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33)
第三章·兒科特徵 (33)
1. 第七節·雜證
兒科特證,種類繁多,就其重要者言之,則已有臍風、丹毒、口證、變蒸、弱證、疳證等類。然此外名目尚多,病情各異,既為小兒所特有者,不得不另闢一節以述之,名之曰雜證。計有臍濕、胎驚、胎風、胎黃、胎毒、夜啼、客忤、哯乳諸項,茲逐條分述於後。
一、臍濕
小兒斷臍不慎,或衣服尿片受濕,侵及臍眼,重則病邪走竄,發為臍風,輕則病於局部,腫濕不幹,遷延日久,亦成危證,故治之不可不早。一見臍濕,即宜以枯礬、龍骨等分,加麝香少許,研為細末,敷於臍中,每二三時看一次,如有稠水流水,即以藥棉收干,換藥再敷,或用乾薑、白石脂煅灰,同胡粉各等分研末,時時敷臍中,或用張渙封臍散,或用紅綿灰、黃牛糞灰、龍骨、發灰、干胭脂各等分,為細末,摻臍,干則油塗。臍濕初起,《簡易方》用粗糙紙燒灰存性敷臍最效。
惟宜勤加更換,勿使再受濕氣,乃可逐漸收功也。亦有臍濕之後,焮赤成瘡,以致潰爛,謂之臍瘡,治法與臍濕略同,總宜使局部清潔,不至蔓延擴大,亦不足為患也。瘡上宜用胡粉、龍骨各一錢,川連倍之,共研細末,時時敷用,臍中出血者,白石脂砂研極細末,或龍骨、枯礬為細末,加血竭少許乾摻之,以愈為度。
又有臍突一證,通常因小兒過於啼哭,努張其氣,而臍眼不加緊封,以致愈啼而臍眼愈突,因衣服之摩擦,遂致受傷,宜以帛緊束,勿使外露,其有因風濕入內,光浮如吹,捻動微響,驚悸作啼者,內服宜用犀角消毒飲或白芍藥湯加薏仁,外用煅牡蠣五錢、大黃五錢、朴硝一錢共為末,多用田螺(洗淨)浸水,調一二錢敷臍上,其水從小便出即愈。小兒陰囊腫大者,亦可通用。
二、胎驚
小兒生下即病,壯熱吐哯,翻眼握拳,咬牙噤口,身腰強直,嘔吐涎潮,搐掣驚啼,囟開腮縮,此胎驚也。病原由妊娠之時,飲酒嗜欲,忿怒驚撲,或外挾風邪,內傷胎氣,致成此狀。視其眉間氣色,赤而鮮碧者可治,青黑而黯者不救。治宜解散風邪為先,再以化痰調氣,方用青金丸、鉤藤飲,甚者銀硃丸利之,或其驚常發者,瘥後宜服太乙散調治。凡小兒百日內發搐,真者二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為重,宜試其口氣出熱者為假,可治。
其驚發痰升不省人事者,宜白金散,啼叫不已者宜祛風散,並用塗頂膏塗於囟門。大抵小兒臟腑脆弱,不可隨便取用硃砂、銀粉之重墜,蜈蚣、蠍尾之毒物,宜疏風行滯、達痰開肺宣竅之品,循序漸進,不效,方可酌議前述之峻劑,則貽誤取咎,庶可免歟(參看第五章)。
三、胎風
小兒生後,身熱皮紅,狀如湯火潑傷者,謂之胎風。病原由妊娠之時,脾胃積熱或父母本有宿疾,遺傳胎兒。治宜清胃散、逍遙散與乳母服之,小兒亦服少許。其身無皮膚而不焮赤者,宜粳米粉敷之;身無皮膚而焮熱發赤者,宜石膏粉敷之。
白話文:
第七節·雜證
