹瀉的,宜用柴胡橘皮湯。同時在外部使用香菜酒(配方見前),用薴麻蘸酒全身擦拭。等到疹子出完,煩熱自然會消失,嘔吐腹瀉自然也會停止。
柴胡橘皮湯
柴胡,橘皮,黃芩,半夏,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上銼細,加竹茹一團,生薑一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白話文:
柴胡、橘皮、黃芩、半夏、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一團竹茹和一片生薑,用水一碗煎至七分滿,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疹子欲出未出之時,宜早發散,以解其毒,則無餘災。若不預解,使之盡出,以致毒蓄於中,或為壯熱,日久枯瘁,或成驚癇,或為泄利,或咳血喘促,或作疳䘌而死。此雖一時戾氣之染,未有不由於人事之未盡者也。
白話文:
當疹子即將出現但尚未出現的時候,應該及早讓它發散出來,以解除其毒性,這樣就不會有後遺症。如果不及早解除,任其全部發出來,以致毒性積蓄在體內,可能導致壯熱,日積月累而虛弱枯竭,或變成驚癇,或腹瀉、利尿,或咳嗽、喘促,或變成疳積而死亡。這些疾病雖然是由一時的戾氣感染所致,但沒有哪一個不是由人為的原因沒有盡到而引起的。
疹子收後,身有微熱者,此虛熱也。不須施治,待氣血和暢,自然退去。若熱太甚,或日久不減,以柴胡麥門冬散。甚則以黃連解毒湯(方見前)合人參白虎湯(方見前),與前方相間服之。如發枯毛豎,肉消骨立,漸漸羸瘦者,柴胡四物湯主之。
白話文:
當皮疹痊癒後,身上如果有輕微發熱的症狀,這是虛熱引起的,不需要治療,等待氣血運行順暢,自然就會退去了。如果發熱的症狀太嚴重,或持續很長時間沒有減輕,可以服用柴胡麥門冬散。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則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處方請參考前文)和人參白虎湯(處方請參考前文)混合服用,並與前一個處方交替服用。如果出現頭髮枯黃豎立、肌肉萎縮、骨頭突出的症狀,且逐漸消瘦,則可以使用柴胡四物湯來治療。
柴胡麥門冬散
柴胡(五分),甘草(二分),麥門冬(八分),龍膽草(三分),人參(半錢),玄參(半錢)
上銼細,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治疹後餘熱。
柴胡,麥門冬,淡竹葉,當歸身,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地骨皮,人參,黃芩,知母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柴胡麥門冬散
柴胡(5分),甘草(2分),麥門冬(8分),龍膽草(3分),人參(半錢),玄參(半錢)
以上材料磨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柴胡四物湯,用於治療疹子後的余熱。
柴胡,麥門冬,淡竹葉,當歸身,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地骨皮,人參,黃芩,知母
以上材料磨碎,加入一碗水,煎至七成,去除藥渣,溫服,不受時間限制。
疹後熱不除,忽作搐者,不可與急驚風同論,用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送服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不可治,宜服抱龍丸。
白話文:
出疹後熱度不退,突然抽搐的,不能與急驚風混為一談,應當服用導赤散加上人參、麥門冬,服用安神丸作為輔助。小便清亮的可以治好,小便短少者不能治癒,應當服用抱龍丸。
導赤散,治心熱發搐。
生地黃,木通,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細,加淡竹葉七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一方加人參、麥門冬)
安神丸
白話文:
導赤散,用來治療心熱引起的抽搐。
成分包括生地黃、木通和炙甘草,各成分份量相同。
將上述材料切細,加入七片淡竹葉,用水一碗煎至剩七分,去掉渣滓後溫服。(另一個配方會額外加入人參和麥門冬)
安神丸
當歸身,麥門冬,白茯苓,黃芩,甘草(各半兩),硃砂(一兩),龍腦(二分半)
白話文:
當歸身:半兩 麥門冬:半兩 白茯苓:半兩 黃芩:半兩 甘草:半兩 硃砂:一兩 龍腦:二分半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獖豬心血搗勻,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燈芯湯下。
抱龍丸(又名琥珀抱龍丸),治痘驚。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藥湯浸泡蒸餅和獖豬的心血,攪拌均勻,做成像黍米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燈芯草煮成的藥湯送服。
真琥珀,天竺黃,白檀香,白茯苓,人參(各一兩半),粉草(去節,三錢),枳殼(麩炒,一兩),枳實(麩炒,一兩),辰砂(水飛,五兩),金箔(一百片,篩),山藥(炒熟,一兩),膽星(一兩)
白話文:
- 真琥珀:天然琥珀
- 天竺黃:一種黃色的礦物,產自印度
- 白檀香:檀香木的木材,具有芳香
- 白茯苓:茯苓的根莖,具有利尿的功效
- 人參: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的功效
- 粉草: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枳殼:枳樹的果皮,具有理氣的功效
- 枳實:枳樹的果實,具有破氣的功效
- 辰砂:一種硃砂礦石,具有解毒的功效
- 金箔:金片,具有安神的功效
- 山藥:一種中藥材,具有補脾胃的功效
- 膽星:牛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上各取細末,再篩和勻,每藥一兩,取新汲水一兩,重入乳缽內杵勻,丸如彈子大,陰乾,勿用日曬,(曬)則燥裂矣。每服一丸,薄荷葉煎湯化下。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各取細粉末,再過篩混合均勻,每種藥物一兩,取新鮮汲取的水一兩,重新放入乳缽中搗勻,丸成如彈珠大小,陰乾,不要在陽光下暴曬,(暴曬)會乾燥裂開。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葉煎湯送服。
凡疹後牙根黑爛,肉腐血出,臭息沖人者,曰走馬疳,馬鳴散主之。若面頰浮腫,環口青黑,頰漏齒脫,唇崩鼻壞者,死證也。如唇口多瘡,其聲嗄啞者,曰狐惑,以化䘌丸主之。更煩躁昏悶失聲者,死證也。
馬鳴散,治走馬疳良方。
白話文:
凡是出疹後,牙根發黑腐爛,牙肉潰爛出血,口臭難聞的,叫做「走馬疳」,「馬鳴散」可以治療。 如果臉頰浮腫,嘴巴周圍青黑,臉頰瘻孔流膿、牙齒脫落,嘴脣破裂、鼻子潰爛的,這是死亡的徵兆。 如果嘴脣、嘴巴多處潰爛,聲音沙啞的,叫做「狐惑」,可以用「化䘌丸」治療。 如果經常煩躁不安、昏昏沉沉、失聲的,這是死亡的徵兆。
人中白(即溺桶底白垢也,以物刮取,用新瓦盛之,火煅過如白鹽乃佳,半兩),馬鳴退(即蠶蛻紙也,火燒過,二分半),五倍子(生,一分。另用一分,同礬煅枯),白礬(二分,捶碎。另取五倍子一分,入礬干內,以火煅枯)
共為細末,用濃米泔浸,洗淨拭乾,以此藥敷之。
化䘌丸
白話文:
人中白(是指尿桶底部的白色垢物,用物體刮取,用新瓦盛裝,經過火煅燒,變成像白鹽一樣纔好,半兩),馬鳴退(是指蠶蛻紙,燒過,二分半),五倍子(生的,一分。另用一分,和明礬一起煅燒至乾涸),白礬(二分,搗碎。另取五倍子一分,放入明礬粉末中,用火煅燒至乾涸)。
蜀椒(取開口者,炒去汗,二分),黃連(半兩),苦楝根白皮(陰乾,二分)
白話文:
-
蜀椒(取開口者,炒去汗,二分):
-
使用蜀椒,選擇成熟、乾燥且已經開口者,以去除表面的「汗」。炒至微黃,去除水分,約為 2 分的量。
-
黃連(半兩):
-
使用半兩的黃連,切片或研磨成粉末。
-
苦楝根白皮(陰乾,二分):
-
使用陰乾的苦楝樹根白皮,切片或研磨成粉末,約為 2 分的量。
共為末,用烏梅肥者七個,艾湯浸,去核,搗爛和丸,艾湯下。
白話文:
把前面所述的藥物研成末,用七個烏梅,浸泡在艾草湯中,去核,搗爛,和成丸子,用艾草湯送服。
疹後泄利日久不已者,曰休息痢。不可妄施澀劑,以成霸功。宜黃芩湯(方見前)合天水散(方見前),與香橘丸相間治之。若嘔吐不能食者,名噤口。更腸滑不止,或下鮮血,或如塵水者,皆死證也。
香橘丸
白話文:
出疹之後,腹瀉日久不止的,叫做休息痢。不能胡亂使用收澀藥物,以免造成頑固的病症。應該使用黃芩湯(方劑見前言)合天水散(方劑見前言),與香橘丸間隔服用來治療。如果嘔吐不能進食的,叫做噤口。更加腹瀉不止,或排出鮮血,或像塵水一樣的,都是致死的徵候。
