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1)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1)

1. 第一節·痧疹概要

一、痧疹起源

痧子越人稱為瘄,北人謂之疹子,秦晉之間曰糠瘡,南人俗語曰麩瘡,閩粵之間皆號麻,蓋一病而俱數名也。近今吳人於小兒出瘄,皆稱痧子,成人出瘄,則號疹子,其實人不論長幼,凡初次發出者皆痧子也,其後復發者,皆疹子也。疹與痧雖屬一類之病,然究有小別,痧子點密而較細,疹子點稀而較粗,痧子先天之毒為多,疹子後天之毒為多,故北人稱痧曰疹,亦有微誤。至於病之起源,可以賅括稱之曰毒。

白話文:

瘄,在越地被稱為「痧子」,在北方被稱為「疹子」,秦晉地區稱之為「糠瘡」,南方俗語稱之為「麩瘡」,閩粵地區皆稱之為「麻疹」,實際上都是一種疾病的不同稱呼。近來,吳地人稱小兒出瘄為「痧子」,成人出瘄則稱為「疹子」,實際上無論長幼,第一次發出的是「痧子」,之後復發的,都是「疹子」。疹與痧雖然屬於同一類疾病,但仔細觀察還是有所區別的,痧子發出時點密而較細,疹子發出時點稀而較粗,痧子大多是先天的毒素引起,疹子大多是後天的毒素引起,所以北方人稱痧為疹,也有點不妥。至於疾病的由來,可以概括地稱之為「毒」。

蓋兒居母腹,以母之氣血為氣血,夫人孰無飲食之所傷,六淫之所侵,毒之伏於母體者,胎兒莫不感之。且當成胎之時,精華者供榮養,糟粕者棄胞中,則積漸所蘊,皆足成毒,胎兒日處其間,又安能免於為毒所染。故胎兒各組織中,悉含有毒素,可以斷言,比其生也,其新陳代謝之作用,倍增於往時,故其毒有宣泄之必要。於是或生而遊風丹毒,一時蜂起,或生而腮腫口腐,雜然並作,此皆毒之泄露也。

白話文:

胎兒在母體內,以母親的氣血為氣血。每個人都會有飲食不當而傷身、遭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侵害的時候,毒素潛伏在母體中,胎兒都會受到影響。而且,在胎兒發育過程中,精華的部分供應營養,糟粕的部分則留在胎盤中,日積月累,這些都可能成為毒素,胎兒每天都處在這些毒素的包圍中,又怎麼能避免受到毒素的侵染呢?因此,胎兒的各個組織中都含有毒素,可以肯定的是,胎兒出生後新陳代謝的作用會比以前增強很多倍,因此毒素需要宣泄出去。於是,有的胎兒出生後會得遊風丹毒,一時蜂擁而起,有的會得腮腫口腐,各種疾病同時出現,這些都是毒素洩露的表現。

然毒之盛者聚者,自隨初生去毒之法由人力以逗之外出,然毒之輕者散者,則一時不易發出,伏蘊於內,待時而動,於是乎痧子一症,遂為小兒人人所必經之症矣。至於痧疹觸發之期,最盛於春夏,則以時當降藏之後,天氣動,地氣泄,時行之邪襲於外,含蘊之毒遂動於中,是以痧疹之發,必有誘因,或一門皆染,或闔境流行,職是故耳。

白話文:

然而,毒性強的發病症狀會馬上出現,這是由於剛開始生病時就用人力去驅除體內毒素所致。而毒性較弱的症狀則不會馬上出現,這些毒素潛伏在體內,等到時機一到就會發作。因此,痧子病就成了兒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疾病。至於痧疹發病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春夏兩季。這是因為這時萬物生長,天氣變化無常,地氣流散,外在時行的邪氣容易侵襲人體,體內潛伏的毒素就會蠢蠢欲動。所以,痧疹的發病肯定有誘因,有時一家人都會感染,有時整個地區都會流行,這是正常現象。

再者凡痧子之發,必密布周身,無微弗至,則正因胎兒各組織中悉含有毒素,故無處不泄也。若有一部未發,為一部之毒未透,是以驗痧者,恆視透齊與否,以定施治之標也。

白話文:

再者,凡是痧子發作,必定密密麻麻佈滿全身,沒有哪裡不到的,這是因為胎兒各個組織中都含有毒素,所以沒有地方不洩露。如果有一部分沒有發作,就表示這部分的毒素沒有透發出來,所以診視痧的方法是,常常觀察透發的齊與否,來決定治療的方法。

二、痧疹病理

痧疹之發,既為人身宣泄邪毒之路,故其發也,由內達外,由血分而達於氣分,始於脾終於肺也。何以言之,考脾主一身肌肉,肺主一身皮毛,痧疹之發,既由肌肉以達膚表,而脾為藏血之臟,肺為主氣之臟,故知其發於血達於氣,始於脾終於肺也。準是更可知痧疹當隱現於皮膚之間,即為邪毒已外傳於肺之證,若盛發之時,則邪毒方悉趨於肺以尋出路。其有發而不易透達者,是肺之不宣也,其有旋出即沒者,是肺不任邪,或肺氣之閉塞也。

