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三 (15)
卷三 (15)
1. 論治(下)
痧出總要表透,表一透,裡熱雖甚,清之可愈。表未透,毒陷於中,門戶一關,發表不可,養陰又不可,多致因循而死。
表透者,非皮毛之表,要從臟腑透。出沒得從容,才得表透。亦有火毒甚,外見繁紅,沒後猶作牙疳肺癰者,或鼻衄下痢者,臟腑之毒未透出也。
痧痘之毒由臟腑而出,雖已到表而根蒂在裡。解字從表,化字從里。表雖解而里不化,其為後患實多。
肺主皮毛,痧疹雖出於六腑,必從皮毛而解,故不離乎肺。解之不透,久咳潮熱,累成痧疳。此疳字非疳積之疳,因其潮熱肌瘦,有似乎疳耳。治宜潤肺為主,辛燥藥用不得。
解表之藥從陽分從氣分,其效速而易見。化毒之藥從陰分從血分,其效緩而難成。《金鏡錄》養陰退陽四字,治痧之要訣也。
養陰退陽,書用四物湯,余少時常習用之,多不獲效,以歸芎辛溫之性為不合也。因制生地、丹皮、麥冬、赤芍為痧疹四物湯,節節應手。古方不必盡泥,師其意可也。
痧後潮熱,最為可嫌。發在午後,天明退涼。退時脈平靜,發時脈數大。唇紅舌赤而無苔,咬牙揉鼻人漸瘦,每多不治。間有能食者,大劑養陰,可救一二。
胃為受毒之壑,遺熱甚多,其急莫如牙疳,牙疳是失清之證,必須大劑清裡。若便閉者可下之,使熱毒內泄,與痘後同治,余有勒馬飲方。甚者加大黃急下之。稍遲不但齒落腮穿,更有唇鼻皆爛者,塗藥不過幫扶而已。
痧後音啞者,多由火甚傷金,治宜甘、桔、牛蒡、山梔之屬。痧後口瘡治法同牙疳臭爛,與痘後同治。往年痧疹多不損目,邇來有損目者。其來甚速,二三日間,翳膜遮透,即不能治。緣兒本有肝熱,更加郁遏,或病家不知是火,飲以芫荽酒,遂令熱毒攻目。速宜清涼養陰退陽,不可再行疏散。
痧後咯吐膿血腥臭,有肺癰者,有胃癰者,皆肺胃遺毒為患。循經而出則為牙疳,著於臟腑則為癰也。治當辨其在肺在胃,余用甘、桔、牛蒡、銀花、料豆、枳殼、赤芍數味,在肺加山梔、貝母、桑皮,在胃加生地、花粉、木通以佐之,身無大熱者可治。
問:牙疳、肺癰可治者何也?此毒已化而出也。毒化而臟腑不敗者可治,臟腑敗者不能治也。
大人出痧疹十中二三,多有房室經產之患,大概輕輕一散,即宜養陰。麻黃、升麻、羌活等味,俱當慎用。
霖按:葉、許二君之論,審證定變,各有心傳,真綠文赤字之書,讀者當細心領會,作治疹圭臬,不可忽也。若泥執不化,率爾操觚,又為二君之罪人矣。
吳鞠通曰:若明六氣為病,疹不難治。但疹之限期最迫,只有三日,一以辛涼解透為主,如俗所用防風、廣皮、升麻、柴胡之類,皆在所禁。世俗見疹必表,外道也。大約先用辛涼清解,後用甘涼收功。赤疹誤用麻黃、三春柳等辛溫傷肺,以致喘嗽欲厥者,初用辛涼加苦桔梗、旋覆花上提下降,甚則用白虎加旋覆花、苦杏仁,繼用甘涼加旋覆花以救之,咳大減者去之。凡小兒連咳數十聲不能迴轉,半日方回,如水雞聲者,千金葦莖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白話文:
痧疹的治療重點在於讓毒氣徹底透發出來,當表邪透出,即使體內熱邪很盛,也能用清熱的方法治癒。如果表邪沒有透出,毒氣就會陷入體內,如同門戶關閉,這時用發散的方法不行,用滋養陰液的方法也不行,大多會因為延誤而死亡。
所謂的「表透」,並非僅指皮膚表面的透發,而是要從臟腑透發出來。毒氣的透發必須從容舒緩,才能算是真正的表透。也有火毒很盛的情況,表面看來紅疹密布,但消退後仍出現牙齦潰爛、肺癰等症狀,或是流鼻血、拉肚子,這都表示臟腑的毒素尚未完全透出。
痧疹的毒素是從臟腑往外發散,即使毒素已經到達體表,但根源仍然在體內。所以治療原則上,「解」是從體表著手,「化」是從體內著手。如果只解表而沒有化裡,日後的問題會很多。
