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1)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1)

1. 第四章·痧痘論治

2. 第一節·痧疹概要

一、痧疹起源

痧子越人稱為瘄,北人謂之疹子,秦晉之間曰糠瘡,南人俗語曰麩瘡,閩粵之間皆號麻,蓋一病而俱數名也。近今吳人於小兒出瘄,皆稱痧子,成人出瘄,則號疹子,其實人不論長幼,凡初次發出者皆痧子也,其後復發者,皆疹子也。疹與痧雖屬一類之病,然究有小別,痧子點密而較細,疹子點稀而較粗,痧子先天之毒為多,疹子後天之毒為多,故北人稱痧曰疹,亦有微誤。至於病之起源,可以賅括稱之曰毒。

蓋兒居母腹,以母之氣血為氣血,夫人孰無飲食之所傷,六淫之所侵,毒之伏於母體者,胎兒莫不感之。且當成胎之時,精華者供榮養,糟粕者棄胞中,則積漸所蘊,皆足成毒,胎兒日處其間,又安能免於為毒所染。故胎兒各組織中,悉含有毒素,可以斷言,比其生也,其新陳代謝之作用,倍增於往時,故其毒有宣泄之必要。於是或生而遊風丹毒,一時蜂起,或生而腮腫口腐,雜然並作,此皆毒之泄露也。

然毒之盛者聚者,自隨初生去毒之法由人力以逗之外出,然毒之輕者散者,則一時不易發出,伏蘊於內,待時而動,於是乎痧子一症,遂為小兒人人所必經之症矣。至於痧疹觸發之期,最盛於春夏,則以時當降藏之後,天氣動,地氣泄,時行之邪襲於外,含蘊之毒遂動於中,是以痧疹之發,必有誘因,或一門皆染,或闔境流行,職是故耳。

再者凡痧子之發,必密布周身,無微弗至,則正因胎兒各組織中悉含有毒素,故無處不泄也。若有一部未發,為一部之毒未透,是以驗痧者,恆視透齊與否,以定施治之標也。

二、痧疹病理

痧疹之發,既為人身宣泄邪毒之路,故其發也,由內達外,由血分而達於氣分,始於脾終於肺也。何以言之,考脾主一身肌肉,肺主一身皮毛,痧疹之發,既由肌肉以達膚表,而脾為藏血之臟,肺為主氣之臟,故知其發於血達於氣,始於脾終於肺也。準是更可知痧疹當隱現於皮膚之間,即為邪毒已外傳於肺之證,若盛發之時,則邪毒方悉趨於肺以尋出路。其有發而不易透達者,是肺之不宣也,其有旋出即沒者,是肺不任邪,或肺氣之閉塞也。

是故治痧之法,主重在肺,極痧之變,亦以邪毒陷肺為最劇。至於痧出將沒,尤當以清肺為急,蓋曏者餘毒未免留戀肺臟,清之正以杜其後患也。由此觀之,治痧自始至終,總不離於肺,此法之常也。至若變症蜂起,則邪有不得泄而內陷者,或熱甚侵肝者,或熱甚灼心者,則須兼脾、肝、心、肺四臟分治,以消息之。正昔人所謂痧疹一症,四臟俱受其傷也。

三、痧疹症狀

痧疹將發,其初並無顯著之現狀,即偶有發熱,不過似尋常之感冒而已,繼則身熱益甚,口渴而燥(或間有惡寒者),咳嗆時作,涕淚俱有,不時噴嚏,此痧候也。如是者多或七八日,少或二三日,氣急煩悶,眼赤腮紅,隨即見點矣。甚者乾嘔噁心,或兼泄瀉,或兼吐利,其點初見不多,依次遞增,每間數時,熱較甚則氣益粗而痧點益增,當其壯熱之時,謂之潮。

白話文:

