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19)
第四章·痧痘論治 (19)
1. 第四節·痘證概要
既黶之後,毒從外解,其脈宜和緩而不宜洪數,但要和平有神,切忌虛大無力。若見浮而無根,數如雀啄,細而欲散,縈縈如蛛絲,索索無胃氣,遲而欲絕,滴滴如屋漏,沉而時見如魚躍者,皆死候也。又六部之外,有衝陽脈者,胃脈也,太谿脈者,腎脈也,胃為後天之主,腎為先天之根,故痘證以此二脈為最關緊要。
二者之中,以太谿為尤重,倘病至六部無脈,生死難辨,宜急診此脈,若悠悠不斷不急,此元氣尚在,猶或可活。若二脈先絕,縱六脈猶存,亦為凶候。此痘證脈法之大概也。
六、痘證舌苔
痘證大都有苔,與痧疹同,大約自發熱以至報點,皆為白嫩之苔,或白厚之苔,自起脹以至灌漿,皆為黃嫩之苔,或黃糙之苔。然有不盡然者,或一起即白苔,迄灌漿止而無甚變化。如痘證雖發熱而能食,二便照常,縱白苔稍厚,黃苔稍干,皆非重證,殊不必因苔而濫施補托,或猛用克伐也。
至苔見干黃,氣息粗盛,或見焦黃,其質深絳,則氣鬱血熱,雖欲疏達,必參辛涼,雖欲提托,必寓滋陰。又有舌忽脹大者,總由心火胃熱,舌喑者,風痰為患,舌生芒刺,急宜涼下,重舌、木舌、弄舌者,總宜視舌之紅絳,一以敗毒清熱為治,俱宜慎用辛溫,以防劫津也。
有舌縮者,宜分寒熱,熱者刺破舌尖,血多紅紫而流利,寒者刺破舌尖,血多紫暗而似凝,惟痘證舌縮,總以熱為多。至若灰苔,或由寒濕內積,或由內傷火衰,報點以迄起脹見此,大率熱勢不盛,必以補托為先,祛濕為後。若黑苔則無論發熱以至結痂見此,皆為危候也。
七、治痘須知
痘證變端,瞬息不同,較痧疹尤為複雜,上列審證之法,雖見一斑,然宜忌順逆,猶未詳盡,特再採諸家之說,節錄若干條於下:
(一)痘證發熱,體實者慮其邪盛而不易報點,體虛者慮其氣弱而不易報點,然報點之後,經過有起脹灌漿結黶三時期,每期亦均有變端之可能,危症或可起於頃刻,故治痘用藥,貴在隨時消息,朝夕不同,不足為異,不若痧證透後,絕少危症也。
(二)視痘吉凶,全在形色,當其報點之後,顆粒逐漸顯明,尖圓堅厚者吉也,起脹之形,發榮滋長者吉也,灌漿之形,飽滿充足者吉也,結黶之形,斂束完固者吉也。若初出空如蠶種,或密似針頭,起脹黏聚模糊,肌肉虛浮,灌漿形色暗晦,或清薄或乾枯,結黶枯朽剝蝕,或焦黑或散漫者,皆為凶也。
(三)痘證形色之辨,固為重要,然形色相較,色尤重於形,寧可有色無形,不可有形無色。蓋形屬乎氣,氣可旺於斯須,色屬乎血,補血難圖速效,故察痘之色,宜以光明紅活為上乘,若形平塌而色紅活,證雖劇必有可治,若色晦滯而形光圓,證雖輕必尚有可慮也。又以面部之形色言,痘證面赤者多吉,面青者多凶也。
白話文:
第四節·痘證概要
痘疹發出後,毒素從體表往外散發,此時脈象應該是平和舒緩,而不是洪大快速。總之,脈象要平和而且有精神,最忌諱虛大無力。如果脈象呈現浮在表面但無根基,快速像鳥雀啄食,細微到快要消失,斷斷續續像蜘蛛絲,微弱無力沒有胃氣,遲緩到快要停止,斷斷續續像屋簷滴水,或者沉在深處但偶爾出現像魚躍一樣,這些都是將死的徵兆。另外,在寸、關、尺六部脈之外,還有衝陽脈(屬於胃經的脈),以及太谿脈(屬於腎經的脈)。胃是後天之本,腎是先天之根,所以痘疹這種病,這兩條脈最為重要。
