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三 (4)
卷三 (4)
1. 論治(下)
然有表氣本虛而色白者,調護溫暖,一二日自變紅活也。若正出時為風寒所遏,而色白如膚,必毛竅悚慄,葛根解肌湯(方見前)。或麻出成片,一被風寒,便變為白,身不發熱而反內攻,煩躁腹痛,痰喘氣急者,危。如毒攻於胃,則嘔吐清水。攻於脾,則腹脹不食。攻於肺,則鼻塞喘促。
攻於心包,則唇舌焦燥,不省人事,搖頭掣手。攻於腎肝,則變黑而不救也。若色紫赤而黯,是火毒熾盛,頂粒起者可治,宜涼血飲子。讝語煩躁者,黃連解毒湯(方見前萬氏論中)調益元散,枯燥不起者難治。若頂粒焦者,無論紅淡,皆為熱劇之候,並宜白虎湯(方見前),重用石膏。
乾燥無汗,加麻黃以汗之;大便秘者,涼膈散下之。亦有麻發如雲頭大片,其形有二:一者大片焮赤,一者大片之上覆有小紅點粒,皆火邪熾盛所致,白虎湯加玄參、竹葉。若麻出斑斕如錦紋,或出膿血腥臭不幹,心胸煩悶,嘔吐清水,身溫熱者,白虎湯加黃芩、茅朮。若初發時有似斑屑者,乃風寒在表而成隱疹,只宜疏解。
俟麻一透,其疹自退。切勿認為斑,而與苦寒之劑,致麻內陷而難救也。
涼血飲子,治麻疹火毒熾盛,紫赤而黯。
黃連(五分),黃芩(一錢),大生地(錢半),荊芥(一錢),玄參(一錢),赤芍藥(八分),紅花(三分),木通(七分),牡丹皮(八分)
水煎,溫服。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暑月小便不利。
滑石(水飛,六兩),甘草(炙六錢,生四錢)
為散,清水調服二三錢。發散溫病、熱病,加蔥白五七莖,香豉四合,水煎溫服。老人、虛人及病後傷津,小便不利,禁用此方。加蔥豉煎服,則兼散表邪。加吳茱萸,則治白痢。加紅曲,則治血痢。加炮姜,則兼消飲食。加硃砂,則兼退心火。加青黛,則散肝火。加薄荷,則清肺熱。加石膏,則除胃熱。其入通聖、雙解、解毒等方,隨證配合,未遑枚舉。
涼膈散,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大黃(酒浸,二兩),芒硝(一兩),連翹(一兩),黃芩(一兩),甘草(炙,六錢)山梔(八錢),薄荷(七錢)
為散,每服四五錢,加竹葉十五片,水煎溫,日三夜二服,得下熱退為度。(世本無竹葉,有姜一片,棗一枚,蔥一莖。)
硝黃得枳樸之重著,則下熱承之而順下;得芩梔翹薄之輕揚,則上熱抑之而下清。此承氣、涼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調胃承氣之義也。《局方》專主溫熱時行,故用竹葉。若治感冒之證,從世本用蔥白薑棗可也。
咳嗽,麻疹乾咳連聲不斷,是火邪凌爍肺金所致。然咳則毛竅開而麻易出。故未出之先最喜咳甚,發透其咳自己。若出盡及沒後而咳仍不止者,清咽滋肺湯(方見前)。咳嗽多痰,去麥冬,加橘皮、茯苓。其有感觸風寒,咳嗽煩悶,嘔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瘡者,甘桔湯加芩連。沒後見者,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以滋化之。
白話文:
然而,有些體質虛弱的人,臉色蒼白,只要注意保暖,一兩天後臉色自然會變得紅潤有活力。如果剛發疹子時,是因為風寒阻遏,導致疹子顏色像皮膚一樣蒼白,而且毛孔會顫抖,這時候可以用葛根解肌湯來治療。或是疹子成片出現,一旦吹到風寒,疹子顏色就會變白,身體不發熱反而會往內侵犯,出現煩躁、腹痛、痰多氣喘等危險症狀。如果毒素侵犯到胃,就會嘔吐清水;侵犯到脾,就會腹脹不想吃東西;侵犯到肺,就會鼻塞呼吸急促。
