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四 (13)
卷四 (13)
1. 選案
天有曰:何以言之?余曰:若內實有火,苗當紫赤,何得淡紅。且咽喉雖痛而不赤腫,又無煩渴惡熱等症,明明腎臟虛寒,陰火上攻也。且陽和布令,百體順昌。痧疹屬陽,必純陽始得出透。見點之時,如萌芽初吐,遇陰慘肅殺之氣,摧殘所生,靡有孑遺。今值此陰邪橫發,埋沒真陽,而疹不沉沒者,幾希矣。
惟是陡進附子、乾薑、半夏、甘草、白朮、茯苓、肉桂、黃耆,溫補兼行,以驅陰回陽,俾駁劣悉返沖和,乃得功收再造。危乎,微乎!
霖按:此三案大同小異,要是千百中一二,未可執為程法也。大抵痧疹之發,干諸肺胃,治之但宜松透,一切溫燥補澀之劑,不可入也。然雖非正治,存之以備一格耳。
又云:從侄經千,年三十,出疹,初熱時心中煩躁,腹內疼熱,甚為剝床。彼因問三豆湯可服乎?余曰:可急煎服。於是心腹煩熱乃解,苗不出現,人事暈眩,咳逆喘促,鼻靨煽動。詳察其證,知其為熱毒壅塞於肺,肺壅則津液不行,肌竅不開,苗故不見。因用黃芩以清裡熱,阿膠、麥冬以潤肺燥,桔梗開提肺氣,柴、葛、蒡、薄清解外熱,甘草緩中,杏仁定喘。服二劑,苗雖出透而色皆紫黑,人事更覺沉重,飲食一點不能下。
余悄謂其家曰:疹書有云,淡紅者生,紫黑者死。其家駭怖無似。余復安之曰:豈真死證耶,但其證極險耳。此為內熱甚而血結也。其證舌乾口臭,惡熱喜冷,聲音響亮,仍用黃芩、麥冬、阿膠以清內熱而潤肺燥,加以丹皮瀉血中之熱,合紅花之活血者以散血結,蟬蛻、牛蒡解其外毒,黃連、甘草解其內毒。連進三劑,人事漸安,飲食漸可,紫黑漸退,而痧疹塌矣。
然有陰邪內盛者,苗亦紫黑,法宜驅陰回陽。其證舌潤不渴,聲低息短,惡寒喜熱,與此不同。
又云:天瑞之子,大熱大渴,舌乾口苦,咽喉腫痹,氣喘腹痛,下痢紅白,小便赤熱,苗色紫而暗滯。此為火邪充斥三焦,俱為熱壅,傷津而渴,觸肺而喘,上攻而為喉痹,下迫而便紅白。精津血脈受其煎熬,故苗色不紅活。口苦者,少陽之裡熱也。方用柴胡、黃芩清解少陽,大黃通瀉三焦實熱,梔子引三焦之火屈曲下行,生地、紫草以解血分之熱,杏仁定喘,桔梗開提,甘草和中。服一劑,諸證略殺,但腹痛未減,小便如故。
是夜用神砂六一散二錢,桔梗煎湯化服。使桔梗通天氣於地道,則氣不滯而壅自疏,六一散開支河以瀉小腸之熱。一服而小便通,腹痛即愈。次日苗轉紅活,諸證俱已。於是方中減去柴胡、黃芩、大黃、梔仁,更加當歸、茯苓,數劑而痊愈矣。
許宣治治案云:胡旭如子三歲,秋間患瘧痢,兩月未痊,正氣大虧。傳染出疹,發熱咳嗽,痧點隱隱,淡白不現,氣不足以息,目無神,四肢冷。余曰:痧初見無補法,此兒正氣虛,當破格用藥。因以荊、防、蟬蛻、前胡各四分,人參、升麻、甘草、桔梗各三分,生薑少許,一劑而痧透。除去升麻,加入牛蒡,二劑而喘息定,痧漸退。
白話文:
選案
有人問:「你怎麼說的?」我說:「如果體內是實熱,疹子應該是紫紅色,怎麼會是淡紅色呢?而且,雖然喉嚨痛卻不紅腫,又沒有煩躁口渴、怕熱等症狀,這明明是腎臟虛寒,導致虛火上攻的表現。陽氣調和,身體機能才會正常運作。痧疹屬於陽性,必須是純陽之氣才能透發出來。疹子剛出現的時候,就像是植物的嫩芽剛要冒出,遇到陰冷肅殺之氣,就會被摧殘,沒有任何剩餘。現在正是陰邪橫行的時節,真正的陽氣被壓制,疹子能順利發出來的,非常少見了。」
因此,我直接使用附子、乾薑、半夏、甘草、白朮、茯苓、肉桂、黃耆等藥材,溫補並用,以驅散陰寒,使陽氣恢復正常,讓不好的情況都回歸平和,這樣才能達到再生的效果。這真是危險又精微的啊!
