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34)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兒科特徵 (34)

1. 第七節·雜證

若腦額生瘡,腳上生瘡,未滿月而撮口握拳,腰軟如隨者,此必父母俱患梅毒,胎兒感毒甚深,瀰漫血中,比生則一齊發作,法為不治,亦有幸而得愈者;或肌肉腐潰,常年不痊,或筋骨穿爛,形體不全,固不免終其身為一廢人也(參看第一章第四節第六段)。

四、胎黃

小兒生下後,身體略現黃色者,此生理自然之變化,初無大患者也。若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黃如梔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者,此由產婦孕時,濕熱傳於胎兒所致。宜母子同服地黃湯,不自乳食,與乳母服之,甚則犀角散;若色淡黃而兼白者此胃怯也,宜白朮散。微黃者不必服藥,即欲服藥,酌用三黃湯以清胃熱,數日之後,其黃自退矣。

又有遍體紅赤者,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等分煎服,外用浮萍、藍葉、水苔搗爛,絞汁,調朴硝土砂塗之,其赤亦退。

五、胎毒

小兒生下後,頭上生瘡,或如干癬,或膿水淋漓,或結靨成片,謂之胎毒。此證多由稟受胎熱,或欲火之毒,或飲食之毒所致。發於耳邊髮際,漸延頭面作癢者,此肝膽之實熱,治宜柴胡清肝散;發於眉際,延及遍身四肢,膿水淋漓者,此肝脾之實熱,治宜清胃散、小柴胡湯、立效散之屬;發於頭額者,屬心經之熱,治宜連翹心、梔子仁、川連、牛黃之類;頭面生瘡,作癢出水者,此腎經虛熱,宜地黃丸並解毒散。

外治用陳石灰、黃柏、滑石各五錢研細末,桐油調搽;或用紫甘蔗皮一兩,兒茶五錢,血竭二錢,梅花冰片四分共為末,豬膽汁調搽;或用雞蛋二三枚蒸熟,去白留黃,加亂髮一團如蛋大,於鐵器中炭火干煎,初甚乾枯,少時發焦,蛋有油出,俟冷,取油和苦參末搽之,數日即愈。《簡易方》用黃連、黃柏、黃芩等分為末,濕則乾摻,干則油塗之。

六、夜啼

小兒夜啼,多由乳母不善調護,以致俾夜作晝,不能安眠。其有不因於此者則為病,病有寒、熱、驚、滯四因,因寒而啼者,脾氣寒冷,陰盛於夜則腹中作痛,故面青手冷,腰曲而啼,治宜用炙黃耆、當歸、甘草、赤木香等分為末,塗乳頭上令兒吮之;因熱而啼者,心火煩盛,面赤手暖,口中氣熱,仰身而啼,見燈火愈甚,治宜用鉤藤、茯神、甘草、燈芯、辰砂、木通各一錢煎湯服;因滯而啼者,乳食停滯作痛,啼而不哭,直聲來往,淚液殊少,治宜用生麥芽、山楂各一錢煎湯服;因驚而啼者,心氣不足,神不安穩,哭而不啼,連聲多淚,宜從驚治,或服天王補心丹以調之,單方蟬蛻用下半截,不拘多少,研末,薄荷湯送下,治一般夜啼,有效。

總之夜啼一類,多由驚熱之相併,愈欲其睡,愈不得睡,非一面服藥,一面使之逐漸改變,固未易奏功也。

白話文:

第七節·雜症

如果嬰兒頭部和額頭長瘡,腳上也長瘡,未滿月就出現嘴巴緊閉、握拳、腰部軟弱無力的情況,這一定是父母都患有梅毒,導致胎兒感染毒素很深,毒素瀰漫在血液中,出生後就會一起發作,通常無法治癒,但也有幸運治癒的。有些嬰兒會肌肉腐爛,多年無法痊癒,或筋骨腐爛,形體不完整,因此終身成為殘廢之人(可參考第一章第四節第六段)。

