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痧疹輯要》~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選案

又云:一兒疹後咽喉腫痛,余謂餘毒不解,以甘桔湯加牛蒡、射干、玄參、連翹、知母治之,又葛槿散吹之而愈。

又云:一子新婚出疹後,痰嗽不已。眾謂餘毒不盡,用清解藥而痰愈熾。余謂陰虧而火炎無制,故午後潮熱而咳甚也。治宜壯水為主,以六味地黃丸料,加麥冬、知母治之愈。

又云:一兒疹後乾咳嗽不續,余謂醫過發散,致肺氣虛耗,以小異功散加麥門冬、五味子、貝母、桔梗治之愈。

又云:一兒疹後走馬牙疳,齦潰穿鼻,諸醫不效,余以黃牯牛糞後尖,瓦上煅存性,為末,人中白煅為末,黃柏為末,等分,和勻,吹之,潰竅漸長,齦齒俱生而愈。

又云:一兒疹後乾咳不已,余謂疹時過於解散,肺氣虛耗,宜補脾肺為主。不信,只以清火止嗽藥,其背漸駝,腿足細小,終身痼疾。亦有嗽久而胸高腫滿,狀如龜胸。啟云先生曰:疹後久嗽則金衰,金衰不能生腎水,腎主骨髓,腎無生氣,則骨枯而髓減,風寒乘虛而入於髓,其邪凝滯,故腰脊不舉而為斯疾也。

治法先以防風散驅其邪,又八味地黃丸加人參、杜仲、牛膝、當歸、石斛、何首烏、米仁、菟絲子、萆薢、鹿茸蜜丸,又以驅風壯筋活血膏貼其凸處,又灸肺俞穴、膈俞穴。一兒患此,余診右脈緩弱,謂脾肺不足,先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甘草、貝母、當歸、芍藥、米仁、石斛,水煎服,脾土稍固,又以前方法治之,腿足漸而生肉,背駝稍愈,但不能脫然如故。

沈明生治案云:沈翰臣婦咳嗽發熱,或認為不足,遽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分,既而咳逆更劇。診之脈浮且數,風熱干乎肺家,宜用疏表之劑,服下遍身發出紅疹。二劑咳差緩而仍未透,更用辛涼等味,以清表熱,仍嗽,復作瀉不已,咸歸咎寒涼。余笑曰:非也,肺受風邪,邪變為熱。

經云:邪並於陽,則陽熱而陰虛。始則疹在欲出未出之際,火上炎於手太陰而作嗽;今則疹在欲收未收之時,熱下移於手陽明而作瀉。是屬斑疹家常候,何足怪乎?行且止矣。果越兩日而嗽寧瀉止,身涼疹退。按斑疹之候雖異,斑疹之治略同。是歲丁未,濕土司天,而春夏之交,燥旱殊甚,蓋猶襲乎昨歲燥金在泉之餘氣耳。

是以初當涼解而不利乎溫散,次當寒潤而不利於溫補。六味地黃丸之屬,雖若相宜,然質獨味厚,不惟不能達表,抑且錮蔽外邪,施諸疹退而餘熱未清之時,稍為近理。今初熱始嗽,輒為用之,是非滋陰乃滋害也。況以丸為湯,已非古人本意,而專投泛用,尤乖病變之機。自來善用六味者無過薛立齋,假使九泉有知,視近日之湯法盛行,能無掩口胡盧哉。

柴嶼青治案云:候補汪某年二十餘,因感時氣出疹,過服石膏等劑,身熱泄瀉,兩耳皆聾,絕不思食,脈之兩尺微弱,舌上乾燥,毫無津液。本屬陰虧,況大寒之劑,不但傷陽,亦且傷陰。用麥冬五錢,滋陰以清虛熱,陳皮以和胃氣,加西河柳一錢,以清疹毒。次日熱微瀉止,舌亦覺潤,惟左寸脈微洪,加小生地二錢,木通一錢,菊葉一錢,三日熱退思食。因是月應選,身軟耳聾,慮不能過堂掣籤。

白話文:

選案

另一個例子說,有個小孩出疹子後咽喉腫痛,我認為是餘毒未清,就用甘桔湯加上牛蒡、射干、玄參、連翹、知母來治療,又用葛槿散吹在患處,就痊癒了。

另一個例子說,有個年輕人剛結婚後出疹子,之後一直咳嗽有痰。大家都認為是餘毒未除,用清熱解毒的藥反而讓痰更多。我認為是陰液虧損導致虛火上炎,所以下午會發熱且咳嗽加重。治療應該以滋養陰液為主,用六味地黃丸的藥材,加上麥冬、知母來治療,就痊癒了。

