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痧疹輯要》~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選案

萬密齋治案云:甘大文從余學醫,長男發熱。余見之曰:疹也。三日之內不出,身涼內熱,毒火內伏,故煩而坐臥不安也。不急治且危。文泣求醫。余乃用葛根湯加麻黃、石膏以發之,一服疹盡出,色白不紅。余曰:此血虛也。用四物湯加防風,一服色變紅,隨愈。

又云:吳道松四肢病疹,或治之三日,疹不出,煩躁甚,欲用荊防敗毒散。曰:此皆發熱之藥,無解毒之用,況天大熱,又無時令之藥一二味在內,則陽愈勝,陰愈虧,陽明不和,此疹之所以不出也。以東垣涼膈散加玄參、升麻,一服疹出,三日起。

又云:鄖陽楊舉人子,疹後利下鮮血,余授一方,用當歸梢、生地黃、白芍藥、炒條芩、炒黃連、人參、生甘草、枳殼、烏梅肉,調理而安。時郡中出疹,但病利血者,楊公授此方,皆效。

又云:同郡周小川,族人一小女疹後咳嗽失聲。余授一方,以甘桔湯加炒牛蒡子、炒枯芩、天花粉作散,薄荷葉湯調,再煎一沸,服之而愈。

孫東宿治案云:萬曆甲戌,其年自仲秋徂冬,瘄子盛行。三月內,余所治男婦嬰孩共七十二人。苕之望族,沈姓最著。大中丞觀頤公當考功時,幼君瘄喘嗽不寧,聲啞發熱,泄瀉,斑紫不斂,余以小無比散愈之。

又云:程曉山中風,歸而逆余診。時其子僅七歲,中疹一月餘矣,發熱如故,咳嗽聲啞,肌削骨立,頭髮盡禿,眾醫束手,舉家亦墮淚而已。余以診,曉山見之曰:舉家驚惶,謂此兒不保耶。此疳證,疳因疹後虛熱而發,以大蘆薈丸治之,可獲萬全。君家初不問余者,謂余非幼科專門也。不知此特大方家餘事,而為製藥服之,藥未盡而病瘳。

江應宿治案云:一兒三歲,患疹出遲而早沒,熱而咳嗽,昏悶不食。余診視曰:疹出不透,因風寒沒早,宜急發之,以蔥煮麻黃八分,四物換生地加杏仁、天花粉、蔥、姜,煎服。重複出一身,比前更多,三日沒盡而愈。凡疹證出自六腑,宜養陰抑陽,剛劑決不可服。犯之即發喘渴悶亂,失於收救,多致夭折。

如參、耆、半夏、白朮、當歸溫燥之藥,亦所當忌。只宜清熱養血。如出遲者,少加升散之藥送之,達表而已。

又云:表侄女九歲,出疹沒早,發咳嗽,大發熱,肌瘦,不飲食,唾嘔痰沫甚多,延半月餘。余往視之曰:血虛病也。以四物湯加杏仁、阿膠、麥冬、五味、炮姜,一服熱退身涼,痰咳俱止,再劑而愈。

方蔭山治案云:程氏子二歲,出疹因出遲沒早,發喘大熱,舌短不乳,昏沉,醫皆不治。余以玄參、茯苓、甘草、麥冬、升麻、陳皮、乾葛、麻黃、兜鈴、黃芩、知母、犀角、石膏,名曰犀角石膏湯,一服證減半,二服愈。

《太函集》云:吳橋以醫名里中,有兄子始孩,屢日發熱蒸蒸,驚搐昏憒,眾醫不知所出。橋診之曰:疹也,寒邪外乘,閉而不出,是呱呱耳。飲藥也已數,中氣乃傷,藥不足恃也。當置沸湯一瓶,撤其蓋,令保母抱子坐湯側稍遠,攤被圍之,湯氣自遠熏蒸,少飲藥內托,疹出而解。無何,叢睦汪氏子病如之,仍用向法,並效。其穩類如此,故鄉人稱良焉。

白話文:

萬密齋的醫案記載:甘大文跟我學醫,他的大兒子發燒。我看了之後說:「這是出疹子了。三天之內如果疹子沒出來,身體會變涼,但是體內會發熱,毒火內伏,所以會煩躁不安、坐立難安。如果不趕快治療,會有危險。」大文哭著求我醫治。我於是用了葛根湯加上麻黃、石膏來發散,一服藥疹子就都發出來了,但是顏色是白色不是紅色。我說:「這是血虛的表現。」又用了四物湯加上防風,一服藥疹子的顏色就變紅了,隨後就好了。