白話文:

痧疹發病時,是人體宣洩邪毒的途徑,所以它的發病過程,是由內到外,由血分到氣分,從脾臟開始到肺臟結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脾臟主宰人體的肌肉,肺臟主宰人體的皮毛。痧疹的發病,是由肌肉到達皮膚表面,而脾臟是儲藏血液的臟器,肺臟是掌管氣的臟器,所以知道痧疹發病於血,到達於氣,從脾臟開始到肺臟結束。可以由此得知,痧疹應該隱藏在皮膚之間,這是邪毒已經外傳到肺臟的證據。如果痧疹盛發的時候,那麼邪毒就全部趨向肺臟以尋找出口。有的人發了痧疹不容易透發出來,這是肺臟不宣通的緣故。有的人痧疹一出馬上記了不見了,這是肺臟不能容受邪氣,或者肺氣閉塞的緣故。

是故治痧之法,主重在肺,極痧之變,亦以邪毒陷肺為最劇。至於痧出將沒,尤當以清肺為急,蓋曏者餘毒未免留戀肺臟,清之正以杜其後患也。由此觀之,治痧自始至終,總不離於肺,此法之常也。至若變症蜂起,則邪有不得泄而內陷者,或熱甚侵肝者,或熱甚灼心者,則須兼脾、肝、心、肺四臟分治,以消息之。正昔人所謂痧疹一症,四臟俱受其傷也。

白話文:

因此治療痧病的方法,主要在於肺,極為嚴重的痧病的變化,也是邪毒陷害肺最嚴重。至於疹子即將消失,更應該急於清肺,因為之前的餘毒難免會留在肺臟中,因此清肺正好可以消除後患。由此可見,治療痧病從頭到尾,總離不開肺,這是治痧的常法。至於症狀變化很多的情況,如果是邪氣不得疏泄而內陷的,或者熱氣過甚侵害肝臟的,或者熱氣過甚灼傷心臟的,那麼就需要同時治療脾、肝、心、肺四個臟器,以調整氣血。正像過去的人說的痧疹症狀,四個臟器都受到傷害。

三、痧疹症狀

痧疹將發,其初並無顯著之現狀,即偶有發熱,不過似尋常之感冒而已,繼則身熱益甚,口渴而燥(或間有惡寒者),咳嗆時作,涕淚俱有,不時噴嚏,此痧候也。如是者多或七八日,少或二三日,氣急煩悶,眼赤腮紅,隨即見點矣。甚者乾嘔噁心,或兼泄瀉,或兼吐利,其點初見不多,依次遞增,每間數時,熱較甚則氣益粗而痧點益增,當其壯熱之時,謂之潮。

白話文:

痧疹在發作之前,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偶爾會有發熱的情況,但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熱會逐漸加劇,還會伴隨著口渴、乾燥,有時會感到惡寒。同時,還會出現咳嗽、流鼻涕、流眼淚和打噴嚏等症狀。這些都是痧疹即將發作的跡象。

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幾天,少則二三天,多則七八天。期間患者會感到氣急、煩悶、眼紅、腮紅。隨著病情的加重,身上會開始出現紅點。起初紅點不多,但會逐漸增多。每隔幾個小時,發熱就會加重,呼吸會變得更加粗重,痧點也會增多。在病情最嚴重的時候,稱為「潮」。

潮甚者,恆倦臥,重者則竟譫語悶亂焉,每日三五潮(每潮一次則痧點增多一次),潮三日則顆粒全透,無微弗至,毒發已淨,自漸退隱矣。其隱也亦以漸,大約三日後,顆粒平,而五六日後則隱不復見。當痧疹退隱之後,全身表皮,漸次更換,甚者周身起落屑之狀,輕者亦略有如粉屑之剝落,此生理自然之作用,無足異者。至痧點透齊後,有三四日不沒者,或沒而遲遲者,則以內有濕熱,故不易回也。

白話文:

發高燒的人,常會覺得疲倦而臥牀不起,嚴重的甚至會胡言亂語,神智不清,每天發燒三到五次,每次發燒時,痧點就會增多一點,發燒三天後,痧點就會全面透出,沒有地方不到,體內的毒素也已清除乾淨,痧點會慢慢消退。痧點消退也是逐漸進行的,大約三天後,痧點就會平整,五到六天後,痧點就會完全消失。當痧疹消退後,全身的皮膚會逐漸更新,嚴重的會全身脫皮,輕微的也會略微脫落皮屑,這是生理上的自然作用,不足為奇。直到痧點全部透出後,有的痧點三、四天都還沒有消退,或是消退得很慢,這是因為體內還有濕熱,所以不易消退。

痧子顆粒雖多少不一,鉅細稍異,然總以鮮明紅潤者為佳,粒細顆突者為佳,至粒少而巨,或赤紫乾燥晦暗,皆火盛毒熾,宜為早防。若渾身夾紅色成片,則為夾斑,若色白則為血不足,若黑色則九死一生矣。且既沒之後,尤須慎避風寒,嚴戒勞碌,忌口靜養,方無餘恙。

白話文:

