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三 (13)
卷三 (13)
1. 論治(下)
上焦藥氣味宜以輕。肺主氣,皮毛屬肺之合。外邪宜辛勝,里甚宜苦勝。若不煩渴,病日多,邪郁不清,可淡滲以泄氣分。
中焦藥,沙火在中,為陽明燥化,多氣多血,用藥氣味苦寒為宜。若日多胃津消爍,苦則助燥劫津,甘寒宜用。
下焦藥鹹苦為主。若熱毒下注成痢,不必咸以軟堅,但取苦味堅陰燥濕。
古人以痧為經腑之病,忌溫燥澀補。所謂痘喜溫暖,疹喜清涼也。然常有氣弱體虛,表散寒涼非法,淹淹釀成損怯。但陰傷為多,救陰必扶持胃汁。氣衰者亦有之,急當益氣。稚年陽體,純剛之藥忌用。幼科方書歌括曰:赤疹遇清涼而消,白疹得溫暖而解。此溫字即後人酒釀、檉木、粗草、紙木、棉紗之屬。雖不可不知,然近年用者多無益。
痧疳濕盛熱蒸,口舌咽喉疳蝕,若不速治,有穿腮破頰,咽閉喘促,告斃矣。治之宜早。外治另有專方。若湯藥方,法必輕淡,能解上病。或清散亦可。
痧痢乃熱毒內陷,與傷寒協熱邪盡則痢止同法。忌升提,忌補澀。輕則分利宣通,重則苦寒解毒。
許宣治曰:疹痘形證大略相似,治者每嚴於豆,而略於疹。不知痘之境寬,雖見險惡,猶可從容圖治;疹之境促,變生頃刻,多不及救,故不可不預防也。預防之法,在病家,坐臥欲暖,飲食宜淡,二語盡之;在醫家,慎發表三字盡之。所謂慎發表者,其一體實之兒,火毒盛甚,發之太過,熱壅於上,多有氣粗喘閉者。
醫家見其喘閉,復以表藥繼之,熱不能降,焚灼而死。抑思古方升麻葛根湯之用白芍所以和陰也,麻黃石膏湯發中有降也。其一體虛之兒,出每遲滯,小經發散,元氣已浮。醫者謂出未透,更重發之,疹雖出而陽氣盡拔,無陰以攝,致喘脫者多矣。余用地黃湯加人參納氣歸元,曾救一二。
故凡見體弱之兒,顱開面白,目無神,或瘧痢病後出得遲緩,即當照顧元氣,不可過行發表。
或問:痘出於臟,疹出於腑。胃,腑也,何以痘多胃熱發斑之證;肺,臟也,何以疹多肺閉喘促之證?余曰:痘出於臟,而赴於胃,是由臟而之腑,胃主肌肉故也。疹出於腑,而甚於肺,是由腑而之臟,肺主皮毛故也。然則痘之出,五臟之毒而胃總受之;疹之出,六腑之毒而肺總受之。所謂先起於陽者,出於六腑也;後歸於陰者,肺受之也。
痧疹之出,不離肺胃兩家,喘閉者肺證也,煩渴者胃證也。冬月因寒喘閉,麻黃、杏仁為救急之藥,治之速,疹出喘定而解。若夏令出疹,麻黃與時不合。庸工不識,一見喘閉,執而用之,每多隨藥而死。蓋痧疹多火證,火甚剋金,夏令金虧,天人皆病,麻黃萬不能受。冬月之喘閉,有面青唇黯肢冷者,故可用麻黃。
夏月肺氣已虧,表氣已開,斷無寒證,間有肢冷者,是陽氣虧不能四達也,只可荊、防、甘、桔從輕用藥。氣虧甚者,可加人參。火甚者,升麻石膏湯。喘定者可治。
白話文:
上焦的藥物氣味應該要輕清。肺主導呼吸之氣,皮膚毛髮是肺的外在表現。外感風邪適合用辛味藥來驅散,若病情深入體內則適合用苦味藥來治療。如果沒有口渴的現象,但病情卻逐漸加重,邪氣鬱積而無法清除,可以用淡味的藥來利水滲濕,以疏導氣分。
中焦的藥物,因為邪火積聚在中焦,屬於陽明經的燥熱化火,這個部位氣血豐沛,適合用苦寒的藥物。如果病情發展導致胃液耗損,苦味的藥反而會加重乾燥,耗傷津液,此時適合用甘寒的藥物。
下焦的藥物以鹹味和苦味為主。如果熱毒下注導致痢疾,不一定要用鹹味藥來軟化堅硬的腫塊,只要用苦味藥來滋養陰液、燥濕清熱就可以了。
古人認為痧症是經絡臟腑的疾病,所以忌用溫熱、乾燥、收澀、滋補的藥物。所謂的「痘瘡喜歡溫暖,疹子喜歡清涼」就是這個道理。然而,經常有體質虛弱、氣虛的人,如果一開始就用寒涼的藥物來發散,反而會讓病情拖延,導致身體更加虧損。其中以陰液虧虛的情況最為常見,救治陰虛一定要扶養胃氣。氣虛的情況也有,要立刻補氣。幼年孩童的身體屬於陽性體質,不適合使用過於剛猛的藥物。幼科的方書歌訣說:「紅色的疹子遇到清涼就會消退,白色的疹子遇到溫暖就會痊癒。」這裡的「溫暖」指的是後世使用的酒釀、檉木、粗草、紙木、棉紗等物品。雖然不可不知,但是近年來使用這些東西大多沒有效果。