木香(半兩),黃連(一兩,以吳茱萸五錢同炒,去吳茱萸不用),石蓮子(取肉二錢半),陳皮(半兩)
上為末,醋調神麯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陳倉米湯送下。
白話文:
木香(25克),黃連(50克,用15克吳茱萸一起炒,將吳茱萸挑出不用),石蓮子(取肉12.5克),陳皮(25克)
疹子收後微咳者,此肺氣未平也,不須調治。若咳轉甚,喘氣逆氣,發則連綿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虛葉焦,故咳也,宜人參清膈散主之。身熱者,麥冬清肺湯主之。若咳久不止,面浮目胞腫,胸高而喘,息則聳肩,血自口鼻出,面色青或赤,鼻燥昏悶,搖頭擺手者,皆死證也。
人參清膈散,治肺熱鼻乾,涕唾稠黏。
白話文:
疹子消失後還稍微咳嗽的,這是肺氣還沒有平穩,不需要特別治療。如果咳嗽變得更嚴重,喘息、逆氣,發作時連綿不斷的,這是肺中有伏火,金虛肺枯燥,所以咳嗽,應該服用人參清膈散來治療。發熱的,用麥冬清肺湯來治療。如果咳嗽很長時間都不停止,臉浮腫、眼皮腫,胸部高聳而喘不過氣,呼吸的時候聳肩,血從口鼻流出,面色青或紅,鼻腔乾燥、昏悶,搖頭擺手,這些都是死亡徵兆。
人參,柴胡,當歸,白芍藥,知母,白朮,黃耆(炙),地骨皮,紫菀,茯苓,甘草,桑白皮,桔梗(各五分),黃芩(二分半),滑石(七分半),石膏(七分)
白話文:
- 人參:增強體力,提神醒腦。
- 柴胡:疏肝解鬱,退燒。
- 當歸:補血活血,止痛。
- 白芍藥: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 知母:滋陰清熱,降火。
- 白朮:健脾益氣,除濕。
- 黃耆(炙):補氣升陽,固表。
- 地骨皮: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 紫菀:止咳化痰,平喘。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
- 甘草:益氣補中,緩解疼痛。
- 桑白皮:清肺止咳,化痰。
- 桔梗:宣肺止咳,祛痰
- 黃芩:清熱瀉火,涼血。
- 滑石:清熱利尿,解毒。
- 石膏:清熱涼血,解毒。
上銼細,加薑如錢大三片,水一盞,煎七八分,去渣,食後溫服。
麥冬清肺湯,治疹後咳嗽不止。
白話文:
將材料切碎,加入三片像錢幣大小的生薑,加一碗水,煎煮到剩下七八成,去掉渣滓,飯後溫熱服用。這是麥冬清肺湯,用於治療出疹後咳嗽不止。
天門冬,麥門冬(各去心),知母,貝母,杏仁(去皮尖,炒,研),地骨皮(各等分)
白話文:
天門冬、麥門冬(都去除內部核)、知母、貝母、杏仁(去皮尖,炒過,研磨)、地骨皮(分量都相同)。
共銼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疹家通禁雞、魚、炙、煿、鹽、醋之類。直過七七之後,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縱口,致生他疾也。
白話文:
將草藥一起研磨成碎片,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
患有疹子的人應完全避免食用雞肉、魚肉、烤肉、炒菜以及咸的、酸的食物。直到過了四十九天之後,才可以吃這些食物。患病期間應該吃清淡的食物,不能放縱口腹之欲,以免引發其他疾病。
曾見痘疹收後,動止出入,飲食如常,忽然心腹絞痛而死者,還是元氣怯弱,乘以疫癘之氣,正不能勝邪,邪伏於中,外若無病,內已虧損,故一中而死,謂之中惡。
白話文:
我曾經見過痘疹痊癒後,病人行動飲食都像平常一樣,可是忽然心腹絞痛而死掉的,這是因為病人的元氣虛弱,被疫癘之氣乘虛而入,正氣無法壓制邪氣,邪氣潛伏在體內,外表上看沒有病,但內部已經虧損,所以一遇到邪氣就死掉了,這種情況叫做中惡。
凡小兒初生未滿月者,遍身紅點,俗呼奶疹者是也。此由胎中受熱,故生下發見於皮膚,不可作時行疹子論,妄用湯劑。蓋臟腑嬌脆,氣血怯弱,不能勝湯丸也,宜用溯源解毒湯與乳母服之。
白話文:
凡是剛出生未滿一個月的小嬰兒,身上遍佈紅點,俗稱奶疹。這是胎兒在母親體內接觸熱氣,生產後發現在皮膚上而引起的症狀,而不是一般常見的傳染性皮疹,不要隨便使用湯劑來治療。因為嬰兒臟腑嬌嫩,氣血虛弱,不能承受湯藥的刺激,應該用溯源解毒湯給餵奶的母親服用,以透過母乳將藥效間接傳遞給嬰兒。
溯源解毒湯,解胎毒之良方。
當歸身,川芎,連翹,人參,白芍藥,生地黃,黃連,甘草(生),陳皮,木通(各等分)
上銼細,加淡竹葉十片,水一盞,煎半盞,去渣,溫服無時。
白話文:
溯源解毒湯,是解除胎毒的好方子。
當歸、川芎、連翹、人參、白芍藥、生地黃、黃連、生甘草、陳皮、木通(每種材料等量)
將以上材料切碎,加入十片淡竹葉和一碗水,煎煮至剩半碗,過濾掉渣滓,溫熱時服用,不限時間。
凡天行,若病大便硬結,熱留胃中,故發斑,不可以疹子同治,妄用發表之劑,反增危劇。宜用人參白虎湯(方見前)去人參,加大青、玄參、生地黃主之。大便秘者,以三黃丸微利之。
白話文:
凡是天行(流行性疾病),如果病人大便乾結,熱邪停留在胃中,所以會發斑疹,不能夠與一般的疹子相同治療,如果胡亂使用發汗解表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危及生命。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方劑見前),去掉人參,加大青,玄參,生地黃的用量來治療。大便祕結的,用三黃丸稍微讓排便順暢。
三黃丸,解毒,裡實者可用。
黃芩(五錢),黃連,大黃(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雪水搗丸,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丸,食前燈芯湯下。
白話文:
三黃丸,用於解毒,適合體內有實熱的人使用。
黃芩(五錢),黃連,大黃(各二錢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雪水調和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外層包裹朱砂。每次服用五到七丸,在飯前用燈芯草煎湯送服。
張景岳曰:萬氏治疹,發表之法極盡隨時制宜之善。然發表之義,亦最不易。如營衛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證甚多,若徒知發之,而不知滋之,非惟不能發,且恐窮其源矣。如傷寒三表之法,實亦有關於此。
白話文:
張景嶽說:萬密齋治療疹子,根據病情的變化,採用不同的發汗方法,這充分體現了因時制宜的優點。但是,發汗的原則也是很難掌握的。如果人體正氣不足,導致疹子不能透發,這類的病人有很多,如果只知道讓疹子透發,卻不知道滋養正氣,不但不能透發疹子,恐怕還會耗盡正氣的來源。傷寒論中的三表證的治療方法,實際上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又曰:治疹諸條,皆極詳妥。其中惟瀉喘二證則最多疑似,蓋二證之由疹毒,固當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或以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或以誤食生冷,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雖曰由疹而發,然實非疹毒之病。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而兼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氣。若執謂疹毒,則無不危矣。
白話文:
此外,治療疹病的方法非常詳盡妥當。其中只有瀉下和喘證的治療引起最多懷疑和猶豫,因為這兩種病都由疹毒引起,應該按照治療疹毒的原則治療。然而有的人不是因為疹毒,而是因為脾氣本來虛弱,過度使用寒藥傷了脾胃,或者誤食生冷食物傷了脾胃而導致泄瀉,雖然說是因為疹病而發作,但實際上並不是疹毒的病。只要觀察患者沒有其他熱證、熱脈,而兼有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的症狀,就必須趕緊救治脾氣。如果執著於這是疹毒,那麼患者的危險就很大了。
又如氣喘一證,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若察其本,非火證,又非外邪,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氣脫之候。凡此二者,不可不加細察也。
白話文:
再比如氣喘這一疾病,有虛證和實證。一般來說,十個氣喘病人中,有九個是虛證。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他們的病因,就會發現,他們既不是火證,也不是外邪引起的。有的是因為大瀉,有的是因為大汗而導致的氣喘,都是氣脫的徵候。這兩種情況,我們在治療時,一定要仔細地觀察。
