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三 (5)
卷三 (5)
1. 論治(下)
甘桔湯,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瘡。
甘草,桔梗,山豆根,玄參,鼠黏子,荊芥(等分),麥門冬(倍用)
水煎,溫服。
人參白虎湯,治熱病舌乾大渴,發熱背寒。
人參(一錢),石膏(八錢,生用,碎),知母(三錢),粳米(半合),甘草(一錢,炙)
水煎,溫,分三服,一日盡飲之。
汗,麻發之際,常宜微汗,微汗則肌腠疏豁而邪易透。不可復用升發,升發恐汗大泄,不無亡陽之慮。其有隱陷不透之壞證,用權升發得大汗而解者,此特語其變也。若壯熱無汗而皮膚乾燥者,必風寒壅滯難出,多成內攻之候,或腹脹痛,或發喘促,宜與葛根解肌湯(方見前)。冬月越脾、三拗選用,但不可過劑。
亦有因熱極火鬱,皮膚乾燥而難出者,必致唇舌燥裂,二便秘澀,壯熱昏沉,或身體脹痛,喘促痰鳴,無論何時,急宜白虎湯(方見前)加玄參、牛蒡、芥、梔、竹葉之類。大抵麻證常以微汗為順,若始終無汗,雖沒後不無餘咎。其治總不逾上法也。
越脾湯,治風水惡寒,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去節),甘草(炙),石膏,生薑,大棗
水煎,溫服。
三拗湯,治風寒傷肺而咳,誤行斂肺而壅嗽喘急。
麻黃(不去節),甘草(生),杏仁(連皮尖)
更加荊芥、桔梗,名加味三拗湯。
嚏,麻疹初起而多嚏者,是內火因風邪激搏而然。正出時有嚏者,其候必輕。如沒後尚有嚏者,邪熱盡解,可無餘患矣。如嚏而多涕者,濁壅得泄,肺氣自清,最為吉兆。若無嚏而鼻塞不通,必有風邪留滯,宜辛涼之劑以透達者。
嘔吐,麻之初起,吐瀉交作者順,乾霍亂者逆,欲吐不吐者危。嘔吐是胃中熱邪不得發泄而作,葛根解肌湯(方見前)。正出及正沒時見者,消毒飲(方見前)加枳實、黃連。多痰者更加貝母、栝蔞根。若沒後而嘔者,脾胃虛而熱滯也,石斛清胃散。其有嘔而吐蛔者,胃中痰熱膠固,蟲無所養而上竄也,能食即定。如蛔出多而不能食,為胃敗不治。
石斛清胃散,治麻後嘔吐,胃虛不食熱滯。
石斛,茯苓,橘皮,生薑(一片),蔥白(一莖)
水煎,溫服。血熱者加紫草、連翹。
泄瀉,泄瀉為麻疹之常候,熱邪得以開泄也。發熱時,瀉而黃赤稠黏,小水短澀者,屬熱,四苓散加木通、滑石。已出,人參白虎湯(方見前)去知母易麥冬。其證必多發渴,渴甚不止,熱甚不退,雖數劑無妨。如瀉下清稀白沫,腹疼喜得溫按者,屬寒,胃苓湯去蒼朮加煨姜。
瀉利窘迫而腹痛脹滿,或噯氣如敗卵者,為飲食停滯,枳殼湯加楂、檗、木通。大抵麻疹泄瀉屬熱者多,屬寒者少。辨治宜早,不可令其瀉久,瀉久則正氣下陷,或成腫滿,或變下利,並宜枳實、理中之類,以理脾胃為主。麻後瀉利不止,口渴目閉,四肢不溫者不治。嘔吐不食,洞泄不知者不治。
白話文:
甘桔湯: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麻疹引起的咽喉疼痛,以及嘴巴和舌頭長瘡。 藥材包含:甘草、桔梗、山豆根、玄參、牛蒡子、荊芥(每種藥材的份量都一樣),麥門冬(用量加倍)。 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溫熱服用。
人參白虎湯: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熱病,症狀是口渴嚴重,舌頭乾燥,發燒卻感到背部發冷。 藥材包含:人參(一錢)、石膏(八錢,生用,搗碎)、知母(三錢)、粳米(半合)、甘草(一錢,炙烤過)。 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溫熱後分三次服用,一天內喝完。
麻疹發汗的原則: 在麻疹快要發出來和剛發出來的時候,最好能微微出汗,這樣可以讓皮膚的毛孔疏鬆,讓邪氣容易透出。但是不能再用藥物來加強發汗,因為過度發汗可能會導致體內的陽氣耗損。如果遇到麻疹隱伏不發,反而可以使用藥物來幫助發汗,讓麻疹透出來,這是一種特殊的情況。如果發高燒又不出汗,皮膚乾燥,通常是因為風寒堵塞毛孔,邪氣無法排出,容易往內侵襲,可能引起腹脹痛或喘氣急促,這種情況適合用葛根解肌湯(藥方在前面)。冬天可以選用越脾湯或三拗湯,但藥量不能過大。
