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3)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3)

1. 第一節·痧疹概要

(乙)痧疹有已透表而早沒者:一、外為風寒所遏,邪反內攻而沒早者,宜消毒飲加蔥頭熱服,復透者吉。面本紅潤而驟變蒼白,宜越婢湯去棗,以使復透(按透而早沒,邪已在肺,故宣肺為急,若肺邪不得泄,必致喘滿)。二、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者,此毒滯血凝,半匿表肌,宜涼膈散去芒硝加麻黃、石膏以發越之。三、內挾痰熱,火鬱不發,或腹脹喘急,不省人事者,宜白虎湯加玄參、竹葉。

四、身熱煩滿,腹脹喘促,溺澀臍突者,宜涼膈散加葶藶。五、誤食酸收之物,致伏匿壯熱,喘咳煩悶者,宜豬膽汁、制甘草煎成續續與之,使得吐,或微汗為止。六、誤食辛溫,以致喘咳聲喑者,宜消毒飲加石膏、馬兜鈴之屬。凡痧疹出未三日而回者,皆為早沒,出一日或半日而沒者為凶。

(丙)痧疹有邪毒內陷者,最為危候:一、痧疹未出之時,僅見發熱,未必能斷為痧也,然發熱一二日,忽然煩滿神昏,驚搐狂妄,此邪毒不易透達,即防內陷之變,宜清裡解表並進以治之。二、痧疹旋出即沒,唇焦舌燥,譫語謬妄,此毒陷於胃也,宜犀角解毒湯。三、痧疹搦手搖頭,尋衣摸床者,或鄭聲復語,側身靜臥者,此毒陷心也,宜至寶、紫雪之類,或天麻、羚羊、犀黃之屬。

四、痧疹似透非透,氣促而喘,喘而身熱,隨即面紅見點者易治,喘而咳者易治,若喘而痰聲呼呼,咳不得出,喘而張口抬肩,喘而無涕者,皆為毒邪陷肺也。裡熱甚者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冬日量加麻黃以發之,咳不能出,痰不能豁者,宜蟬衣、牛蒡、菖蒲、膽星、前胡、麻黃之類。便艱者,枳實、大黃皆可酌與。

至喘而鼻煽,為肺氣將絕,鼻鼾沉睡,為肺氣壅塞,皆屬險候。此痧疹重症之大概也。

五、痧疹脈法

痧疹屬陽邪,故宜見陽脈。本來陰症見陽脈者吉,陽症見陰脈者危,痧疹尤甚。凡脈之洪、浮、滑、數、弦皆陽象也,脈之細、澀、沉、伏、遲皆陰象也,故痧疹脈伏,使非熱極見陰,即屬元氣怯弱,脾胃衰敗,均為危症。次之即脈之細弱者,雖非危證,亦防變端。然有不可一概而論者,則其人本屬陰臟,脈必一生常細,或其人脾胃無甚實熱,脈亦未必洪數,此則當另求真象於脈外者也。

考普通痧疹之脈,大率初起浮數,繼則洪數,熱方進者,必見弦大,胃熱有積者,必見洪實。至於胃家虛熱,多見洪滑,內有痰濕,獨見滑象,血分熱極,數而兼促,此其綱也。至部位之分,則右寸獨浮大者,常為肺熱過甚,左寸獨浮數者,當防熱入包絡。至於兩關寧以較實為佳,左關屬肝,左弦當防血熱之盛,右關屬脾,右弦當防積濕,或胃熱之甚。若言兩尺,則命門與腎所屬,過於洪大,裡熱必盛,過於細小,邪毒難透,均所不利。

白話文:

第一節·痧疹概要

(乙)痧疹疹子已經透出皮膚表面卻很快消退的情況:

  1. 風寒阻礙,邪氣反攻體內導致疹子早退: 應該服用消毒飲,加入蔥頭趁熱喝下,如果疹子再次透出則為吉兆。如果原本臉色紅潤突然變得蒼白,應該服用越婢湯,去掉大棗,使疹子重新透出。(要注意的是,疹子透出後又很快消退,說明邪氣已經侵入肺部,所以宣肺是當務之急,如果肺部邪氣不能排出,一定會導致氣喘胸悶。)

