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18)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18)

1. 第四節·痘證概要

(七)灌漿時,發熱自汗者,若二便不通,脈沉滑數疾,此熱毒內郁,宜承氣湯,酌去芒硝。若手足厥冷,自利嘔吐,脈沉細微弱,或浮大而虛,此陽氣欲脫,宜理中湯加熟附子。(八)灌漿時,痛不止者,此氣滯也,宜保元湯加山楂、木香。若痘色朗綻,而兩臂腫痛者,宜前方加桂枝、羌活、防風、當歸、忍冬、犀角、連翹。

(九)灌漿時癢塌不止者,此血熱也,宜四聖散加生地、干首烏,以涼其血。破者以白龍散敷之。(十)痘瘡抓破,其人能食,大便堅,抓破之處,復灌成漿,原無痘處,續出大小不等者可治,宜內用十全大補湯、苦參丸間服,外以滅瘢救苦散合百花膏塗之。(十一)灌漿時干空無水者,此氣虛伏陷也,宜補中益氣湯。

若人事清爽,飲食如常可起,若喘脹噦,煩悶外剝者不治。(十二)痘本稠密色淡,灌漿時昏睡妄語者,此血虛神無所依也,宜保元湯加當歸、地黃、茯神、棗仁、麥冬。(十三)灌漿時身發壯熱者、渴欲飲水者,此瘡多毒盛,表裡氣血俱虛之故,宜加味四聖散去木香,加當歸、芍藥。

亦有漿半足而熱甚煩渴,引飲不已者,此津液外布而肺胃枯涸也,宜大劑保元湯合生脈散頻進,漿滿則渴自止。(十四)灌漿時而泄瀉者,最為危候,蓋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再患泄瀉,則僅存之氣,重竭於內,方張之毒,難化於外,必生變症,宜急用人參白朮散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黃耆,不應則用不二散。

(十五)灌漿已成,並無陷伏,忽然腹痛、煩躁、喘促,此必傷食,或腹有燥屎,宜按證治之。

(丁)結黶之變化:結黶之後,只須慎寒暖,慎飲食。初無重大之變化,其有劇變者:(一)必由灌漿後觸犯穢惡,或誤服藥餌,如倒黶黑焦,身熱似灼,概宜五福化毒丹加減。(二)結黶時潰爛者,此毒當發而發遲,致毒蓄肌肉,或未當發散而發散早,致毒邪暴出,故肌肉熏灼腐爛,甚至內氣並虛,滑泄自利,宜急用木香散或白朮丸以治里,外以白螺散或白龍散,加麝少許敷之。(三)痘漿清而忽然乾黑,或未成痂者潰爛,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為倒黶。

若當黶不黶,復入於裡,元氣素弱,不食自利者,宜木香散、異功散之屬。如大便久秘,忽然腹脹喘呼,此毒盛薄蝕元氣,復入於裡,宜急下之,用排毒湯。(四)將黶之時,熱不止而脈滑數者,痘未盡也,宜托裡快斑湯,服後再出贈痘,其熱自除。(五)結痂乾厚,忽然寒戰,乾嘔,煩渴者,此正氣將復,不能禁持之故,宜生脈散。

(六)結黶太遲為虛,黶黑太過為熱,俱宜按證治之。

以上所述,為痘證四大時期變化之大概也。

五、痘證脈法

痘證屬陽邪,故宜見陽脈,與痧疹同。凡小兒七歲以上,五至為平,七歲以下,六至為平。過則為數,邪氣實也,不及為遲,正氣虛也。人迎緊者,外感為多,氣口數者,內傷為多,浮而數者為表熱,沉而緊者為裡熱,浮而遲為氣衰,沉而細元氣微,惟無論沉浮,能略帶洪實者終吉,弱而無力者終凶,此其綱也。至時期之分大都自發熱以迄起脹,毒從內出,其脈宜浮大而數,不宜沉細而遲。

白話文:

(七)在痘瘡灌漿時,如果出現發燒、自己流汗的症狀,而且大小便不順暢,脈象呈現沉、滑、數、急的狀態,這是因為熱毒鬱積在體內,應該使用承氣湯來治療,但可以稍微減少芒硝的用量。如果出現手腳冰冷、腹瀉、嘔吐,脈象呈現沉、細、微弱,或是浮大但空虛的狀態,這是因為陽氣快要脫離身體,應該使用理中湯並加入熟附子來治療。

(八)在痘瘡灌漿時,如果疼痛不止,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順暢,應該使用保元湯,並加入山楂、木香來幫助氣血運行。如果痘瘡的顏色鮮明飽滿,但是兩手臂卻腫痛,應該在前述的藥方中加入桂枝、羌活、防風、當歸、忍冬、犀角、連翹。

