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11)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11)

1. 第三節·痧後證治

痧疹一證,出時能透盡毒淨,病期能確守禁忌,本無所謂余恙也。然人事疏忽,十常七八,稟賦虛弱,不任疾病,又比比然也。故痧後余恙基於前因而起者,不在少數,內有四大證,為害甚烈:一曰痧後勞,痧既收沒,邪毒猶鬱於肌肉間,晝夜發熱,漸至發焦膚槁,羸瘦如柴,此因痧期誤服辛溫,毒未清解,或由本元虛弱,餘毒留心,或由過用寒涼,毒未透淨,均宜清火解毒之法,及扶胃健脾之劑以治之。遲則口鼻氣冷,睡臥露睛,手足厥冷搐掣,必至不救。

即本羸瘦而遍身壯熱,瘛瘲煩躁,實由陰虧血耗,餘毒入肝而傳心故如此,治宜養血清血之劑。一曰痧後疳,病由余毒未盡,陷入胃家,或過啖炙煿,毒乘火勢,忽發走馬疳,牙根臭爛,血出頰腫,環口青黑,久則腮穿齒落,唇缺鼻壞,宜急救勿緩,內治以速清胃火為主,外治以散毒去腐為主。如瘡色白者,或瘡色黑者,皆屬不治。

一曰痧後痢,病由痧前曾作瀉痢,調解未清,至是變成休息痢,日夜無度,裡急後重,此餘毒流入大腸也。不論赤白,總應養血行氣,蓋血和而痢自止,氣行而後重自除也。然須分虛實,實者不妨微利,虛者只可調和。一曰痧後咳,痧後氣喘息高,連聲不止,甚至咳血或嗆飲食,此毒歸於肺也,名曰頓咳,宜清肺除熱為主。如胸高肩聳,手擺頭搖,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枯白,或晦暗,皆不可治。

至於有肺氣極虛,毒遏發喘,不至嗆食咳血者,不得純乎責之肺熱,宜解毒之外,兼補肺氣,此四者皆為痧後重證,病關生死,切忌妄治。而此四證之外,有燒熱不退者,血虛血熱也,只須滋陰補血,其熱自除。

有身熱不退,嘔吐而煩者,毒猶未盡,留戀於肺胃間也;有大便秘者,餘火內結也;有泄瀉者,積熱移於大腸也,久則必傷脾;有痧退熱除不能食者,胃氣弱也;有耳內腫痛,潰流膿水者,餘毒入耳也;有痧透不徹,痧後餘毒阻塞靈竅,或舌本謇澀,不能言者,或耳中轟不能聽者,皆當按症施治,以本症治法為君,以解痧後餘毒為佐。

又有痧疹沒後三四日又出,至五六次八九次不止者,由發熱時風寒侵襲,邪郁肌肉,前雖藉藥發出,終屬勉強,故留流不散而屢發也,宜照前痧疹治法治之。最後總以清理肺胃為主,此痧後證治之一斑也。

附方

(一)痧後清理方(自制),治痧疹餘毒未清,服之以免滋生余患。

桔梗,連翹,淡芩,茯苓,銀花,梔子,知母

口乾者加天花粉;咳甚者加貝母、枇杷葉;濕熱重者加川連、苡米、大腹皮;寒濕重者去知母,加川樸、姜半夏,或桂枝、茵陳;久咳不止者加旋覆花、沙參,咽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大便實者加大黃或川連;血熱者加鮮生地、丹皮;痰熱者加天竺黃、杏仁,或栝蔞皮、貝母、竹茹;夾食加神麯、麥芽;陰虛火旺加玄參、地骨皮;胃中虛熱,舌乾無苔,加石斛、地骨皮;肝熱目赤加龍膽草、甘菊;小便短赤加川楝子、車前子;惡寒者加桂枝或紫蘇;脾弱瀉利者加白朮、雞肫皮;失血者去桔梗,加鮮生地、茅根;肺虛或元氣弱者加人參、黃耆之類。

白話文:

在這一節中,討論的是痧疹後的治療和症狀管理。痧疹如果在爆發時能夠充分排毒,且在病程中確實遵守禁忌,原本是不會留下後遺症的。然而,由於人往往疏忽,加上體質虛弱難以承受疾病,導致痧疹後的後遺症十分常見。這些後遺症大多是由於痧疹初期的處理不當所引起,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對健康影響甚鉅。

第一種是痧後勞。痧疹消退後,毒素仍殘留在肌肉組織中,患者會持續發熱,最終皮膚乾燥,身體瘦削如柴。這可能是因為痧疹期間誤用了辛辣溫熱的食物或藥物,毒素未能清除,或是由於體質虛弱,毒素殘留心中,或是過度使用寒涼的療法,毒素無法完全排出。治療上應採用清火解毒的方法,並輔以調理脾胃的藥物。若不及時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口鼻冰冷、眼瞼外翻、四肢冰冷抽搐等危急徵兆。

第二種是痧後疳。這是因為痧疹後毒素未能完全清除,進入胃部,或是過量食用烤炸食物,毒素乘著身體的熱力,突然發生嚴重的牙周病,牙根發臭腐爛,牙齦出血腫脹,口周圍青黑。長時間下來,臉頰可能穿孔,牙齒掉落,嘴脣破裂,鼻子受損。治療應立即進行,內部治療以迅速清除胃火為主,外部治療則以排除毒素、去除腐肉為目標。如果創面呈現白色或黑色,通常表示病情已無法救治。