  2. 全身青紫、發熱腫脹、氣喘急促: 這是毒素停滯、血液凝結,部分潛藏在皮膚肌肉,應該服用涼膈散,去掉芒硝,加入麻黃、石膏來使毒素發散。

  3. 體內夾雜痰熱,火氣鬱結無法發散,或腹脹氣喘急促,失去意識: 應該服用白虎湯,加入玄參、竹葉。

  4. 身體發熱煩躁,腹脹氣喘急促,小便不暢,肚臍突出: 應該服用涼膈散,加入葶藶子。

  5. 誤食酸澀收斂的食物,導致伏匿的發高燒,咳嗽氣喘煩悶: 應該用豬膽汁、炙甘草煎成藥湯,慢慢餵服,讓其嘔吐,或者稍微出汗就停止用藥。

  6. 誤食辛辣溫熱的食物,導致氣喘咳嗽聲音嘶啞: 應該服用消毒飲,加入石膏、馬兜鈴之類的藥物。凡是痧疹疹子出現不到三天就消退的,都屬於早退,疹子出現一天或半天就消退的,情況就非常危險。

(丙)痧疹邪毒內陷,是最危險的情況:

  1. 痧疹還沒出現時,只有發熱的症狀,未必能判斷是痧疹,但是發熱一兩天後,突然出現煩躁、神志不清、抽搐、胡言亂語等症狀: 這是邪毒不易透出,要預防邪毒內陷的情況,應該清熱解毒、發散邪氣同時進行治療。

  2. 痧疹剛出現就消退,嘴唇乾裂,舌頭乾燥,胡言亂語: 這是毒素侵入胃部,應該服用犀角解毒湯。

  3. 痧疹出現後,手不斷抓撓,頭不斷搖晃,摸索衣服床鋪,或自言自語,側身靜臥: 這是毒素侵入心臟,應該服用至寶丹、紫雪丹之類的藥物,或用天麻、羚羊角、犀黃之類的藥物。

  4. 痧疹好像要透出來又沒透出來,呼吸急促喘氣,喘氣時身體發熱,隨後臉色變紅出現疹點: 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喘氣且有咳嗽的也容易治療。如果喘氣時喉嚨痰聲呼呼作響,咳嗽不出,喘氣時張口抬肩,喘氣卻沒有鼻涕,這些都是毒邪侵入肺部的表現。體內熱邪很盛的,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去掉半夏),冬天可以酌情加入麻黃來發散邪氣。咳嗽不出,痰液難以排出的,應該用蟬蛻、牛蒡子、菖蒲、膽南星、前胡、麻黃之類的藥物。大便不通暢的,可以酌情使用枳實、大黃。

喘氣時鼻子扇動,是肺氣即將耗盡的表現;鼻子打鼾沉睡,是肺氣壅塞的表現,都屬於危險的症狀。以上是痧疹重症的大概情況。

五、痧疹的脈象

痧疹屬陽邪,所以脈象應該是陽脈。本來屬於陰虛證的人出現陽脈是吉兆,屬於陽證的人出現陰脈是危險的,痧疹尤其如此。凡是脈象洪大、浮盛、滑利、數快、弦硬的,都屬於陽脈。凡是脈象細小、澀滯、沉伏、遲緩的,都屬於陰脈。所以痧疹的脈象如果是沉伏的,如果不是熱極導致陰脈,就是屬於元氣虛弱、脾胃衰敗,都是危險的症狀。其次是脈象細弱的,雖然不是危險的症狀,也要預防病情變化。但是也有不能一概而論的情況,比如有的人本來就是陰虛體質,脈象一生都細小,或者有的人脾胃沒有什麼實熱,脈象也未必洪數,這種情況就要從脈象之外尋找真正的病症。

研究普通痧疹的脈象,大致是剛開始時脈象浮數,接著轉為洪數,熱邪進一步發展,脈象會呈現弦大,胃熱有積滯的,脈象會呈現洪實。至於胃虛熱,多見洪滑,體內有痰濕,獨見滑脈。血分熱邪很盛,脈象數快兼有急促,這是痧疹脈象的大概情況。至於脈象部位的區分,如果右寸獨自浮大,通常是肺熱過盛,左寸獨自浮數,要預防熱邪侵入心包。至於兩關脈象,寧願脈象較為實盛為好,左關脈屬於肝,如果出現弦脈要預防血熱盛,右關脈屬於脾,如果出現弦脈要預防積濕,或胃熱很盛。至於兩尺脈象,分別屬於命門和腎,如果脈象過於洪大,說明體內裡熱很盛,如果脈象過於細小,說明邪毒難以透出,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