霖按:痧疹一證,宋元以來,雜入痘門。所謂氣血不分,陰陽淆混。萬氏獨闢蠶叢,別開蹊逕,指後學之津梁,拯嬰兒於衽席,厥功甚偉。其論治之精,已無異議。惟相隔幾及四百年,天運轉移,風氣日薄,因時制變,未可拘牽。當師其法,勿泥其方,斯深得其心者矣。
白話文:
霖說:痧疹這種疾病,從宋元以來,就被混雜在痘症的範疇內。所謂的氣血不分,陰陽淆混。萬氏獨自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為後學提供了津樑,拯救了嬰兒的生命,功勞非常偉大。他的治療方法精妙,已經無可爭議。只是相隔幾近四百年,天運轉移,風氣日漸衰微,因時制宜,不能拘泥於古方。應該師承他的方法,不要泥古不化,這纔是真正理解他的思想。
朱濟川曰:夫疹亦胎毒也,比痘稍輕。然中有臟腑之分,發因時氣之擊。(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冬宜寒而反溫,則陽氣發泄太早,至春必發疹也。故經曰:冬居溫暖,春必痘疹。又曰:少陽客臟,則丹疹外發。)證分虛實之異,治有補瀉之殊。然其證之發也,類於傷寒,寒熱頭疼,目淚汪汪,鼻流清涕,嘔吐泄瀉,喘嗽噴嚏,譫妄溺澀,飲食不進,煩躁悶亂,睡臥不寧。此因陽火攻擊,以致毒乘於脾,熱流於心,而干於肺。
白話文:
朱濟川說:疹也是胎毒,比痘瘡稍輕。但是疹分為臟腑之分,發作是因時氣的侵襲(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是四時正常的氣候。冬天應該寒冷卻反溫暖,那麼陽氣就會發泄得太早,到了春天勢必會發疹。所以《內經》說:冬天居住在溫暖的地方,春天必定會得痘疹。又說:少陽經客於臟腑,則會發出丹疹)。症狀分為虛實之別,治療有補瀉之分。但是疹發作的症狀,類似於傷寒,畏寒發熱頭痛,眼睛淚汪汪,鼻子流清涕,嘔吐泄瀉,喘嗽噴嚏,胡言亂語小便不利,飲食不能進,煩躁悶亂,睡臥不寧。這是因為陽火攻擊,以致毒邪乘於脾,熱流於心,而幹於肺。
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疹之出賴二臟以行其毒,惟利於發得透徹,則毒盡出皮膚,內熱自清,則無患矣。所以疹之出,必咳嚏衄血,嘔吐泄瀉也。若其初發,自頭面先見,而至足為齊。頭面淡紅,愈多為佳,其形若芥子細密,其色若桃花紅活,隱見二三番,三四日漸沒。人事安寧,飲食如常,二便清調,此其順也。
白話文:
肺臟主皮毛,脾臟主肌肉,疹子的出現是依賴這兩個臟器來運轉毒素,只有有利於疹子透發,毒素才能完全排出皮膚,內熱自然會消退,就不會有後患了。因此,疹子出現的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咳嗽、打噴嚏、流鼻血、嘔吐、腹瀉等現象。如果疹子一開始就從頭面部位出現,然後蔓延到四肢,頭面部出現淡紅色的疹子,越多越好,疹子的形狀像芥子一樣細密,顏色像桃花紅一樣鮮豔活潑,反復出現兩三次,三四天後逐漸消退。在此期間,患者神態安詳,飲食正常,大便小便通暢,這就是疹子發出順利的情況。
若亢熱喘急,發不能出,或一出即沒,或冒風沒早,或雖出而紫黑無神,或淡白乾枯,或身肢雖見而頭面不出,及加喘脹胸高肩息,狂言譫語,或口鼻出血,搦手搖頭,尋衣摸床,飲食不進,噦惡便秘,口出屍氣,此皆不治。若喘嗽煩悶,睡臥不安,二便堅閉,飲食不進,疹雖出而紫滯,乃毒火熾盛,治宜清解為主。
白話文:
-
如果高燒喘氣急促,發疹無法出,或一出就消失,或冒風早早就消失,或雖然出了但紫黑無神,或淡白乾枯,或身上四肢雖然可見但頭面不出來,以及加上喘脹胸高肩息,狂言胡語,或口鼻出血,抽手搖頭,尋找衣服摸牀,飲食不進,噁心厭食便祕,口出屍氣,這些都無法治癒。
-
若是喘息咳嗽煩悶,睡覺不安,大小便不通,飲食不進,疹子雖然出來但紫黑滯留,這是毒火熾盛,治療應該以清熱解毒為主。
若疹雖透而色淡白,乾咳不續,減食便溏,精神疲倦,乃中氣不足,宜固中氣而兼清肺為主。一有正氣不足,不能逐邪外出,致毒伏於內,喘脹而死,俗名悶疹也。間有風寒外襲,閉其腠理,或飲食停滯而氣道窒塞,以致疹不易出。治宜疏利為主。論曰:微汗而邪無蓄,便清而毒無壅。
白話文:
如果疹子雖然已經透發出來,但是顏色淡白,乾咳不止,食慾下降,大便稀溏,精神疲倦,這是中氣不足的表現,應以固中氣,兼清肺為治療原則。正氣不足,不能將邪氣排出體外,導致毒邪伏於體內,出現喘息、脹滿而死亡,俗稱悶疹。有時還會遇到風寒外襲,閉塞皮膚腠理,或飲食停滯,氣道壅塞,導致疹子難以透發出來。治療應以疏利為原則。論語中說:微微出汗,邪氣無所蓄積;大便通暢,毒邪無所壅滯。
且如腸胃結而疏利弗緩,腠理窒而發散毋遲。衄血而邪從衄解,利下而毒以利松。咽喉腫痛,降火為急;煩渴不已,解毒為先。飲食減常須救胃,語言譫妄必清心。時令冷兮投辛熱,時令涼兮用辛溫。時令既溫,辛涼無阻;時方炎熱,辛寒可施。故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白話文:
如果腸胃結實而不容易疏通,腠理閉塞而不容易發散,就要及時治療,不要拖延。衄血時,邪氣從鼻子裡排出來,就可以解除。大便通暢時,毒氣就會隨著大便排出,身體就會輕鬆。咽喉腫痛,要立即清火;煩渴不止,要首先解毒。飲食減少,要及時調理腸胃;語言錯亂,要清心安神。在寒冷的時候,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在涼爽的時候,使用辛辣溫和的藥物。在溫暖的時候,使用辛涼藥物不會受到阻礙;在炎熱的時候,可以使用辛寒藥物。所以說,一定要根據季節氣候,不要違背自然規律。
治疹之要,先宜解散為主。解散則皮膚通暢,腠理開豁,則毒盡透解,則無餘邪之為後災。若不知解散,或藥誤溫寒,或坐視犯禁,使邪不盡泄,留蓄於中,變證百出。或煩躁悶亂,瀉利失血,目赤口疳,不食便秘,喉痛聲啞,喘嗽痰涎,疔癰瘡腫等證見矣。古人曰:治別虛實,法宜變通。所謂活潑潑地,是神術也。
白話文:
治療疹子的關鍵,首要以解散(邪氣)為主。解散後,皮膚通暢,腠理舒展,毒氣就能透散解開,就不會留下餘毒造成後患。如果不知道要解散(邪氣),或者用藥不當,太過溫熱或太過寒涼,或者坐視犯禁,使邪氣無法完全宣洩,積蓄在體內,就會產生種種變化,出現百種症狀。例如:煩躁不安、悶亂不適、腹瀉便血、眼睛發紅、口瘡、不愛吃東西、便祕、喉嚨痛、聲音沙啞、喘息咳嗽、痰多、瘡腫等症狀。古人說:治療疾病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辨別虛實,治療方法也應靈活變通。所謂「活潑潑地」,就是高明的醫術。
今人以疹為輕,不能調護,乃為風寒外束,及為生冷內傷,郁遏毒氣而不得外達,欲出不出,或一出即沒,反毒內攻,噬臍何及。醫者亦以為易治,孟浪用藥而不知禁,往往誤人,不為已咎也,可痛可惜。
白話文:
現代人普遍認為麻疹是一種輕微的疾病,不注意調理保護,進而導致外感風寒,或因生冷飲食內傷,毒邪內蘊無法宣洩,想發作卻發不出來,或剛一發作就消失,反倒侵犯內臟,到這個時候再後悔就晚了。醫生也認為麻疹好治,不加斟酌就亂投藥物,經常誤人而不知反省,實在令人悲痛惋惜。
疹之出有中腑之正疹,有風寒發疹,有厲毒發疹,有內傷發疹,不可不辨。然中腑之正疹者,辛涼而發之。風寒發疹者,辛溫而汗之。厲毒發疹者,辛寒而清之。內傷發疹者,苦平而利之也。
白話文:
疹子的產生有中臟腑的正常疹子,有因風寒而發生的疹子,有因厲毒而發生的疹子,有因內傷而發生的疹子,不可不明辨。但是,中臟腑的正常疹子,要用辛涼的藥物發散它。風寒發生的疹子,要用辛溫的藥物發汗治療。厲毒發生的疹子,要用辛寒的藥物清除它。內傷發生的疹子,要用苦平的藥物治療它。
凡疹之出,雖先以發散為貴,若表實不易透,或風寒壅遏者,發解可也;若表虛自汗,疹毒易出而妄投之,豈免虛虛之禍乎?臨疹當辨虛實,不同一治。
白話文:
無論疹子發作時,儘管首先重視發散,但如果表證實在難以透解,或是風寒所阻遏的,那麼發散解除是可以的; 如果表氣虛弱,自汗,疹毒容易發出,而錯誤地使用發散藥,難免造成虛虛的禍害嗎? 診治疹病應區分虛實,不能用同一種治療方法。
凡出疹首尾,慎不可用燥悍之藥者,蓋疹從肺始,肺屬金而西兌勝燥之方,性勇悍而少柔,喜清潤而畏燥烈,故曰疹要清涼。投清涼則升,用燥烈則𤷉(𤷉音吉,氣急也)。倘不得已,而用麻黃、桑皮等性燥之藥,必蜜炒,再加性潤之藥佐之,以折其悍氣則可矣。若誤用之,則金愈燥烈,譬猶滔天之焰,復添以油,豈有不斃之理哉?
白話文:
凡是治療出疹,從一開始到最後,都要謹慎不要使用燥烈霸道的藥物。這是因為出疹的根源在肺部,而肺部五行屬金,西方兌卦勝過乾燥。金的性質剛烈勇猛而柔性不足,喜歡清涼滋潤而畏懼乾燥猛烈。因此,治療出疹要清涼滋潤。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疹子就會上升;如果使用燥烈霸道的藥物,疹子就會下降。如果不得已必須使用麻黃、桑皮等性質燥烈的藥物,一定要用蜂蜜炒過,再加入性質滋潤的藥物作為輔佐,以減輕其霸道之氣,這樣纔可以。如果誤用燥烈霸道的藥物,金的燥烈之性就會更加嚴重,就像滔天大火,又添加了油一樣,怎麼可能不致命呢?