小兒的特殊疾病種類繁多,重要的有臍風、丹毒、口瘡、濕疹、體弱、疳積等。但還有許多其他疾病,症狀各不相同,都是小兒特有的,因此另外設立一節來描述,稱為雜證。包括臍濕、胎驚、胎風、胎黃、胎毒、夜啼、客忤、吐奶等,以下逐一說明。
一、臍濕
嬰兒斷臍處理不當,或衣物尿布潮濕,侵犯到肚臍,嚴重者病邪蔓延,導致臍風;輕者局部腫脹濕潤不幹,久拖不治也會危及生命,所以必須及早治療。發現臍濕,應立即用枯礬、龍骨等量,加少許麝香,研磨成細粉,敷在肚臍上,每隔兩三個小時查看一次,如有稠厚的液體流出,就用藥棉擦乾,換藥再敷;或用乾薑、白石脂煅燒成灰,與胡粉等量研磨成粉,隨時敷在肚臍上;或用張渙封臍散;或用紅綿灰、黃牛糞灰、龍骨、頭髮灰、幹胭脂等量,研磨成細粉,撒在肚臍上,乾燥後塗油。臍濕初期,《簡易方》用粗糙紙燒成灰敷肚臍最有效。
務必勤加更換藥物,避免再次受潮濕,才能逐漸痊癒。也有些臍濕之後,紅腫化膿潰爛,稱為臍瘡,治療方法與臍濕大致相同,總之要保持局部清潔,避免蔓延擴大,就不會成大問題。潰瘍處宜用胡粉、龍骨各一錢,川連藥量加倍,研磨成細粉,隨時敷用;肚臍出血者,用白石脂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或龍骨、枯礬研磨成細粉,加少許血竭粉撒在上面,直到痊癒。
還有一種臍突,通常因嬰兒哭鬧過度,用力過猛,而肚臍沒有紮緊,導致哭鬧時肚臍越突,因衣物的摩擦而受傷,應以布條緊紮,避免外露。若因風濕內侵,肚臍膨脹像吹氣一樣,觸摸有微弱響聲,伴隨驚悸哭鬧者,內服宜用犀角消毒飲或白芍藥湯加薏仁,外用煅牡蠣五錢、大黃五錢、朴硝一錢研磨成粉,用許多田螺(洗淨)浸泡的水調和一到兩錢敷在肚臍上,尿液排出後即可痊癒。嬰兒陰囊腫大者,也可使用此法。
二、胎驚
嬰兒出生後就生病,發高燒嘔吐,翻白眼握拳,咬牙不張嘴,身體僵硬,嘔吐涎沫,抽搐驚叫,囟門開張腮幫子縮進去,這就是胎驚。病因是懷孕期間飲酒貪慾,憤怒驚嚇,或外感風寒,內傷胎氣所致。觀察眉間氣色,紅色鮮亮者可治,青黑暗淡者則無藥可救。治療應先驅散風寒,再化痰理氣,可用青金丸、鉤藤飲,嚴重者用銀硃丸,或驚厥經常發作,痊癒後服用太乙散調理。凡嬰兒百日內發作抽搐,是真的病症,二三次必死,是假性抽搐則頻繁發作也不嚴重,可觀察其呼出的氣息,熱者為假性抽搐,可以治療。
抽搐時痰涎上涌昏迷不醒者,用白金散;哭鬧不止者,用祛風散,並用塗頂膏塗抹囟門。總之,嬰兒臟腑嬌嫩,不可隨便使用硃砂、銀粉等重墜之物,以及蜈蚣、蠍子等毒物,宜用疏風行滯、化痰開肺宣竅的藥物,循序漸進,無效再考慮使用上述峻猛的藥物,以免延誤治療,後悔莫及(參看第五章)。
三、胎風
嬰兒出生後,身體發熱皮膚發紅,像被開水燙傷一樣,稱為胎風。病因是懷孕期間脾胃積熱,或父母本身有宿疾遺傳給嬰兒。治療應給予產婦服用清胃散、逍遙散,嬰兒也服用少量。若身體沒有皮膚損傷,不紅腫者,可用粳米粉敷;若身體沒有皮膚損傷,但紅腫發熱者,可用石膏粉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