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4)
第四章·痧痘論治 (4)
1. 第一節·痧疹概要
惟小兒痧疹,大都不全恃乎脈法,然有時不得不取資憑證決疑者,因錄之以備一格。
六、痧疹舌苔
痧疹大都有苔,其色白者屬肺熱,色黃者屬胃熱,黃而膩者為濕,黃而糙者為濕熱,純黑者為心絕,黑而濕者為熱淫血分,黑而燥者為熱淫氣分,皆為危候。驗苔之外,又當驗本,痧疹以舌本紅者為佳,蓋亦陽證應見陽象之謂也。惟紅甚變紫變黑,則為火亢心絕,亦屬危症。
至部位之分,大都紅於尖者心肺熱,紅於邊者肝膽熱,紅於根者下焦熱,若舌紅出血,則急當寒涼清血,舌白不紅,則宜保全脾胃也。
七、治痧須知
治病用藥,貴乎圓活,臨證處方,重乎機變。況痧子一症,病變繁複,輕者著手固易,重者到處荊棘,故關於痧子之宜忌,痧子之順逆,不可不一一辨明,俾便臨證時有所取捨也。謹錄如干條於下。
(一)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盡則毒便解,故治痧疹者,當察時令寒暄以藥發之。如時大寒,則用桂枝、葛根,無汗而不易透者,麻黃亦在所必用也。
(二)痧疹之發,由於陽邪熱毒,故已有透露之機,切忌辛溫之劑。考辛能助熱,溫能助毒,故大抵痧疹欲出之際。雖寒勿用桂枝,雖虛勿用參、術也。
(三)痧疹小而碎,少陰心火也。心肺位於上,心火旺則肺受之,故治痧疹,專以肺為主。咳嗽者,火炎則肺葉焦舉也;鼻流清涕,鼻為肺竅,火逼液流也;目中淚出者,肺熱則移於肝,肝開竅於目,故熱自肝之竅泄也。心熱者,宜連翹心、梔子心、竹葉捲心、燈芯之屬;肝熱者菊花、桑葉、鉤藤、龍膽之屬。
至於肺熱,則仍以宣泄為主,非熱甚或邪毒陷肺者,禁用寒涼也。
(四)痧疹喜清涼,痘喜溫暖,然痧疹初出,亦須溫暖托出,是以痧疹禁居陰涼之地,並忌見風。
(五)發熱六七日,知是痧疹,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或曾有吐利乃伏也,宜用麻黃湯發之。
(六)痧疹發出,一日即沒者,乃為風寒所沖,必至毒邪內陷也。此時如膚白身熱不甚者,宜麻黃湯以發之;如身熱煩悶,或譫語悶亂,則毒已內歸,宜大青湯、羚羊散之類以清裡。
(七)痧疹發熱吐利,乃火邪內逼,純是熱症,不可作寒論。上焦多吐,黃芩湯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下焦多利,黃芩湯、香連丸;吐利俱作,黃芩湯多加茅根、蘆根。
(八)痧疹不忌瀉,泄瀉為邪有出路也。惟二便不利,頗多凶證,故治法大忌止瀉。然不瀉者,則不必故意使瀉,以免累及無辜也。
(九)痧疹小便赤澀,在初發熱盛時,是為正候,熱退則小便自利,若痧後見之,為餘熱留戀膀胱,宜導赤散以清之。
(十)痧疹得嚏,最為吉兆。其初起而嚏者,為毒有泄路也;正出時而有嚏者,其候必輕;沒後而有嚏者,則邪毒盡解,可無餘患;若嚏而多涕,此濁壅得泄,亦為佳象。至無嚏而鼻塞不通者,此必有邪毒留滯,不易外達,宜辛涼透達為主。
白話文:
第一節·痧疹概要
小兒的痧疹,大多不能完全依賴脈象來判斷,但有時不得不參考一些症狀來確定病情,所以記錄下來,作為一個參考。
六、痧疹舌苔