孫東宿曰:痧疹咳嗽喘急,每用痘門中大、小無比散,每服五七分,大者一錢,即刻喘定,而睡醒後神安氣和而愈。屢用屢驗。乃引熱毒從小便出也。
大無比散,治熱毒大甚,驚狂譫語引飲,豆瘡紅紫黑陷。
白話文:
孫東宿說:痧疹引起的咳嗽氣喘症狀,我經常使用「痘門中大、小無比」散來治療,每次服用五到七分,症狀嚴重的可以服用一錢,服用後喘急症狀立即消失,睡醒後精神安寧、呼吸通暢,很快就能痊癒。這個方子我用過很多次,每次都很有效。它是通過將體內熱毒從小便排出而起到治療作用的。
桂府滑石(飛過,六兩),粉草(一兩),辰砂(飛,三錢),雄黃(飛,一錢)
上末,每三五歲服一錢,十歲服二錢。發熱之初用敗毒散調下亦能稀豆。若報豆後,用燈芯湯下。
白話文:
- 桂府滑石(以桂花樹洞中產生的滑石為原料,炙過,六兩)
- 粉草(一兩)
- 辰砂(炙過,三錢)
- 雄黃(炙過,一錢)
小無比散,治痘壯熱口渴,小水澀,大便秘,口氣熱,煩躁不寧,或焦紫或紅斑。自發熱至起壯時有熱者,皆可用。痘後餘熱亦可用。
白話文:
小無比散,治療痘痘發熱口渴、小便澀、大便祕結、口氣熱、煩躁不寧,或痘痘呈焦紫或紅斑。從痘痘開始發熱到痘痘出現狀熱時有發熱症狀的,都可以使用。痘痘後的餘熱也可以使用。
桂府滑石(飛過,六兩),石膏(飛過,一兩),粉草,寒水石(各五錢),鬱金(蟬肚小者,甘草湯煮,干為末,七錢)
白話文:
桂府滑石(飛過,六兩):桂林產的滑石,經過飛煅處理成細小的粉末,重量為六兩。 石膏(飛過,一兩):石膏經過飛煅處理成極細的粉末,重量為一兩。 粉草(五錢):藥用植物(石蒜科植物粉草),重量為五錢。 寒水石(五錢):產於寒冷地區的藥用礦物,重量為五錢。 鬱金(蟬肚小者,甘草湯煮,幹為末,七錢):選擇較小的蟬肚鬱金,用甘草湯煮過後,晾乾研磨成細末,重量為七錢。
上俱制淨末和勻,每五歲者服二錢,大人再加。冬月燈芯湯下。夏月井水調下。熱甚不解者,井水磨犀角汁調下。若紅紫頂陷不起,加穿山甲末一分,麝香半分,紫草煎湯,加酒一二匙調下即起。
白話文:
所有藥材清洗乾淨,研磨均勻,每五歲服用二錢,大人再增加。在冬天用燈芯湯送服。在夏天用井水調服。如果熱盛不退,用井水磨犀角汁調服。如果出現紅紫色瘀血頂陷不起的情況,再加入穿山甲末一分,麝香半分,用紫草煮的湯劑,加上一兩匙酒調服,即可消瘀血,使瘀血消失。
王肯堂曰:萬氏云,疹屬少陰心火,心火旺則刑肺金,治疹專以肺為主。按:既是心火刑肺金,即是賊邪,其證當重,何反輕於痘?余每治痧疹,但據見證,以瀉白散加減,大劑投之即至,危困之證無不愈者。其他時師用苦寒降火,辛溫發表,而頻於危亡者,不可勝數,安在其為心火刑肺也。
瀉白消毒散
白話文:
王肯堂說:萬氏說,疹病屬於少陰心火,心火旺盛就會刑剋肺金,治療疹病應該專以肺為主。我認為:既然是心火刑肺金,那就是賊邪,症狀應該嚴重,為什麼反而比痘瘡輕呢?我每次治療痧疹,只是根據所見症狀,使用瀉白散加減,大量服用,立即使病情好轉,沒有治不好的危重病例。其他醫生使用苦寒藥物降火,辛溫藥物發表,而頻頻使病人陷入危急狀態的,不計其數,怎麼能說是心火刑肺呢。
桔梗,甘草(各一錢),浮萍(曬乾,二錢),牛蒡子(炒研),荊芥穗(各一錢半),桑白皮,地骨皮(二味自採鮮者,各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六分,濾清服。
白話文:
桔梗、甘草(各三公克),浮萍(曬乾後,六公克),牛蒡子(炒過研磨成粉),荊芥穗(各四點五公克),桑白皮、地骨皮(二味需採新鮮者,各九公克)
霖按:疹因伏氣熱邪干肺者,此方有散瀉肺熱,保定肺氣之功。若疹因外感風寒所閉,誠有如吳鞠通所論戀定邪氣之禍,臨證之士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霖按:疹子是由於隱伏的邪熱之氣侵犯肺部所引起的,此方有疏散瀉下肺熱,保定肺氣的功效。但疹子如果是由於外感風寒所造成的,確實像吳鞠通所說的會導致邪氣戀定不散的禍害,臨牀醫生必須慎重。
聶久吾曰:痧疹形如沙,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沙痘俱胎毒,而痘出五臟,臟屬陰,陰主閉藏,其毒深而難皆;痧出六腑,腑屬陽,陽主發散,其毒淺而易散。臟陰多虛寒,故痘可溫補;腑陽多實熱,故痧宜解散。然痧雖屬腑,而其熱毒之氣上蒸於肺,肺主皮毛,實受其毒,是以發熱之初雖似傷寒,而肺家見證獨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眼淚汪汪,面腫腮赤是也。治之之法,惟在宣發其毒,以盡出之於外。
白話文:
聶久吾說:痧疹的形狀像沙子,痘疹的形狀像豆子,都是根據它們的形狀來命名的。沙疹和痘疹都是胎毒,但痘疹是由五臟引起的,五臟屬於陰,陰主閉藏,所以痘疹的毒素較深且難以全部排出;痧疹是由六腑引起的,六腑屬於陽,陽主發散,所以痧疹的毒素較淺且容易散發。五臟屬陰,多虛寒,所以痘疹可以溫補;六腑屬陽,多實熱,所以痧疹宜解散。然而,儘管痧疹屬於腑,但其熱毒之氣上蒸於肺,肺主皮毛,實際上受到了痧疹毒素的侵襲,因此在發熱初期雖然類似傷寒,但肺部症狀卻特別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瞼腫脹、眼淚汪汪、面腫腮赤等。治療痧疹的方法,只有宣發其毒,使其毒素全部排出體外。
雖紅腫之甚,狀如漆瘡,亦不足慮,以其既發於外,即可免內攻,不若痘家之必顧其收結也。此證若調治得法,十可十全;而調治失宜,則殺人亦如反掌。
白話文:
即使腫脹得非常嚴重,像漆瘡一樣,也不足為慮,因為它已經發於體外,就可以避免內部攻入,不像痘瘡必須擔心它收結。這種症狀如果調治得法,十個可以十個痊癒;而調治不當,則可能致命。
痧疹初發熱,欲出未出時,宜用宣毒發表湯。
宣毒發表湯
白話文:
當痧疹剛開始發熱,即將出現但還未完全顯現時,應該使用宣毒發表湯。
升麻(八分),葛根(八分),桔梗,防風(去蘆。各五分),荊芥,薄荷,甘草(各三分),牛蒡子(炒香研細),前胡,枳殼(炒),木通,連翹(去心蒂,研碎),淡竹葉(各六分)
天氣大熱加炒黃芩八分,大寒加蜜炙麻黃八分。
白話文:
升麻(8公克),葛根(8公克),桔梗(5公克),防風(去蘆。5公克),荊芥(3公克),薄荷(3公克),甘草(3公克),牛蒡子(炒香研細 6公克),前胡(6公克),枳殼(炒 6公克),木通(6公克),連翹(去心蒂,研碎 6公克),淡竹葉(6公克)
霖按:前論天氣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謹避風寒,且天氣雖寒,而人身之熱毒未必減云云。此因天氣大寒,即加麻黃,何矛盾之甚耶?愚意審因寒閉,麻黃不可不加。若體質素弱,不能送毒外達,非獨麻黃不可誤用,即升散太過,肺氣大泄,而煩喘危殆者,余見多矣。宜於升散劑中重加玄參,滋水解毒,以啟發腎氣,庶免虛虛之禍。斯臨證之工,最當詳察者也。
痧已出而紅腫大甚;宜用化毒清表湯。
化毒清表湯
白話文:
霖按:前面論述天氣極度寒冷時,只適宜將病人置於溫暖的房間,謹慎避開風寒,而且天氣雖然寒冷,但人體的熱毒未必減少云云。這是因為天氣極度寒冷,即使加入了麻黃,哪裡會有如此大的矛盾呢?愚蠢的我認為應該審察寒冷閉塞的原因,麻黃不可不加。若是體質本來就很虛弱,不能將毒素送出體外,不只麻黃不可誤用,即使升散藥物用的太多,肺氣大量洩出,而使煩喘更加危急的,我也見過很多了。應該在升散藥物中重加玄參,滋養肺陰解毒,以引發腎氣,這樣才能免除虛虛的禍患。這是臨牀證治的關鍵,最應該詳細考察的。
連翹,黃連,地骨皮,葛根,牛蒡(炒香,研細),黃芩,知母,天花粉,山梔(炒),玄參(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各六分),甘草,薄荷,防風(各三分)
白話文:
連翹、黃連、地骨皮、葛根、牛蒡(炒香研細)、黃芩、知母、天花粉、山梔(炒)、玄參(各八公克),桔梗、前胡、木通(各六公克),甘草、薄荷、防風(各三公克)。
口渴加麥門冬(去心一錢),白石膏(煅研三錢),大便澀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
有毒氣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熱導滯湯。
清熱導滯湯
白話文:
如果口渴,可以加入麥門冬(去掉中心部分,使用一錢),白石膏(煅燒後研磨成粉,使用三錢)。如果大便乾澀,可以加入用酒炒過的大黃一錢(二分)。
對於因毒氣流注而引起的痢疾,適合使用清熱導滯湯。
黃連,條芩,白芍,枳殼(炒),山楂肉(各一錢),厚朴(去皮,薑汁炒),青皮,檳榔(各六分),牛蒡子,當歸,甘草,連翹(各五分)
紅多者加紅花三分、地榆五分,秘澀甚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
