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21)
第四章·痧痘論治 (21)
1. 第四節·痘證概要
如見氣粗口臭,唇舌青白,身發戰動而痛者,此毒歸臟腑,胃爛成膿,或發熱時心腹絞痛,脹滿疼痛,其痘陷伏者,均為毒惡之氣攻刺腸胃之危證,法在不治。
(十)痘證腹脹,多由毒郁腸胃。若胃中伏熱,小便赤澀而脹者,宜導赤散加滑石、紫草;面黃煩躁,小便利大便黑者,為瘀血在黑,宜犀角地黃湯加穿山甲;若痘乾紫而脹,不大便者為血熱毒盛,宜紫草承氣湯。至腹脹而大便利者,半屬虛脹,切忌克伐。凡痘證腹脹,口中如爛肉臭者,或當起發之時,倒陷而腹脹者,皆為不治。
(十一)痘證腸鳴失氣皆屬危候,蓋腸鳴為胃敗而中氣下陷,失氣為脾敗而穀氣下脫,痘瘡見此,則生養之氣俱慮不足也,亟宜大補中氣而佐以升提,或可挽救。
(十二)痘證溺血,痛者易治,不痛者難治,此證因蓄毒蘊於心經,心失其主,血隨毒激,故奔散妄馳,法當清心解毒,酌用導赤散,切忌升麻、黃耆之屬。若小便澀結,血條如棉線,欲尿則號哭痛不可忍者,急用炒山梔末、青龍鬚草汁調服,再以木通湯飲之自愈。若黑如豆汁者,法在不治。
(十三)痘證泄瀉,常虞氣陷,故恆較痧疹之泄瀉為可慮。大抵痘未出而先瀉者此邪並於里,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宜清熱解毒,即痘出一二日而瀉者,亦為挾熱,只宜疏托,不必止瀉。痘已出齊而瀉者,此邪並於表,正氣方逐邪氣,故不能運化水穀,法宜補氣。若四五朝後,泄瀉數行,痘色頓減者,宜升發之。
痘起脹時,驟瀉不止,危在旦夕者,宜異功散,不應急用豆蔻丸,或白朮散以止之。若熱毒作瀉,必有熱之見證,宜加味四苓散。九十朝後,已結黶而作瀉者,宜解毒調中,使餘毒自下傳導而出,不宜收澀,以免後患。
總之痘證泄瀉,仍以察形色為主,若漿色不正,根盤不化,血散不斂,此毒在內,宜重透托;若漿色頗正,根線緊繞者,雖瀉無礙,惟瀉之次數,不宜過多,日瀉一二次者,不可輕止,日瀉十數次者,亦不可不慮也。
(十四)痘證痢疾,多因濕熱鬱於腸胃,氣血受傷所致,若不速治,則外膿內痢,表裡俱虛,元氣易陷,變成重症。急宜治痘為主,兼用參耆補托。惟實症腹痛滯下者,則不妨微利之。
(十五)痘證發癢,其候不同,有初發時,便爬搔不停者,此邪氣欲出,皮膚閉密,其火遊移往來,灼膚而癢,非惡候也,宜升發之,使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邪氣得泄,則瘡出而癢去。有痘將收斂而癢者,此時其膿已成,邪氣散而正氣復,營衛和暢,致令身癢,亦非惡候,宜謹護之,勿令搔破復潰,破者以白龍散或敗草散敷之。
其有起脹灌漿,血已化水,水未成膿之時,其毒未化而渾身搔癢不寧者,此為惡候,宜急按症狀施治。大抵氣虛者能作癢,血熱者亦能作癢,須視其痘色紫赤,飲食能進而痘形充足者,則屬血熱,治宜涼血解毒,如色不紅活,乳食不進,痘形不足者此屬虛寒,治宜溫補。此又治癢之大法也。
白話文:
如果看到病人呼吸急促、口臭、嘴唇和舌頭呈現青白色,身體發抖並感到疼痛,這是毒素侵入內臟的徵兆,表示胃部可能潰爛化膿。或者發燒時出現腹部絞痛、脹痛,以及痘疹沒有冒出反而下陷的情況,這些都是毒邪之氣攻擊腸胃的危險症狀,通常難以治癒。
(十)痘疹引起的腹脹,多半是毒素積聚在腸胃所致。如果胃裡有潛伏的熱氣,導致小便赤澀而腹脹,應該使用導赤散加上滑石和紫草來治療;如果面色發黃、煩躁不安,小便和大便都呈黑色,表示體內有瘀血,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穿山甲;如果痘疹乾燥呈紫色,且腹脹不大便,這是血熱毒盛的表現,應該使用紫草承氣湯。至於腹脹卻大便稀溏的情況,多半是虛弱引起的腹脹,切忌使用過於強烈的瀉藥。凡是痘疹引起的腹脹,如果口中有腐肉般的臭味,或者在痘疹要發作時反而下陷而引起腹脹,這些都是不治之症。