另一種情況,如果體內熱到極點,熱氣鬱積,導致皮膚乾燥難以出汗,就會造成嘴唇和舌頭乾裂,大小便不順暢,發高燒、意識模糊,甚至全身脹痛、喘氣急促,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立即服用白虎湯(藥方在前面),並加入玄參、牛蒡子、芥穗、梔子、竹葉之類的藥材。總的來說,麻疹過程中,微微出汗是最好的,如果始終不出汗,即使麻疹消退了也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治療的原則都離不開以上的方法。
越脾湯: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風邪和水邪引起的寒顫,全身浮腫,脈象浮在表面,卻不覺得口渴,而且持續出汗,沒有發高燒的情況。 藥材包含:麻黃(去節)、甘草(炙烤過)、石膏、生薑、大棗。 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溫熱服用。
三拗湯: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風寒侵犯肺部引起的咳嗽,如果錯誤地使用收斂肺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咳嗽和喘氣。 藥材包含:麻黃(不去節)、甘草(生的)、杏仁(連皮尖)。 如果加入荊芥、桔梗,就叫做加味三拗湯。
打噴嚏: 麻疹剛開始時,如果常常打噴嚏,表示體內有熱,受到風邪的刺激而引起的。在麻疹發出來的時候打噴嚏,通常病情會比較輕。如果麻疹消退後還打噴嚏,表示體內的邪熱已經完全解除,沒有後顧之憂。如果打噴嚏還流鼻涕,表示身體裡面的濁氣正在排出,肺氣會變得清淨,這是好的現象。如果沒有打噴嚏,反而鼻塞不通,表示有風邪還留在體內,應該用一些辛涼的藥物來幫助邪氣透出。
嘔吐: 麻疹初期,如果出現嘔吐和腹瀉,表示身體正在排出邪氣,是好的現象。如果出現乾嘔,表示情況不妙。如果想吐卻吐不出來,情況就非常危險。嘔吐通常是胃裡的熱邪無法排出而引起的,可以用葛根解肌湯(藥方在前面)來治療。如果麻疹在發出來和消退的時候出現嘔吐,可以用消毒飲(藥方在前面)加上枳實、黃連。如果痰很多,可以加入貝母、栝樓根。如果麻疹消退後才嘔吐,表示脾胃虛弱而且有熱邪滯留,可以用石斛清胃散。如果嘔吐時吐出蛔蟲,表示胃裡面痰熱膠著,蛔蟲沒有東西吃,所以往上竄,這種情況只要能進食就能穩定下來。如果蛔蟲排出很多,而且無法進食,表示胃氣敗壞,無法治癒。
石斛清胃散: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麻疹消退後,因為胃虛弱而且有熱邪滯留引起的嘔吐、食慾不振。 藥材包含:石斛、茯苓、橘皮、生薑(一片)、蔥白(一莖)。 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溫熱服用。如果體內有血熱,可以加入紫草、連翹。
腹瀉: 腹瀉是麻疹常見的症狀,表示體內的熱邪正在排出。發燒的時候,如果腹瀉的糞便呈現黃色或紅色,而且黏稠,小便量少而顏色深,表示是熱症,可以用四苓散加上木通、滑石。麻疹發出來後,可以用人參白虎湯(藥方在前面)去掉知母,換成麥門冬。這種情況通常會感到口渴,如果口渴嚴重且無法停止,而且高燒不退,可以多服用幾劑藥。如果腹瀉的糞便呈現清稀白色,而且腹痛喜歡溫熱按壓,表示是寒症,可以用胃苓湯去掉蒼朮,加入煨薑。
如果腹瀉急迫,而且腹痛腹脹,或者打嗝有腐敗的味道,表示是飲食停滯,可以用枳殼湯加上山楂、黃柏、木通。總的來說,麻疹引起的腹瀉通常是熱症比較多,寒症比較少。治療應該儘早進行,不能讓腹瀉持續太久,因為持續腹瀉會導致體內的正氣下陷,可能引起腫脹,甚至轉變成痢疾,這種情況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使用枳實、理中之類的藥物。麻疹消退後如果腹瀉不止,而且口渴、眼睛閉合、四肢冰冷,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如果嘔吐不進食,而且腹瀉不止,也不省人事,這種情況也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