第一節·痧疹概要

一、痧疹起源

痧疹古稱不同,越地稱「瘄」,北方稱「疹子」,秦晉地區稱「糠瘡」,南方稱「麩瘡」,閩粵地區稱「麻」。其實都是同一種病的不同稱呼。現代吳地稱嬰兒發病為「痧子」,成人發病為「疹子」。但無論大人小孩,第一次發病都應稱「痧子」,再次發病則稱「疹子」。雖然疹與痧同屬一類疾病,但略有不同:痧子疹點密集而細小,疹子疹點稀疏而粗大;痧子多為先天毒素引起,疹子多為後天毒素引起。因此北方將痧稱為疹,略有不準確。總而言之,此病的起源可概括為「毒」。

胎兒在母體中,以母體之氣血為生,而母親難免飲食不當或遭受外邪侵襲,這些毒素會潛伏在母體中,胎兒 inevitably 受其影響。此外,在胎兒發育過程中,精華部分用於滋養胎兒,糟粕則留在胎盤中,這些積累的糟粕足以形成毒素,胎兒日日處於其中,自然難免受到毒素的侵染。因此,胎兒的各個組織中都含有毒素。出生後,胎兒的新陳代謝作用會大大增強,因此體內毒素需要宣洩。於是,有的嬰兒出生後即出現遊風丹毒等症狀,有的則出現腮腫口腐等症狀,這些都是毒素排洩的表現。

毒素較多且聚集在一起的,會通過新生兒自身的排毒機制或人為干預排出體外。但毒素較少且分散的,則不易排出,會潛伏體內,等待時機發作,因此痧疹就成了嬰兒幾乎都要經歷的一種疾病。痧疹多發於春夏季,此時正值冬藏之後,天氣開始活躍,地氣開始舒泄,外界的時行之邪容易入侵,體內潛伏的毒素也隨之活躍,因此痧疹的發生必有誘因,有時一家人都會染病,甚至會流行成疫。

此外,痧疹發作時,疹點會遍佈全身,這是因為胎兒各組織中都含有毒素,所以毒素會從各處宣洩。如果某處沒有疹點,則表示該處的毒素尚未排出,因此驗痧者通常會觀察疹點是否遍佈全身,以此判斷治療的目標。

二、痧疹病理

痧疹的發生是人體宣洩邪毒的一種途徑,其發病過程是由內而外,由血分達氣分,始於脾而終於肺。脾主一身肌肉,肺主一身皮毛,痧疹的發生是由肌肉到達皮膚表面,而脾主藏血,肺主氣,因此可知痧疹始於血而達於氣,始於脾而終於肺。疹點隱現於皮膚之間,表示邪毒已外傳於肺;疹點盛發時,表示邪毒正趨向肺部尋找出口。如果疹點不易透出,則表示肺氣不宣;如果疹點時隱時現,則表示肺氣不足以承載邪毒,或肺氣閉塞。

因此,治療痧疹應重視肺部。痧疹的變化中,邪毒陷肺是最為嚴重的。痧疹將要消退時,更應著重於清肺,因為殘留的毒素可能仍滯留在肺部,清肺可以預防後患。總而言之,治療痧疹始終要重視肺部,這是治療的常規方法。如果出現其他併發症,則可能是邪毒不能宣洩而內陷,或熱邪侵犯肝臟,或熱邪灼傷心臟,此時則需兼顧脾、肝、心、肺四臟進行治療。正如古人所說,痧疹一症,四臟俱受其傷。

三、痧疹症狀

痧疹發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偶爾發熱也如同普通感冒。之後,發熱加重,口乾舌燥(有時伴有惡寒),時而咳嗽,流涕、流淚,經常打噴嚏,這些都是痧疹的先兆。這種狀態持續時間長則七八天,短則二三天,然後會出現氣急煩躁,眼紅面赤,隨即出現疹點。嚴重者會出現乾嘔噁心,或伴有腹瀉,或同時嘔吐腹瀉。疹點初期數量不多,然後逐漸增多,每隔幾個小時疹點就會增多,發熱越重,疹點越多,發熱最盛時稱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