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三 (12)
卷三 (12)
1. 論治(下)
雙和湯,治麻後虛羸。
熟地黃,白芍(酒炒。各一錢),黃耆(蜜、酒炒),當歸(各七分),肉桂(三分,有熱去之),生薑(一片),炙甘草,川芎(各四分),紅棗(一枚,去核)
水煎,溫服。
四君子湯,治胃氣虛弱,飲食不思,倦怠少食。
人參(一錢至三錢),白朮(炒黃,一錢至二錢),茯苓(一錢至錢半),甘草(炙,六分至一錢)
上四味,水煎,空心溫服。
按:四君子乃胃家氣分之專藥,胃氣虛而用之,功效立見。即血虛用四物亦必兼此。故八珍之主治不獨氣血兩虛也,即血虛者亦須兼用,但補氣則偏於四君,補血則偏於四物。若純用血藥,不得陽生之力,陰無由以化也。方中白朮,若治脾胃虛衰,大便不實,或嘔惡不食,合用炒焦,方有健運之力。
如肺胃虛燥,咳嗽失血,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則轉濁為清,轉燥為潤。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內,並宜蒸者。即陰虛乾咳嗽、吐白血,總無妨礙。更加白蜜拌蒸,猶為合宜。其於輕重炮製之間,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舉此可以類推三隅矣。
麻瘡,麻後發瘡,多緣生水澡浴太早,水氣留泊肌腠而發,但須日以荊、防、艾葉煎湯洗之。勿用生水,亦不可用瘡藥熏塗。失治必每歲依期而發。雖云小疾,亦須慎之。
霖按:石頑論疹,分證施治,各中窾竅;辨舌察色,尤多精義。然能與人規矩,不能與人巧。其化裁通便處,要在良工消息得之,又未可拘守成法也。
葉香岩曰:痧屬陽腑經邪,初起必從表治,證見頭痛喘急,咳嗽氣粗嘔惡。一日二日即發者輕,三五日者重。陽病七日外隱伏不透,邪反內攻,喘不止,必腹痛脹秘悶,危矣。治法宜苦辛清熱,涼膈去硝黃。
方書謂足陽明胃疹,如雲布密,或大顆如豆,但無根盤。
方書謂手太陰肺疹,但有點粒無片片者,用辛散解肌。冬月無汗,壯熱喘氣,用麻杏,如華蓋散、三拗湯。夏月無汗,用辛涼解肌,葛根、前胡、薄荷、防風、香薷、牛蒡、枳殼、桔梗、木通之屬。
古人以表邪口渴,即加葛根,以其升陽明胃津。熱甚煩渴,用石膏辛寒解肌,無汗忌用。
凡瘡疹辛涼為宜。連翹辛涼,翹出眾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能解小兒六經諸熱。
春令發痧從風溫;夏季從暑風,暑必兼濕;秋令從熱爍燥氣;冬月從風寒。
疹宜通泄,泄瀉為順,下痢五色者亦無妨。惟二便不利者最多凶證。治法大忌止瀉。
痧本六氣客邪,風寒暑濕,必從火化,痧既外發,世人皆云邪透。孰謂出沒之際,升必有降,勝必有復。常有痧外發,身熱不除,致咽啞齦腐,喘急腹脹,下痢不食,煩躁昏沉,竟以告斃者,皆屬裡證不清致變。須分三焦受邪孰多,或兼別病累瘁,須細體認。上焦藥用辛涼,中焦藥用苦辛寒,下焦藥用鹹寒。
白話文:
雙和湯:用來治療麻疹後身體虛弱消瘦的情況。
藥材組成:熟地黃、炒白芍各一錢,蜜酒炒黃耆、當歸各七分,肉桂三分(有熱象則去除),生薑一片,炙甘草、川芎各四分,紅棗一枚(去核)。
用法: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四君子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身體疲倦、吃得少的情況。
藥材組成:人參一錢至三錢,炒白朮一錢至二錢,茯苓一錢至一錢半,炙甘草六分至一錢。
用法: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煎煮,在空腹時溫熱服用。