這兩條脈中,太谿脈尤其重要。如果病到六部脈都摸不到了,難以判斷生死時,應該趕快診斷太谿脈。如果太谿脈還能緩慢不斷地跳動,這表示元氣尚存,或許還有救活的希望。如果太谿脈先消失了,即使六部脈還在,也是凶險的徵兆。以上就是痘疹脈象的大概情況。
六、痘證舌苔
痘疹大多會有舌苔,和痧疹類似。大約從發熱到疹點出現,都是呈現白嫩的舌苔,或是白而厚的舌苔。從疹子開始隆起到灌漿,都是黃嫩的舌苔,或是黃而粗糙的舌苔。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有時從一開始就是白苔,到灌漿結束都沒有太大變化。如果痘疹患者雖然發燒但是還能吃,大小便正常,即使白苔稍厚,黃苔稍乾,都不是重症,不必因為舌苔而濫用補藥或過度使用攻伐之藥。
如果舌苔出現乾黃,呼吸急促,或是呈現焦黃色,質地深紅,表示氣鬱血熱,即使想疏通,也必須配合辛涼的藥物,即使想用托法,也必須配合滋陰的藥物。如果舌頭突然腫大,通常是心火和胃熱所致。舌頭發不出聲音,是風痰的緣故。舌頭長芒刺,應該趕快用寒涼藥瀉火。重舌、木舌、弄舌等情況,都要觀察舌頭的紅絳程度,一律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都要謹慎使用辛溫藥物,以防損耗津液。
如果舌頭萎縮,要分辨寒熱。熱性的,刺破舌尖,流出來的血多為鮮紅色且流動順暢;寒性的,刺破舌尖,流出來的血多為紫暗色且像凝固一樣。但痘疹的舌縮,大多是熱性的。至於出現灰苔,可能是寒濕積聚體內,也可能是內傷導致火衰。從疹點出現到疹子隆起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熱勢不盛,必須先用補托法,後用祛濕法。如果出現黑苔,無論是發熱時還是結痂時出現,都是危險的徵兆。
七、治痘須知
痘疹的變化,轉瞬即逝,比痧疹更加複雜。以上列出的辨證方法,雖然只能看到一部分,但有關宜忌和順逆等情況,還沒有詳細說明。因此,我再採用各家學說,摘錄以下幾點:
(一)痘疹發熱時,體質強壯的人擔心邪氣太盛而難以出疹,體質虛弱的人擔心氣弱而難以出疹。但疹點出現後,會經過隆起、灌漿、結痂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可能出現變化,危險的症狀可能瞬間發生。因此,治療痘疹用藥,貴在隨時根據情況調整,早晚不同,不足為奇。不像痧疹,疹子透發後,很少有危險的情況。
(二)觀察痘疹的吉凶,完全在於形狀和顏色。疹點出現後,顆粒逐漸明顯,呈現尖圓堅實的為吉;隆起的疹子,生長茂盛的為吉;灌漿的疹子,飽滿充足的為吉;結痂的疹子,收斂緊實的為吉。如果剛出現的疹子像蠶卵般空虛,或密集像針頭一樣,隆起時黏在一起模糊不清,肌肉浮腫,灌漿時形狀顏色暗淡,或清稀或乾枯,結痂時枯朽剝落,或焦黑或散漫,都是凶險的徵兆。
(三)辨別痘疹的形狀和顏色固然重要,但顏色比形狀更重要。寧可有色無形,不可有形無色。因為形狀屬於氣,氣可以很快旺盛,顏色屬於血,補血難以快速見效。所以觀察痘疹的顏色,以光明紅潤為上乘。如果形狀平塌但顏色紅潤,即使病情危急也有治療的希望。如果顏色晦暗而形狀飽滿,即使病情輕微也仍然有隱憂。從面部形色來說,痘疹患者面色紅潤的多為吉,面色青的多為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