白話文:
- 黃連:一錢
- 條芩:一錢
- 白芍:一錢
- 枳殼(炒):一錢
- 山楂肉:一錢
- 厚朴(去皮,薑汁炒):六分
- 青皮:六分
- 檳榔:六分
- 牛蒡子:五分
- 當歸:五分
- 甘草:五分
- 連翹:五分
孟介石曰:痧疹屬肺屬火,系稟胎毒蘊積本經,亦因感歲氣而出,發熱五七日方得見形。初時咳嗽涕淚,目如含水之狀,身體微汗潮潤,則出最輕,若氣喘鼻乾作嘔驚狂者最重。初見如芥子如米尖,再後成片,紅色者輕,紫色者險,黑色者逆,不可視為泛常。死生雖由天命,豈可用藥失序,致令夭亡。
白話文:
孟介石說:痧疹屬於肺火,是因稟賦胎毒蘊積在肺經,也因感受歲氣而發作,發熱五到七天才會出現症狀。初期咳嗽流涕流淚,眼睛像含著水一樣,身體微汗潮潤,則病情最輕;若氣喘鼻乾嘔吐驚狂者病情最重。初起時疹子像芥子或米尖,之後會成片,紅色者病情較輕,紫色者病情險惡,黑色者病情危重,不能視為尋常。人的生死雖然由天命決定,但也不能因為用藥不當,導致夭亡。
務宜辨寒虛實,察毒氣淺深,庶人事始盡也。大抵初發熱時,必當微表,見形即宜清涼。一種初起眼白赤紅,聲啞唇腫作渴,腰痛腹脹,人事不清,口鼻出血,煩亂狂叫不安,閉塞不出,即大凶候也。服大劑清涼解毒藥後,若能現出者,或可得生。鼻內流血者重,口內流血者毒尤重。
白話文:
必須分辨寒氣虛弱還是實熱,觀察毒氣的程度,才能妥善處理。通常,疾病剛開始發作時,必須稍微表露出來,一旦發現症狀就應該馬上採取清涼的治療方法。有一種情況是,剛開始發作時眼白充血發紅,聲音嘶啞,嘴脣腫脹乾渴,腰痛腹脹,神智不清,口鼻出血,煩躁不安大聲叫喊,閉塞不出,這是非常兇險的徵兆。服用了大量清涼解毒藥物後,如果能有所好轉,或者有可能存活。從鼻子流血情況較嚴重,從嘴裡流血的情況尤為嚴重。
又一種初時失於清解,過於發熱,以致後來元氣虛弱,毒氣停內,口鼻出血腥臭,骨瘦不堪,或生牙疳,身熱不退,終成壞證,不可不慎。此證日出三次,三日九次為順。總宜出透,毒氣得淨,即無他患。一種奶痧風疹,此類感風熱而出,乃皮膚小疾,服疏風清熱之藥即愈,不在此痧疹中論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痧症,最初是由於沒有及時清熱解毒,導致後來元氣虛弱,毒氣積聚在體內,口鼻出血腥臭,骨瘦如柴,或生牙齦潰爛,身體發熱不退,最終形成嚴重的病症,不可不謹慎。這種痧症每天發作三次,三天發作九次為順利。總的來說,只要讓痧症完全發出來,毒氣清除乾淨,就沒有其他患處了。還有一種奶疹風疹,這類是由風熱引起的,是皮膚上的小疾,服用疏風清熱的藥物即可治癒,不屬於此痧疹中討論的範圍。
痧疹與痘瘡不同,未見形並初見形時微表或可,如太過則胃氣受傷,反令停毒攻肺,生痰作喘,以致閉塞難現。若服發表藥而不出者,此熱結在內,速宜清涼行利,則肺竅清而毛孔易開,痧疹乃現。今之愚夫愚婦,表痧痘多用櫻桃、荔枝核、蔥頭等物。不知此數種性熱,大不相宜。
白話文:
痧疹和痘瘡不一樣,痧疹在沒有明顯症狀時或是剛開始出現症狀時,治療起來比較容易見效。如果太過於急躁,就會傷害到胃氣,反而會讓毒氣停留在肺部,產生痰液並且導致喘氣困難,最後導致毛孔閉塞,痧疹難以發出。如果服用了發汗藥物卻沒有效果,說明熱結在體內,應該趕快使用清涼藥物來使排便順暢,這樣肺部才會清爽,毛孔也會更容易打開,痧疹才能發出來。現在一些愚昧的男男女女,在治療痧疹和痘瘡時,大多使用櫻桃、荔枝核、蔥頭等物品。不知道這些東西性熱,非常不適合使用。
輕者服之轉重,重者變逆。惟發表時只宜羌活、荊芥少加一二味,兼佐以連翹、牛蒡子、觀音柳、紫草、石膏。此種實為專司發痧之藥,其性雖涼,而能通肺達表,故不可少。
一種痧疹初起,四肢逆冷,乃火極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熱藥。宜當利下清涼,痧現自然漸和也。
白話文:
病情較輕者服用後會轉為嚴重,病情嚴重者會變成逆症。只有在出現表證時,才適合使用羌活、荊芥,並酌情添加一或兩味連翹、牛蒡子、觀音柳、紫草、石膏等藥材。這些藥物是專門用於發痧的,雖然性質偏涼,但能夠通肺達表,因此不可或缺。
痧疹吐蟲解蟲,皆系熱盛。大約吐者重,而解者輕。用藥以清熱為主,如黃芩、梔子、丹皮。若吐蟲解蟲在出痧之後者,可加烏梅一二,痧前則忌。
白話文:
痧疹引起嘔吐蟲子和排出蟲子,都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引起的。通常嘔吐症狀較重,排出蟲子症狀較輕。用藥以清熱為主,可以使用黃芩、梔子、丹皮等藥物。如果嘔吐蟲子和排出蟲子症狀出現在出痧之後,可以加入一兩枚烏梅,如果出現在出痧之前,則不能服用烏梅。
痧疹前後瀉利,不宜用藥速止。如瀉黃紅色,乃內有伏熱,加黃連、黃芩、車前子可也。
白話文:
痧疹發作前後,如果伴有腹瀉,不要急於用藥止瀉。如果瀉出的腹瀉物是黃或紅色的,說明體內有熱毒,可以加用黃連、黃芩、車前子等中藥來清熱解毒。
痧疹後眼目赤紅者,當用生地、菊花、決明子、蒺藜、歸尾、柴胡、紅花等味。一種痧後面色青白,骨瘦不堪,元氣損傷,肝脾血少成痞,眼懶睜畏明,似害非害,宜服健脾肥兒丸,或服六味地黃丸,庶可漸愈。一切疏風治眼之藥,萬不可妄投。不但痧後當如此,凡小兒病後失調成疳疾痞眼者,俱當如此醫治,養血健脾為主。
白話文:
痧疹病後,眼睛發紅者,應使用生地黃、菊花、決明子、蒺藜、歸尾、柴胡、紅花等藥材。另外一種痧疹病後,面色青白,骨瘦如柴,元氣受損,肝脾血少,形成痞塊,眼睛懶散睜開,畏懼光明,看起來既像是生病又似乎沒生病,適合服用健脾肥兒丸或六味地黃丸,慢慢就能痊癒。所有疏風治眼的藥物,千萬不可隨意服用。不僅是痧疹病後如此,凡是小孩生病後,身體失調,變成疳疾或痞眼,都應該用這樣的方式治療,以養血健脾為主。
倘大便泄瀉稀白水者,歸脾湯、變證對證要藥也。若瀉黃水者,則又在熱論,即不宜服此。
白話文:
如果大便稀薄、呈水狀,則應服用歸脾湯,對證治療,效果很好。如果大便呈黃色,則屬於熱症,不宜服用歸脾湯。
痧疹發熱二三日或四五日末見形,疑似之間,用防風發表湯。
防風發表湯
白話文:
如果痧疹發燒已經二到五天還沒有出現皮疹,處於疑似階段時,可以使用防風發表湯。
防風(五分),乾葛(八分),紅花(三分),枳殼(七分,炒),甘草(五分),桔梗(八分),蘇梗(六分),川芎(五分),荊芥(六分),當歸(六分),陳皮(六分),杏仁(一錢,炒),山楂肉(二錢)
白話文:
防風五分、乾葛八分、紅花三分、枳殼七分(炒)、甘草五分、桔梗八分、蘇梗六分、川芎五分、荊芥六分、當歸六分、陳皮六分、杏仁一錢(炒)、山楂肉二錢。
白水煎。
朱純嘏曰;可去陳皮,加牛蒡子七分、連翹殼五分。
痧疹見形一二日,內服解毒快斑湯。
解毒快斑湯,托表涼解,活血化毒。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
朱純嘏說:可以去掉陳皮,加入七分的牛蒡子和五分的連翹殼。
當痧疹出現一兩天後,內服解毒快斑湯。
解毒快斑湯能夠托表涼解,活血化毒。
連翹(七分),荊芥(六分),防風(六分),牛蒡子(六分),生地(二錢),蟬蛻(三枚),歸尾(六分),山楂肉(二錢),桔梗(八分),川芎(五分),乾葛(八分),黃芩(八分,酒炒),紫草(八分)
白話文:
連翹(7分),荊芥(6分),防風(6分),牛蒡子(6分),生地黃(2錢),蟬蛻(3枚),歸尾(6分),山楂肉(2錢),桔梗(8分),川芎(5分),乾葛(8分),黃芩(8分,用酒炒過),紫草(8分)。
白水煎,或加觀音柳五分。
朱純嘏曰:此方可用,再加生犀角磨汁和藥同服更好。
痧疹見形二三日內,色紅煩躁,出不透快,宜服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或者可以加入五分的觀音柳。
朱純嘏說:這個方子可以用,如果再加上生犀角磨成汁與藥一起服用效果會更好。
當痧疹出現後的兩三天內,如果疹子呈現紅色且患者感到煩躁不安,疹子出得不順暢,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
竹葉(三片),紅花(三分),生地(二錢),煅石膏(三錢),花粉(八分),陳皮(五分),甘草(五分),黃連(五分,微炒),殭蠶(五條),連翹(六分),玄參(一錢),牛蒡子(六分),桑皮(一錢)
白話文:
竹葉(三片):有清熱、化痰、止咳、利尿的作用。 紅花(三分):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生地(二錢):有涼血、養陰、清熱的作用。 煅石膏(三錢):有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 花粉(八分):有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陳皮(五分):有理氣、健脾、化痰的作用。 甘草(五分):有補脾、益氣、緩急的作用。 黃連(五分,微炒):有清熱、燥濕、瀉火的作用。 殭蠶(五條):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連翹(六分):有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玄參(一錢):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牛蒡子(六分):有清熱、解毒、利尿的作用。 桑皮(一錢):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如大便不解,加生大黃二錢,再不解即加玄明粉二錢,惟熱毒重盛者方可。如瀉紅水或作煩渴,亦加大黃。
白話文:
如果大便不通,再加入生大黃二錢,仍然不通再加入玄明粉二錢,只有熱毒特別嚴重的人才能用。 如果腹瀉紅色水狀物或是感到煩渴,亦可加入大黃。
痧疹四五六日回時,尚有餘毒留於肺胃,咳嗽氣粗,外熱不退者,服清肺飲。
清肺飲
白話文:
痧疹發作過四五天後再次復發,還有一些餘毒留存在肺胃,有咳嗽氣粗,外熱沒有消退的症狀,可以服用清肺飲。
竹葉(二片),生地(二錢),柴胡(六分),麥冬(一錢),玄參(一錢),桔梗(八分),殭蠶(五條),甘草(五分),陳皮(六分),黃芩(八分),歸尾(八分),知母(八分),石膏(二錢)
白話文:
- 竹葉(兩片):具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發熱、口渴、傷風感冒等疾病。
- 生地(二錢):又稱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養血活血的功效,可治療血虛、血熱等狀況。
- 柴胡(六分):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發燒等症狀。
- 麥冬(一錢):具有清熱生津、潤肺養陰的功效,可緩解口乾舌燥、肺熱咳嗽等症狀。
- 玄參(一錢):具有清熱涼血、養陰潤燥的功效,可治療燥熱、出血、陰虛等疾病。
- 桔梗(八分):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
- 殭蠶(五條):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瘡癤、腫毒、疼痛等疾病。
- 甘草(五分):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脘腹疼痛、咳嗽等症狀。
- 陳皮(六分):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緩解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不適。
- 黃芩(八分):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痢疾等疾病。
- 歸尾(八分):又稱當歸尾,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 知母(八分):具有清熱滋陰、生津潤燥的功效,可治療熱病、口渴、陰虛等疾病。
- 石膏(二錢):具有清熱退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發燒、熱病、吐血等疾病。
白水煎。
朱純嘏曰:此方可用,引加燈芯五尺同煎服。
痧後面色青白,唇淡氣弱,宜服調元健脾保肺湯。
調元健脾保肺湯,並治痧後瘦弱成疳疾。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
朱純嘏說:這個方子可以用,另外加入五尺燈芯草一起煎煮服用。
痧症後如果面色青白,嘴唇顏色淺淡且氣力不足,應該服用調元健脾保肺湯。
調元健脾保肺湯也可以治療痧症後身體瘦弱發展成疳疾的情況。
黃耆,白茯,丹皮,陳皮,沙參,白芍(酒炒),人參,當歸,百合,甘草
白話文:
黃耆:增強免疫力、消除疲勞、促進血液循環。
白茯:鎮咳、祛痰、化瘀、消腫,提高免疫力。
丹皮 : 清熱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陳皮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
沙參 : 滋陰潤肺、養胃生津、清熱涼血。
白芍(酒炒) : 養血柔肝、鎮痛止痛、緩解肌肉痙攣。
人參 : 補氣養血、生津止渴、增強免疫力。
當歸 : 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緩解疼痛。
百合 : 滋陰潤肺、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甘草 : 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如大便不實,瀉白色者,加木香、白朮;如瀉黃色,加酒炒黃芩、車前子、黃連。
朱純嘏曰:此方宜加薏米、麥冬、建蓮肉同煎服。
白話文:
如果大便不成形,瀉出物為白色,應加入木香和白術;如果瀉出物為黃色,則應加入用酒炒過的黃芩、車前子和黃連。
朱純嘏說:這個方子適宜加上薏米、麥冬、建蓮肉一起煎服。
痧後痢疾下紅白,乃肺經餘毒流注大腸,或飲食失調,宜服健脾解毒湯。
健脾解毒湯
白話文:
斑點熱退後出現腹瀉、大便帶血或血與黏液相伴,是肺經的餘毒流傳到大腸,或者是飲食不當引起的。應服用健脾解毒湯。
炒黃連(七分),澤瀉(八分),山藥(八分),甘草(五分),炒扁豆(一錢五分),白芍(酒炒,六分),茯苓(八分),木香(一分),山楂肉(一錢),丹皮(七分),白朮(七分,炒),陳皮(五分)
白話文:
黃連炒過,用七分;澤瀉八分;山藥八分;甘草五分;扁豆炒過,用一錢五分;白芍用酒炒過,用六分;茯苓八分;木香一分;山楂肉一錢;丹皮七分;白朮炒過,用七分;陳皮五分。
如無黃連,加蜜水炒黃柏亦可。身體虛弱,面青唇白加沙參三分,晚米二錢。
痧後口瘡牙疳等患,宜服清胃敗毒湯。
清胃敗毒湯
殭蠶,丹皮,甘草,生地,連翹,桑皮,沙參,茯苓,黃柏(蜜炒),銀花
如體虛加白朮。
朱純嘏曰:此方不敢遽以為是。
痧後口瘡牙疳,宜搽救苦散。
救苦散
白話文:
如果沒有黃連,可以用蜜水炒過的黃柏代替。身體虛弱、面色青白的人可以加上三分沙參和二錢晚米。
在出痧後出現口瘡或牙疳等症狀時,適合服用清胃敗毒湯。
清胃敗毒湯由以下成分組成:殭蠶、丹皮、甘草、生地、連翹、桑皮、沙參、茯苓、用蜜炒過的黃柏以及銀花。
如果體質虛弱,可以加白朮。
朱純嘏說:對於這個方劑,他不敢立刻認定它是正確的。
在出痧後出現口瘡或牙疳的情況下,適合使用救苦散來外敷。
人中白(五錢,煅),飛青黛(二分),冰片(一分),殭蠶(一錢),寒水石(井水飛細,三錢)
白話文:
*人中白(五錢,煅):五錢的人中白,煅製而成。 *飛青黛(二分):二分飛青黛,是一種天然礦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冰片(一分):一分冰片,是一種天然產物,具有清涼解暑、鎮靜安神的功效。 *殭蠶(一錢):一錢殭蠶,是一種昆蟲,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的功效。 *寒水石(井水飛細,三錢):三錢寒水石,將井水飛揚成細末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的功效。
共為細末,先以苦茶拭口隨搽。此藥富貴之家加牛黃二分研入,其效更速。
朱純嘏曰:此方輕證亦頗有驗,重證恐未必能奏全功也。
痧疹咽喉腫痛,不拘初起回後,用二聖散。
二聖散
苦參(三錢),白殭蠶(二錢)
共為細末吹入。
白話文:
將所有成分磨成細末,先用苦茶漱口後再塗抹。如果是在富貴人家,可以加入二分牛黃一起研磨,效果會更快。
朱純嘏說:這個方子對於症狀較輕的情況很有成效,但對於症狀嚴重的可能無法完全治癒。
不論是初起還是已經出現的痧疹和咽喉腫痛,都可以使用二聖散。
二聖散
苦參(三錢),白僵蠶(二錢)
將兩種成分磨成細末後吹入患處。
有一種痧痘大吐大瀉而後見者,甚輕,與作惡心乾嘔者不同,用藥微表和平安胃為主,宜服和中湯。
和中湯
白話文:
有一種痧痘,會出現大吐大瀉的症狀,然後纔出現皮疹,這種痧痘的病情較輕,與引起噁心、乾嘔的痧痘不同。治療時應以微表和平安胃的藥物為主,宜服和中湯。
