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三 (3)
卷三 (3)
1. 論治(下)
若熱勢未盡,或觸風寒,或犯飲食,變證百出,其危有甚於痘者。因遍考方書,從無麻疹專學,間有一二及此,無非附見痘疹之未,一皆簡略不詳。何怪兒科之莫能舉措,且以痘方混治。曷知麻屬陽,陽從陰化,故外出內沒而不漿;痘屬陰,陰從陽化,當外疏內托以助膿。二者相去天淵,烏可不辨。
然皆為嬰孺說也。但今不特嬰孺,少壯每多患此,雖當參詳診切,仍不能捨此繩墨。而臨證之機,活法在乎心手,繩墨又不可拘也。
霖按:《正字通》:「麻,風熱病。本作痳。」《玉篇》:「隱疹,皮外小起也。」是痘疹、痧疹、麻疹,皆指其形似而言。若拘牽字學,則專治或出或不出之風熱時麻,而轉將人人不免之伏氣痧疹置之不問。因字害義,石頑老人未免疏漏矣。
發熱,麻痘之初必由發熱,但痘熱不過二三日即出,麻熱有六七日或半月乃出,或乍涼乍熱,或壯熱經日不退。始熱之際,必見面赤眼腫,多涕淚,咳嗽連聲,是其候也。熱甚經日不退曰壯熱,惟正出時為正候。若初發壯熱,至已出而熱不少衰者,其證必重,清熱透肌湯。出盡而壯熱不退者,竹葉石膏湯(方見前)去半夏加荊芥、玄參。
沒後而壯熱不退者危急,需涼解為主。其有熱數日止而復作者,有早熱而暮退者。在初發時為熱邪末透,葛根解肌湯。正出之際,而煩熱轉甚,乃邪熱未解而復內攻也,清熱透肌湯。沒後見者,為餘邪未盡,四物湯換生地、赤芍,加連翹、玄參。亦有麻退身涼,越六七日而復熱者,非餘熱未清,即復感風邪,當以意消息。
或因大病之後,中氣虛而然者,治本為要。臨病之機,不可不審也。
清熱透肌湯,治麻疹未透,熱甚而咳。
玄參,石膏,鼠黏子,荊芥,防風,前胡,葛根,杏仁(等分),生甘草(減半)
水煎,熱服。
葛根解肌湯,治麻疹初起,發熱咳嗽,或乍涼乍熱。
葛根,前胡,鼠黏子,荊芥,連翹,赤芍,蟬蛻,木通(等分),生甘草(減半)
水煎,熱服。
四物湯,治營血虛熱。
熟地黃(二錢),當歸身(一錢),白芍(錢半),川芎(八分)
上四味,水煎溫服。肥盛多濕痰,及嘔逆少食便清者禁用。
部位,麻屬腑候,發則先動陽分,而後歸陰經。一身之中,陽部宜多,陰部宜少。陽部宜透,陰部即不透,亦可無慮。若陰部多,而陽部反少不透者為險,防有他變。陽部者,頭面、背、四肢向外者,皆為陽。陰部者,胸、腹、腰、四肢向內者,皆為陰也。凡發自頭至足為齊,頭面多者為順。先從胸腹暖處起,漸發四肢者順。如從手足起,漸發胸腹背者逆。
形色,色貴紅潤,形貴尖聳。若色雖紅潤而不起,二便艱澀者,清熱透肌湯(方見前)。如色淡不起,二便如常,此屬本虛,兼當培養氣血。亦有色黯不起,大便秘結,唇舌燥赤者,為火邪內郁,白虎湯(方見前)加玄參、荊芥。其有色白,不分肉地,惟點粒高聳,晬時即沒者,邪熱本輕也。
白話文:
如果發熱的情況沒有完全消退,或者又感染了風寒,或是飲食不當,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併發症,這些危險性甚至比天花還要高。我查閱了許多醫書,發現沒有專門研究麻疹的學問,偶爾有一兩處提到,也只是附帶在天花、麻疹的後面,而且都非常簡略不詳細。也難怪兒科醫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還用治療天花的藥方來混著治療。他們哪裡知道麻疹屬陽,陽氣會轉化為陰,所以疹子會向外發散然後又消退,不會化膿;天花屬陰,陰氣會轉化為陽,應該用疏散外邪、托裡排膿的方法來幫助化膿。這兩者之間相差很大,怎麼可以不加以區分呢?