四、胎黃

嬰兒出生後,身體略微發黃,這是生理上的自然變化,通常沒有大問題。但如果全身、臉部都發黃,顏色像金色一樣,而且身上發熱、大便不通暢、小便黃如梔子汁,不愛吃奶,哭鬧不止,這是因為產婦懷孕時,濕熱傳給了胎兒所導致的。應該讓母親和嬰兒一起服用地黃湯,如果嬰兒不肯自己吃藥,就讓哺乳的母親服用,嚴重的話可以服用犀角散;如果膚色呈現淡黃色且帶有白色,這是脾胃虛弱,應該服用白朮散。如果只是輕微發黃,就不必服藥,如果想服藥,可以酌情使用三黃湯來清除胃熱,幾天後黃疸就會自然消退。

另外,如果全身發紅,可以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等量煎服,外用浮萍、藍葉、水苔搗爛,擠出汁液,調和朴硝和土砂塗抹,紅色也會消退。

五、胎毒

嬰兒出生後,頭上長瘡,有的像乾癬,有的膿水淋漓,有的結痂成片,這就是所謂的胎毒。這種症狀多半是由於胎兒承受了胎熱、性慾之毒或飲食之毒所導致的。如果瘡發在耳邊髮際,逐漸蔓延到頭面,引起搔癢,這是肝膽實熱,治療應該使用柴胡清肝散;如果瘡發在眉毛邊緣,蔓延到全身四肢,膿水淋漓,這是肝脾實熱,治療應該使用清胃散、小柴胡湯、立效散之類;如果瘡發在頭額,屬於心經之熱,治療應該使用連翹心、梔子仁、川連、牛黃之類;如果頭面長瘡,搔癢出水,這是腎經虛熱,應該使用地黃丸並配合解毒散。

外用方面,可以用陳石灰、黃柏、滑石各五錢研成細末,用桐油調和塗抹;或者用紫甘蔗皮一兩、兒茶五錢、血竭二錢、梅花冰片四分,一起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塗抹;或者用雞蛋二三個蒸熟,去掉蛋白留下蛋黃,加入一團像雞蛋大小的亂髮,在鐵器中用炭火烘烤,開始會非常乾燥,不久會焦黑,蛋黃會出油,等到冷卻後,取油與苦參末混合塗抹,幾天就會痊癒。《簡易方》記載,可以用黃連、黃柏、黃芩等分磨成粉末,如果患處潮濕就直接撒上,如果乾燥就用油調和塗抹。

六、夜啼

嬰兒夜間啼哭,多半是因為哺乳的母親沒有好好照顧,導致嬰兒白天睡覺晚上清醒,無法安睡。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引起的,就是生病了,病因有寒、熱、驚嚇、積滯四種。因為寒冷而啼哭的,是因為脾氣虛寒,夜晚陰氣旺盛導致腹痛,所以會面色發青、手腳冰涼、腰部彎曲著啼哭,治療應該用炙黃耆、當歸、甘草、赤木香等量研成粉末,塗在乳頭上讓嬰兒吮吸;因為發熱而啼哭的,是因為心火旺盛,會面色發紅、手腳溫熱、口中熱氣,身體仰著啼哭,看到燈火會哭得更厲害,治療應該用鉤藤、茯神、甘草、燈芯、辰砂、木通各一錢煎湯服用;因為積滯而啼哭的,是因為吃奶或食物積滯引起疼痛,啼哭卻不嚎啕大哭,只是聲音時高時低,淚液很少,治療應該用生麥芽、山楂各一錢煎湯服用;因為受到驚嚇而啼哭的,是因為心氣不足,神魂不穩,哭泣卻不嚎啕大哭,只是連聲啼哭,眼淚很多,治療應該從治療驚嚇方面入手,或者服用天王補心丹來調養,單方可以取蟬蛻下半截,不拘多少,研成粉末,用薄荷湯送服,治療一般的夜啼,效果不錯。

總之,夜啼這種情況,多半是由驚嚇和發熱兩種原因共同引起的,越想讓嬰兒入睡,越難以入睡,必須一方面服藥治療,另一方面逐漸調整嬰兒的生活習慣,才容易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