霖按:這三個案例大同小異,可能是千百個案例中才出現一兩個的特例,不能當作常規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痧疹的發病與肺和胃有關,治療的原則應該是疏通透發,一切溫燥或補澀的藥物都不應該使用。然而,雖然這不是正規的治療方法,記錄下來以作為一種參考也是可以的。
另外,有人說:「我姪子經千,三十歲,出疹子,剛發熱的時候,心裡煩躁不安,肚子裡又疼又熱,甚至會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覺。他問我能不能喝三豆湯?我說:『可以趕快煎來喝。』喝了之後,心腹的煩熱就解除了,但是疹子沒有發出來,而且人頭暈,咳嗽氣喘,鼻翼搧動。仔細觀察他的症狀,知道這是熱毒阻塞在肺部,肺氣壅塞,津液無法運行,毛孔不開,所以疹子才發不出來。因此,我用了黃芩來清除體內的熱,阿膠、麥冬來滋潤肺部的乾燥,桔梗來提升肺氣,柴胡、葛根、牛蒡、薄荷來清解外熱,甘草來緩和藥性,杏仁來平定喘息。服用了兩劑藥,疹子雖然發出來了,但是顏色都是紫黑色,而且人感覺更沉重,一點東西都吃不下去。」
我悄悄地對他家人說:「疹書上說,淡紅色的是好的,紫黑色的是危險的。」他家人非常害怕。我安慰他們說:「難道真的是死證嗎?只是情況非常危險罷了。這是因為體內熱太盛導致血瘀。他的症狀是舌頭乾燥、口臭、怕熱喜歡冷、聲音洪亮,仍然要用黃芩、麥冬、阿膠來清除內熱並滋潤肺部的乾燥,再加上丹皮來瀉血中的熱,配合紅花來活血化瘀,用蟬蛻、牛蒡來解外毒,黃連、甘草來解內毒。連續服用了三劑藥,人逐漸安定下來,可以開始吃東西了,紫黑色逐漸消退,疹子也逐漸消退了。」
然而,也有體內陰邪過盛的,疹子也會是紫黑色,這種情況治療的原則應該是驅散陰寒,使陽氣恢復。這種情況的症狀是舌頭濕潤不口渴,聲音低弱、呼吸短促,怕冷喜歡熱,和前面那種情況不同。
又有人說:「天瑞的兒子,發高燒、非常口渴、舌頭乾燥發苦、喉嚨腫痛、氣喘、肚子痛、拉肚子,大便中帶有紅血或白色的黏液,小便赤熱,疹子顏色紫而黯淡。這是因為火邪充斥在三焦,全部都是熱邪壅塞,損傷津液導致口渴,侵犯肺部導致氣喘,向上侵犯導致喉嚨腫痛,向下侵犯導致大便帶血。精、津、血脈都被熱煎熬,所以疹子的顏色才不紅潤。口苦,是因為少陽經有裡熱。」我開的藥方是:用柴胡、黃芩來清解少陽經的熱,大黃來通瀉三焦的實熱,梔子來引導三焦的火往下走,生地、紫草來解血分的熱,杏仁來平定喘息,桔梗來提升肺氣,甘草來調和藥性。服用了一劑藥,各種症狀稍微減輕,但是肚子痛沒有減輕,小便也和原來一樣。
當晚,我用了神砂六一散二錢,用桔梗煎湯化服。讓桔梗把清陽之氣引到下方,這樣氣就不會阻塞,壅塞的情況自然會疏通;用六一散來疏通水道,排出小腸的熱。服用一次,小便就通暢了,肚子痛立刻好了。第二天,疹子顏色轉為紅潤,其他症狀都好了。於是,我在藥方中減去了柴胡、黃芩、大黃、梔子仁,增加了當歸、茯苓,服用數劑,就痊癒了。
許宣治的案例說:「胡旭如的兒子三歲,秋天患瘧疾和痢疾,兩個月都沒好,正氣大傷。後來又傳染出疹子,發燒咳嗽,疹子隱隱約約,顏色淡白,不明顯,氣息不足,眼睛沒有神采,四肢冰冷。」我說:「一般來說,疹子剛出現是不適合用補藥的,但這個孩子正氣太虛弱,必須用特殊的方法治療。」因此,我用了荊芥、防風、蟬蛻、前胡各四分,人參、升麻、甘草、桔梗各三分,少許生薑,服用一劑,疹子就發出來了。除去升麻,加入牛蒡,服用第二劑,喘息就平定了,疹子也逐漸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