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痧疹輯要》~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論治(上)

《肘後》論言痘疹名虜瘡,為馬伏波徵南所染,傳入中國。南位離火,得氣最先,固是天運之轉移,而六氣之火相引人身之火,昭然可證,又何必紛紛臆度哉!

高士宗曰:瘄猶錯也,皮膚甲錯之謂也。俗名曰瘄,實系疹也。紅點隱隱,謂之隱疹。疹之根源,乃毫毛之內,皮腠之間,因於寒致血凝澀,其凝澀之血散發於皮膚之外,則發而為疹。蓋人身通體毫毛之氣,肺所主也。毫毛之內,腠理之外,則秉胞中之血,熱肉充膚,淡滲皮毛,肝所主也。

皮膚寒而血凝澀,始焉凝澀,繼欲流通,則發熱咳嗽,散而發疹。疹之發也,有稀少,有稠密。極稀少者,不過數點,以及數十點;極稠密者,則周身頭面無有空隙。醫者不知其故,見有數點,即行攻發。若皮膚肌腠之間果有凝澀,則發熱咳嗽,自當湧出。其不能即出者,非肌肉不和,即氣虛不振。

治之之法,當以紅花、歸、芎、荊、柴、羌、丹之劑,和其肌表;或以桂枝、耆、朮、歸、芍、苓、甘之劑,助其氣虛。若概以蘇、麻、前、杏、芩、連、石膏之劑投之,其氣虛不出者,此為虛其原本,本自稀少者。此為無故受賊,非惟疹不能出,其經脈表裡受虧,致身大熱而喘急生。

愈熱愈表,愈喘愈發,輕者重,重者死矣。蓋痘之發也,見有一二點,其勢必出;疹之發也,見有一二點,可出可不出。若肌表果有凝澀之疹,則身熱咳嗽,其勢自出。若無疹則止,此數點不能再增。善治者明乎此理,不行攻發,但調其經絡,和其榮衛,虛者補之,寒者溫之,則熱退身安而愈。

無奈矇昧不明,當疹毒盛行之時,見有數點即行攻發,轉攻轉劇,愈發愈危,必致真臟虛敗而死,真可痛耳。夫痘毒起於腎,不從經脈而出,為腎經痘,雖有良醫,不能挽回。若疹則其根源在於肌腠皮膚,膚腠之血根於胞中血海,膚腠寒而胞血稽遲,則有疹毒之證。得其源而活法以治,或聽其自然而不加妄治,百無一死也。

霖按:痧疹陽毒,治宜清解。間有賦質孱弱,或為苦寒過劑,不得不用溫托,作補偏救弊計,然亦千百中僅見一二。知此法以處變則可,泥此法以殺人則不可。致謂根源是血,因寒凝澀,滯於膚腠之間,散而為疹,設此論為概用溫補地步,貽誤後學,尤屬大謬。士宗與張隱菴同負盛名,觀此其兩人優劣可見。

白話文:

論治(上)

《肘後方》中提到,痘疹又名虜瘡,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征討南方時感染,傳入中國的。南方屬離火之位,最先受到火氣影響,這本是自然運行的規律。六氣中的火邪會引動人體內的火氣,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又何必去胡亂猜測呢?

高士宗認為,瘄其實就是皮膚粗糙不平的意思,俗稱瘄,實際上就是疹。疹子初期會出現紅點,隱隱約約的,稱為隱疹。疹子的根源在於毛孔和皮膚紋理之間,因為受寒導致血液凝滯不通暢,這些凝滯的血液散發到皮膚表面,就形成了疹子。人體全身的毛孔之氣由肺主管,毛孔內、皮膚紋理外則受到胞中血液的影響,血液化為熱能充養皮膚,滋潤皮毛,這些由肝主管。

皮膚受寒而血液凝滯,開始時凝滯不通,接著想要流通,就會發熱咳嗽,血液散發出來就形成疹子。疹子出現時,有的稀疏,有的密集。極稀疏的只有幾個或幾十個點,極密集的則全身甚至頭面部都佈滿,沒有空隙。有些醫生不明白原因,看到只有幾個點就用藥強行催發。如果皮膚紋理之間真的有凝滯,自然會發熱咳嗽,疹子會自己出來。如果疹子不能立即出來,不是肌肉不協調,就是氣虛不振。

治療的方法,應該用紅花、當歸、川芎、荊芥、柴胡、羌活、丹皮等藥物來調和肌膚表面;或者用桂枝、黃耆、白朮、當歸、芍藥、茯苓、甘草等藥物來幫助氣虛。如果一概使用蘇葉、麻黃、前胡、杏仁、黃芩、黃連、石膏等藥物來治療,那些氣虛導致疹子發不出來的情況,就會損傷原本的虛弱之氣,本來疹子就少,這樣一來反而會無辜受害。不僅疹子發不出來,經脈表裡都會受損,導致身體發高燒、喘氣急促。

熱度越高,疹子越向外,喘氣越急促,疹子越發不出來。病情輕的會轉重,病情重的會死亡。痘瘡的出現,只要出現一兩個點,就一定會發出來;而疹子的出現,有一兩個點,可能發出來也可能不發出來。如果皮膚表面確實有凝滯的疹子,自然會發熱咳嗽,疹子也會自己出來。如果沒有疹子,疹子就會停止不發,這幾個點也不會再增加。善於治療的醫生明白這個道理,不會強行催發,只會調和經絡,協調榮衛,虛弱的就補益,寒冷的就溫煦,這樣熱度就會退去,身體也會康復。

無奈那些糊塗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在疹毒流行的時候,看到有幾個疹點就強行催發,結果越催越嚴重,越發越危險,最終會導致臟腑虛衰而死,實在令人痛心。痘毒起源於腎,不是通過經脈發出的,稱為腎經痘,即使有良醫也無法挽救。而疹子的根源在於皮膚紋理,皮膚紋理中的血液根源於胞中的血海。皮膚紋理受寒而導致胞中血液運行遲滯,就會出現疹毒的症狀。找到病源並靈活運用治療方法,或者順其自然不加干擾,幾乎沒有死亡的可能。

霖按:痧疹這種陽性毒熱之病,治療應該以清熱解毒為主。偶爾會有體質虛弱,或者因為過度使用苦寒藥物,不得不使用溫補來托毒,作為一種補救的方法,但也只是千百例中出現一兩例而已。了解這種變通的方法可以用來應對特殊情況,但如果固執地使用這種方法就會害死人。如果認為疹子的根源是血液,因為受寒凝滯在皮膚紋理之間,散發出來形成疹子,就以此作為普遍使用溫補的依據,這會誤導後學,是極大的錯誤。高士宗和張隱菴都負有盛名,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們兩人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