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運氣
汪雙池曰:五運六氣,《內經》言之甚詳,而先儒或不之信。然以氣類推之,則亦或有然者,醫者不可以不考也。其不盡應,則所處有東西南北之殊。
如南方多暑,北方多寒,東方多風,西方多陰。
土地有燥濕高下之異。
處高則多風寒,處下則多濕熱。下濕則春夏之氣常存,高燥則秋冬之氣常存。
又有餘不足勝復郁發之際,每乍變其常,而非可一端盡。
如陽則有餘而氣先至,甲丙戊庚壬之歲也。陰則不足而氣後至,乙丁己辛癸之歲也。氣有餘則乘所勝而侮所不勝,如木盛則乘土而侮金,火盛則乘金而侮水,土盛則乘水而侮木,金盛則乘木而侮火,水盛則乘火而侮土也。氣不足則所勝侮之,所不勝乘之,如木不足則土侮之而金乘之,火不足則金侮之而水乘之,土不足則水侮之而木乘之,金不足則木侮之而火乘之,水不足則火侮之而土乘之也。
氣乘所勝為勝,子復母仇為復,如以風勝濕,風勝清復;以暑勝清,暑勝寒復;以濕勝寒,濕勝風復;以清勝風,清勝暑復;以寒勝暑,寒勝雨復也。不足之歲則有勝復,有餘之歲則無之。鬱而發者,兩間之氣,有升有降,而或為司天在泉之氣所遏,則鬱而後發也。又主客相乘,有相生相剋,比和之不同,相生則氣和,相剋則氣暴,客克主為順,主克客為逆。又運氣迭推,有此盛彼衰,彼盛此衰,平歲之異。
故化氣與司天之氣同則為天符,干支所屬之氣同則為歲會,化氣與在泉之氣同為同天符,地支所屬與在泉之氣同為同歲會。惟化氣及地支所屬,及司天之氣皆同,如戊午、乙酉、己丑、己未之歲,則曰太乙天符,其氣最烈。故運氣之變,又不可以一例盡也。
大抵如《周禮·內則》所云:春多酸,
春氣行而肝木旺,恐木氣過而侮金,故酸以瀉肝而補肺。
夏多苦,
夏氣行而心火旺,恐火氣過而侮水,故苦以瀉心而補腎。
秋多辛,
秋氣行而肺金旺,恐金氣過而剋木,故辛以瀉肺而補肝。
冬多咸,
冬令行而腎水旺,恐水氣過而剋火,故咸以瀉腎而補心。
調以甘滑。
甘土味,土兼成五行,甘兼補五臟,故四時皆用之。淡滑者滋味之本,得氣於大,故四時皆調以甘滑也。甘味多緩,亦能生濕痰,滑又以滲濕,故肝無患過緩矣。
是亦即《內經》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毋伐天和之旨也。及夫多風、多暑、多雨、多熱、多涼、多寒之歲,則因時調燮,毋助其愆。
如多暑之歲則勿用熱藥、多寒之歲則勿用寒藥,多雨之歲則藥宜燥濕,多風之歲則藥宜祛風。俗有云:春不麻黃夏不蘇。亦是此意,但不可泥耳。
因變制宜,常非可泥。
如寒水司天之年,或未必寒而反酷暑;君火司天之年,或未必熱而反多寒;濕土之年,或未必雨而反多晴。此多由勝復之變,氣運相違。又高土少濕多寒,下濕少寒多濕,則又各因其地也。
白話文:
汪雙池說:《內經》詳細地闡述了五運六氣,但之前的學者有些不相信。然而,如果從氣的類別來推論,可能也有它的道理,醫生不能不加以研究。如果不能完全對應,那是因為所處的地方有東西南北的差別。
例如,南方多暑熱,北方多寒冷,東方多風,西方多陰。
土地有乾燥、潮濕、高低的不同。
地勢高的地方多風寒,地勢低的地方多濕熱。地勢低且潮濕的地方,春夏的氣息常常存在;地勢高且乾燥的地方,秋冬的氣息常常存在。
還有餘氣、不足、勝氣、復氣和鬱發的情況,常常會突然改變,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概括。