肺臟主司皮膚毛髮,痧疹雖然是從六腑發出,但最終必須透過皮膚毛髮來解散,所以治療不能離開肺臟。如果解散不徹底,會導致長久的咳嗽、潮熱,最終變成痧疳。這裡的疳不是疳積的疳,而是因為潮熱、肌肉消瘦,看起來像疳積一樣。治療應該以滋潤肺臟為主,不能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
解表的藥物作用於陽分和氣分,效果快而明顯。化解毒素的藥物作用於陰分和血分,效果比較慢且難以顯現。《金鏡錄》中「養陰退陽」四個字,是治療痧疹的要訣。
關於「養陰退陽」,書中提到用四物湯,我年輕時也常用這個方子,但效果大多不好,因為當歸、川芎的藥性辛溫,並不適合。所以我改用生地、丹皮、麥冬、赤芍組成「痧疹四物湯」,效果非常好。古代的方子不一定要完全照搬,要學習其中的精髓。
痧疹之後出現潮熱,是最令人擔心的。發熱在午後,天亮時會退涼。退熱時脈搏平穩,發熱時脈搏急數。嘴唇紅、舌頭紅且沒有舌苔,還會咬牙、揉鼻子,人也逐漸消瘦,這種情況大多難以治癒。偶爾有食慾還不錯的,可以用大劑量的滋養陰液藥物,或許能救治一二。
胃是承受毒素的深淵,容易遺留很多熱邪,其中最危急的就是牙齦潰爛。牙齦潰爛是熱邪沒有清除乾淨的表現,必須用大劑量的清熱藥物。如果出現便秘,可以用瀉下藥,讓熱毒從體內排出,治療方法和痘疹之後的牙齦潰爛相同,我有一個叫做「勒馬飲」的方子。如果情況嚴重,要加大黃急速瀉下。如果稍加遲延,不但會牙齒脫落、腮幫穿孔,甚至還會嘴唇鼻子都潰爛,這時用外敷的藥物也只是輔助而已。
痧疹之後出現聲音嘶啞,大多是因為火熱太盛傷及肺金,治療應該用甘草、桔梗、牛蒡、山梔子等藥物。痧疹之後出現口腔潰瘍,治療方法和牙齦潰爛相同,與痘疹之後的口腔潰瘍治療方法也相同。以往的痧疹很少損傷眼睛,但最近出現了損傷眼睛的情況。病情發展迅速,二三天內就會出現翳膜遮蓋視力,難以治癒。原因是孩子本身就有肝火,再加上鬱悶不舒,或者病家不知道這是火熱,給孩子喝了芫荽酒,導致熱毒攻入眼睛。必須趕快用清涼滋陰退陽的方法治療,不能再用疏散的方法。
痧疹之後出現咳吐膿血、腥臭的痰,有的是肺癰,有的是胃癰,都是肺胃遺留的毒素所引起的。毒素循經絡發出,就會形成牙齦潰爛;如果停留在臟腑,就會形成癰腫。治療時應辨別病灶在肺還是胃,我會用甘草、桔梗、牛蒡、銀花、料豆、枳殼、赤芍等幾味藥,如果病在肺就加入山梔、貝母、桑白皮,如果病在胃就加入生地、花粉、木通來輔助治療,如果身體沒有嚴重發熱,還能治癒。
有人問:牙齦潰爛、肺癰為什麼能治好?是因為毒素已經化解而排出。如果毒素化解,臟腑功能沒有衰敗,就能治好;如果臟腑功能衰敗,就無法治好。
成年人出痧疹的比例是十分之二三,多半是因為房事、產後等原因引起的,大多只要輕輕發散一下,就應該用滋養陰液的方法。麻黃、升麻、羌活等藥物都應該慎用。
林按:葉天士和許仲淳兩位醫家的理論,在辨證論治方面都有各自的精髓,是不可多得的醫學經典,讀者應該仔細領會,將其作為治療疹病的準則,切不可忽略。如果死守成規,不加變通,隨意亂用,那就辜負了兩位醫家的苦心了。
吳鞠通說:如果能明白六氣致病的原理,治療疹病就並不難。但疹病的病程非常緊迫,只有三天,第一要務是以辛涼解透為主,像民間常用的防風、廣陳皮、升麻、柴胡等藥物,都是禁用的。世俗之人看到疹病就用發汗的方法,這是外行的做法。大致上應該先用辛涼藥物清解,之後用甘涼藥物來收功。紅疹如果誤用麻黃、三春柳等辛溫藥物,會損傷肺部,導致氣喘、虛脫,一開始應該用辛涼藥物,再加苦桔梗、旋覆花來上提下降,嚴重時可用白虎湯加旋覆花、苦杏仁,之後再用甘涼藥物加旋覆花來救治,如果咳嗽明顯減輕,就可以去掉旋覆花。如果小孩連咳數十聲都無法停歇,要過半天才能恢復,發出像水雞一樣的聲音,可以用千金葦莖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