痧症、疳症的病因是濕熱過盛,導致口舌、咽喉潰爛,如果不趕快治療,可能會造成臉頰穿孔、咽喉腫痛、呼吸困難,甚至死亡。治療宜早。外治法另有專門的藥方。內服湯藥的治療方法一定要輕清淡,可以緩解上焦的病症。或者用清熱疏散的方法也可以。
痧痢的病因是熱毒內陷,和傷寒病邪化熱導致痢疾的原理相同,治療原則都是病邪清除則痢疾自止。忌用升提、補澀的藥物。病情輕微可以用分利、疏通的方法,病情嚴重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解毒。
許宣治說:「麻疹和痘瘡的形狀和症狀大致相似,醫師們常常重視痘瘡的治療,卻忽略了麻疹。殊不知痘瘡的病程較長,即使出現危急狀況,仍然可以從容治療;而麻疹的病程急促,病情變化很快,常常來不及救治,所以不可不預防。」預防的方法,在病家方面,要注意保暖、飲食清淡,這兩句話已經概括所有;在醫家方面,要謹慎使用發散藥,這三個字就足以說明。所謂的「謹慎使用發散藥」,其中一種情況是體質強壯的小孩,體內火毒熾盛,如果過度發散,熱邪就會壅塞在上焦,常常會出現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的狀況。
醫師看到這種情況,又繼續使用發散的藥物,導致熱邪無法下降,灼傷身體而死亡。回想古方升麻葛根湯使用白芍來和養陰液的道理,以及麻黃石膏湯在發散的同時也兼顧降火的道理。另一種情況是體質虛弱的小孩,出疹子時間往往會延遲,少量發散之後,元氣已經浮散在外,醫師認為疹子還沒有透發完全,又加重發散的藥物,雖然疹子發出來了,但是陽氣已經耗盡,陰液無法收斂,導致喘脫的狀況非常多。我曾用生地黃湯加上人參來納氣歸元,救回過幾個病人。
所以凡是看到體質虛弱的小孩,頭顱尚未閉合、臉色蒼白、眼神無光,或是瘧疾、痢疾之後出疹子時間延遲的,都應該要顧護元氣,不可以過度使用發散的藥物。
有人問:「痘瘡從臟腑發出,麻疹從六腑發出。胃屬於腑,為什麼痘瘡多有胃熱發斑的症狀;肺屬於臟,為什麼麻疹多有肺閉喘促的症狀?」我回答說:「痘瘡雖然從臟腑發出,但是會歸於胃,這是從臟腑走向六腑的過程,因為胃主肌肉的緣故。麻疹雖然從六腑發出,但是會加重肺部的症狀,這是從六腑走向臟腑的過程,因為肺主皮膚毛髮的緣故。這樣說來,痘瘡的發出,是五臟的毒邪全部彙集到胃;麻疹的發出,是六腑的毒邪全部彙集到肺。所謂『先起於陽』,指的是從六腑發出;『後歸於陰』,指的是肺接受病邪。」
痧疹的發病,離不開肺和胃這兩個部位,喘息閉塞是肺的症狀,煩躁口渴是胃的症狀。冬天因為寒邪導致喘息閉塞,麻黃、杏仁是救急的藥物,只要治療及時,疹子發出,喘息就會平定而痊癒。但是如果夏天出疹子,麻黃就和時令不符。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一看到喘息閉塞就執意使用麻黃,往往會因為用藥錯誤而導致死亡。因為痧疹多半是火熱的病症,火熱旺盛會剋制肺金,夏天肺氣本來就不足,如果天時和人體都受到病邪的侵犯,肺就更加虛弱,此時用麻黃是絕對不適宜的。冬天出現的喘息閉塞,如果伴隨面色青紫、口唇發暗、肢體冰冷的症狀,才可以使用麻黃。
夏天肺氣已經虛弱,表氣已經開放,絕不可能出現寒證,偶爾出現肢體冰冷的情況,是因為陽氣虧虛,無法通達四肢,只能用荊芥、防風、甘草、桔梗等藥物來輕微治療。如果氣虛嚴重,可以加上人參。如果火熱嚴重,可以用升麻石膏湯。喘息平定之後才可以治療其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