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二 (8)
卷二 (8)
1. 論治(上)
且如腸胃結而疏利弗緩,腠理窒而發散毋遲。衄血而邪從衄解,利下而毒以利松。咽喉腫痛,降火為急;煩渴不已,解毒為先。飲食減常須救胃,語言譫妄必清心。時令冷兮投辛熱,時令涼兮用辛溫。時令既溫,辛涼無阻;時方炎熱,辛寒可施。故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治疹之要,先宜解散為主。解散則皮膚通暢,腠理開豁,則毒盡透解,則無餘邪之為後災。若不知解散,或藥誤溫寒,或坐視犯禁,使邪不盡泄,留蓄於中,變證百出。或煩躁悶亂,瀉利失血,目赤口疳,不食便秘,喉痛聲啞,喘嗽痰涎,疔癰瘡腫等證見矣。古人曰:治別虛實,法宜變通。所謂活潑潑地,是神術也。
今人以疹為輕,不能調護,乃為風寒外束,及為生冷內傷,郁遏毒氣而不得外達,欲出不出,或一出即沒,反毒內攻,噬臍何及。醫者亦以為易治,孟浪用藥而不知禁,往往誤人,不為已咎也,可痛可惜。
疹之出有中腑之正疹,有風寒發疹,有厲毒發疹,有內傷發疹,不可不辨。然中腑之正疹者,辛涼而發之。風寒發疹者,辛溫而汗之。厲毒發疹者,辛寒而清之。內傷發疹者,苦平而利之也。
凡疹之出,雖先以發散為貴,若表實不易透,或風寒壅遏者,發解可也;若表虛自汗,疹毒易出而妄投之,豈免虛虛之禍乎?臨疹當辨虛實,不同一治。
凡出疹首尾,慎不可用燥悍之藥者,蓋疹從肺始,肺屬金而西兌勝燥之方,性勇悍而少柔,喜清潤而畏燥烈,故曰疹要清涼。投清涼則升,用燥烈則𤷉(𤷉音吉,氣急也)。倘不得已,而用麻黃、桑皮等性燥之藥,必蜜炒,再加性潤之藥佐之,以折其悍氣則可矣。若誤用之,則金愈燥烈,譬猶滔天之焰,復添以油,豈有不斃之理哉?
孫東宿曰:痧疹咳嗽喘急,每用痘門中大、小無比散,每服五七分,大者一錢,即刻喘定,而睡醒後神安氣和而愈。屢用屢驗。乃引熱毒從小便出也。
大無比散,治熱毒大甚,驚狂譫語引飲,豆瘡紅紫黑陷。
桂府滑石(飛過,六兩),粉草(一兩),辰砂(飛,三錢),雄黃(飛,一錢)
上末,每三五歲服一錢,十歲服二錢。發熱之初用敗毒散調下亦能稀豆。若報豆後,用燈芯湯下。
小無比散,治痘壯熱口渴,小水澀,大便秘,口氣熱,煩躁不寧,或焦紫或紅斑。自發熱至起壯時有熱者,皆可用。痘後餘熱亦可用。
桂府滑石(飛過,六兩),石膏(飛過,一兩),粉草,寒水石(各五錢),鬱金(蟬肚小者,甘草湯煮,干為末,七錢)
上俱制淨末和勻,每五歲者服二錢,大人再加。冬月燈芯湯下。夏月井水調下。熱甚不解者,井水磨犀角汁調下。若紅紫頂陷不起,加穿山甲末一分,麝香半分,紫草煎湯,加酒一二匙調下即起。
白話文:
治療疾病,就像腸胃阻塞要趕快疏通,不能拖延;毛孔閉塞要趕快發散,不能遲疑。如果鼻血流出,這是讓邪氣從鼻子排出;如果腹瀉,這是讓毒素從大便排出。喉嚨腫痛,降火是當務之急;口渴不止,解毒是第一要務。食慾不振要趕快調理腸胃;胡言亂語一定要清心火。天氣寒冷要用辛溫藥,天氣涼爽要用辛熱藥。天氣溫和,辛涼藥就沒有禁忌;天氣炎熱,就可以用辛寒藥。所以說,一定要先考慮到季節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規律。
