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二 (9)
卷二 (9)
1. 論治(上)
王肯堂曰:萬氏云,疹屬少陰心火,心火旺則刑肺金,治疹專以肺為主。按:既是心火刑肺金,即是賊邪,其證當重,何反輕於痘?余每治痧疹,但據見證,以瀉白散加減,大劑投之即至,危困之證無不愈者。其他時師用苦寒降火,辛溫發表,而頻於危亡者,不可勝數,安在其為心火刑肺也。
瀉白消毒散
桔梗,甘草(各一錢),浮萍(曬乾,二錢),牛蒡子(炒研),荊芥穗(各一錢半),桑白皮,地骨皮(二味自採鮮者,各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六分,濾清服。
霖按:疹因伏氣熱邪干肺者,此方有散瀉肺熱,保定肺氣之功。若疹因外感風寒所閉,誠有如吳鞠通所論戀定邪氣之禍,臨證之士不可不慎也。
聶久吾曰:痧疹形如沙,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沙痘俱胎毒,而痘出五臟,臟屬陰,陰主閉藏,其毒深而難皆;痧出六腑,腑屬陽,陽主發散,其毒淺而易散。臟陰多虛寒,故痘可溫補;腑陽多實熱,故痧宜解散。然痧雖屬腑,而其熱毒之氣上蒸於肺,肺主皮毛,實受其毒,是以發熱之初雖似傷寒,而肺家見證獨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眼淚汪汪,面腫腮赤是也。治之之法,惟在宣發其毒,以盡出之於外。
雖紅腫之甚,狀如漆瘡,亦不足慮,以其既發於外,即可免內攻,不若痘家之必顧其收結也。此證若調治得法,十可十全;而調治失宜,則殺人亦如反掌。
痧疹初發熱,欲出未出時,宜用宣毒發表湯。
宣毒發表湯
升麻(八分),葛根(八分),桔梗,防風(去蘆。各五分),荊芥,薄荷,甘草(各三分),牛蒡子(炒香研細),前胡,枳殼(炒),木通,連翹(去心蒂,研碎),淡竹葉(各六分)
天氣大熱加炒黃芩八分,大寒加蜜炙麻黃八分。
霖按:前論天氣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謹避風寒,且天氣雖寒,而人身之熱毒未必減云云。此因天氣大寒,即加麻黃,何矛盾之甚耶?愚意審因寒閉,麻黃不可不加。若體質素弱,不能送毒外達,非獨麻黃不可誤用,即升散太過,肺氣大泄,而煩喘危殆者,余見多矣。宜於升散劑中重加玄參,滋水解毒,以啟發腎氣,庶免虛虛之禍。斯臨證之工,最當詳察者也。
痧已出而紅腫大甚;宜用化毒清表湯。
化毒清表湯
連翹,黃連,地骨皮,葛根,牛蒡(炒香,研細),黃芩,知母,天花粉,山梔(炒),玄參(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各六分),甘草,薄荷,防風(各三分)
口渴加麥門冬(去心一錢),白石膏(煅研三錢),大便澀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
有毒氣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熱導滯湯。
清熱導滯湯
黃連,條芩,白芍,枳殼(炒),山楂肉(各一錢),厚朴(去皮,薑汁炒),青皮,檳榔(各六分),牛蒡子,當歸,甘草,連翹(各五分)
白話文:
論治(上)
王肯堂說:萬氏認為,麻疹屬於少陰心火的病症,心火旺盛就會剋制肺金,所以治療麻疹應該專注於肺部。我認為,既然說是心火剋制肺金,那就是像盜賊一樣的邪氣,病情應該很嚴重才對,為何反而比痘疹輕微呢?我每次治療麻疹,都只是根據看到的症狀,使用瀉白散加減藥物,大量服用就能奏效,那些危急嚴重的病症沒有治不好的。其他醫生用苦寒藥物來降火,或是用辛溫藥物來發散,結果導致病人頻頻死亡,數都數不清,怎麼能說麻疹是心火剋制肺金呢?
