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36)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兒科特徵 (36)

1. 第七節·雜證

研為末,每服五分,人乳汁化下。一方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八)白金散,治諸癇潮發不省。

白殭蠶(湯洗,炒微黃),天竺黃(二錢五分),牛黃(一錢),麝香,龍腦(各五分)

研為細末,拌勻,每服五分,薑汁調,放溫灌之。

(九)祛風散,治胎癇多啼。

胡黃連(五錢),全蠍,犀角,天竺黃,麻黃(去節。各二錢五分)

各研細末,和勻,每服五分,加麝一字,乳汁調下,

(十)塗頂膏,外用。治天釣風。

蕓薹子,生烏頭(去皮臍。各二錢)

研為末,每用一錢,新汲水調,敷頂上。

(十一)清胃散,見前第三節。

(十二)逍遙散,治肝氣抑鬱,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寒熱咳嗽,兩脅作痛,臍部脹痛,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柴胡(七分),白朮(蜜水拌蒸),茯苓,當歸(各一錢),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甘草(炙),陳皮(各八分),薄荷葉(五分),煨姜(三片)

清水煎服。

(十三)地黃湯,治濕熱鬱結,經絡阻滯。

生地黃,赤芍,天花粉,赤苓,川芎,當歸,豬苓,澤瀉,甘草,茵陳(各等分)

銼散,清水煎服。

(十四)犀角散,治小兒胎黃。

犀角,茵陳,栝蔞根,升麻(煨),甘草,龍膽草,生地黃,寒水石(煅。等分)

清水煎服。

(十五)白朮散,治吐瀉已久,虛熱而渴,並治霍亂煩渴,虛損氣弱,及酒積嘔噦。

白朮,人參,白茯苓,藿香,木香,甘草(炙,各一兩),乾葛(二兩)

研為末,每服三錢。

(十六)三黃湯,見前第三節。

(十七)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憎寒發熱,寒熱往來,耳衄,頭瘡,鬢疽,發脅,陰縱,婦人陰癢等證。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分),梔子(炒黑),川芎(各五分),連翹,桔梗(各四分)

清水煎服。

(十八)小柴胡湯,治傷寒惡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而數,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熱,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凡屬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證之宜和解者。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半夏,大棗

(十九)立效散,外用。治鬢瘡,耳瘡,瘡疥。

定粉(即粉錫),松香,黃柏,黃連,枯礬(各一兩)研為細末,用清油調搽。

(二十)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見前第五節。

(二十一)解毒散,治癰瘡初起。

犀角屑,川升麻,朴硝,赤芍,木通(各一兩),石膏(二兩),玄參,麥冬(去心),生甘草(各五錢)

每服四錢,清水煎服。

(二十二)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涸,咽乾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證。

白話文:

第七節·雜證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母乳調和服用。另一個方子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八)白金散,治療各種癲癇發作時昏迷不醒的狀況。

白殭蠶(用湯洗過,炒至微黃),天竺黃(二錢五分),牛黃(一錢),麝香,龍腦(各五分)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分,用薑汁調和,稍微溫熱後灌服。

(九)祛風散,治療嬰兒癲癇多啼哭的情況。

胡黃連(五錢),全蠍,犀角,天竺黃,麻黃(去除節部,各二錢五分)

將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分,加入少許麝香,用母乳調和服用。

(十)塗頂膏,外用。治療天釣風(一種小兒抽搐疾病)。

蕓薹子,生烏頭(去除外皮和臍部,各二錢)

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用一錢,用剛打來的新鮮水調和,敷在頭頂上。

(十一)清胃散,參見前面第三節。

(十二)逍遙散,治療肝氣鬱結、血虛火旺引起的頭痛頭暈、臉頰發紅、口苦、倦怠、煩渴、時冷時熱、咳嗽、兩脅疼痛、肚臍周圍脹痛、小腹下墜、婦女月經不調、脈象弦大而虛等症狀。

柴胡(七分),白朮(用蜜水拌過蒸),茯苓,當歸(各一錢),白芍藥(用酒炒過,一錢五分),甘草(炙),陳皮(各八分),薄荷葉(五分),煨姜(三片)

用水煎服。

(十三)地黃湯,治療濕熱鬱結、經絡阻滯的病症。

生地黃,赤芍,天花粉,赤苓,川芎,當歸,豬苓,澤瀉,甘草,茵陳(各等分)

將藥材切碎,用水煎服。

(十四)犀角散,治療小兒胎黃(新生兒黃疸)。

犀角,茵陳,栝樓根,升麻(煨過),甘草,龍膽草,生地黃,寒水石(煅燒過,各等分)

用水煎服。

(十五)白朮散,治療長期嘔吐腹瀉、虛熱口渴,也治療霍亂引起的煩渴、虛弱、以及飲酒過量引起的嘔吐等症狀。

白朮,人參,白茯苓,藿香,木香,甘草(炙過,各一兩),葛根(二兩)

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

(十六)三黃湯,參見前面第三節。

(十七)柴胡清肝散,治療肝膽三焦風熱怒火引起的怕冷發熱、時冷時熱、流鼻血、頭瘡、耳後生瘡、腋下腫脹、陰部腫大、婦女陰部瘙癢等症狀。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分),梔子(炒黑),川芎(各五分),連翹,桔梗(各四分)

用水煎服。

(十八)小柴胡湯,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惡寒怕冷、時冷時熱、胸脅脹滿、默默不想吃飯、心煩想吐、口苦耳鳴、脈象弦而數,或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口渴或不渴,身體微微發熱,或腹痛,或脅下有硬塊,或心悸、小便不利、或咳嗽,凡是屬於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病症,適合用和解方法治療的。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半夏,大棗

(十九)立效散,外用。治療耳邊生瘡、耳朵生瘡、疥瘡等。

定粉(即粉錫),松香,黃柏,黃連,枯礬(各一兩)研磨成細末,用清油調和塗抹。

(二十)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參見前面第五節。

(二十一)解毒散,治療癰瘡剛發作時。

犀角屑,川升麻,朴硝,赤芍,木通(各一兩),石膏(二兩),玄參,麥冬(去除心部),生甘草(各五錢)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服。

(二十二)天王補心丹,有寧心安神、滋養血液、固精益氣、強身健體、清除心火、化解痰液、消除煩躁熱感、去除驚悸等功效。治療因思慮過度、心血不足、精神不安、津液枯竭、咽喉乾燥、口渴、健忘、心慌、大便不通、口舌生瘡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