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2)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2)

1. 第一節·痧疹概要

潮甚者,恆倦臥,重者則竟譫語悶亂焉,每日三五潮(每潮一次則痧點增多一次),潮三日則顆粒全透,無微弗至,毒發已淨,自漸退隱矣。其隱也亦以漸,大約三日後,顆粒平,而五六日後則隱不復見。當痧疹退隱之後,全身表皮,漸次更換,甚者周身起落屑之狀,輕者亦略有如粉屑之剝落,此生理自然之作用,無足異者。至痧點透齊後,有三四日不沒者,或沒而遲遲者,則以內有濕熱,故不易回也。

痧子顆粒雖多少不一,鉅細稍異,然總以鮮明紅潤者為佳,粒細顆突者為佳,至粒少而巨,或赤紫乾燥晦暗,皆火盛毒熾,宜為早防。若渾身夾紅色成片,則為夾斑,若色白則為血不足,若黑色則九死一生矣。且既沒之後,尤須慎避風寒,嚴戒勞碌,忌口靜養,方無餘恙。

否則辛辣早嗜,令生驚搐,鹽醋過早,令咳不止,雞魚早嘗,令天行時即重出,不避風寒,令膚燥癢,此皆終身為患,不可不戒也。

四、痧疹治法

痧疹當未發之時,未必能斷為痧疹也。此時切其脈浮數(襁褓兒無脈可尋,則用大拇指按其腕之外側驗之),聽其氣息,有時微粗,可與輕清表劑,自無或誤。蓋諸病發熱初起,使非虛熱內傷之屬,率從表解也,惟熱有輕重,表有分寸,大概熱盛而渴而燥者,宜乎辛涼,熱不甚而煩而悶者,宜乎辛散,熱而挾濕,濕在上者,宜汗,濕在下者,宜佐以利水,此治痧之初起也。

及其熱甚之後,咳嗆迭作,眼淚汪汪,鼻流清涕,不時噴嚏,便知痧候,宜急用透達清肺之劑,庶使邪毒易泄,迨至眼赤腮紅,痧點隱現,尤當以前法為準,所以使邪毒泄而易暢也。

在此時期中,有兼見之症,不一而足,膈悶懊憹者宜舒氣散結,頭痛昏暈者宜辛散祛風,嘔吐嘔痰者宜快氣消痰,下利泄瀉者宜側重透達,若大便不爽則宜涼潤微利,若氣急喘滿則宜開肺泄邪,此治痧之初發也。至於痧子發現之後,迭經透達,點已出齊,仍宜辛散之劑以達余蘊,清涼之劑以保肺臟。

然清涼有不可驟下者,若點稀色白,宜養血助氣,辛散有不可恆用者,若點密色紫,或暗而成片,宜清血解毒,至痧回之後,大抵清涼之劑,盪滌餘邪,虛弱者宜補益脾胃,此治痧之大概也。

上述痧疹治法,其簡易者也,至於痧症有凶險者,不可執一以例之。

(甲)痧疹有不能透表者,一因風寒鬱遏,則皮膚乾燥,毛竅竦慄,宜越婢湯、葛根解肌湯之屬,甚則氣粗喘促,腹中脹痛,煩擾不寧者,宜越婢湯去棗,重用石膏,或麻杏石甘湯之類。二因火毒熾盛,則頭上顆粒,隱隱紅紫,其他各處或有或無,此火毒熾則津液少,以致不能暢透,宜白虎湯加荊芥、玄參之屬。

三因中氣本虛,則唇色淡白,二便如常,雖有蘊熱,無力透達,宜消毒飲加木通、車前、茯苓使內化為主。四因內熱深蓄,燔灼血分,雖透而不齊,但見點子扁闊,焮赤成塊,塊上覆有小粒平塌不起,亦有一片如風毒者,顆粒不尖,二者雖透,然熱邪之逗留尚多,防有他變,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使內化為主。

白話文:

第一節·痧疹概要

痧疹發作時,如果症狀很嚴重,患者會感到非常疲倦,只想躺著,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胡言亂語、心神煩亂的狀況。每天會出現三到五次發熱潮(每次發熱,痧點就會增多一次),發熱三天後,痧點會完全顯現出來,遍布全身,沒有任何遺漏,這表示毒素已經完全發散出來,然後就會逐漸消退。痧疹的消退也是逐漸的,大約三天後,痧點會變得平坦,五六天後就完全看不見了。當痧疹消退後,全身的表皮會逐漸更換,嚴重的人會出現全身脫皮屑的狀況,輕微的也會有像粉屑一樣的脫落,這是身體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感到奇怪。如果痧點完全顯現後,有三四天都不消退,或是消退得很慢,通常是因為體內有濕熱,所以不容易恢復。

