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三 (17)
卷三 (17)
1. 論治(下)
先哲論治病須辨三因,察六氣。愚意三因既辨,六氣已包括於中。痧疹伏毒為時厲感召,若能詳辨其內外二因,可不致操刃殺人。所謂內因者,命門伏藏胎毒是矣。然稟賦不一,未可拘牽。或多實熱,或本虛寒。或臟氣怯弱,表散太過,則火盛傷金;或腠理致密,失於宣托,則毒難外達。
或貪房室,少陰不藏;或緣病後,元陽未復。或為痰滯,或為食積。或因勞傷而蓄血,或因生冷而損脾。或苦寒過劑,可溫補暫投;或辛燥劫津,而養陰難緩。所謂外因者,風寒暑濕燥火是矣。然須先明大運之轉移,後察當年司天在泉,及主客氣運之偏勝。惟是木火當旺,或多淫雨嚴寒;水土司權,常見飆風燥熱。
亢害承製,救弊補偏,要未可一概論也。人之稟受不同,治法亦當各異。宜表宜清,宜攻宜補,辨明所因,庶免虛實寒熱之誤。張石頑曰:古人成法,雖當參詳診切,仍不能捨其繩墨。臨證之機,活法在乎心手,而繩墨又不可拘也。此千古不易之論,豈獨痧疹為然哉。
白話文:
古人說治療疾病必須分辨三種病因,觀察六種氣候變化。我認為既然已經分辨了三種病因,六種氣候變化自然也包含在其中了。痧疹這種病是因為時疫而感受到的毒邪,如果能詳細分辨其內在和外在兩種病因,就不會導致錯誤治療而害死人。
所謂內在病因,就是指命門潛藏的胎毒。然而每個人的體質稟賦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體內多實熱,有的人原本體質虛寒。有的人臟腑氣虛,發散太過,導致火氣旺盛而損傷肺金;有的人皮膚腠理緊密,沒有及時宣發,導致毒邪難以從體表排出。
有的人貪戀房事,導致腎精虧耗;有的人是因為病後,元陽尚未恢復。有的是因為痰濕阻滯,有的是因為飲食積滯。有的是因為勞累過度而導致瘀血,有的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而損傷脾胃。有的是因為過用苦寒藥物,需要暫時投用溫補藥物;有的是因為過用辛燥藥物而耗傷津液,需要及時養陰。
所謂外在病因,就是指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變化。然而必須先了解大運的轉變,然後觀察當年主運和客運的偏盛情況。通常木火當旺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陰雨連綿或嚴寒天氣;水土主導的時候,常見到大風和乾燥炎熱的天氣。
各種氣候的偏盛與克制,需要針對病症的弊端進行補救和糾正,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體質稟賦不同,治療方法也應當各不相同。應該用發散的就用發散,應該用清熱的就用清熱,應該用攻邪的就用攻邪,應該用補益的就用補益,辨明病因,才能避免虛實寒熱的錯誤。
張石頑說:古人留下的治療方法,雖然應當參考診察和切脈,但仍然不能捨棄其中的規矩法則。臨床應變的關鍵,在於醫生能夠靈活掌握方法,但又不能完全拘泥於規矩法則。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豈止是痧疹這種疾病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