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二 (7)
卷二 (7)
1. 論治(上)
三黃丸,解毒,裡實者可用。
黃芩(五錢),黃連,大黃(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雪水搗丸,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丸,食前燈芯湯下。
張景岳曰:萬氏治疹,發表之法極盡隨時制宜之善。然發表之義,亦最不易。如營衛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證甚多,若徒知發之,而不知滋之,非惟不能發,且恐窮其源矣。如傷寒三表之法,實亦有關於此。
又曰:治疹諸條,皆極詳妥。其中惟瀉喘二證則最多疑似,蓋二證之由疹毒,固當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或以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或以誤食生冷,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雖曰由疹而發,然實非疹毒之病。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而兼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氣。若執謂疹毒,則無不危矣。
又如氣喘一證,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若察其本,非火證,又非外邪,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氣脫之候。凡此二者,不可不加細察也。
霖按:痧疹一證,宋元以來,雜入痘門。所謂氣血不分,陰陽淆混。萬氏獨闢蠶叢,別開蹊逕,指後學之津梁,拯嬰兒於衽席,厥功甚偉。其論治之精,已無異議。惟相隔幾及四百年,天運轉移,風氣日薄,因時制變,未可拘牽。當師其法,勿泥其方,斯深得其心者矣。
朱濟川曰:夫疹亦胎毒也,比痘稍輕。然中有臟腑之分,發因時氣之擊。(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冬宜寒而反溫,則陽氣發泄太早,至春必發疹也。故經曰:冬居溫暖,春必痘疹。又曰:少陽客臟,則丹疹外發。)證分虛實之異,治有補瀉之殊。然其證之發也,類於傷寒,寒熱頭疼,目淚汪汪,鼻流清涕,嘔吐泄瀉,喘嗽噴嚏,譫妄溺澀,飲食不進,煩躁悶亂,睡臥不寧。此因陽火攻擊,以致毒乘於脾,熱流於心,而干於肺。
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疹之出賴二臟以行其毒,惟利於發得透徹,則毒盡出皮膚,內熱自清,則無患矣。所以疹之出,必咳嚏衄血,嘔吐泄瀉也。若其初發,自頭面先見,而至足為齊。頭面淡紅,愈多為佳,其形若芥子細密,其色若桃花紅活,隱見二三番,三四日漸沒。人事安寧,飲食如常,二便清調,此其順也。
若亢熱喘急,發不能出,或一出即沒,或冒風沒早,或雖出而紫黑無神,或淡白乾枯,或身肢雖見而頭面不出,及加喘脹胸高肩息,狂言譫語,或口鼻出血,搦手搖頭,尋衣摸床,飲食不進,噦惡便秘,口出屍氣,此皆不治。若喘嗽煩悶,睡臥不安,二便堅閉,飲食不進,疹雖出而紫滯,乃毒火熾盛,治宜清解為主。
若疹雖透而色淡白,乾咳不續,減食便溏,精神疲倦,乃中氣不足,宜固中氣而兼清肺為主。一有正氣不足,不能逐邪外出,致毒伏於內,喘脹而死,俗名悶疹也。間有風寒外襲,閉其腠理,或飲食停滯而氣道窒塞,以致疹不易出。治宜疏利為主。論曰:微汗而邪無蓄,便清而毒無壅。
白話文:
論治(上)
三黃丸這種藥,主要功能是解毒,適合體內有實證的人使用。
它的成分是:黃芩五錢、黃連和大黃各二錢半。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雪水搗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再用硃砂裹在丸子外。每次服用五到七顆,在吃飯前用燈芯草煮的水送服。
張景岳說:萬氏治療麻疹,運用發汗的方法非常靈活,能根據情況調整。但發汗的意義其實最不容易掌握。如果身體的營衛之氣不足,導致麻疹無法透發出來,這種情況很多。如果只知道用發汗的方法,卻不知道同時滋養身體,不但無法讓疹子發出來,還可能耗盡身體的根本。這就像治療傷寒時,需要根據表證、半表半里證、里證來選擇不同方法一樣,這個道理是相通的。