痧點的顆粒大小不一,形狀也略有差異,但總體來說,以鮮紅潤澤、顆粒細小且突出者為佳。如果痧點很少但很大,或是呈現紅紫色、乾燥暗淡,都表示火氣旺盛、毒素很強,需要及早預防。如果全身出現紅色成片的情況,就屬於夾斑;如果顏色是白色,表示氣血不足;如果是黑色,那就非常危險了,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而且在痧疹消退之後,尤其要注意避風寒,嚴禁勞累,飲食要清淡,好好靜養,這樣才能確保身體完全康復。

否則,如果過早食用辛辣食物,容易引起驚厥抽搐;過早食用鹽醋,容易引起咳嗽不止;過早食用雞魚等葷腥食物,在流行病發作時容易再次患病;如果不避風寒,容易導致皮膚乾燥發癢,這些都可能成為終身困擾,必須謹慎戒除。

四、痧疹的治療方法

在痧疹還沒發作的時候,很難判斷是否是痧疹。這個時候可以摸脈搏,如果脈象浮數(嬰兒沒有脈搏可摸,可以用大拇指按壓手腕外側來觀察),聽呼吸,有時會稍微粗重,這時可以服用一些清淡的解表藥,通常不會有問題。因為很多疾病在初期發熱時,如果不是虛熱內傷引起的,通常都可以用解表的方式治療。只是發熱的程度有輕重之分,解表的藥物也需要根據情況來調整。一般來說,如果發熱嚴重、口渴、身體乾燥,適合用辛涼的藥物;如果發熱不嚴重,但感到煩躁悶熱,適合用辛散的藥物;如果發熱同時夾雜濕氣,濕氣在上半身的,適合發汗,濕氣在下半身的,適合搭配利尿的藥物,這是治療痧疹初期的基本方法。

等到發熱很嚴重,出現咳嗽、流眼淚、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時,就知道是痧疹了,應該立即服用能疏通肺氣、清除毒素的藥物,使邪毒容易排出。等到眼睛發紅、臉頰發紅,開始出現痧點時,更要按照之前的原則,使邪毒能夠順暢排出。

在發病過程中,可能還會出現其他兼症,例如胸悶、煩躁不安,這時應該服用能疏通氣機、消散鬱結的藥物;頭痛、頭暈,應該服用辛散祛風的藥物;嘔吐、咳痰,應該服用能理氣化痰的藥物;腹瀉,應該側重用透邪的藥物;如果大便不通暢,應該服用清涼潤滑、略帶通便作用的藥物;如果呼吸急促、胸悶,應該服用能宣肺瀉邪的藥物,這是治療痧疹初期發病的方法。等到痧點出現後,經過多次透邪,痧點已經全部發出,仍需要服用辛散的藥物來清除殘留的邪氣,同時服用清涼的藥物來保護肺臟。

然而,清涼藥物不能馬上就用,如果痧點稀疏、顏色發白,適合用養血益氣的藥物;辛散藥物也不能長期使用,如果痧點密集、顏色紫紅,或是顏色暗淡成片,適合用清血解毒的藥物。等到痧疹消退後,大多需要服用清涼的藥物來清除殘餘的邪氣,身體虛弱的則需要服用補養脾胃的藥物,這就是治療痧疹的大概原則。

以上所說的痧疹治療方法,只是簡單的處理方式,痧疹的病情有時候會很危險,不能用一概而論的方法來治療。

(甲)有的痧疹不能順利透發出來,第一種情況是因為風寒鬱結,導致皮膚乾燥,毛孔緊縮,應該用越婢湯、葛根解肌湯等方劑來治療;如果情況嚴重,出現呼吸粗重、氣喘、腹痛、煩躁不安等症狀,應該用去掉大棗的越婢湯,多用石膏,或麻杏石甘湯之類的方劑來治療。第二種情況是因為火毒太過旺盛,導致頭部出現隱隱紅紫的痧點,其他地方可能沒有或很少,這是因為火毒太盛,津液不足,導致邪毒不能順利透發,應該用白虎湯加荊芥、玄參等藥物來治療。

第三種情況是因為本身中氣虛弱,導致嘴唇顏色淡白,大小便正常,雖然有蘊熱,但沒有力量透發出來,應該用消毒飲加木通、車前子、茯苓等藥物,使藥物在體內起作用為主。第四種情況是因為內熱積蓄過深,灼傷血分,即使能透發出來,也不會很均勻,只能看到扁平寬大、顏色發紅成塊的痧點,塊上覆蓋著一些平塌的小點,有的像風毒一樣成片,這些痧點雖然透發出來了,但熱邪還在體內停留,要預防發生其他變化,應該用竹葉石膏湯去掉半夏,使藥物在體內起作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