說明:四君子湯是專門調理脾胃氣虛的藥方,如果因為脾胃氣虛而使用,效果會很快顯現。即使是血虛的情況,也必須搭配使用此方。因此,八珍湯的主治不只是氣血兩虛,即使是血虛的人也需要搭配使用。但補氣方面主要偏向四君子湯,補血方面主要偏向四物湯。如果單純使用補血藥,而沒有陽氣的生發力量,陰血也無法化生。方中的白朮,如果用來治療脾胃虛弱、大便不成形、或是噁心不想吃東西的情況,應該將白朮炒焦使用,這樣才有健運脾胃的功能。
如果肺胃虛弱乾燥,導致咳嗽出血,需要用陳米飯蒸過十多次,這樣可以將濁氣轉化為清氣,將乾燥轉化為滋潤。因此,像異功散、八珍湯,以及歸脾湯、逍遙散等方劑,都適合將藥材蒸過使用。即使是陰虛引起的乾咳、吐白血,也沒有妨礙。如果再加入白蜜一起蒸,效果會更好。藥材的輕重炮製,完全在於使用者的靈活變通。舉這個例子可以類推其他情況。
麻疹,麻疹後發生的瘡,大多是因為過早用生水洗澡,水氣停留在皮膚而發生的。只要每天用荊芥、防風、艾葉煎湯清洗即可。不要用生水洗澡,也不要用治療瘡的藥物塗抹或熏蒸。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每年都會按時發作。雖然是小病,但也需要謹慎對待。
補充說明:石頑先生談論麻疹,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都掌握了要點。辨別舌頭顏色,尤其有很多精闢的見解。但是他可以給人規範,卻不能給人巧思。如何在治療上靈活變通,需要良醫自行體會,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方法。
葉香岩說:痧病是屬於陽腑的邪氣,剛開始發病一定要從表治療。症狀可見頭痛、喘氣急促、咳嗽氣粗、噁心想吐。發病一兩天屬於輕症,三五天則屬於重症。陽病超過七天還沒有發散出來,邪氣反而會攻入體內,導致喘氣不止,出現腹痛、腹脹、便秘等危急情況。治療方法應該用苦味、辛味的藥材來清熱,用涼膈散來去除硝黃。
醫書說足陽明胃經的疹子,像雲一樣密佈,或是像豆子一樣大顆,但是沒有根部。
醫書說手太陰肺經的疹子,只有點狀顆粒而沒有成片的,要用辛散的藥物來解表。冬天沒有汗,發高燒、喘氣,要用麻黃杏仁,像華蓋散、三拗湯這樣的方劑。夏天沒有汗,要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像是葛根、前胡、薄荷、防風、香薷、牛蒡、枳殼、桔梗、木通等藥材。
古人認為表邪引起口渴,要加入葛根,因為它可以升發陽明胃經的津液。如果熱邪很嚴重、口渴煩躁,要用石膏這種辛寒解表的藥材,但沒有汗的情況則要忌用。
凡是治療瘡疹,都要用辛涼的藥材。連翹是辛涼的藥材,它在各種草藥中很突出,能升能清,最適合兒童使用,可以解除小兒六經的各種熱邪。
春天發生的痧病,大多是從風溫引起的;夏天是從暑風引起的,暑必定會兼夾濕氣;秋天是從熱燥引起的;冬天是從風寒引起的。
疹子適宜通泄,腹瀉是順利的表現,拉五色便也沒有關係。只有大小便不通才是最危險的徵兆。治療方法最忌諱止瀉。
痧病本來是六氣客邪,風寒暑濕都會化為火邪。痧病發出來之後,世人都說是邪氣透出來了。但哪裡知道,在發出和消退的過程中,上升一定有下降,勝利一定會反覆。常常有痧病發出來後,身體發熱不退,導致咽喉嘶啞、牙齦腐爛、喘氣急促、腹脹、腹瀉、不想吃飯、煩躁昏沉,最後導致死亡,這些都是因為體內邪氣沒有清除乾淨導致的。需要分辨是三焦哪一個部位受邪比較嚴重,或是還兼有其他疾病纏身,要仔細辨認。上焦的藥要用辛涼的,中焦的藥要用苦辛寒的,下焦的藥要用鹹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