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35)
第三章·兒科特徵 (35)
1. 第七節·雜證
七、客忤
小兒神氣虛弱,忽觸非常之物,或見不識之人,與兒神氣相忤,以致口吐青黃白汁,腹中疼痛,水穀不化,面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目不上插,脈多弦急而數,甚至心腹脹滿絞痛,氣衝心胸,悶亂欲死,不急治之,亦能殺人。初發時宜視其口中懸雍左右,當有青黑腫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即以針刺破,或用指爪摘去,以綿裹釵頭拭去血即愈。通治宜備急丸、安神丸、張渙辟邪膏之屬。
客忤夜啼者,時生恐懼,睡中驚惕,或兩手抱母,驚啼不已,治宜先用百解散散表,次用蘇合香丸、琥珀抱龍丸之屬以驅邪鎮心。大率客忤之證,必先熱於內,然後忤觸於外,或神氣先虛,忤乃乘之,若健全之小兒,雖偶有所觸,不過略現驚恐,固不足為患也。尚有觸犯穢氣,而現上述證狀者,謂之中惡,治宜芳香化濁,與客忤大率相同。
八、哯乳
哯,不嘔而吐也。小兒吐乳,過飽或動搖之,均足致此,不足為異。惟頻哯不已,則宜治之。因過飽胃弱不化而哯者,宜用麥芽、陳皮、白朮、神麯之類;因熱而哯者,面色多赤,二便微秘,宜用川連、茯苓、陳皮、竹茹之類;因寒而哯者,面色青白,糞清多沫,宜用白豆蔻、半夏、生薑、砂仁之類;胃氣虛弱,傷中頻哯,宜用伏龍肝煎湯飲之,立止。
附方
(一)封臍散,外用,治臍風臍濕。
當歸(五錢,洗焙),天漿子(三個,微炒),亂髮(一錢,燒灰存性)
搗籮為細末,用麝香一字,拌勻,每用一字至五分,敷臍上,時時用之。
(二)犀角消毒飲,治痘瘡發疔,胃熱咽腫便秘,小兒斑疹丹毒,因熱作驚。
犀角(七分),連翹,鼠黏子(各一錢),荊芥(六分),甘草,防風(各五分),忍冬(一錢五分)
清水煎服。
(三)白芍藥湯,治小兒臍突,冷疝腹痛,壞症傷寒。
白芍藥(酒炒,一兩),澤瀉(五錢),生甘草(一錢二分),肉桂(一錢)
共研粗末,每服二錢。誤汗誤下,加人參、南木香各二錢;臍下痛,加生薑一片,食鹽五釐。
(四)青金丸,治小兒胎熱,化痰涎,鎮驚邪。
人參,天麻(煨),茯神,白附子(炮),牛膽南星(炒。各二錢),炙甘草(一錢五分),青黛(一錢)
研為極細末,煉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鉤藤、皂莢子煎湯化服。
(五)鉤藤飲,治小兒胎驚夜啼。
鉤藤鉤,茯神,茯苓,川芎,當歸,木香,甘草(炙),白芍(各一錢)
研為末,每服一錢,加生薑、大棗,清水煎服。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驚搐,加蠍尾五分。
(六)銀硃丸,見前第一節。
(七)太乙散,治胎驚。
天漿子(去殼,微炒),蠍稍(各二十一個),防風,天麻,硃砂(各五錢),麝香(一錢)
白話文:
七、客忤
小孩子身體虛弱,如果突然接觸到不尋常的東西,或是看到不認識的人,導致身體的氣與之衝突,就會出現口吐青色、黃色或白色液體,肚子疼痛,消化不良,臉色變來變去,看起來像癲癇的症狀,但眼睛不會往上翻。脈象多為弦急而快,嚴重時會感到心腹脹滿絞痛,氣往上衝到胸口,悶亂得快要死掉,如果不趕快治療,可能會致命。剛發病時,可以看看他嘴裡的懸雍垂左右兩邊,應該會有像麻豆大小的青黑色腫塊,或是紅色、白色,用針刺破,或是用指甲摘掉,用棉花包著釵頭擦去血就會好。一般治療可以用備急丸、安神丸、張渙辟邪膏之類的藥。
因為客忤而晚上哭鬧的小孩,常常會感到害怕,睡覺時會驚醒,或是兩手緊抱著媽媽,驚恐哭個不停。治療上,應該先用百解散來解表,再用蘇合香丸、琥珀抱龍丸之類的藥來驅邪鎮定。總體來說,客忤這種病,一定是先體內有熱,然後再接觸到外面的東西而引發,或是小孩本來就身體虛弱,才會被外邪侵入。如果身體健康的小孩,即使偶爾接觸到不好的東西,也只是會稍微受到驚嚇,不用太擔心。還有一種情況是接觸到污穢之氣,出現上面說的症狀,稱為中惡,治療上應該用芳香的藥來化解污濁,和治療客忤的方法差不多。
八、哯乳
哯,是指不嘔吐而只是吐奶。小孩子吐奶,可能是因為吃太飽或是搖晃到,這都很正常。但如果頻繁吐奶,就應該治療。因為吃太飽導致胃虛弱消化不良而吐奶的,可以用麥芽、陳皮、白朮、神麯之類的藥;因為體內有熱而吐奶的,臉色多為紅色,大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川連、茯苓、陳皮、竹茹之類的藥;因為體內有寒而吐奶的,臉色青白,大便稀薄多泡沫,可以用白豆蔻、半夏、生薑、砂仁之類的藥;如果因為胃氣虛弱、傷到脾胃而頻繁吐奶,可以用伏龍肝煮湯喝,很快就能止住。
附方
(一)封臍散,外用,治療臍風臍濕。
當歸(5錢,洗淨焙乾),天漿子(3個,稍微炒過),亂髮(1錢,燒成灰)
搗碎磨成細末,加入麝香少許拌勻,每次用少許敷在肚臍上,隨時使用。
(二)犀角消毒飲,治療痘瘡發疔,胃熱咽喉腫痛便秘,小兒斑疹丹毒,以及因熱引起的驚厥。
犀角(7分),連翹,鼠黏子(各1錢),荊芥(6分),甘草,防風(各5分),忍冬(1錢5分)
用水煎服。
(三)白芍藥湯,治療小兒臍突、冷疝腹痛、壞症傷寒。
白芍藥(用酒炒過,1兩),澤瀉(5錢),生甘草(1錢2分),肉桂(1錢)
一起磨成粗末,每次服用2錢。如果誤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要加入人參、南木香各2錢;如果肚臍下方疼痛,要加入生薑一片、食鹽少許。
(四)青金丸,治療小兒胎熱,化解痰涎,鎮驚祛邪。
人參,天麻(煨過),茯神,白附子(炮製過),牛膽南星(炒過。各2錢),炙甘草(1錢5分),青黛(1錢)
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煉製過的白蜂蜜和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用鉤藤、皂莢子煎的湯送服。
(五)鉤藤飲,治療小兒胎驚夜啼。
鉤藤鉤,茯神,茯苓,川芎,當歸,木香,甘草(炙過),白芍(各1錢)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錢,加入生薑、大棗,用水煎服。如果驚恐啼哭,要加入蟬蛻、防風、天麻;如果出現抽搐,要加入蠍尾少許。
(六)銀硃丸,見前第一節。
(七)太乙散,治療胎驚。
天漿子(去殼,稍微炒過),蠍稍(各21個),防風,天麻,硃砂(各5錢),麝香(1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