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32)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32)

1. 第六節·痘後證治

總之,浮腫一證,初起能表則表,繼則以五皮湯為主方,而至浮脹如鼓,按之微急者,皆脾虛,宜培土健運為主。發癰由於痘瘡餘毒,留藏經絡,失於解利,外不得泄於皮膚,內不得入於臟腑,致東流西注,一有著處即成癰毒,多生於肌肉空虛處,或肢節動搖處。毒淺者,只生結核瘡癤,毒重者,頭項、胸脅、手足、肢節一齊焮腫作痛,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輕則潰筋脫骨,為殘廢之疾,重則竟致死亡。治宜人參敗毒散、五福化毒丹。

大都腫而不潰者,氣血兩虛宜托,已成膿者宜清解,潰後宜清補兼施,而潰後不愈,則培土健運扶氣以使其收斂。至於詳悉治法,則宜參考外科醫籍也。

附方

(一)七珍散,開胃養氣,溫脾進食。

人參,白朮,黃耆(蜜炙),山藥,茯苓,粟米,甘草(各等分)

研為細末,加薑、棗,清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治脾虛食積,嘔吐泄瀉。

木香(二錢),黃連,陳皮,白朮(各三錢),枳實,山楂肉,連翹,神麯,麥芽(炒),砂仁,萊菔子(各一錢五分)

(三)當歸六黃湯,治血虛盜汗,內熱晡熱。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炒,二錢)

(四)敗蒲散,治睡中多汗。

故蒲扇(燒存性)

研細末,烏梅湯下。

(五)益黃散,治小兒脾胃虛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

陳皮,青皮,訶子,甘草,丁香

(六)十全大補湯,治氣血兩虛。方見本章第四節。

(七)人參五皮散,治痘後浮腫,由於脾氣不行者。

人參,大腹皮,陳皮,桑皮,姜皮,白朮,茯苓皮,官桂,麥冬,木香,澤瀉,車前子,木通

白話文:

總而言之,水腫這種病症,剛開始的時候如果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就發汗,接下來就以五皮湯這個方子為主,如果水腫到肚子脹得像鼓一樣,按下去會感覺緊繃,這都是因為脾虛,應該以加強脾胃功能為主。至於長癰,是因為出痘後殘留的毒素,留在經絡中沒有及時清除,這些毒素無法從皮膚排出,也無法進入內臟,就會亂竄,只要停留在某個地方就會形成癰毒,大多長在肌肉鬆軟的地方,或是肢體關節容易活動的地方。毒性輕微的只會長出像結核一樣的瘡癤,毒性重的,頭、頸、胸、肋、手、腳、肢體關節會一起紅腫疼痛,流竄不定,範圍擴散,根部深而蔓延,輕則導致筋脈潰爛、骨頭脫落,變成殘疾,嚴重則會導致死亡。治療應該使用人參敗毒散、五福化毒丹。

大部分的腫脹沒有潰爛的,是因為氣血兩虛需要用托法來治療,已經化膿的,則要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潰爛後要清熱補益同時進行,如果潰爛後一直無法癒合,則要加強脾胃功能,扶助正氣,才能讓傷口收斂。至於更詳細的治療方法,應該參考外科的醫書。

附方

(一)七珍散,可以開胃養氣,溫和脾胃,促進食慾。 (人參、白朮、蜜炙黃耆、山藥、茯苓、粟米、甘草,等量磨成細粉,加薑、棗,用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治療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嘔吐腹瀉。 (木香二錢、黃連、陳皮、白朮各三錢、枳實、山楂肉、連翹、神麯、炒麥芽、砂仁、萊菔子各一錢五分。)

(三)當歸六黃湯,治療血虛導致的盜汗、身體內部發熱,特別是下午發熱。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炒黃耆二錢。)

(四)敗蒲散,治療睡覺時容易出汗。 (將舊蒲扇燒成炭,磨成細粉,用烏梅湯送服。)

(五)益黃散,治療小兒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腹痛腹瀉。 (陳皮、青皮、訶子、甘草、丁香。)

(六)十全大補湯,治療氣血兩虛。配方在本章第四節。

(七)人參五皮散,治療出痘後水腫,因為脾氣運行不暢導致。 (人參、大腹皮、陳皮、桑白皮、生薑皮、白朮、茯苓皮、官桂、麥冬、木香、澤瀉、車前子、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