治療疹子的要點,首先要以疏散邪氣為主。疏散邪氣,皮膚毛孔才能暢通,毒素才能完全排出,就不會有殘留的邪氣導致後續的疾病。如果不知道疏散邪氣,或者用藥錯誤,用了溫熱或寒涼的藥,或是坐視犯了禁忌,導致邪氣沒有完全排出,積留在體內,就會產生各種變化,例如煩躁不安、腹瀉、失血、眼睛紅腫、口瘡、食慾不振、便秘、喉嚨痛、聲音沙啞、咳嗽、痰多、疔瘡、癰腫等症狀就會出現。古人說,治療疾病要區分虛實,方法要靈活變通,這才是高明的醫術。
現在的人認為疹子是小病,不注意調養護理,反而導致風寒外侵或生冷食物內傷,使得毒氣鬱積而無法發散,想出又出不來,或者剛出來又消退,反而使毒素向內侵襲。到那時就後悔莫及。醫生也認為疹子容易治療,隨便用藥而不知禁忌,常常耽誤病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過錯,真是令人痛心惋惜。
疹子的發生有因為臟腑內部的正氣不足而發生的正疹,也有因為風寒外侵而發生的疹子,有厲毒(強烈毒素)引起的疹子,也有因為內傷引起的疹子,必須仔細分辨。臟腑內部的正疹,要用辛涼的藥來發散;風寒引起的疹子,要用辛溫的藥來發汗;厲毒引起的疹子,要用辛寒的藥來清熱;內傷引起的疹子,要用苦平的藥來疏利。
凡是疹子,雖然首先要用發散的方法,但如果體表實在太實(抵抗力強),不容易讓邪氣透出,或者因為風寒阻塞,可以用發散的藥物來解決。但是如果體表虛弱、容易出汗,疹毒容易透發,卻亂用發散的藥物,豈不是會造成虛上加虛的禍害嗎?治療疹子要辨別虛實,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
凡是疹子從開始到結束,都不能用燥烈的藥物,因為疹子開始於肺,肺屬金,而西方屬於乾燥,性質剛強而缺少柔和,喜愛清潤而畏懼燥熱,所以說治療疹子要用清涼的藥。用清涼的藥可以使邪氣上升散出,用燥烈的藥則會使病情加重。如果不得已,必須使用麻黃、桑白皮等性燥的藥,一定要用蜂蜜炒過,再加入性潤的藥物輔助,來減弱藥物的燥烈之氣,這樣才可以。如果誤用燥烈的藥,就會使肺更加乾燥,就像滔天大火又添加了油,哪有不失敗的道理呢?
孫東宿說:對於麻疹引起的咳嗽、喘急,每次用痘疹專用的「大無比散」或「小無比散」,每次服用五七分,大一點的孩子服用一錢,立刻就能止喘,睡醒後精神安穩,呼吸順暢就好了,屢次使用都有效。這是引導熱毒從小便排出的方法。
「大無比散」,治療熱毒過盛,出現驚狂、胡言亂語、口渴,麻疹呈現紫紅或黑陷等情況。
配方:桂府滑石(飛過,六兩),甘草(一兩),辰砂(飛過,三錢),雄黃(飛過,一錢)
製成粉末,三到五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一錢,十歲的孩子服用二錢。發燒初期用敗毒散調服,也能使麻疹稀疏。如果麻疹已經發出,用燈心草湯送服。
「小無比散」,治療麻疹高燒口渴,小便澀滯,大便秘結,口氣熱,煩躁不安,疹子呈焦紫或紅斑等情況。從發燒到麻疹發出來有熱象的,都可以使用。麻疹消退後有餘熱也可以用。
配方:桂府滑石(飛過,六兩),石膏(飛過,一兩),甘草,寒水石(各五錢),鬱金(蟬肚大小,用甘草湯煮過,烘乾為末,七錢)
將以上藥物都處理乾淨,磨成粉末混合均勻,五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二錢,成人可以增加劑量。冬天用燈心草湯送服,夏天用井水調服。如果高燒不退,用井水磨犀角汁調服。如果疹子紫紅陷下去無法浮起,加入穿山甲末一分,麝香半分,用紫草煎湯,加一兩匙酒調服,疹子就會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