又說:吳道松四肢長疹子,有醫生治療了三天,疹子還沒出來,病人非常煩躁,想要用荊防敗毒散。我說:「這些都是發熱的藥,沒有解毒的功效,何況現在天氣這麼熱,又沒有用一兩味順應時令的藥在裡面,陽氣只會更加旺盛,陰氣更加虧虛,陽明經不調和,疹子當然發不出來。」我用了東垣的涼膈散加上玄參、升麻,一服藥疹子就發出來了,三天就好了。

又說:鄖陽的楊舉人的兒子,出疹子後拉血便,我給了他一個藥方,用當歸梢、生地黃、白芍藥、炒過的黃芩、炒過的黃連、人參、生甘草、枳殼、烏梅肉,調理之後就好了。當時郡裡也流行出疹子,只要是拉血便的,楊公就給他們用這個藥方,都有效。

又說:同郡的周小川,族裡的一個小女孩,出疹子後咳嗽失聲。我給了他一個藥方,用甘桔湯加上炒牛蒡子、炒黃芩、天花粉磨成散劑,用薄荷葉湯調和,再煮沸一次,服用後就好了。

孫東宿的醫案記載:萬曆甲戌年,從仲秋到冬天,瘄疹非常流行。三個月內,我總共醫治了七十二個男女嬰孩。苕地的望族,沈姓最有名望。大中丞觀頤公擔任考功時,他的小兒子瘄疹,喘嗽不安,聲音嘶啞,發熱,腹瀉,疹子紫斑不消退,我用小無比散治好了。

又說:程曉山中風,回家後讓我診治。當時他的兒子才七歲,出疹子一個多月了,發熱還沒退,咳嗽聲音嘶啞,肌肉消瘦,骨頭突兀,頭髮都掉光了,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全家人都只能哭泣。我診斷後,曉山看見我說:「全家人都很驚慌,以為這個孩子保不住了。」我說:「這是疳證,疳病是因為出疹子後虛熱而發,用大蘆薈丸治療就可以痊癒。」你們家剛開始不問我,是因為認為我不是兒科的專家。不知道這只是大醫家的餘事,我為他配藥服用,藥還沒用完病就好了。

江應宿的醫案記載:一個三歲的孩子,出疹子出得慢又早早就消退了,發熱而且咳嗽,昏昏沉沉,不肯吃東西。我診斷後說:「疹子沒有透出來,是因為風寒導致它消退得早,應該趕快發散出來。」我用蔥煮麻黃八分,四物湯換成生地,加上杏仁、天花粉、蔥、薑,煎服。疹子又重新發出來了,比之前更多,三天後全部消退就好了。凡是疹子的病證出自六腑,應該養陰抑制陽氣,剛猛的藥絕對不能服用。如果服用,就會導致喘氣、口渴、煩悶、昏亂,如果沒有及時搶救,大多會夭折。

像人參、黃耆、半夏、白朮、當歸等溫燥的藥,也應該禁忌。只能用清熱養血的藥。如果疹子出得慢,可以稍微加一些升散的藥來幫助它發散,達到體表就可以了。

又說:我的表侄女九歲,出疹子太早消退,引發咳嗽、高燒、肌肉消瘦、不肯吃東西、唾液和痰液很多,拖了半個多月。我去看她說:「這是血虛的病。」用了四物湯加上杏仁、阿膠、麥冬、五味子、炮姜,一服藥熱就退了,身體也涼了,痰和咳嗽都停止了,再服用一劑就好了。

方蔭山的醫案記載:程家的兒子兩歲,出疹子因為出得慢又早早就消退了,引發喘氣、高燒、舌頭短而且不肯吃奶、昏昏沉沉,醫生都認為沒辦法治療。我用了玄參、茯苓、甘草、麥冬、升麻、陳皮、乾葛、麻黃、兜鈴、黃芩、知母、犀角、石膏,藥方叫做犀角石膏湯,一服藥症狀就減輕了一半,兩服藥就好了。

《太函集》記載:吳橋在鄉里以醫術聞名,他的哥哥的兒子剛出生,連續幾天發燒,驚嚇抽搐、昏迷,很多醫生都不知道是什麼病。吳橋診斷後說:「這是出疹子了,寒邪從外侵入,疹子被閉住而發不出來,這是小孩常有的情況。吃了藥已經好幾次了,中氣已經受到損傷,藥物已經靠不住了。」應該準備一瓶燒開的熱水,拿掉蓋子,讓保姆抱著孩子坐在熱水旁邊稍遠一點的地方,用被子圍起來,讓熱氣從遠處熏蒸,稍微吃點藥來幫助發散,疹子就會發出來而痊癒。不久,叢睦的汪家的兒子也得了這樣的病,仍然用同樣的方法,也有效。他的醫術穩當可靠就是這樣,所以鄉里的人都稱讚他醫術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