如果毒素侵犯到心包,就會嘴唇和舌頭乾燥焦躁,失去意識,頭搖手抽搐。如果侵犯到腎和肝,疹子就會變成黑色,難以救治。如果疹子顏色呈現紫紅色且暗沉,表示火毒很旺盛,疹子頂端有小突起的還能治療,應該使用涼血飲子。如果出現胡言亂語、煩躁不安,可以用黃連解毒湯調配益元散來治療。如果疹子乾燥不起,就難以治療。如果疹子頂端焦黑,無論顏色是紅還是淡,都表示熱邪非常嚴重,都應該使用白虎湯,並且多用石膏。
如果乾燥沒有汗,要加麻黃幫助發汗;如果大便不通暢,要用涼膈散來通便。也有疹子像雲朵一樣大片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大片紅腫,另一種是在大片紅腫上覆蓋著小紅點,這都是因為火邪太旺盛所導致,可以用白虎湯加上玄參和竹葉來治療。如果疹子顏色斑斕像錦緞一樣,或者疹子流膿流血,腥臭不乾,胸口煩悶,嘔吐清水,身體發熱,可以用白虎湯加上黃芩和茅朮來治療。如果剛發病時,疹子像斑點一樣,那是因為風寒在表而形成的隱疹,只要疏通解表就好。
等疹子完全透發出來,那些疹子自然就會消退。千萬不要誤以為是斑疹,而使用苦寒的藥物,導致疹子內陷而難以救治。
涼血飲子,用來治療麻疹火毒旺盛,疹子顏色紫紅暗沉。
黃連(五分),黃芩(一錢),大生地(一錢半),荊芥(一錢),玄參(一錢),赤芍藥(八分),紅花(三分),木通(七分),牡丹皮(八分)。
用水煎煮,溫服。
益元散(又名天水散,又名六一散),用來治療夏天小便不利。
滑石(用水淘洗,六兩),甘草(炙甘草六錢,生甘草四錢)。
將藥磨成粉末,用清水調服二三錢。如果用來發散溫病、熱病,可以加入蔥白五到七根,淡豆豉四合,用水煎煮溫服。老年人、體質虛弱的人以及病後傷津的人,小便不利時禁用此方。加入蔥白和淡豆豉煎服,可以兼顧發散表邪的作用。加入吳茱萸,則可以治療白痢。加入紅曲,則可以治療血痢。加入炮薑,則可以兼顧幫助消化。加入硃砂,則可以兼顧退心火。加入青黛,則可以疏散肝火。加入薄荷,則可以清除肺熱。加入石膏,則可以去除胃熱。此方還可以加入通聖散、雙解散、解毒散等方劑中,根據病情配合使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涼膈散,用來治療溫熱時疫,表裡都有實熱,以及心火旺盛,眼睛紅腫、大便不通暢、胃熱發斑等情況。
大黃(用酒浸泡,二兩),芒硝(一兩),連翹(一兩),黃芩(一兩),甘草(炙,六錢),山梔(八錢),薄荷(七錢)。
將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五錢,加入竹葉十五片,用水煎煮溫服,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直到大便通暢、熱邪消退為止。(古代藥方沒有竹葉,而是加薑一片、棗一枚、蔥一根。)
芒硝和大黃加上枳實和厚朴,能夠使熱邪往下導引,並且順利排出;黃芩、山梔、連翹、薄荷這些藥物輕清上揚,能夠抑制上部熱邪,使上部清涼,下部通暢。這就是承氣湯和涼膈散的區別。使用甘草,是為了達到調理胃氣的作用,與調胃承氣湯的用意相同。《局方》特別用來治療溫熱時疫,所以使用竹葉。如果用來治療感冒,可以按照古代藥方使用蔥白、薑、棗也可以。
咳嗽,麻疹時乾咳不止,是火邪侵犯肺部所導致。但咳嗽會使毛孔打開,有助於麻疹透發,所以發疹之前咳嗽越厲害越好,疹子發透後咳嗽自然會停止。如果疹子已經完全透發或消退後仍然咳嗽不止,可以用清咽滋肺湯來治療。如果咳嗽痰多,可以去掉麥冬,加入橘皮和茯苓。如果因為感受風寒而咳嗽,出現煩悶、嘔吐清水、眼睛紅腫、咽喉疼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可以用甘桔湯加上黃芩和黃連來治療。如果疹子消退後出現以上症狀,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去掉知母,換成麥冬來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