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12)
第四章·痧痘論治 (12)
1. 第三節·痧後證治
(二)金花丸,治痧後邪毒猶鬱於肌肉間,發熱便艱。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
(三)清火消毒湯,治痧後晝夜發熱,漸至發焦膚槁,羸瘦。
黃芩,黃連,山梔,玉金,龍膽草,雄黃,地骨皮,燈芯
當歸、連翹、川芎、蘆薈、使君子,隨加。
(四)胃苓湯,治痧後胃弱,羸瘦發熱。
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甘草,川樸
或加肉桂少許。
(五)當歸養榮湯,治痧後遍身壯熱,瘛瘲煩躁,由於陰虧血耗者。
當歸,山梔,川芎,生地,麥冬,甘草,竹葉,燈芯
便結加大黃。
(六)黃連安神湯,治痧後當身壯熱瘛瘲。
黃連,當歸,龍膽草,全蠍(去毒),菖蒲,茯神
(七)馬乳飲,治走馬牙疳。
用白馬擠乳飲之。
(八)清胃湯,治痧後疳牙根臭爛血出,頰腫,環口青黑。
升麻,生地,黃連,當歸,丹皮
(九)文蛤散,外用。治痧後疳,用米泔水洗瘡敷之。
雄黃,枯礬,蠶蛻,紙灰
倍用文蛤為細末。
(十)痧後痢疾方(自制),治痧後痢疾,腹中微痛,裡急後重。
當歸炭,淡芩炭,金銀花,白芍,鴉膽子
濕重酌加川樸或川連,滯下酌用檳榔、大黃。
(十一)三黃湯,治痧後下赤白痢,滯下兼實者。
炒川連,炒黃芩,蒸大黃
(十二)香連丸,治痧後下赤白痢,為調和之劑。
黃連一兩,用吳萸五錢同炒,去萸用木香三錢為丸。
(十三)痧後頓咳方(自制),治痧後忽一陣作咳,連聲不止,甚或嗆出飲食,日久不愈者。
旋覆花(包),炙橘紅,炙款冬,北沙參,萊菔子,淡芩
蜜炙桑皮、人參、麥冬、貝母、枇杷葉之屬,可隨證加入。
(十四)痧後耳痛方(自制),治痧後耳痛,膿水內潰。
柴胡,生地,赤芍,牛蒡子,當歸,連翹,梔子,花粉,防風,川芎,甘草,青皮
清水煎服。外用胭脂、枯礬、冰片、兒茶為末,吹入耳中,以綿杖子拭淨膿水。
(十五)寧肺湯,治痧後咳嗽,清肺除熱。
黃芩,桑葉,貝母,知母,杏仁,花粉,天冬,沙參,枇杷葉
(十六)麥冬清肺湯,治痧後肺虛頓咳。
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檳榔,赤苓
按:方中赤芍可改白芍;桔梗咳甚者可不用,應易旋覆花;發熱微渴者加連翹。
(十七)四物湯,治痧後血虛血熱,方見第三章第五節。
渴加麥冬、犀角,咳加栝蔞霜,痰加貝母陳皮。忌參、朮、半夏。
(十八)四苓散,治熱移大腸,新瀉熱瀉。
茯苓,豬苓,澤瀉,蒼朮,炙甘草
一方有陳皮無蒼朮、甘草,久瀉傷脾,酌加木香、砂仁、訶子、肉豆蔻。
(十九)痧後靈竅阻塞方(自制),治痧後靈竅阻滯,或舌謇,或耳聾等證。
干菖蒲,蟬衣,連翹心,桑枝,白殭蠶,竹葉心
其他如全蠍、穿山甲、膽星、礞石、龍膽草、麝香、龍腦、硃砂之類,可酌加之。
白話文:
(二)金花丸,治療痧後,邪毒還積在肌肉之間,導致發燒、大便困難。
藥方組成:黃連、黃柏、黃芩、大黃。
(三)清火消毒湯,治療痧後,白天晚上都發燒,逐漸變得皮膚乾燥焦枯、身體消瘦。
藥方組成:黃芩、黃連、山梔子、鬱金、龍膽草、雄黃、地骨皮、燈心草。
可以根據情況加入:當歸、連翹、川芎、蘆薈、使君子。