例如,陽氣有餘,氣先到,是甲、丙、戊、庚、壬年;陰氣不足,氣後到,是乙、丁、己、辛、癸年。氣有餘就會欺負它能剋制的,而凌辱它所不能剋制的,例如木氣旺盛就會欺負土而凌辱金,火氣旺盛就會欺負金而凌辱水,土氣旺盛就會欺負水而凌辱木,金氣旺盛就會欺負木而凌辱火,水氣旺盛就會欺負火而凌辱土。氣不足就會被它能剋制的欺負,而被它所不能剋制的侵入,例如木氣不足就會被土欺負而被金侵入,火氣不足就會被金欺負而被水侵入,土氣不足就會被水欺負而被木侵入,金氣不足就會被木欺負而被火侵入,水氣不足就會被火欺負而被土侵入。
氣欺負它所能剋制的是勝,子為母報仇是復,例如風勝濕,風能勝清而復,暑勝清,暑能勝寒而復,濕勝寒,濕能勝風而復,清勝風,清能勝暑而復,寒勝暑,寒能勝雨而復。氣不足的年份會有勝氣和復氣,氣有餘的年份則沒有。鬱而發,是因為天地之間的氣,有升有降,但有時被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所阻礙,就會鬱積之後才發作。另外,主氣和客氣相互作用,有相生、相剋和比和的不同,相生則氣和順,相剋則氣暴烈,客氣剋主氣是順,主氣剋客氣是逆。另外,運氣交替推移,有此盛彼衰,彼盛此衰,也有平年的不同。
所以,化氣與司天之氣相同就是天符,干支所屬的氣與司天之氣相同就是歲會,化氣與在泉之氣相同就是同天符,地支所屬與在泉之氣相同就是同歲會。只有化氣、地支所屬和司天之氣都相同,例如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年,才叫做太乙天符,那年的氣最為猛烈。所以,運氣的變化,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概括。
大體上就像《周禮·內則》所說:春天多吃酸味的食物,
因為春天陽氣運行,肝木旺盛,擔心木氣過盛而欺負金,所以用酸味來瀉肝而補肺。
夏天多吃苦味的食物,
因為夏天陽氣運行,心火旺盛,擔心火氣過盛而欺負水,所以用苦味來瀉心而補腎。
秋天多吃辛味的食物,
因為秋天陰氣運行,肺金旺盛,擔心金氣過盛而剋木,所以用辛味來瀉肺而補肝。
冬天多吃鹹味的食物,
因為冬天陰氣運行,腎水旺盛,擔心水氣過盛而剋火,所以用鹹味來瀉腎而補心。
用甘滑的食物來調和。
甘味屬土,土兼有五行的特性,甘味兼能補五臟,所以四季都可以用。淡滑是滋味的根本,從天地間獲得氣,所以四季都用甘滑來調和。甘味多半比較緩慢,也能產生濕痰,滑則能滲濕,所以肝沒有過度緩慢的問題。
這也是《內經》所說的「上升下降、漂浮沉降,就順應它;寒熱溫涼,就違逆它,不要破壞自然的和諧」。至於多風、多暑、多雨、多熱、多涼、多寒的年份,就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調整,不要助長偏差。
例如多暑的年份就不要用熱性藥物,多寒的年份就不要用寒性藥物,多雨的年份藥物應該燥濕,多風的年份藥物應該祛風。俗話說:「春天不用麻黃,夏天不用蘇葉」,也是這個意思,但不要過於拘泥。
應該根據變化來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法,不要過於拘泥。
例如寒水司天的年份,或許未必寒冷反而酷熱;君火司天的年份,或許未必炎熱反而多寒冷;濕土的年份,或許未必多雨反而多晴朗。這多半是由於勝復的變化,氣運相互違背。還有,地勢高且乾燥的地方少濕而多寒,地勢低且潮濕的地方少寒而多濕,所以也要根據當地的情況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