這些理論主要針對的是嬰幼兒。但是現在不僅是嬰幼兒,連年輕人也經常患上麻疹,雖然要仔細診斷,但還是不能脫離這些原則。然而,臨床治療的關鍵在於醫生靈活的判斷,不能死守這些條條框框。
我認為,《正字通》中說:「麻,是風熱病,原本寫作痳。」《玉篇》中說:「隱疹,是指皮膚表面出現的小突起。」可見天花、麻疹、風疹等,都是指它們的形狀相似。如果過於拘泥於文字,就會只治療那些時發時不發的風熱麻疹,反而忽略了每個人都可能感染的伏氣痧疹。這是因為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含義,石頑老人在這方面未免有所疏漏。
發燒,麻疹和天花初期都會發燒,但天花發燒兩三天就會出疹子,而麻疹發燒可能要六七天甚至半個月才出疹子,或者時冷時熱,或者高燒持續不退。剛開始發燒的時候,一定會出現面色發紅、眼睛腫脹、多鼻涕眼淚、咳嗽不停等症狀,這就是麻疹的徵兆。高燒持續不退就叫壯熱,只有疹子出來時才算正常現象。如果剛開始就出現高燒,疹子出來後熱度沒有絲毫減退,病情一定很嚴重,需要用清熱透肌湯治療。疹子完全出來後高燒不退,則要用竹葉石膏湯(藥方見前面),去掉半夏,加入荊芥、玄參。
疹子消退後高燒不退,情況危急,需要以清涼解熱為主。有些發燒幾天後停止又復發的,有些早上發燒晚上退燒的。在剛開始發燒的時候,說明熱邪還沒有完全散發出來,要用葛根解肌湯治療。疹子剛出來時,如果煩躁發熱加重,說明熱邪沒有解除反而內攻,要用清熱透肌湯。疹子消退後出現發熱,說明餘邪未盡,要用四物湯,將熟地換成生地,加入赤芍、連翹、玄參。也有麻疹消退後身體涼了,過了六七天又發燒的,這不是餘熱未清,就是再次感染了風邪,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
有的人是因為大病之後,中氣虛弱而出現這種情況,治療的重點應該是調養根本。臨床治療時,一定要仔細辨別各種情況。
清熱透肌湯,治療麻疹未透,發熱嚴重並伴有咳嗽。
玄參、石膏、鼠黏子、荊芥、防風、前胡、葛根、杏仁(各等份),生甘草(減半)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葛根解肌湯,治療麻疹初期,發熱咳嗽,或者時冷時熱。
葛根、前胡、鼠黏子、荊芥、連翹、赤芍、蟬蛻、木通(各等份),生甘草(減半)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四物湯,治療營血虛熱。
熟地黃(二錢)、當歸身(一錢)、白芍(錢半)、川芎(八分)
以上四味藥,用水煎煮後溫服。身體肥胖痰濕多,以及嘔吐、食慾不佳、大便清稀的人禁用。
部位,麻疹屬腑的病候,發病時先從陽分開始,然後歸於陰經。全身之中,陽部的疹子應該多一些,陰部的疹子應該少一些。陽部的疹子應該透發,陰部的即使不透發,也沒什麼可擔心的。如果陰部疹子多,而陽部反而少而且不透發,就比較危險,要預防出現其他變化。陽部是指頭面、背部、四肢向外的部分,都屬於陽;陰部是指胸、腹、腰、四肢向內的部分,都屬於陰。凡是從頭到腳同時出疹子就比較順利,頭面部的疹子多就比較順利。如果先從胸腹等溫暖的地方開始出疹,然後逐漸發散到四肢,就比較順利。如果先從手腳開始出疹,然後逐漸發散到胸腹背部,就比較不順利。
疹子的形狀顏色,顏色以紅潤為好,形狀以尖聳為好。如果顏色雖然紅潤但不隆起,而且小便大便困難,需要用清熱透肌湯治療(藥方見前面)。如果疹子顏色淡而不隆起,而且二便正常,這是因為身體本身虛弱,需要同時培養氣血。也有疹子顏色暗淡不隆起,大便秘結,嘴唇和舌頭乾燥發紅的,這是因為火邪內郁,需要用白虎湯(藥方見前面)加入玄參、荊芥。如果疹子顏色是白色,不分佈在肌肉上,只有點狀突起,很快就消退的,說明邪熱本來就比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