歸身(七分),陳皮(五分),甘草(五分),白朮(八分,炒),柴胡(六分),防風(六分),白茯(七分),白芍(酒炒,六分),乾葛(八分),丹皮(五分),桔梗(七分)
白話文:
歸身(七分):婆婆納的根部,曬乾後磨成粉末。
陳皮(五分):橘子或橙子的外皮,曬乾後磨成粉末。
甘草(五分):甘草的根部,曬乾後磨成粉末。
白朮(八分,炒):白朮的根部,炒熟後磨成粉末。
柴胡(六分):柴胡的根部,曬乾後磨成粉末。
防風(六分):防風的根部,曬乾後磨成粉末。
白茯(七分):白茯苓的塊莖,曬乾後磨成粉末。
白芍(酒炒,六分):白芍的根部,用酒炒過後磨成粉末。
乾葛(八分):葛根曬乾後磨成粉末。
丹皮(五分):丹參的根皮,曬乾後磨成粉末。
桔梗(七分):桔梗的根部,曬乾後磨成粉末。
白水煎。
有種病後瘦弱唇白氣虛,感時氣出痧疹者,宜服加味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體弱氣虛,痧出白色,少紅活者,俱可服。
薄荷,白茯,歸身,炒白朮,丹皮,陳皮,柴胡,炒白芍,麥冬,甘草,乾葛
白水煎。
痧疹不拘前後,痰多咳嗽,有風有熱者,俱宜服抱龍丸。
抱龍丸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
對於病後體質虛弱、嘴唇蒼白、氣力不足,並且因為感受時令之氣而出現痧疹的人,適合服用加味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適用於體質虛弱、氣力不足,且出現的痧疹多為白色而少有紅色的情況。
藥材包括:薄荷、白茯苓、當歸身、炒白朮、牡丹皮、陳皮、柴胡、炒白芍、麥門冬、甘草、乾葛。
使用清水煎煮。
不論是出痧疹之前還是之後,如果伴有大量痰液和咳嗽,同時有風邪或熱邪的情況下,都適合服用抱龍丸。
鉤藤(一兩),桔梗(二兩),天麻(二兩),陳膽星(四兩),陳皮(一兩),薄荷(一兩),殭蠶(五錢),川貝母(一兩,去心),升麻(五錢)
白話文:
鉤藤一兩,桔梗二兩,天麻二兩,陳膽星四兩,陳皮一兩,薄荷一兩,殭蠶五錢,川貝母一兩(去心),升麻五錢。
共為極細末,煉蜜成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乳孩每服半丸,大者每服一丸,白滾水下。若外感風邪,用防風五分煎湯調下。若內熱,用竹葉湯調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蜂蜜攪拌均勻,製成如彈珠大小的丸藥,再以硃砂作為外衣。嬰兒每次服用半丸,成人每次服用一丸,以白開水送服。如果由於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可使用防風五分煎湯沖服。如果由於內熱引起的疾病,可使用竹葉湯沖服。
痧疹咳嗽,氣喘唇紅,結熱在內,煩躁不安,口鼻出血,不拘前後俱宜服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
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
白話文:
當小孩子得痧症引起咳嗽時,氣喘嘴脣紅,內部有熱氣,煩躁不安,且口鼻出血,不論時間前後,都適合吃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
歸尾(八錢),連翹(一兩),赤芍(六錢),生犀角(一兩),生地(二兩),丹皮(一兩),紫草(一兩),牛蒡子(三錢),花粉(一兩),黃連(三錢),薄荷,川貝母(一兩,去心),甘草梢(一兩)
白話文:
將八錢歸尾、一兩連翹、六錢赤芍、一兩生犀角、二兩生地、一兩丹皮、一兩紫草、三錢牛蒡子、一兩花粉、三錢黃連、薄荷、一兩川貝母(去心)、一兩甘草梢混合在一起。
共為細末,煉蜜成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犀杯不入藥。
痧後失調,體瘦氣弱,或成疳疾,或泄瀉等證,宜服健脾肥兒丸。
健脾肥兒丸
白話文:
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細粉,用蜂蜜煉製成丸狀,大小如同彈珠一般,每次服用一丸,用竹葉煮的湯來送服。犀牛角做的杯子不應用於此藥物。
在出痧後如果出現身體虛弱、體重下降、氣力不足,或者發展成疳疾、腹瀉等症狀時,應該服用健脾肥兒丸。
人參(三錢),黃耆(一兩,蜜炙),炒神麯(二兩),扁豆(一兩,炒),白朮(一兩),甘草(六錢),生黃連(三錢),山楂肉(二兩),陳皮(五錢),白芍(六錢,炒),當歸身(八錢),橘紅(五錢),白茯苓(一兩),山藥(一兩),地骨皮(六錢),百合(八錢),
共為細末,煉蜜成丸,如彈子大。每食遠白滾水下一丸。不用人參亦可。
朱純嘏曰:凡蜜丸俱忌食蔥。
白話文:
人蔘(三錢),黃芪(一兩,蜜炙),炒神曲(二兩),扁豆(一兩,炒),白朮(一兩),甘草(六錢),生黃連(三錢),山楂肉(二兩),陳皮(五錢),白芍(六錢,炒),當歸身(八錢),橘紅(五錢),白茯苓(一兩),山藥(一兩),地骨皮(六錢),百合(八錢)。
痧後咳嗽,內熱不清,心神慌亂,夜臥不安,脾虛,或生瘡疥,宜服天真膏。
天真膏
白話文:
得痧病後引發咳嗽,是因為體內熱氣未消,導致心神慌亂,夜間無法安眠,脾氣虛弱,甚至會引發瘡癤,此時應服用天真膏。
生苡仁,麥冬(去心),玄參,沙參,生地,生黃耆,桑皮(各四兩),丹皮,茯神,當歸,白茯苓,炒棗仁,紫菀,橘紅(各二兩)
白話文:
生苡仁、麥冬(去核)、玄參、沙參、生地、生黃耆、桑皮(各 120 克),丹皮、茯神、當歸、白茯苓、炒棗仁、紫菀、橘紅(各 60 克)。
取長流水,用砂鍋,桑柴文武火熬成珠,上好白蜜收成,盛瓷器內。每服三五茶匙,白滾水調服。
霖按:聶氏三方,已得要領。孟氏治法較備,然亦不能出其範圍。但兩家皆為近世所宗,並錄之以作後學楷式。
白話文:
取流水,用砂鍋和桑柴以文武火慢慢熬煮成珠狀,再用上好的白蜜收膏,然後裝入瓷器中保存。每次服用三到五茶匙,用熱開水調服。
霖按:聶氏的三個方子已經抓住了要點。孟氏的治療方法比較全面,但也不超出這些範圍。這兩家的方法都是近代被遵循的,一起記錄下來作為後學者的範例。
張隱菴曰:痘乃先天之毒,疹屬後天之邪,先天止有水火,後天始備五行。產下發聲吮乳,肇自後天,是以發聲之時,口中有毒即嚥下,而歸於陽明。故瘄之毒氣發於陽明,上達於肺,出於皮毛,肺主氣而外合皮毛。是以痘毒走於血分,而氣以化之為順;瘄毒走於氣分,而血以和之為順。
白話文:
張隱菴說:痘瘡是天生的毒素,疹子是後天感染的邪氣。先天只有水火,後天才有五行。出生後發出聲音,喝奶,都是後天開始的。因此發出聲音時,口中有毒氣就吞了下去,歸於陽明經。所以瘄毒的毒氣從陽明經發出,到達肺,然後從皮毛排出。肺主氣,與皮毛相合。所以痘毒運行在血液中,而氣可以順利地化解它。瘄毒運行在氣血中,而血可以順利地調和它。
若走於血分而見雲頭紫瞿麥者,逆也。瘄乃氣分之毒,更速於痘。若停留於胃,則爛牙齦;阻滯在肺,則為鼻煽喘急。發表疏里,清熱解毒,事在良醫之臨證妙用者也。夫氣為陽,血為陰。痘乃精血中毒,故應四時之生長收藏,以合地支之數。瘄乃氣分之毒,是以一日三烹,三而三之,以應陽九之終。
白話文:
若痘瘡行走在血分,出現烏雲狀紫斑,這是逆症。瘄瘡是氣分中的毒氣,比痘瘡還要發展得快。若停留在胃部,就會爛牙齦;若阻滯在肺部,就會鼻扇喘急。發汗解表、疏通裡氣,清熱解毒,是良醫在臨牀上的妙用。陽氣是升發的,血是沉降的。痘瘡是精血中毒,所以應當順應四時之生長收藏,以符合地支之數。瘄瘡是氣分之毒,所以一天要煮三次藥,三而三之,以應合陽九之盡。
痘發於陰,故宜頭面稀疏,不喜獨參陽位;瘄發於陽,故喜大烹頭面,不宜惟在心胸。此人之陰陽血氣,應天地自然之道也。
治瘄主方
葛根,桔梗,荊芥,牛蒡子,防風,杏仁,甘草,橘皮
白話文:
痘發生的原因是陰,所以頭面部位的頭髮稀疏,不喜歡獨自參與陽位;瘄發生的原因是陽,所以喜歡頭面部位大面積的生長,而不適合只在心胸部位生長。這是人的陰陽血氣與天地自然的規律相應的結果。
上方用泉水煎服,再隨四時之氣而加減用之。如寒閉者,宜麻黃。熱閉者,宜石膏。食閉者,宜枳樸、山楂。熱甚者,加黃芩、黃連。毒甚者,加白花地丁、西河柳。渴者加知母。喘者倍杏仁。裡實者加葶藶、牽牛。蓋痘疹有血氣之分,而用藥亦宜分別。如大黃、大戟,血分之瀉藥也;葶藶、牽牛,氣分之瀉藥也。
白話文:
治療痘疹時,上方用泉水煎服,並且根據四時的氣候而加減用藥,比如:患有寒性閉症的,宜服用麻黃。患有熱性閉症的,宜服用石膏。患有食性閉症的,宜服用枳樸、山楂。病情更為危重的,加用黃芩、黃連。病情最危重的,加用白花地丁、西河柳。口渴者加知母。呼吸困難者,加倍杏仁。內實證者加葶藶、牽牛。痘疹是有血氣之分的,因此用藥也應區分血氣。例如大黃、大戟,是血分的瀉藥;葶藶、牽牛,是氣分的瀉藥。
