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五章·諸驚論治 (1)

回本書目錄

第五章·諸驚論治 (1)

1. 第五章·諸驚論治

2. 第一節·驚風概說

驚風之名,不見於古,迨至近世,其說始盛,後之附會者,益廣增名目,巧立治法,於是今日之兒科,驚風一證,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嘗考驚風之立名,其初不過就其病狀,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範圍,故於驚啼作哭,名之曰驚,手足抽掣,亦名之曰驚,譫語悶亂,名之曰驚,角弓反張,亦名之曰驚,痰湧喘急,名之曰驚,目痙斜視,亦名之曰驚,其證既非盡因驚得,亦非悉由風來,以其形之似驚而狀之如動風者,則概加以驚風二字,於是世俗之醫,遂妄立七十二種之名,以炫世而欺人,狂藥亂治,誤人不淺。

其實即以所謂手足抽掣,角弓反張之驚風而論,亦只有虛實二種,實證即急驚風,虛證即慢驚風是也。其他如驚之狀,則凡小兒發熱之甚者,或發熱過久者,不論何證,皆每每見之,若果悉以為驚風,則百病皆為驚風矣,此驚風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

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對於驚風之證,確認已久,則為便利起見,姑仍沿其名,別為急驚風、慢驚風兩證,分論其治法,其後則增入類驚一證,以資與急慢驚風相比量而參看,若繁雜不當之名,概無取焉。

白話文:

「驚風」這個名稱,在古代文獻中並未出現,直到近代才開始盛行。後來,附會的人越來越多,又增加了許多名稱,巧妙地設立各種治療方法,導致今日的兒科,「驚風」這個疾病,就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

探究「驚風」這個名稱的由來,最初只是根據病人的症狀,隨意取名,既沒有深入研究病因,也沒有明確界定範圍。所以,小孩驚嚇哭鬧,叫做「驚」;手腳抽搐,也叫做「驚」;胡言亂語、神情煩躁,叫做「驚」;身體向後彎曲成弓形,也叫做「驚」;痰多喘氣急促,叫做「驚」;眼睛抽動、斜視,也叫做「驚」。這些症狀並非全部由驚嚇引起,也不是都由風邪所致,只是因為它們看起來像受到驚嚇,又像風邪造成的症狀,就一概用「驚風」二字來稱呼。因此,世俗的醫生就隨意捏造七十二種不同的名稱,來炫耀自己、欺騙世人,濫用藥物、胡亂治療,實在是害人不淺。

其實,就拿所謂的手腳抽搐、身體向後彎曲的「驚風」來說,也只有虛證和實證兩種。實證就是「急驚風」,虛證就是「慢驚風」。至於其他類似「驚」的症狀,凡是小孩發高燒,或是發燒很久的,無論是什麼病,常常都會出現這些情況。如果都當成「驚風」,那麼所有的疾病就都變成「驚風」了,這就是為什麼「驚風」二字不得不加以辨別的原因。

本章所要闡述的,因為世人對於「驚風」這個疾病的認定已經很久了,為了方便起見,姑且還是沿用這個名稱,將它區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種,分別討論它們的治療方法。之後,再增加「類驚」這個病證,以便和「急驚風」、「慢驚風」互相比較參考。至於那些繁雜而不恰當的名稱,則一概不採用。

3. 第二節·急驚概要

一、急驚起源

小兒臟腑薄弱,氣血未充,內因飲食之所傷,外受時邪之所侵,正氣偶衰,邪從虛襲,初由口鼻以潛入,繼由經絡以傳布,病勢鴟張,熱自內生,熱甚侵肝,肝升風動,於是發為驚狀,此為驚風之起因。

驚風之作,既由肝升風動,故其勢剽疾,筋受熏灼,則驟見四肢瘛瘲,抽搐無定;風循脊背,則驟見角弓反張,脊硬項強;風升巔頂,則驟見頭痛如劈,目痙神昏;痰隨風升,則驟見喘息不勻,喉中鳴響。病勢既疾,病狀至急,此急驚風之所由名也。顧何以別於慢驚風乎?曰:急驚風之證狀,全由邪實所致,邪勢益實,正氣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驚則得之也漸,元氣早虧,動見虛象。無實可攻,無熱可清,自與急驚風有天淵地隔之別矣。

至近今有所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者,雖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究以小兒為多,病之急者,不過一二日而亡,此蓋急驚風之尤重者,歲時不正,時邪必盛,一經感染,不易施治。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證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雖然,驚風之起源既明,則觸類旁通,活法在人,因勢利導,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審慎從事耳!

