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25)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25)

1. 第四節·痘證概要

升麻,白芍,甘草(各二錢),生葛根(三錢),加生薑,蔥白

(六)百祥丸,治小兒瘡疹,黑陷寒戰,喘脹便秘,咬牙戛齒,身黃紫腫。

紅牙大戟,不拘多少,陰乾,漿水煮軟,去骨,日中曬乾,復納汁,煮汁盡,焙乾,研末,棗肉或滴水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時芝麻研煎湯送下。

(七)四苓散,見本章第三節。

(八)異功散,治小兒氣虛氣滯,脾胃虛熱,口舌生瘡,或弄舌流涎,驚搐痰嗽,睡時露睛,手足並冷,飲食少思,吐瀉不止。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各等分,銼散)

清水煎服。

(九)犀角消毒飲,治痘瘡發疔,胃熱咽腫便秘。

犀角(七分),連翹,鼠黏子(各一錢),荊芥(六分),甘草,防風(各五分),忍冬(一錢五分)

(十)導赤散,見本章第一節。

(十一)羌活湯,治痘疹未報點時,熱甚,頭痛腹脹。

羌活,防風(各八分),荊芥,紫蘇(各七分),川芎(四分),赤芍(六分),枳殼(八分),山楂(一錢),木通(五分),生甘草(三分),加白蔥、生薑,清水煎服。

(十二)消毒飲,見本章第一節。

(十三)犀角地黃湯,治傷寒溫病,熱傷血分,吐血,衄血,蓄血,瘀血,溺血,婦人倒經,血崩,赤淋,小兒痘疹,以及喉痧重證,痧透咽爛,火灼液虧者。

犀角屑,生地黃,丹皮,芍藥

小腸淋瀝出血或衄血,食後臨臥時用茅根煎服。熱盛如狂善忘,加大黃、黃連、黃芩;瘀血停胸,加醋製大黃;腹中有瘀血未下,加桃仁、紅花、酒製大黃;口鼻出血,加大薊、茅根、藕汁、扁柏、童便,並磨京墨攪令黑色服;小便溺血加小薊。

(十四)補中益氣湯,治氣虛,氣少,氣高,氣喘,內傷勞倦,陰虛發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畏風惡寒,體倦語懈,食少無味,心煩脈大,一切中氣不足者。

黃耆,人參,甘草,當歸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朮,加生薑,大棗

(十五)保元湯,見前。

(十六)椒梅丸,治痘為蟲閟,不得發出。

秦椒(三錢),烏梅,黃連(各一錢)

共研細末,飴糖為丸,如黍米大。

(十七)紫草承氣湯,治痘瘡乾紫,喘滿便秘。

紫草,枳實,厚朴,大黃

(十八)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及痘為痰悶,不得發出。

大黃,甘草

按:食已即吐,宜用大黃四倍於甘草,專取大黃之沉降也。痰悶痘閉,宜用大黃再倍於甘草,反借甘草之上溢也。

(十九)白虎化斑湯,治痘為火悶,不得發出。

生石膏,知母,生甘草,蟬蛻,麻黃,生大黃,黃芩,連翹,玄參,竹葉

(二十)快斑湯,治痘毒盛,起發遲而作癢。

紫草,甘草,木通,人參,芍藥,蟬衣

(二十一)透肌散,透肌膚,發斑疹。

白話文:

(一) 用升麻、白芍、甘草各二錢,生葛根三錢,加入生薑、蔥白一起煎煮。

(二) 百祥丸:治療小兒出疹,疹子顏色發黑、凹陷,出現寒顫、喘氣、腹脹便秘、咬牙磨牙、全身發黃、紫色腫脹等症狀。

  • 將紅牙大戟陰乾後,用米漿水煮軟,去除骨頭,於日中曬乾,再放入原漿水中煮至汁液完全被吸收,然後焙乾,研磨成粉末。用棗肉或滴水將藥粉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二十丸,不拘時間,用芝麻研磨煎煮的湯送服。

(三) 四苓散:相關內容請參考本章第三節。

(四) 異功散:治療小兒因氣虛、氣滯導致的脾胃虛熱,出現口舌生瘡、喜歡伸舌流口水、驚嚇抽搐、咳嗽有痰、睡覺時眼睛半睜、手腳冰冷、食慾不振、嘔吐腹瀉不止等症狀。

  • 將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等量切碎,加清水煎煮服用。

(五) 犀角消毒飲:治療痘瘡發炎化膿、胃熱咽喉腫痛、便秘等症狀。

  • 犀角七分、連翹、鼠黏子各一錢、荊芥六分、甘草、防風各五分、忍冬一錢五分。

(六) 導赤散:相關內容請參考本章第一節。

(七) 羌活湯:治療痘疹還未完全發出來,但身體發熱嚴重,頭痛腹脹等症狀。

  • 羌活、防風各八分、荊芥、紫蘇各七分、川芎四分、赤芍六分、枳殼八分、山楂一錢、木通五分、生甘草三分,加入白蔥、生薑,以清水煎煮服用。

(八) 消毒飲:相關內容請參考本章第一節。

(九) 犀角地黃湯:治療傷寒溫病,熱邪侵入血分,導致吐血、流鼻血、體內蓄積瘀血、尿血、婦女經血逆流、血崩、小便赤澀疼痛、小兒痘疹,以及喉痧重症,疹子透發後咽喉潰爛、熱邪灼傷津液等情況。

  • 犀角屑、生地黃、丹皮、芍藥。
  • 若是小腸淋瀝出血或流鼻血,可在飯後臨睡前用茅根煎湯服用。若熱盛煩躁、健忘,可加大黃、黃連、黃芩;若瘀血停留在胸部,可加用醋製大黃;若腹中有瘀血未排出,可加桃仁、紅花、酒製大黃;若口鼻出血,可加大薊、茅根、藕汁、扁柏、童便,並加入墨汁攪拌均勻後服用;若小便出血可加小薊。

(十) 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氣少、氣逆、氣喘、內傷勞累、陰虛發熱、頭痛口渴、體表發熱自汗、怕風怕冷、身體疲倦、說話無力、食慾不振、心煩意亂、脈象虛大等一切中氣不足的症狀。

  • 黃耆、人參、甘草、當歸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朮,加入生薑、大棗一同煎煮服用。

(十一) 保元湯:相關內容請參考之前內容。

(十二) 椒梅丸:治療因蟲邪阻礙,導致痘疹無法順利發出的情況。

  • 秦椒三錢、烏梅、黃連各一錢,一起研磨成細末,用飴糖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

(十三) 紫草承氣湯:治療痘瘡顏色呈乾紫色、喘氣胸悶、便秘等症狀。

  • 紫草、枳實、厚朴、大黃。

(十四) 大黃甘草湯:治療吃完東西就吐,以及因痰濕阻礙導致痘疹無法順利發出的情況。

  • 大黃、甘草。
  • 按:若吃完就吐,宜用大黃四倍於甘草,利用大黃的沉降特性。若因痰濕阻礙導致痘疹無法順利發出,宜用大黃兩倍於甘草,反過來利用甘草的升浮特性。

(十五) 白虎化斑湯:治療因火熱阻礙,導致痘疹無法順利發出的情況。

  • 生石膏、知母、生甘草、蟬蛻、麻黃、生大黃、黃芩、連翹、玄參、竹葉。

(十六) 快斑湯:治療痘毒太盛,疹子發出遲緩,並伴隨搔癢的症狀。

  • 紫草、甘草、木通、人參、芍藥、蟬衣。

(十七) 透肌散:用於透發肌膚,使斑疹順利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