瀉白消毒散
桔梗、甘草(各一錢)、曬乾的浮萍(二錢)、炒過磨碎的牛蒡子、荊芥穗(各一錢半)、桑白皮、地骨皮(這兩種藥材用新鮮採摘的,各三錢)
把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水一碗煎煮到剩六分,濾掉藥渣後服用。
霖按語:麻疹是因為潛伏在體內的熱邪侵犯肺部引起的,這個方子有疏散肺熱、保護肺氣的作用。如果麻疹是因為外感風寒閉塞毛孔導致的,確實像吳鞠通說的那樣,會有邪氣停留的禍患,醫生在臨床治療時不可不慎重。
聶久吾說:痧疹的形狀像沙子,痘疹的形狀像豆子,都是根據它們的形狀來命名的。痧疹和痘疹都是因為胎毒引起的,但是痘疹發生在五臟,臟屬陰,陰主閉藏,所以它的毒氣深入而且難以清除;痧疹發生在六腑,腑屬陽,陽主發散,所以它的毒氣比較淺而且容易疏散。臟腑的陰氣多虛寒,所以痘疹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腑的陽氣多實熱,所以痧疹適合用疏散的方法來治療。然而,痧疹雖然屬於腑,但是它的熱毒之氣會向上蒸騰到肺部,肺主皮毛,實際上是受到了毒氣的侵襲,所以剛開始發熱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像傷寒,但肺部的症狀特別多: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眼皮腫脹、眼淚汪汪、臉腫腮紅等等。治療的方法,應該著重在宣發毒氣,使之盡快從體外排出。
即使皮膚紅腫得很厲害,看起來像漆瘡一樣,也不用擔心,因為它既然已經發出來了,就可以避免毒氣內攻,不像痘疹那樣必須顧及後期的收斂和結痂。這種病如果治療得當,十個病人有十個可以痊癒;如果治療不當,那麼殺人就像翻手掌一樣容易。
痧疹剛開始發熱,還沒完全發出來的時候,應該用宣毒發表湯。
宣毒發表湯
升麻(八分)、葛根(八分)、桔梗、防風(去掉蘆頭,各五分)、荊芥、薄荷、甘草(各三分)、炒香磨碎的牛蒡子、前胡、炒過的枳殼、木通、連翹(去掉心和蒂,磨碎)、淡竹葉(各六分)
天氣非常熱的時候,可以加入炒過的黃芩八分;天氣非常寒冷的時候,可以加入蜜炙過的麻黃八分。
霖按語:前面說天氣寒冷的時候,應該待在溫暖的房間裡,謹慎地避免風寒,而且天氣雖然寒冷,但是人身體內部的熱毒不一定會減少等等。這裡又說天氣寒冷就加入麻黃,這不是非常矛盾嗎?我認為應該審慎地判斷是否是因為寒邪閉塞毛孔,如果是,麻黃就必須加入。如果病人體質原本就虛弱,不能把毒氣排到體外,那麼不僅麻黃不能亂用,即使是升散的藥物用得太過,導致肺氣大量外泄,也會出現煩躁喘息等危險狀況,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案例。應該在升散的藥物中加入大量的玄參,來滋養陰液、解毒,並啟發腎氣,這樣才能避免虛損的危害。這是臨床醫生最應該仔細觀察的地方。
痧疹已經發出來,而且紅腫得很厲害的時候,應該用化毒清表湯。
化毒清表湯
連翹、黃連、地骨皮、葛根、炒香磨碎的牛蒡子、黃芩、知母、天花粉、炒過的梔子、玄參(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各六分)、甘草、薄荷、防風(各三分)
如果口渴,可以加入麥門冬(去掉心,一錢)、煅燒過的白石膏(磨碎,三錢);如果大便不暢,可以加入酒炒過的大黃一錢(二分)。
如果有毒氣下注導致痢疾,應該用清熱導滯湯。
清熱導滯湯
黃連、條黃芩、白芍、炒過的枳殼、山楂肉(各一錢)、厚朴(去掉皮,用薑汁炒過)、青皮、檳榔(各六分)、牛蒡子、當歸、甘草、連翹(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