他又說:萬氏關於治療麻疹的各種條文,都非常詳細周到。其中只有腹瀉和喘這兩種情況最容易被混淆,因為這兩種情況可能是麻疹的毒素引起的,所以需要按照治療麻疹的方法來處理。但是,有的腹瀉和喘並不是因為麻疹毒素引起的,可能是因為脾胃本來就虛弱,又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是因為誤食生冷的食物,導致傷了脾胃而腹瀉。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是麻疹引起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麻疹毒素所導致的。只要仔細觀察,如果病人沒有發熱的症狀和脈象,而且臉色蒼白、氣息虛弱,就應該趕快補養脾胃。如果仍然認為是麻疹毒素引起的,那就很危險了。
再來說說喘這個症狀,喘的病因有虛實之分。十個喘的病人,有九個都是屬於虛證。如果仔細觀察,發現喘不是因為火熱引起的,也不是因為外感風邪,可能是因為過度瀉下,或是因為大量出汗而導致的喘,這都是氣虛脫的表現。這兩種情況,一定要仔細分辨清楚。
霖按:麻疹這個病,從宋朝和元朝以來,就被歸到痘疹這一類。他們混淆了氣血,陰陽的概念。只有萬氏獨闢蹊徑,開創新的方法,為後世的醫學指明方向,把嬰兒從病痛中拯救出來,他的功勞非常偉大。他關於治療麻疹的精妙論述,已經沒有爭議了。只是因為時間相隔將近四百年,天地運行發生了變化,社會風氣也日漸衰落,所以要根據時代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法,不能完全拘泥於過去的方法。應該學習他的治療原則,而不是死守他的藥方,這樣才能真正領悟他的醫學思想。
朱濟川說:麻疹也是一種胎毒,只是比痘疹稍微輕一點。但是麻疹也有臟腑的分別,而且發病的原因是受到時令氣候的影響。(春季溫暖、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如果冬天本來應該寒冷,反而變溫暖,就會導致陽氣過早發泄,到了春天就容易發麻疹。所以《黃帝內經》說:“冬天住溫暖的房子,春天就容易長痘疹。”又說:“少陽之氣寄居在臟腑,就會在體表外發出丹疹。”)麻疹的證狀也有虛實的差異,治療方法也有補瀉的不同。麻疹發病時,症狀跟傷寒很像,會出現發冷發熱、頭痛、眼睛流淚、流鼻涕、嘔吐腹瀉、咳嗽喘氣、打噴嚏、胡言亂語、小便不順暢、食慾不振、煩躁不安、睡不好等等。這是因為陽火向上攻擊,導致毒素侵入脾臟,熱邪流到心臟,干擾肺臟。
肺主管皮膚毛髮,脾主管肌肉,麻疹要發出來,需要依靠這兩個臟腑來運行毒素,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讓疹子能透發出來。只要疹子能完全透出來,毒素就會從皮膚排出,體內的熱就會自然消除,病就好了。所以麻疹發出來時,會出現咳嗽、打噴嚏、流鼻血、嘔吐腹瀉等症狀。如果麻疹剛開始發作時,是從頭面部先出現,然後慢慢到腳部,頭面部的疹子是淡紅色,而且越多越好,疹子的形狀像芥菜籽一樣細密,顏色像桃花一樣紅潤有光澤,隱隱約約地發出兩三次,三四天後慢慢消退。這時病人精神安定,飲食正常,大小便也正常,這就是順利的情況。
如果病人出現高熱、喘氣急促、疹子發不出來、疹子剛出來就消退、疹子發出來又因為吹到風而很快消退、疹子發出來卻顏色紫黑沒有光澤、疹子顏色淡白而且乾燥、身體其他部位有疹子卻頭面部沒有、以及出現喘氣加重、胸悶氣高、肩膀聳起、說胡話、語無倫次、口鼻出血、手亂抓、頭亂搖、到處摸索、不吃東西、打嗝、便秘、口中發出屍臭等症狀,這些都是無法治好的危險情況。如果出現喘氣咳嗽、煩悶不安、睡不好覺、大小便不通暢、不吃東西、疹子發出來但顏色是紫滯的,這都是體內的毒火太旺盛,治療上應該以清熱解毒為主。
如果疹子雖然發出來了,但是顏色是淡白色的,乾咳不止,食慾減退,大便稀溏,精神疲倦,這都是中氣不足,應該以補養中氣為主,同時也要兼顧清肺。如果身體的正氣不足,不能把邪氣排出體外,就會導致毒素潛伏在體內,引起喘氣、腹脹而死亡,這種情況俗稱“悶疹”。有時也可能是因為外感風寒,導致皮膚毛孔閉塞,或是因為飲食停滯,導致氣道不通暢,使得疹子不容易發出來。治療上應該以疏通、利氣為主。總之,稍微出點汗就能讓邪氣不積聚,大小便通暢就能讓毒素不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