第三種是痧後痢。如果痧疹前已經有腹瀉或痢疾的症狀,但未妥善控制,可能會演變成休息痢,日夜不停,腹部緊迫感和排便困難,這是因為毒素進入了大腸。無論是血痢還是白痢,都應該調理血氣,因為血液和諧,痢疾自然停止,氣流通暢,排便困難自然解除。但需區分虛實,實證可以稍微使用瀉藥,虛證則只能調和。

第四種是痧後咳。痧疹後氣喘呼吸困難,連續不斷的咳嗽,甚至咳血或吞嚥困難,這是毒素進入肺部的表現,被稱為頓咳。治療上應以清肺去熱為主。如果出現胸部隆起、肩膀抬高、手腳晃動、頭部搖晃、口鼻出血、面色青紫或枯白,或顏色暗淡,都是無法救治的徵兆。

對於肺氣極度虛弱,毒素阻塞引發喘息,但未到達吞嚥困難、咳血程度的,不能單純認為是肺熱,除了排毒之外,還需補充肺氣。以上四種情況,都是痧疹後的嚴重症狀,關乎生死,絕對不能輕率處理。

此外,持續發燒不退,是因為血液虛弱和血熱,只需滋陰補血,發燒自然消失。如果持續體溫高,伴有嘔吐和煩躁,表示毒素仍未清除,仍然停留在肺和胃之間。如果大便乾燥,是因為體內仍有殘餘的火熱。如果出現腹瀉,是因為熱氣轉移到大腸,長期下去會傷害脾臟。如果痧疹消退後,體溫下降但仍無法進食,是因為胃氣虛弱。如果耳內腫痛,流出膿水,是因為毒素進入耳朵。如果痧疹無法完全爆發,痧疹後毒素阻塞靈魂通道,導致舌頭僵硬,無法說話,或耳朵嗡鳴,聽力下降,這些都需要根據症狀進行治療,以治療主要症狀為主,以排毒為輔。

有時痧疹消失幾天後又再次爆發,反覆多次,這是由於發熱時受到風寒侵襲,毒素在肌肉組織中鬱積,雖然之前透過藥物幫助排毒,但效果有限,毒素仍然存在,因此會反覆爆發。這種情況需要按照痧疹的標準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最終以清理肺和胃為主。

接下來是針對痧疹後各種症狀的治療方。

  1. 痧後清理方,用於痧疹後毒素未清除的情況,服用以避免產生更多的後遺症。成分包括桔梗、連翹、淡芩、茯苓、銀花、梔子、知母等。根據不同症狀,可添加不同的成分。

  2. 金花丸,用於痧疹後毒素仍在肌肉組織中,導致發熱和排便困難。成分包括黃連、黃柏、黃芩、大黃。

  3. 清火消毒湯,用於痧疹後持續發熱,身體逐漸乾燥瘦弱。成分包括黃芩、黃連、山梔、玉金、龍膽草、雄黃、地骨皮、燈芯等。

  4. 胃苓湯,用於痧疹後胃弱,身體瘦弱發熱。成分包括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甘草、川樸等。

  5. 當歸養榮湯,用於痧疹後全身發熱,抽搐煩躁,由於陰虛血虧引起。成分包括當歸、山梔、川芎、生地、麥冬、甘草、竹葉、燈芯等。

  6. 黃連安神湯,用於痧疹後身體發熱抽搐。成分包括黃連、當歸、龍膽草、全蠍(去毒)、菖蒲、茯神等。

  7. 馬乳飲,用於走馬牙疳。使用白馬奶飲用。

  8. 清胃湯,用於痧疹後牙齦發臭腐爛,出血,牙齦腫脹,口周圍青黑。成分包括升麻、生地、黃連、當歸、丹皮等。

  9. 文蛤散,外用。用於痧疹後牙齦問題,使用米泔水清洗瘡口後敷用。成分包括雄黃、枯礬、蠶蛻、紙灰等。

  10. 痧後痢疾方,用於痧疹後腹瀉,腹部微痛,排便困難。成分包括當歸炭、淡芩炭、金銀花、白芍、鴉膽子等。

  11. 三黃湯,用於痧疹後血痢或白痢,排便困難且實證。成分包括炒川連、炒黃芩、蒸大黃等。

  12. 香連丸,用於痧疹後血痢或白痢,作為調和的藥物。成分包括黃連、木香等。

  13. 痧後頓咳方,用於痧疹後突然開始劇烈咳嗽,連聲不斷,或吞嚥困難,長期未癒。成分包括旋覆花、炙橘紅、炙款冬、北沙參、萊菔子、淡芩等。

  14. 痧後耳痛方,用於痧疹後耳痛,耳內膿水。成分包括柴胡、生地、赤芍、牛蒡子、當歸、連翹、梔子、花粉、防風、川芎、甘草、青皮等。外用藥物包括胭脂、枯礬、冰片、兒茶等。

  15. 寧肺湯,用於痧疹後咳嗽,清肺去熱。成分包括黃芩、桑葉、貝母、知母、杏仁、花粉、天冬、沙參、枇杷葉等。

  16. 麥冬清肺湯,用於痧疹後肺虛頓咳。成分包括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檳榔、赤苓等。

  17. 四物湯,用於痧疹後血虛血熱。成分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

  18. 四苓散,用於熱氣進入大腸,新近的熱性腹瀉。成分包括茯苓、豬苓、澤瀉、蒼朮、炙甘草等。

  19. 痧後靈竅阻塞方,用於痧疹後靈魂通道阻塞,舌頭僵硬或耳聾等症狀。成分包括幹菖蒲、蟬衣、連翹心、桑枝、白殭蠶、竹葉心等。其他成分如全蠍、穿山甲、膽星、礞石、龍膽草、麝香、龍腦、硃砂等可酌情添加。

以上治療方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