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五章·諸驚論治 (9)

回本書目錄

第五章·諸驚論治 (9)

1. 第四節·類驚概要

六、因吐瀉成驚

上節言吐瀉日久,易成驚風,然非盡吐瀉皆可以成驚風也。若以吐瀉之後,神氣不寧,偶有似驚之狀,遂作驚風治之,則愈治愈危,誤人不淺矣。考小兒腸胃,至為柔弱,稍有積滯,傷其胃氣則致吐,傷其腸腑則致瀉,或吐或瀉,當其劇作之時,神氣不寧,驚狀遂起,然此等類驚,決無角弓反張之象,亦無眼目痙睨之狀(或睡臥略露其睛,瞳子略為上泛則有之),故與驚風迥別。

治法則吐者宜調其胃氣,瀉者宜調其腑氣,吐瀉兼作者,腸胃並調之,不必治其驚,但治其本病則驚亦已,用宣化健運湯加減治之最妥。至於有因吐瀉而肢冷攣急者,羅癟麻木者,則為寒霍亂證,其勢急而且危,宜急用附子理中湯救之,與尋常之吐瀉又迥異者也。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參看第七章)。

附方

(一)宣化湯(自制),治小兒感冒發熱,神魂不安。

薄荷葉(一錢),鉤藤(二錢),荊芥(一錢),茯神,梔子,連翹(各二錢),霜桑葉,燈芯(各錢半)

清水煎服。感寒重者加蘇葉一錢;熱重無汗者加麻黃三分;泄瀉煩悶者加葛根一錢,淡豆豉二錢;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杏仁、竹茹、象貝母各二錢;腸胃有熱加黃芩、枳實各一錢。

(二)宣化祛痰湯(自制),治小兒感冒風寒,痰氣不降,發熱成驚。

前胡,蘇子,杏仁,象貝母,竹茹,鉤藤,陳皮,赤苓,金銀花,連翹,生薑(各二錢)

清水煎服。風寒重者加麻黃三分,荊芥一錢;濕滯化痰者加厚朴一錢,半夏二錢;風痰上湧者去金銀花、連翹,加天南星、半夏各二錢,白附子一錢,甚者用青州白丸子(見上節)四五粒同下;大便堅結者加栝蔞三錢,不應,改加枳實、大黃各五分;小便不利加豬苓二錢、澤瀉一錢。

(三)宣化消積湯(自制),治小兒食積不化,腸胃失調,濁氣阻滯,鬱而化熱。

神麯,麥芽,鉤藤,梔子(各二錢),薄荷,陳皮,枳實,厚朴(各一錢),黃芩,燈芯(各一錢)

清水煎服。泄瀉多渣滓不化者去黃芩,加白朮錢半,木香五分;腹脹便結者加木香、檳榔各一錢,甚者加大黃一錢;熱瀉酸臭者仍用黃芩再加知母二錢。

(四)宣化清暑湯(自制),治小兒感受暑熱,身熱不安。

藿香,佩蘭,大腹皮,陳皮各錢半,香薷,白朮,厚朴(各一錢),鉤藤,滑石(各二錢),生甘草(五分)

清水煎服。發熱煩悶加淡豆豉一錢,梔子錢半;熱重加金銀花露、荷花露各一杯;脾弱胃呆加玫瑰花露一杯;煩熱盜汗去香薷加青蒿露一杯。

(五)白虎湯,見本章第二節。

(六)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頭痛身熱,氣高心煩,自汗口渴,便黃溺赤,脈虛者。

白話文:

第六條:因吐瀉引起的類似驚風

上一節提到,長期吐瀉容易導致驚風,但並非所有吐瀉都會引起驚風。如果吐瀉之後,孩子精神不安,偶爾出現類似驚嚇的樣子,就當作驚風來治療,反而會越治越危險,這是非常誤導人的。小兒的腸胃非常脆弱,稍微積食就會傷到胃氣而導致嘔吐,傷到腸道就會導致腹瀉。當嘔吐或腹瀉劇烈發作時,孩子會精神不安,出現驚嚇的樣子。但這種情況只是類似驚風,絕對不會出現角弓反張(身體向後彎曲)的現象,也不會有眼睛斜視或瞪視的狀況(或許睡覺時會稍微露出眼白,瞳孔稍微向上翻)。所以,這種情況與真正的驚風是截然不同的。

治療原則應該是,嘔吐的要調理胃氣,腹瀉的要調理腸道,吐瀉同時發生的要同時調理腸胃。不必治療所謂的“驚”,只要治療根本的病因,類似驚風的情況自然就會消失。使用宣化健運湯加減治療最為合適。如果因為吐瀉而出現肢體冰冷、肌肉痙攣僵硬、麻木的現象,那是屬於寒霍亂的症狀,病情危急且凶險,要立即用附子理中湯來搶救,這種情況與一般的吐瀉也大不相同。如果同時有其他原因導致的,也要結合其他原因一起治療(參考第七章)。

附方

(一)宣化湯(自製):治療小兒感冒發燒,精神不安。

薄荷葉(3克),鉤藤(6克),荊芥(3克),茯神、梔子、連翹(各6克),霜桑葉、燈心草(各4.5克)

用水煎服。感冒寒氣重者加蘇葉3克;發熱嚴重且不出汗者加麻黃1克;腹瀉煩躁者加葛根3克,淡豆豉6克;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杏仁、竹茹、象貝母各6克;腸胃有熱者加黃芩、枳實各3克。

(二)宣化祛痰湯(自製):治療小兒感冒風寒,痰氣不順暢,發熱而出現類似驚風。

前胡、蘇子、杏仁、象貝母、竹茹、鉤藤、陳皮、赤苓、金銀花、連翹、生薑(各6克)

用水煎服。風寒重者加麻黃1克,荊芥3克;濕氣阻滯化為痰者加厚朴3克,半夏6克;風痰向上湧者去掉金銀花、連翹,加天南星、半夏各6克,白附子3克,嚴重者用青州白丸子(見上一節)四、五粒一起服用;大便乾硬者加栝蔞9克,無效則改為枳實、大黃各1.5克;小便不順暢者加豬苓6克、澤瀉3克。

(三)宣化消積湯(自製):治療小兒食積不消化,腸胃失調,污濁之氣阻滯,鬱積而化熱。

神麯、麥芽、鉤藤、梔子(各6克),薄荷、陳皮、枳實、厚朴(各3克),黃芩、燈心草(各3克)

用水煎服。腹瀉多渣滓且未消化者去掉黃芩,加白朮4.5克,木香1.5克;腹脹便秘者加木香、檳榔各3克,嚴重者加大黃3克;熱瀉且酸臭者仍用黃芩再加知母6克。

(四)宣化清暑湯(自製):治療小兒感受暑熱,身體發熱不安。

藿香、佩蘭、大腹皮、陳皮各4.5克,香薷、白朮、厚朴(各3克),鉤藤、滑石(各6克),生甘草(1.5克)

用水煎服。發熱煩悶加淡豆豉3克,梔子4.5克;熱重者加金銀花露、荷花露各一杯;脾胃虛弱者加玫瑰花露一杯;煩熱盜汗者去掉香薷加青蒿露一杯。

(五)白虎湯:參考本章第二節。

(六)清暑益氣湯:治療夏季濕熱天氣,四肢困倦乏力,精神不振,頭痛發熱,氣喘心煩,自汗口渴,大便黃色,小便赤黃,脈象虛弱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