二、急驚病理

小兒為純陽之體,諸邪感受,化熱至速。小兒又多血氣未充,肝虛易為邪乘。準是二因,故急驚之病理,率為肝升太過,肺失清降,昔人所謂木旺無制,金氣不伸也。因肝升之太過,故熱勢上炎,病多面紅目赤,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權,故關竅不通,邪無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腦府,中爍肺胃,當其初起之時,邪循太陽之經,故多惡寒項強,寒熱無汗,繼則由少陽而轉屬陽明,或徑襲陽明之經,故或由發熱惡寒而漸見壯熱,或驟見壯熱不清之證,此時雖有汗出,邪已內傳,故患是症者,恆多有汗而熱不解者。

邪既內傳,肝升風動,輕者痰升嘔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瞶,心君為蒙,故患是症者,恆見發熱而渴,有痰,及神昏不語之狀也。至於頭痛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掣,目竄或痙,則以太陽經脈所屬,由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此諸證狀之所以疊現也。劇者太陽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趨愈深,熱勢不退,津液告竭,神氣不續,終至虛脫。

輕者邪從汗解,熱從溲泄則霍然以愈。此急驚風病理之大概也。

三、急驚症狀

小兒初起,有惡寒微熱之象,繼則驟然四肢抽掣,牙關緊閉,項背強硬,漸至壯熱無汗,面紅目赤,痰升氣促,此急驚風也。甚者頭痛如劈,起臥不安,角弓反張,手足厥冷,其間或兼嘔吐,或兼泄瀉,或大便堅結,或小溲不利,則因人而互異,亦有僅見搐搦之狀,而無口噤反張之象者,則感寒、傷風、痧痘將發每多有之,非急驚風也。急驚風最重之證,狀見目睛翻轉,手足攣急,頭反至背,口噤不開者,多屬不救。

白話文:

第二節·急驚概要

一、急驚起源

嬰兒臟腑嬌嫩,氣血不足,內因飲食不當,外因受到外邪侵襲,正氣稍弱,邪氣乘虛而入,最初從口鼻潛入,然後沿著經絡傳播,病情迅速惡化,體內生熱,熱邪侵犯肝臟,肝氣升騰導致風動,於是發作驚厥,這就是驚風的起因。

驚風的發生,由於肝氣升騰導致風動,所以病情發展迅速,肌肉受到熱邪灼傷,則突然出現四肢抽搐,痙攣不定;風邪沿著脊背上升,則突然出現角弓反張,脊柱僵硬,頸項強直;風邪上升到頭頂,則突然出現頭痛劇烈,眼睛抽搐,神志昏迷;痰濁隨著風邪上升,則突然出現呼吸急促不勻,喉嚨有鳴響。病情發展迅速,症狀危急,這就是急驚風名稱的由來。那麼如何區分急驚風和慢驚風呢?急驚風的症狀完全是由邪氣實證引起的,邪氣越來越盛,正氣越來越虛弱,如果不治療邪氣,病情一定不會好轉;慢驚風則是病情發展緩慢,元氣早就虧損,表現出虛證的症狀。沒有實邪可攻,沒有實熱可清,與急驚風有著天壤之別。

近代所謂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雖然成人也會感染,但患者大多是小兒,病情危急者,不過一兩天就死亡,這是急驚風中最嚴重的情況,在季節不正、外邪盛行的時候,一旦感染,很難治療。這就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死亡率高的原因。然而,只要明白了驚風的發病機理,就能觸類旁通,治療方法掌握在醫生手中,順勢導利,疾病並非一定不能痊癒,關鍵在於醫生要謹慎診治。

二、急驚病理

嬰兒屬陽氣充足之體,容易感受外邪,化熱迅速。嬰兒又多氣血不足,肝臟虛弱容易被邪氣侵犯。基於這兩個原因,所以急驚風的病理,主要是肝氣升騰過度,肺氣不能清降,古人所謂的木氣太旺而沒有制約,金氣不能舒展。由於肝氣升騰過度,所以熱邪上炎,病人多見面紅目赤,下肢卻冰冷;由於肺氣不能清降,所以關竅不通,邪氣沒有排出之路,鬱積化火,上犯腦部,灼傷肺胃。疾病初期,邪氣循行太陽經,所以多見惡寒、項強、寒熱無汗,接著由少陽轉入陽明,或直接侵犯陽明經,所以有的先發熱惡寒,漸漸出現壯熱,有的則突然出現壯熱不退,此時雖然出汗,但邪氣已經內傳,所以患此病的人,往往有汗出而熱不解的症狀。

邪氣內傳,肝氣升騰導致風動,輕者痰氣上升而嘔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迷,心神受蒙蔽,所以患此病的人,常常出現發熱口渴,有痰,神志昏迷不語的情況。至於頭痛、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眼睛斜視或痙攣,是因為太陽經脈循行路線的關係,從目內眥上額交於頭頂,從頭頂進入絡腦,再從腦部下行至項部,沿著肩膊內側,經過脊柱到達腰部,進入絡腎,下屬膀胱,循行髀外側,下至腳踝,終止於足小指,所以這些症狀會同時出現。病情嚴重者,太陽經的本病未解,邪氣反而越來越深,熱勢不退,津液耗竭,神氣不繼,最終導致虛脫。

病情輕者,邪氣從汗液排出,熱邪從小便排出,就能很快痊癒。這就是急驚風病理的大概情況。

三、急驚症狀

嬰兒初期,有惡寒微熱的症狀,接著突然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項背強硬,漸漸出現壯熱無汗,面紅目赤,痰盛氣促,這就是急驚風。病情嚴重者頭痛劇烈,輾轉不安,角弓反張,手足冰冷,其間可能伴有嘔吐,或者腹瀉,或者大便乾燥,或者小便不利,這些症狀因人而異,也有一些只出現抽搐,而沒有口噤反張的症狀,這可能是受寒、傷風、痧痘將發,大多數情況下,這不是急驚風。急驚風最嚴重的症狀,表現為眼睛上翻,手足攣縮,頭向後仰,口噤不開,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