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痧疹輯要》~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論治(下)

胃熱煩渴者必多汗。此純是裡熱,即荊防葛根亦不可輕使。升麻石膏湯乃對證之藥,合之甘桔,則肺胃兩家之熱解矣。喘閉證在一二朝見,汗渴證在五六朝見。肺不容邪,其變也速;胃能容受,其變也遲。

疹之出必先咳嗽。不嗽而出,非痧疹也。出噴嚏者吉,肺氣通也。

盛夏之令,火旺金傷,保肺為上。輕輕一散,即宜保肺,石膏、梨汁二味最妙。

石膏一味,為痧疹之至寶,色白屬金,味甘微辛,升中有降,降中有升,雖為清胃之藥,實保肺之靈丹也。

刑金之火,由胃而來。石膏本清胃之藥,而清肺者是與之去路也。

夏月無麻黃證,其有不出者,是正氣為熱所傷,不能升舉,疏托中宜兼益氣,是余得心之處。

其有富貴之家,痧毒本甚,更加郁遏太過,火甚金傷,致生喘促者,經謂壯火食氣是也。急宜瀉火保肺,不得再行表散。

亦有貧寒之子,破屋當風,衣不蔽膝,沙毒正出,外受寒邪,忽生喘促者,急宜溫散,使表氣宣通,痧毒得解。否則痧閉,頃成不救。

寒邪外閉,火甚傷金,二證皆見喘促,醫者當知診視。寒邪外閉者,面色青,四肢冷,痧點隱隱於皮膚之內,鼻煽而聲細,微有惡寒之象,宜麻黃、杏仁、蘇葉、防風、胡荽等味急進。一服暖覆,片時喘定面赤,痧漸出者生。若面色如銀者,不可治也。火甚傷金者,壯熱面赤,煩躁口渴,四肢熱,喘息粗,而脈洪大,心煩嘔吐,或吐出長蟲,急宜白虎加黃連,雖嚴寒之令勿避也。

前二證,一經說明,不難分辨。復有火毒本甚,外感寒邪,外雖寒而中實熱,又宜表裡雙解。古人有麻黃石膏湯,余仿其法,全活甚多。又有火毒本甚,父母只知郁遏,醫家只知表散,內外交熾,火極似水,反生厥逆之象者,書謂熱深厥亦深是也,宜白虎湯加黃連。若作寒治,殆矣。

治痧疹有三法:一升散,一降火,一養陰。善用者,升散之中,即寓清涼之意;養陰之劑,不離生髮之機。

痧點隱隱未透,發熱咳嗽,有涕淚,宜升散;兩頰不透,宜升散;發熱肢冷,面不赤,唇不燥,宜升散;喘促鼻煽,辨得是表邪,宜升散;泄瀉日五六行,宜升散。

痧疹已出,壯熱不退,宜降火;嘔吐煩渴,吐出長蟲,宜降火;不食宜降火;熱盛爍金而喘,宜降火;鼻衄宜降火;小便不利宜降火;喉痛腮腫,牙痛口瘡,宜降火;牙疳臭爛,宜降火。

痧疹三四日後,大熱不退,宜養陰;紫點不收,宜養陰;脈來數大,宜養陰;夜熱心煩齘齒,宜養陰;音啞不清,宜養陰;目赤羞明,宜養陰;身癢便燥,宜養陰。

宜升散而不升散,重則頃成喘閉,輕則餘毒淹纏。宜降火而不降火,則肺胃受傷,或音啞煩渴,或牙疳口瘡。宜養陰而不養陰,則午後潮熱,肌膚瘦削,漸成疳證。

白話文:

胃裡有熱而感到煩渴的人,一定會多汗。這種情況完全是體內有熱,即使是像荊芥、防風、葛根這些藥也不可以輕易使用。升麻石膏湯才是對症的藥方,加上甘草和桔梗,就可以解決肺和胃兩方面的熱。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通常在一兩天內會出現;而口渴多汗的症狀,則會在五六天內出現。肺部不能容忍邪氣入侵,所以病變發展很快;而胃能容納邪氣,所以病變發展較慢。