(十一)痘疹期間出現腸鳴和頻繁放屁都是危險的徵兆,腸鳴表示胃氣衰敗,中氣下陷;頻繁放屁表示脾氣衰敗,穀氣下脫。痘疹出現這些情況,表示身體的生養之氣嚴重不足,應該立即大補中氣,並佐以提升陽氣的藥物,或許還能挽救。
(十二)痘疹期間出現小便帶血,如果伴隨疼痛,比較容易治療;如果不痛,就比較難治。這種情況是因為毒素積存在心經,導致心臟功能失常,血液跟隨毒素亂竄。治療方法應該清心解毒,可以酌情使用導赤散,但切忌使用升麻和黃耆等藥物。如果小便澀滯,血絲像棉線一樣,排尿時哭喊疼痛難忍,應該立即用炒過的梔子末和青龍鬚草汁調服,再喝木通湯,通常可以痊癒。如果尿液黑如豆汁,就屬於無法醫治的危險情況。
(十三)痘疹期間出現腹瀉,通常要擔心氣虛下陷,所以比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瀉更令人擔憂。一般來說,痘疹還沒發出來就先腹瀉,這是邪氣侵入體內,腸胃熱盛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應該清熱解毒。即使痘疹冒出一兩天後才腹瀉,也是因為夾帶熱邪,只需疏通和托出邪氣,不必急著止瀉。如果痘疹都冒出來了才腹瀉,這是邪氣已在體表,正氣正在驅趕邪氣,所以無法正常運化水穀,應該補益氣血。如果四五天後,腹瀉次數增多,痘疹顏色突然變淡,應該提升陽氣。
如果痘疹剛開始脹大就突然腹瀉不止,病情危急,應該使用異功散。如果沒有效果,再緊急使用豆蔻丸或白朮散來止瀉。如果是熱毒引起的腹瀉,一定會有發熱的症狀,應該使用加味四苓散。如果九十天後,痘疹已經結痂卻又腹瀉,應該解毒調中,讓剩餘的毒素從下方排出,不宜使用收澀的藥物,以免留下後患。
總之,痘疹引起的腹瀉,仍應觀察大便的形狀和顏色。如果大便顏色不正常,痘疹的根部沒有化開,出血散亂無法收斂,表示毒素在體內,應該使用強力的透托法。如果大便顏色正常,痘疹根部收緊,即使腹瀉也沒有關係,但腹瀉次數不宜過多。如果每天只腹瀉一兩次,不宜輕易止瀉;如果每天腹瀉十幾次,則不得不加以重視。
(十四)痘疹引起的痢疾,多半是因為濕熱鬱積在腸胃,導致氣血受損。如果不趕快治療,可能會導致外部痘疹化膿,內部痢疾,表裡都虛弱,元氣容易衰竭,轉為重症。應該以治療痘疹為主,同時使用人參和黃耆等藥物來補氣托毒。如果是屬於實證,腹痛下痢不止,則可以使用輕微的瀉藥。
(十五)痘疹引起的搔癢,情況有所不同。有些人在痘疹剛開始發作時,會不停地抓撓,這是邪氣想要往外發散,皮膚閉塞不通,火氣在皮膚表面遊走,灼熱皮膚而發癢,這不是壞的徵兆,應該使用升發藥物,使皮膚放鬆,毛孔張開,邪氣得以宣洩,痘疹就會順利發出,搔癢也會消失。有些人是在痘疹快要收斂時才發癢,這時膿液已經形成,邪氣散去,正氣恢復,營衛之氣調和,導致身體發癢,這也不是壞的徵兆,應該小心護理,不要讓抓破皮造成潰爛。如果破皮,可以使用白龍散或敗草散塗抹。
如果痘疹開始腫脹灌膿,血液已經化成水,水還沒有化成膿時,毒素還沒有完全化解,導致全身搔癢難安,這是壞的徵兆,應該根據症狀立即治療。一般來說,氣虛的人容易發癢,血熱的人也容易發癢。需要觀察痘疹的顏色,如果痘疹呈現紫紅色,食慾正常,痘疹飽滿,則屬於血熱,治療應該涼血解毒。如果痘疹顏色不紅潤,食慾不佳,痘疹發育不完整,則屬於虛寒,治療應該溫補。這也是治療搔癢的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