(九)在痘瘡灌漿時,如果搔癢難耐,這是因為血熱的緣故,應該使用四聖散,並加入生地、何首烏來涼血。如果痘瘡被抓破,則可以用白龍散敷在傷口上。

(十)如果痘瘡被抓破,病人仍然能吃東西,大便也正常,抓破的地方又重新長出漿液,原本沒長痘瘡的地方又陸續長出大小不一的痘瘡,這種情況可以治療。應該內服十全大補湯和苦參丸,同時外用滅瘢救苦散混合百花膏塗抹在患處。

(十一)在痘瘡灌漿時,如果痘瘡乾癟空虛沒有漿液,這是因為氣虛且氣往下陷,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如果病人神智清醒,飲食正常,表示情況好轉,可以恢復。如果病人出現喘氣、腹脹、打嗝、煩躁不安、皮膚脫落等症狀,則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癒。

(十二)如果痘瘡原本長得密集但顏色淡,在灌漿時卻出現昏睡、說胡話等症狀,這是因為血虛導致神無所依,應該使用保元湯,並加入當歸、地黃、茯神、棗仁、麥冬來治療。

(十三)在痘瘡灌漿時,如果身體發高燒、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痘瘡毒性太強,而且體內外氣血都虛弱的緣故,應該使用加味四聖散,去除木香,加入當歸、芍藥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痘漿只產生一半,但發燒很嚴重、煩躁口渴,不停地喝水,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往外散發,導致肺和胃變得枯竭乾燥,應該大量使用保元湯,並加入生脈散,頻繁地服用,等痘漿滿了,口渴自然會停止。

(十四)在痘瘡灌漿時,如果出現腹瀉,是最危險的徵兆。因為生病太久導致體內津液已經衰弱,脾胃也虛弱,如果再出現腹瀉,會使僅存的元氣更加虛弱,而體內的毒素也難以排出,一定會產生其他病變,應該趕緊使用人參白朮散,去除葛根,加入木香、官桂、黃耆來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則要使用不二散。

(十五)如果痘瘡已經灌漿完成,沒有下陷的現象,卻突然出現腹痛、煩躁、喘氣急促等症狀,這一定是吃了不潔的食物,或是肚子裡有乾硬的大便,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

(丁)痘瘡結痂後的變化:

痘瘡結痂後,只要注意保暖和飲食,通常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如果發生劇烈的變化:(一)一定是灌漿後接觸到不乾淨的東西,或是誤服藥物,例如痘痂倒塌、變黑焦,而且身體發熱像被火燒一樣,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五福化毒丹並根據情況調整藥方。(二)結痂時如果潰爛,這是因為毒素應該發出來卻延遲了,導致毒素積蓄在肌肉裡,或是毒素還沒準備好發散,就過早發散,導致毒素大量湧出,使肌肉被侵蝕腐爛,甚至體內氣也虛弱,腹瀉不止,應該趕緊使用木香散或白朮丸來治療體內的問題,外用白螺散或白龍散,加入少許麝香敷在患處。(三)如果痘漿清澈,卻突然變得乾黑,或是還沒結痂就潰爛,已經結痂的也只剩下薄薄的嫩皮,這就是所謂的「倒黶」。

如果痘痂沒有正常結痂,反而往體內發展,而且病人原本就元氣虛弱,不吃東西又腹瀉,應該使用木香散、異功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大便長期不通,卻突然腹脹、喘氣,這是因為毒素太強侵蝕了元氣,又往體內發展,應該趕緊用瀉藥來排出毒素,使用排毒湯。

(四)快要結痂的時候,如果發燒不止而且脈象呈現滑數,表示痘瘡還沒完全好,應該使用托裡快斑湯,服藥後痘瘡會再次長出來,發燒自然就會消失。(五)結痂又厚又乾,卻突然感到寒顫、乾嘔、煩渴,這是因為體內的元氣正要恢復,但身體無法承受的緣故,應該使用生脈散。

(六)結痂太慢表示身體虛弱,結痂太黑表示體內有熱,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

以上所說的是痘瘡在四個主要時期的變化大概情況。

五、痘瘡的脈象

痘瘡屬於陽性邪氣,所以脈象應該呈現陽脈,和痧疹類似。一般來說,七歲以上的兒童,脈搏每分鐘跳動五次是正常的;七歲以下的兒童,脈搏每分鐘跳動六次是正常的。如果脈搏跳動過快,表示體內邪氣過盛;如果脈搏跳動過慢,表示體內正氣虛弱。如果寸關尺的人迎脈呈現緊的狀態,大多是外感引起的;如果寸關尺的氣口脈呈現數的狀態,大多是內傷引起的。脈象呈現浮而數,表示體表有熱;脈象呈現沉而緊,表示體內有熱;脈象呈現浮而遲,表示氣衰;脈象呈現沉而細,表示元氣微弱。無論脈象是沉是浮,只要略帶洪實,表示情況吉利;如果脈象虛弱無力,則表示情況不妙。這是判斷病情的大原則。至於發病的過程,大多從發燒開始到痘瘡隆起,毒素從體內排出,這段時間的脈象應該呈現浮大而數,不應該呈現沉細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