出疹子通常會先咳嗽。如果沒有咳嗽就出疹子,那不是真正的痧疹。如果出疹子時打噴嚏,那是好現象,表示肺氣暢通。

盛夏時節,火氣旺盛容易損傷肺,所以保護肺部最重要。稍微用藥發散後,就應該開始保護肺部,石膏和梨汁這兩味藥最為有效。

石膏這一味藥,是治療痧疹的至寶,它的顏色是白色,屬性為金,味道甘甜中帶點辛辣,有升散也有降泄的作用。雖然它是清胃熱的藥,但實際上也是保護肺部的靈丹妙藥。

會損害肺的火氣,是從胃裡來的。石膏本來是清胃熱的藥,但能清肺是因為它可以讓熱氣有去路。

夏天通常不會有麻黃證(指因風寒引起的表證),如果出現疹子發不出來的情況,那是因為身體的正氣被熱氣損傷,無法升發,這時應該用藥疏通,並同時補益正氣,這是我的心得。

有些富貴人家,因為痧毒本來就很嚴重,又加上過度壓抑,導致火氣更旺,損害肺部,造成喘氣急促,這就是古人說的「壯火食氣」。這種情況應該趕快瀉火保肺,不能再用發散的藥物。

也有一些貧寒人家的孩子,住在破房子裡,衣不蔽體,在出痧疹時又受到寒邪侵襲,突然出現喘氣急促的症狀。這時應該趕快用溫性藥物發散,使體表的氣血流通,痧疹才能解開。否則,痧疹被寒邪閉塞在體內,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

寒邪閉塞體表,和火氣旺盛損傷肺部,這兩種情況都會出現喘氣急促的症狀,醫生應該仔細診斷。寒邪閉塞體表的人,臉色會發青,四肢冰冷,疹子隱藏在皮膚裡面,鼻翼扇動但聲音很細微,稍微有點怕冷。這時應該趕快服用麻黃、杏仁、蘇葉、防風、胡荽等藥。服藥後蓋被子保暖,如果喘氣很快就停止,臉色變紅,疹子慢慢發出來,那就可以痊癒。但如果臉色像銀色一樣慘白,那就很難治療了。如果是火氣旺盛損傷肺部的人,則會發高燒、臉色通紅、煩躁口渴、四肢發熱、喘氣粗重、脈搏洪大、心煩嘔吐,甚至會吐出蛔蟲。這時應該趕快服用白虎湯加上黃連,即使在寒冷的季節也不必避諱。

以上兩種情況,只要說明清楚,就不難分辨。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火毒本來就很嚴重,又受到外來的寒邪侵襲,雖然體表看起來是寒冷的,但體內卻是實熱的,這時應該用藥表裡雙解。古人有麻黃石膏湯,我仿照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病人。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火毒本來就很嚴重,但父母只知道壓抑,醫生只知道用發散藥,導致內外火熱交熾,熱到極點反而會出現像寒冷的厥逆症狀,這就是醫書上說的「熱深厥亦深」,應該服用白虎湯加上黃連。如果誤認為是寒症來治療,那就危險了。

治療痧疹有三種方法:升散、降火、養陰。善用這些方法的人,在用升散藥時,也會注意清涼;在使用養陰藥時,也不會忽略升發的道理。

疹子若隱若現還沒有完全透出,同時發燒咳嗽、流鼻涕和眼淚,應該用升散的方法;兩頰的疹子發不出來,應該用升散的方法;發燒但四肢冰冷、臉色不紅潤、嘴唇不乾燥,應該用升散的方法;喘氣急促、鼻翼扇動,如果確定是表邪引起的,應該用升散的方法;腹瀉一天五六次,應該用升散的方法。

痧疹已經發出來,但高燒不退,應該用降火的方法;嘔吐煩躁口渴,甚至吐出蛔蟲,應該用降火的方法;沒有食慾,應該用降火的方法;熱氣太盛損傷肺部導致喘氣,應該用降火的方法;流鼻血,應該用降火的方法;小便不順暢,應該用降火的方法;喉嚨痛、腮腺腫大、牙痛、口腔潰瘍,應該用降火的方法;牙齦腐爛發臭,應該用降火的方法。

痧疹發出來三四天後,高燒不退,應該用養陰的方法;疹子顏色呈紫紅色不消退,應該用養陰的方法;脈搏跳動快速而有力,應該用養陰的方法;晚上發熱心煩、磨牙,應該用養陰的方法;聲音沙啞不清,應該用養陰的方法;眼睛紅腫怕光,應該用養陰的方法;身體發癢、大便乾燥,應該用養陰的方法。

應該用升散的方法而沒有用,嚴重的話很快就會喘不過氣,輕微的也會導致殘餘的毒素纏綿不去。應該用降火的方法而沒有用,就會導致肺和胃受損,出現聲音沙啞、煩躁口渴,或是牙齦腐爛、口腔潰瘍的症狀。應該用養陰的方法而沒有用,就會出現午後發熱、身體消瘦,慢慢變成疳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