出痧疹時,舌苔大多會有變化。舌苔呈現白色,表示肺部有熱;黃色,表示胃部有熱;黃色且黏膩,表示體內有濕氣;黃色且粗糙,表示體內有濕熱;整個舌頭都呈黑色,表示心氣衰竭;黑色且濕潤,表示熱邪侵入血分;黑色且乾燥,表示熱邪侵入氣分,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觀察舌苔之外,還要注意舌頭本身的狀況。出痧疹時,舌頭根部呈紅色是好的現象,表示身體陽氣旺盛。但是如果紅色變得過於深紫或黑色,就表示火氣太旺,心氣衰竭,也是危險的症狀。
從舌頭部位來看,舌尖紅表示心肺有熱,舌邊紅表示肝膽有熱,舌根紅表示下焦有熱。如果舌頭紅且出血,就要趕緊用寒涼藥物來清熱涼血;如果舌頭顏色蒼白不紅,就應該注意保護脾胃。
七、治療痧疹須知
用藥治病,要靈活變通;臨床開藥方,更要懂得隨機應變。痧疹這種病,病情變化多端,輕微的容易處理,嚴重的則處處是難題。因此,關於痧疹的宜忌、順逆,必須一一辨明,以便臨床時有所選擇。謹將一些要點記錄如下:
(一)痧疹最怕發不出來,如果能順利發出來,毒素就能解除。所以治療痧疹,要根據天氣的寒熱來用藥幫助發出來。如果天氣寒冷,就用桂枝、葛根等藥,如果不出汗而難以透發,麻黃也必須使用。
(二)痧疹的發生,是由於陽邪熱毒引起的,所以當身體有發出痧疹的跡象時,要避免使用辛溫的藥物。因為辛辣會助長熱,溫熱會助長毒素。因此,在痧疹將要發出來的時候,即使身體發冷也不要用桂枝,即使身體虛弱也不要用人參、白朮。
(三)痧疹細小而分散,是少陰心火旺盛的表現。心肺位於上方,心火旺盛會影響肺。所以治療痧疹,主要以肺為主。咳嗽,是火氣旺盛導致肺葉焦灼的表現;流清鼻涕,是因為鼻是肺的通道,火熱迫使液體外流;眼睛流淚,是肺熱傳到肝,肝開竅於眼,所以熱從肝的通道排出。心熱,適合用連翹心、梔子心、竹葉捲心、燈芯等藥材;肝熱,適合用菊花、桑葉、鉤藤、龍膽等藥材。
至於肺熱,仍以宣洩為主,除非熱邪過盛或邪毒深入肺部,否則不要使用寒涼藥物。
(四)痧疹喜歡清涼,麻疹喜歡溫暖。但是痧疹剛開始發出來時,也需要溫暖來幫助透發,因此痧疹患者不宜待在陰涼的地方,並且要避免吹風。
(五)發燒六七天,知道是痧疹,卻沒有發出來,這是因為皮膚堅厚,毛孔閉塞,或是曾經有過吐瀉,導致毒邪潛伏。這時應該用麻黃湯來幫助發出來。
(六)痧疹發出來後,一天就消失,這是因為受到風寒侵襲,毒邪會內陷。這時如果皮膚蒼白、發熱不嚴重,可以用麻黃湯來幫助發出來;如果發熱煩躁、胡言亂語,表示毒邪已經內陷,要用大青湯、羚羊散之類的藥物來清內熱。
(七)痧疹發熱又吐又瀉,是因為火邪內逼,完全是熱症,不能當作寒症處理。上焦(胃部)吐的多,用黃芩湯加上茅根、蘆根、枇杷葉;下焦(腸道)拉肚子多,用黃芩湯、香連丸;如果又吐又瀉,用黃芩湯多加茅根、蘆根。
(八)痧疹不忌諱腹瀉,腹瀉是邪氣有出路的表現。但是如果大小便都不順暢,就有很多危險的徵兆,所以治療上最忌諱止瀉。但是,如果沒有腹瀉,也不要故意去催瀉,以免傷害身體。
(九)痧疹小便赤澀,在剛開始發燒時,是正常的現象,等熱退了,小便就會恢復正常。如果在出完痧疹後才出現,是因為餘熱還留在膀胱,應該用導赤散來清除。
(十)出痧疹時打噴嚏,是很好的徵兆。剛開始發病就打噴嚏,表示毒邪有排出的通道;正在出痧疹時打噴嚏,表示病情會比較輕微;出完痧疹後打噴嚏,表示邪毒已經完全解除,不會有後遺症。如果打噴嚏時流很多鼻涕,表示體內濁氣得以排出,也是好的現象。如果沒有噴嚏,而且鼻塞不通,表示邪毒還留在體內,難以排出,要以辛涼透表的藥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