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37)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兒科特徵 (37)

1. 第七節·雜證

生地黃,人參,茯苓,遠志,石菖蒲,玄參,柏子仁,桔梗,天門冬,丹參,酸棗仁,甘草,麥門冬,百部,杜仲,茯神,當歸,五味子

研為細末,煉蜜為丸。

(二十三)備急丸,治中惡客忤,鬼擊鬼打,面青口噤,胸腹刺痛,脹滿氣急,卒死暴厥,以及寒氣冷食,稽留胃中,胸腹滿痛,便秘。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如脂,一錢),乾薑(生泡去皮,二錢),川大黃(濕紙裹煨,三錢)

先以大黃、乾薑搗為細末,入巴豆霜,合搗千杵,和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丸,未醒,更服三丸

按:此方峻猛,用者宜慎。

(二十四)安神丸,治心經虛熱,睡中驚悸,夜啼。

人參,酸棗仁(炒),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炒。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三分)

研為末,薑汁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二三丸。

(二十五)辟邪膏,治小兒客忤,經犯鬼物粗惡暴氣,吐下青黃赤白者。

降真香(銼),白膠香,沉香,虎頭骨(微炒),鬼臼(去毛),草龍膽,人參,白茯苓(各五錢)

搗羅為細末,加水磨雄黃(飛)五錢,麝香一錢,拌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乳香煎湯化下。又另丸如彈子大,用綠絹袋盛貯,佩兒衣帶上,或於臥室常燒之,以辟邪惡之氣。

(二十六)百解散,治胎驚丹毒之火毒攻裡者。

乾葛(二兩五錢),升麻,赤芍(各二兩),生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一兩),麻黃(七錢五分),肉桂(二錢五分)

研為粗末,每服二錢,加生薑、蔥白水煎服。

(二十七)蘇合香丸,見前第四節。

(二十八)琥珀抱龍丸,治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常服祛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

琥珀,天竺黃,檀香,人參,白茯苓(各一兩五錢),生甘草(三兩),枳殼,枳實(各一兩),硃砂(飛淨,五兩),山藥(一斤),膽南星(一兩),金箔(一百片)

遵古法為丸如芡實大,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泄氣,每服一二丸,蔥湯或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第七節·雜證

將生地黃、人參、茯苓、遠志、石菖蒲、玄參、柏子仁、桔梗、天門冬、丹參、酸棗仁、甘草、麥門冬、百部、杜仲、茯神、當歸、五味子磨成細粉,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

(二十三) 備急丸,治療突然發病的中邪、被邪氣侵擾,或被鬼怪擊打,導致臉色發青、牙關緊閉、胸腹部刺痛、脹滿、呼吸急促、突然昏死、以及因寒氣或吃冷食導致食物滯留在胃中,引起胸腹脹痛、便秘等症狀。

配方包含:巴豆(去除皮和心膜油,研磨成油脂狀,一錢),乾薑(用生薑浸泡後去皮,二錢),川大黃(用濕紙包裹煨烤過,三錢)。

先將大黃和乾薑搗成細末,再加入巴豆霜,一起搗磨上千次,然後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三到四丸,如果沒有醒來,再服用三丸。

注意:這個方子的藥性很強烈,使用時要謹慎。

(二十四) 安神丸,治療心經虛熱,導致睡覺時驚恐、心悸,以及夜間啼哭。

配方包含:人參、炒過的酸棗仁、茯神、半夏(各一錢),用酒洗過的當歸、橘紅、炒過的赤芍(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炙甘草(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二到三丸。

(二十五) 辟邪膏,治療小兒受到邪氣侵擾、接觸到鬼怪、或被粗暴的氣息所影響,導致嘔吐或腹瀉,排出青、黃、赤、白等不同顏色的穢物。

配方包含:切碎的降真香、白膠香、沉香、稍微炒過的虎頭骨、去毛的鬼臼、草龍膽、人參、白茯苓(各五錢)。

將上述藥材搗磨成細粉,加入用水研磨的雄黃(去除雜質)五錢、麝香一錢,攪拌均勻後,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雞頭實。每次服用一丸,用乳香煎湯送服。另外再製作如彈子大小的藥丸,用綠色絲綢袋子裝起來,佩戴在孩子的衣服上,或在臥室裡經常焚燒,以驅除邪惡之氣。

(二十六) 百解散,治療因胎兒受到驚嚇而導致的丹毒、火毒侵入體內。

配方包含:乾葛(二兩五錢)、升麻、赤芍(各二兩)、生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一兩)、麻黃(七錢五分)、肉桂(二錢五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二錢,加入生薑、蔥白用水煎煮後服用。

(二十七) 蘇合香丸,之前在第四節已經詳細介紹過。

(二十八) 琥珀抱龍丸,治療小兒的各種驚嚇,四季感冒,風寒、溫疫等邪熱導致的煩躁不安、痰多咳嗽、呼吸急促,以及出疹子時出現抽搐等症狀。常服此藥,可以祛風、化痰、鎮靜心神、解熱、調和脾胃、增強精神。

配方包含:琥珀、天竺黃、檀香、人參、白茯苓(各一兩五錢),生甘草(三兩),枳殼、枳實(各一兩),去除雜質的硃砂(五兩),山藥(一斤),膽南星(一兩),金箔(一百片)。

按照古法製成藥丸,大小如芡實,用瓦罐裝好,放入麝香一起密封保存,避免漏氣。每次服用一到二丸,用蔥湯或薄荷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