黃連形壘如連珠,瀉心火之藥也;黃芩外肌皮而內腐空,故名空腸,又名腐腸,乃瀉肺而清肌表之藥也。肺主氣而心主血,故清痘之熱毒,宜以連為君,而芩為佐;清瘄之熱毒,宜以芩為君,而連佐之。又如金銀花,花開黃白,藤名忍冬,能啟陰氣而解氣分、血分之熱毒,蓋黃走血而白走氣也,故解痘毒者宜之,而瘄毒亦可。若夫白花地丁,又專於瘄證者也。
此用藥之大關目,學者引伸觸類,微妙無窮。
白話文:
黃連的形狀像一串連珠,具有清心火的功效;黃芩的外層肌膚光滑,內部腐爛空虛,所以又名「空腸」或「腐腸」,具有清肺和清肌表的作用。肺主氣,心主血,所以治療痘毒時,以黃連為君藥,黃芩為佐藥;治療瘄毒時,以黃芩為君藥,黃連為佐藥。另外,金銀花的花朵有黃色和白色,藤蔓名為忍冬,能促進陰氣的流通,並分解氣分和血分的熱毒,因為黃色作用於血液,白色作用於氣,所以適用於治療痘毒,瘄毒也可以服用。至於白花地丁,則專門用於治療瘄症。
霖按:張氏論治處方,皆極精妙。用藥辨別氣血,尤具卓識。惟述原蹤前人之誤,云痧疹為後天胎血咽入之毒,亦智者之一失也。余長子坤生即悶絕,經時始蘇,穩婆將口中穢血拭去,咸謂必無痧痘之險,比長,痘出雖稀,痧疹頗重,年二十死於瘵。始信古人之言,未可深泥。
白話文:
霖按:張氏對病症的論述和治療處方,都非常精妙。他在用藥時能夠辨別氣血,尤其具有卓識。但是,他述說前人的錯誤觀點,認為痧疹是後天胎血咽入的毒,這也是智者的一時失誤。我的長子坤生曾經昏迷不醒,過了很久才甦醒,穩婆將他口中吐出的污血擦掉,大家一致認為他肯定不會有痧疹痘瘡的危險,等他長大後,雖然痘疹稀少,但是痧疹卻很嚴重,二十歲時就死於癆瘵。這才相信古人的話,不能過於執著。
章虛谷論痘疹之源,謂痘為先天之毒,成於父母媾精之初;疹屬後天。兒在胎時,呼吸之息,不由口鼻,惟一縷臍帶通於子宮,與母呼吸相貫。父母不能節欲,欲火即由臍帶中隨兒闔闢之息而入。吸由於腎,腎主閉藏,故毒蘊於腎臟也。此說似覺近理。但痘疹同是命門伏毒,感於陰,則發痘;感於陽,則發疹。
白話文:
章虛谷在論文中討論了痘疹的來源,認為痘疹是先天之毒,在父母交媾精子結合之初就形成了;而疹屬後天。嬰兒在子宮內時,呼吸不是靠口鼻,而是靠臍帶與子宮相連,與母親的呼吸相通。如果父母不能節制性慾,慾火就會通過臍帶隨著嬰兒的呼吸進入嬰兒體內。呼吸是由腎臟控制的,腎臟主閉藏,所以毒就會蘊積在腎臟。這種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但痘疹都是命門伏毒,受陰則發痘,受陽則發疹。
陰主血,以氣為固;陽主氣,藉血為資。此中陰陽互根之至理在焉。然雖云伏毒,亦必待六氣之火相激而動。其痘疹多發於子午卯酉之年者,為少陰君火,司天在泉故也。蓋人身命門伏藏之火,與司天在泉之火相搏激而後發。試觀極北之蒙古不發痘疹,曷何故歟?乃寒水凝結之鄉,君火之令不行耳。
白話文:
陰氣主導血液,並以氣來保持穩固;陽氣主導氣體,並以血來增益。這其中陰陽互相依存的道理就體現在這裡了。然而雖然說病毒潛伏著,但也必須等到六氣之火激發而動。痘疹多發於子午卯酉年,是因為少陰君火,在泉司天所致。人體命門潛藏的火,與在泉司天之火相碰撞激發後才會發作。你看,極北的蒙古不發痘疹,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寒冷的水凝結成冰,君火之令無法行使罷了。
《肘後》論言痘疹名虜瘡,為馬伏波徵南所染,傳入中國。南位離火,得氣最先,固是天運之轉移,而六氣之火相引人身之火,昭然可證,又何必紛紛臆度哉!
白話文:
《肘後》中提到痘瘡又稱虜瘡,是因馬伏波率軍南征時被感染,並傳入中國的。南方屬火,最先受火氣的影響,所以痘瘡是一種由於天運變化而產生的疾病。六種外在病氣之火與人體之火相引,這是顯而易見的,又何必紛紛提出各種猜想呢?
高士宗曰:瘄猶錯也,皮膚甲錯之謂也。俗名曰瘄,實系疹也。紅點隱隱,謂之隱疹。疹之根源,乃毫毛之內,皮腠之間,因於寒致血凝澀,其凝澀之血散發於皮膚之外,則發而為疹。蓋人身通體毫毛之氣,肺所主也。毫毛之內,腠理之外,則秉胞中之血,熱肉充膚,淡滲皮毛,肝所主也。
白話文:
唐高宗說:瘄病就像錯亂一樣,指的是皮膚像甲殼一樣錯亂不齊。民間俗稱瘄病,實際上是疹病。皮膚上出現紅色的小點點,隱隱約約,這就是隱疹。疹病的根源,在於毫毛之內,皮肉之間,由於受到寒氣的侵襲,導致血液凝結不暢,這些凝結不暢的血液散發到皮膚表面,就會發作為疹病。人體全身的毫毛之氣,由肺臟所主管。毫毛之內,皮肉之外,則由胞中的血液所滋養,熱肉充盈皮膚,淡液滲透皮毛,這些都是由肝臟所主管。
皮膚寒而血凝澀,始焉凝澀,繼欲流通,則發熱咳嗽,散而發疹。疹之發也,有稀少,有稠密。極稀少者,不過數點,以及數十點;極稠密者,則周身頭面無有空隙。醫者不知其故,見有數點,即行攻發。若皮膚肌腠之間果有凝澀,則發熱咳嗽,自當湧出。其不能即出者,非肌肉不和,即氣虛不振。
白話文:
皮膚受涼,血液凝滯不暢,一開始凝滯不暢,後來想要通暢,就會發熱咳嗽,散發疹子。疹子的發作,有的稀少,有的稠密。極其稀少者,不過幾點,多則幾十點;極其稠密的,則周身頭面沒有空隙。醫生不知道疹子的緣故,看到有幾點,就立即攻發。如果皮膚肌膚之間確實有凝滯不暢,那麼發熱咳嗽,疹子自然會湧出來。不能立即出現的,不是肌肉不和諧,就是氣虛不足。
治之之法,當以紅花、歸、芎、荊、柴、羌、丹之劑,和其肌表;或以桂枝、耆、朮、歸、芍、苓、甘之劑,助其氣虛。若概以蘇、麻、前、杏、芩、連、石膏之劑投之,其氣虛不出者,此為虛其原本,本自稀少者。此為無故受賊,非惟疹不能出,其經脈表裡受虧,致身大熱而喘急生。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應該用紅花、當歸、川芎、荊芥、柴胡、羌活、丹參之類的藥劑,調和其肌表;或者用桂枝、耆術、歸、芍、茯苓、甘草之類的藥劑,幫助其氣虛。如果概括地用蘇葉、麻黃、前胡、杏仁、黃芩、黃連、石膏之類的藥劑來治療,那些氣虛不能發出的,這是虛其根本,根本已經很少了。這是無緣無故遭受侵害,不只是疹子不能出,其經脈表裡受虧,導致身體發高燒,而氣喘急促。
愈熱愈表,愈喘愈發,輕者重,重者死矣。蓋痘之發也,見有一二點,其勢必出;疹之發也,見有一二點,可出可不出。若肌表果有凝澀之疹,則身熱咳嗽,其勢自出。若無疹則止,此數點不能再增。善治者明乎此理,不行攻發,但調其經絡,和其榮衛,虛者補之,寒者溫之,則熱退身安而愈。
白話文:
越熱越往體表發出來,越喘越明顯,輕微的會變嚴重,嚴重的會死亡。一般痘瘡發作時,會看到有一兩個點,一定會出來;疹子發作時,會看到有一兩個點,可能出來也可能不出來。如果皮膚表面確實有凝結阻塞的疹子,就會發熱咳嗽,勢必會出來。如果不是疹子,就會停止,這幾個點不會再增加。會治療的人理解這個道理,不採取攻發的方法,只是調理經絡,使氣血運行調和,虛的補一補,寒的溫一溫,如此熱氣退了、身體舒適了就好了。
無奈矇昧不明,當疹毒盛行之時,見有數點即行攻發,轉攻轉劇,愈發愈危,必致真臟虛敗而死,真可痛耳。夫痘毒起於腎,不從經脈而出,為腎經痘,雖有良醫,不能挽回。若疹則其根源在於肌腠皮膚,膚腠之血根於胞中血海,膚腠寒而胞血稽遲,則有疹毒之證。得其源而活法以治,或聽其自然而不加妄治,百無一死也。
白話文:
無可奈何的是,矇昧的人不知道,在出疹的階段,只要見到有幾粒痘疹的時候就用攻伐的藥物去治療,就會讓痘疹的症狀反而更加嚴重,病情越發危急,最後導致臟腑虛弱而死亡,實在令人痛心。痘毒起源於腎臟,不是通過經脈排出,就是腎經痘,即使有好的醫生,也無法挽救。而疹毒的根源在於皮膚的肌腠,皮膚的血液根源於胞中的血海,皮膚寒冷而胞中的血液遲滯,就會出現疹毒。如果找到病症的根源,用合適的方法去治療,或者順著自然發展而不用胡亂治療,那麼出疹時死亡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
霖按:痧疹陽毒,治宜清解。間有賦質孱弱,或為苦寒過劑,不得不用溫托,作補偏救弊計,然亦千百中僅見一二。知此法以處變則可,泥此法以殺人則不可。致謂根源是血,因寒凝澀,滯於膚腠之間,散而為疹,設此論為概用溫補地步,貽誤後學,尤屬大謬。士宗與張隱菴同負盛名,觀此其兩人優劣可見。
白話文:
霖認為:痧疹是陽毒引起的,治療宜清熱解毒。偶爾有體質虛弱的人,或者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不得不用溫煦藥物來治療,作為補救措施,但是這種情況只是千百例中才有那麼一兩例。知道這種方法可以應對突發情況是好的,但如果一味地用這種方法來治療,就會害死人。認為根源是血,由於寒凝滯澀,滯留在皮膚腠理之間,散發出來就成了疹子,這種說法是概括地使用溫補方法的依據,誤導了後學,更是大錯特錯。士宗與張隱菴齊名,從這一點上看可以看出兩人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