另一個例子說,有個小孩出疹子後乾咳不停,我認為是之前醫生用藥發散太過,導致肺氣虛弱耗損,就用小異功散加上麥門冬、五味子、貝母、桔梗來治療,就痊癒了。

另一個例子說,有個小孩出疹子後得了走馬牙疳,牙齦潰爛穿到鼻子,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我用黃牯牛糞後端的尖端,在瓦片上燒成灰,研成末,加上人中白燒成灰研成末,再加黃柏研成末,等份混合均勻,吹在患處,潰爛的孔洞慢慢長好,牙齦和牙齒都長出來,就痊癒了。

另一個例子說,有個小孩出疹子後乾咳不止,我認為是出疹子的時候用藥太過發散,導致肺氣虛弱耗損,應該以補養脾肺為主。但他們不相信,只用清火止咳藥,結果小孩背部漸漸駝了,腿腳也變得細小,終身都成了殘疾。也有人咳嗽久了胸部會腫脹隆起,像烏龜的胸部一樣。啟云先生說,疹子後久咳是因為肺氣衰弱,肺氣衰弱就不能滋養腎水,腎主管骨髓,腎氣不足,骨頭就枯槁、骨髓就減少,風寒就會趁虛進入骨髓,邪氣凝滯,所以腰背無法挺直,得了這種疾病。

治療方法應該先用防風散來驅散風邪,再用八味地黃丸加上人參、杜仲、牛膝、當歸、石斛、何首烏、米仁、菟絲子、萆薢、鹿茸做成蜜丸,還要用驅風壯筋活血膏貼在駝背凸起的地方,再灸肺俞穴和膈俞穴。有一個小孩得了這種病,我診斷他的右脈虛弱遲緩,認為是脾肺不足,先用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甘草、貝母、當歸、芍藥、米仁、石斛等藥材煎湯服用,讓脾胃功能稍微恢復,然後再用之前的方法治療,腿腳慢慢長出肌肉,背駝也稍微好轉,但無法完全恢復原樣。

沈明生治療的案例說,沈翰臣的妻子咳嗽發熱,有人認為是陰虛,就用六味地黃湯來滋養陰液,結果咳嗽反而更嚴重。診斷後發現脈象浮數,是風熱侵入肺部,應該用疏散表邪的藥,服藥後全身長出紅疹。服了兩劑藥,咳嗽稍稍緩解但疹子還沒透出來,又用辛涼的藥材來清除表熱,但仍然咳嗽,之後又開始拉肚子,大家又怪罪於寒涼的藥。我笑著說,不是這樣的,是肺部受了風邪,風邪化為熱。

醫書上說:「邪氣與陽氣結合,就會出現陽熱而陰虛的狀況。」一開始是疹子將出未出之時,火熱上炎到手太陰肺經,所以引發咳嗽;現在是疹子將收未收之時,熱往下移到手陽明大腸經,所以引發腹瀉。這是斑疹常見的病程變化,沒什麼奇怪的,很快就會好。果真過了兩天,咳嗽停止,腹瀉也止住了,身體也涼了下來,疹子也退了。按理說斑疹的病程雖然不同,但治療方法大致相同。這一年是丁未年,濕土主令,春夏之交又非常乾燥,這是因為去年燥金在泉的餘氣還在影響。

因此,最初應該用涼藥來解表,不宜用溫散的藥;之後應該用寒涼滋潤的藥,不宜用溫補的藥。六味地黃丸這類的藥,雖然看起來好像適合,但藥性厚重,不僅不能疏散表邪,反而會閉塞外邪,用在疹子退後餘熱未清的時候,還比較合理。現在是剛發熱就開始咳嗽,就立刻用六味地黃丸,這不是滋陰,而是滋害。況且將丸藥改為湯藥,已經不是古人的本意了,而現在隨意濫用,更是違背了病情的變化。自古以來善用六味地黃丸的人沒有超過薛立齋的,如果他泉下有知,看到現在湯藥濫用的情況,一定會捂著嘴巴嘲笑吧。

柴嶼青治療的案例說,有個後補官員姓汪,二十多歲,因為感染時令之氣而長疹子,過量服用石膏等寒涼藥,導致身體發熱腹瀉,兩耳都聾了,完全不想吃東西,診斷後發現兩尺脈微弱,舌頭乾燥,沒有津液。這本來就是陰液虧虛,再加上寒涼的藥,不僅會損傷陽氣,也會損傷陰液。就用麥冬五錢,滋養陰液來清除虛熱,用陳皮來調和胃氣,加上西河柳一錢,來清除疹毒。第二天,發熱稍微減退,腹瀉也止住了,舌頭也感覺滋潤了,只是左寸脈微微洪大,又加上小生地二錢、木通一錢、菊葉一錢,三天後發熱退了,也開始想吃東西了。因為這個月他要參加選官,身體虛弱,耳朵又聾了,擔心無法過堂抽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