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五章·諸驚論治 (7)

回本書目錄

第五章·諸驚論治 (7)

1. 第三節·慢驚概要

(八)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胸滿腹脹,大便溏泄等證。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制。各二錢),炙甘草,陳皮(各一錢),加生薑,大棗

(九)青州白丸子,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口眼喎斜,手足癱瘓,婦人血風,小兒驚風,痰盛泄瀉。

半夏(七兩),天南星(三兩),白附子(二兩),川烏頭(去皮臍,五錢)

生研為末,生絹袋盛之,於井水內擺出粉,以盡為度,如法曬露,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驚風每服四五丸,薄荷湯送下。

(十)灸百會穴法,治中風,偏風,口噤,言語謇澀,角弓反張,半身不遂,頭風腦痛。

百會穴:屬督脈經,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直兩耳尖,凹可容豆,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可二分,灸可七壯(襯以薑片,用陳蘄艾絨小團灼於其上,或針入二分,用艾絨燒灼針尾處)。

(十一)返魂丹,治小兒癲癇,潮發瘛瘲,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及諸病久虛,生風多睡者。

烏犀,水銀,天麻,檳榔,殭蠶,硫黃,白附子,川烏,獨活,乾蠍,萆薢,肉桂,當歸,細辛,防風,天南星,阿膠,藿香,烏蛇,沉香,槐膠,羌活,白花蛇,麻黃,半夏,羚羊角,陳皮,天竺黃,木香,人參,乾薑,茯苓,蔓荊子,晚蠶沙,敗龜版,藁本,桑螵蛸,白芷,何首烏,虎骨,縮砂仁,白朮,枳殼,丁香,厚朴,蟬殼,川芎,附子,石斛,肉豆蔻,龍腦,雄黃,硃砂,膩粉,麝香,烏雞,狐肝

按:此方為藥隊之奇兵,以多而雜相製取勝者也。

白話文:

(八)六君子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消化功能不好,引起胸悶腹脹、大便稀溏等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茯苓、製半夏各二錢,炙甘草、陳皮各一錢,再加入生薑、大棗。

(九)青州白丸子,可以治療因風痰過多引起的疾病,如:嘔吐痰涎、口眼歪斜、手腳癱瘓、婦女血風病、小兒驚風、痰多腹瀉。

藥方組成:半夏七兩、天南星三兩、白附子二兩、川烏頭(去皮去臍)五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絹布袋裝好,在井水中反覆淘洗,直到洗出所有藥粉,然後將藥粉曬乾。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治療驚風時,每次服用四五丸,用薄荷湯送服。

(十)灸百會穴的方法,可以治療中風、偏癱、口噤、說話不清、身體僵硬向後彎曲、半身不遂、頭痛等疾病。

百會穴:屬於督脈經絡,位於前頂後方一寸五分,在頭頂正中央的旋毛處,兩耳尖連線的中心點,按壓有凹陷處。此處為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處。針刺可以針入二分深,艾灸可以灸七壯(在穴位上放薑片,用陳年蘄艾絨搓成小團,放在薑片上燃燒,或者針刺入二分深後,將艾絨放在針尾燃燒)。

(十一)返魂丹,可以治療小兒癲癇、發作時抽搐、口眼牽引、頸背僵硬、牙關緊閉,以及各種久病體虛、內生風邪、嗜睡等症狀。

藥方組成:烏犀、水銀、天麻、檳榔、殭蠶、硫黃、白附子、川烏、獨活、乾蠍、萆薢、肉桂、當歸、細辛、防風、天南星、阿膠、藿香、烏蛇、沉香、槐膠、羌活、白花蛇、麻黃、半夏、羚羊角、陳皮、天竺黃、木香、人參、乾薑、茯苓、蔓荊子、晚蠶沙、敗龜版、藁本、桑螵蛸、白芷、何首烏、虎骨、縮砂仁、白朮、枳殼、丁香、厚朴、蟬殼、川芎、附子、石斛、肉豆蔻、龍腦、雄黃、硃砂、膩粉、麝香、烏雞、狐肝。

說明:這個藥方就像一支藥物組成的奇兵,以藥物種類繁多且互相制約的特性來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