(四)胃苓湯,治療痧後,腸胃虛弱、身體消瘦、發燒。
藥方組成: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甘草、厚朴。
可以加入少量肉桂。
(五)當歸養榮湯,治療痧後,全身發熱、抽搐、煩躁,是由於陰液虧損、血液耗竭引起的。
藥方組成:當歸、山梔子、川芎、生地、麥冬、甘草、竹葉、燈心草。
如果大便乾結,加入大黃。
(六)黃連安神湯,治療痧後,全身發熱、抽搐。
藥方組成:黃連、當歸、龍膽草、全蠍(去除毒性)、菖蒲、茯神。
(七)馬乳飲,治療走馬牙疳(一種牙齦潰爛的疾病)。
用白馬的乳汁飲用。
(八)清胃湯,治療痧後,牙齦潰爛出血、口臭、臉頰腫脹、嘴角周圍發青發黑。
藥方組成:升麻、生地、黃連、當歸、丹皮。
(九)文蛤散,外用。治療痧後疳(類似皮膚潰爛的病症),用米泔水清洗瘡口後敷藥。
藥方組成:雄黃、枯礬、蠶蛻、紙灰。
文蛤要加倍使用,磨成細末。
(十)痧後痢疾方(自製),治療痧後痢疾,腹部輕微疼痛,有便意卻拉不出來。
藥方組成:當歸炭、淡黃芩炭、金銀花、白芍、鴉膽子。
如果濕氣重,可以酌情加入厚朴或黃連;如果便秘,可以酌情使用檳榔、大黃。
(十一)三黃湯,治療痧後,拉出紅白相間的痢疾,伴隨便秘。
藥方組成:炒過的黃連、炒過的黃芩、蒸過的大黃。
(十二)香連丸,治療痧後拉出紅白相間的痢疾,用來調和身體。
藥方組成:黃連一兩,用吳茱萸五錢一同炒製,去除吳茱萸,加入木香三錢做成藥丸。
(十三)痧後頓咳方(自製),治療痧後,突然一陣咳嗽不止,甚至嗆出食物,長期不好。
藥方組成:旋覆花(用布包)、蜜炙橘紅、蜜炙款冬、北沙參、萊菔子、淡黃芩。
可以根據情況加入:蜜炙桑白皮、人參、麥冬、貝母、枇杷葉等。
(十四)痧後耳痛方(自製),治療痧後耳痛,耳朵內部化膿。
藥方組成:柴胡、生地、赤芍、牛蒡子、當歸、連翹、梔子、花粉、防風、川芎、甘草、青皮。
用水煎服。外用胭脂、枯礬、冰片、兒茶磨成粉,吹入耳中,用棉棒擦乾淨膿水。
(十五)寧肺湯,治療痧後咳嗽,清肺、去除熱氣。
藥方組成:黃芩、桑葉、貝母、知母、杏仁、花粉、天冬、沙參、枇杷葉。
(十六)麥冬清肺湯,治療痧後肺虛引起的咳嗽。
藥方組成: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檳榔、赤茯苓。
注意:藥方中的赤芍可以改為白芍;如果咳嗽嚴重,桔梗可以不用,改用旋覆花;如果發燒、口渴,可以加入連翹。
(十七)四物湯,治療痧後血虛血熱,藥方在第三章第五節有詳細說明。
如果口渴,可以加入麥冬、犀角;如果咳嗽,可以加入栝蔞霜;如果有痰,可以加入貝母、陳皮。忌用人參、白朮、半夏。
(十八)四苓散,治療熱氣轉移到大腸,引起的急性腹瀉。
藥方組成:茯苓、豬苓、澤瀉、蒼朮、炙甘草。
另一種藥方有陳皮,沒有蒼朮、甘草。如果是長期腹瀉損傷脾胃,可以酌情加入木香、砂仁、訶子、肉豆蔻。
(十九)痧後靈竅阻塞方(自製),治療痧後,導致身體各處的孔竅阻塞,出現舌頭僵硬、聽力下降等症狀。
藥方組成:乾菖蒲、蟬蛻、連翹心、桑枝、白殭蠶、竹葉心。
其他如全蠍、穿山甲、膽星、礞石、龍膽草、麝香、龍腦、硃砂等,可以酌情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