痧子的顆粒雖然數量多少不一樣,大小略有差異,但是總是以鮮紅紅潤的為好,顆粒細小突出的為好。如果顆粒少而大,或赤紫乾燥暗淡,都是火盛毒盛,宜早作預防。如果全身夾雜紅色成片,則為夾斑。如果顏色白色,則為血不足。如果顏色黑色,則九死一生。而且在發痧退後,尤其要注意避免風寒,嚴格戒除勞累,忌口靜養,才能沒有後患。

否則辛辣早嗜,令生驚搐,鹽醋過早,令咳不止,雞魚早嘗,令天行時即重出,不避風寒,令膚燥癢,此皆終身為患,不可不戒也。

白話文:

如果過早給寶寶吃辛辣食物,可能會導致驚厥;過早給寶寶吃鹽和醋,可能會導致咳嗽不止;過早給寶寶吃雞肉或魚肉,可能會導致天行疫病時再次爆發;不注意避免風寒,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和瘙癢。這些都是會影響寶寶終生的問題,一定要注意避免。

四、痧疹治法

痧疹當未發之時,未必能斷為痧疹也。此時切其脈浮數(襁褓兒無脈可尋,則用大拇指按其腕之外側驗之),聽其氣息,有時微粗,可與輕清表劑,自無或誤。蓋諸病發熱初起,使非虛熱內傷之屬,率從表解也,惟熱有輕重,表有分寸,大概熱盛而渴而燥者,宜乎辛涼,熱不甚而煩而悶者,宜乎辛散,熱而挾濕,濕在上者,宜汗,濕在下者,宜佐以利水,此治痧之初起也。

白話文:

在痧疹尚未發作的時候,不一定能診斷為痧疹。此時切其脈搏浮數(襁褓中的嬰兒沒有脈搏可尋,則用大拇指按其腕的外側驗證),聽其呼吸,有時稍粗,可以給予輕清表劑,自然不會出錯。凡是疾病發熱初期,如果不屬於虛熱內傷之類,通常從表證來治療。但熱有輕重,表有分寸,大體上熱盛而口乾舌燥者,宜於辛涼藥;熱不太盛但煩躁鬱悶者,宜於辛散藥;熱而兼夾濕邪,濕邪在上半身者,宜於發汗;濕邪在下半身者,宜佐以利水藥,這是治療痧疹初起的原則。

及其熱甚之後,咳嗆迭作,眼淚汪汪,鼻流清涕,不時噴嚏,便知痧候,宜急用透達清肺之劑,庶使邪毒易泄,迨至眼赤腮紅,痧點隱現,尤當以前法為準,所以使邪毒泄而易暢也。

白話文:

一發熱很厲害以後,咳嗽、嗆噎交替出現,眼睛淚汪汪,鼻子流清涕,不時打噴嚏,就知道是痧症的表徵,應該趕緊使用疏通、清肺的藥劑,這樣才能讓邪毒容易排出。等到眼睛發紅、面頰通紅,痧點隱約可見,更應該以前面的方法為準,這是為了讓邪毒排出而容易舒暢。

在此時期中,有兼見之症,不一而足,膈悶懊憹者宜舒氣散結,頭痛昏暈者宜辛散祛風,嘔吐嘔痰者宜快氣消痰,下利泄瀉者宜側重透達,若大便不爽則宜涼潤微利,若氣急喘滿則宜開肺泄邪,此治痧之初發也。至於痧子發現之後,迭經透達,點已出齊,仍宜辛散之劑以達余蘊,清涼之劑以保肺臟。

白話文:

在此時期中,出現的其他症狀多種多樣,胸口悶痛、煩躁不安的患者應該服用舒緩氣機、化解氣滯的藥物;頭痛昏眩的患者應該服用辛散、祛風的藥物;嘔吐痰多的患者應該服用理氣化痰的藥物;腹瀉拉肚子的患者應該服用瀉下通暢的藥物;如果大便不順暢,則應該服用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藥物;如果氣急喘滿,則應該服用宣肺泄邪的藥物。以上是治療霍亂初期的症狀。至於霍亂斑點出現之後,經過多次的藥物治療,斑點已經全部消退,但仍應服用辛散的藥物以去除殘餘的毒邪,服用清涼的藥物以保護肺臟。

然清涼有不可驟下者,若點稀色白,宜養血助氣,辛散有不可恆用者,若點密色紫,或暗而成片,宜清血解毒,至痧回之後,大抵清涼之劑,盪滌餘邪,虛弱者宜補益脾胃,此治痧之大概也。

白話文:

然而,使用清涼劑也應該慎重,點狀稀疏且顏色發白時,應當滋養血液、益氣;辛散藥物也不可長期使用,如果點狀密集且顏色深紫,或暗淡成片,則應當清除血液毒素;在痧疫退卻之後,一般應當使用清涼藥劑,以清除體內餘毒。對於虛弱者,應當滋補脾胃,這便是治療痧疫的大致思路。

上述痧疹治法,其簡易者也,至於痧症有凶險者,不可執一以例之。

(甲)痧疹有不能透表者,一因風寒鬱遏,則皮膚乾燥,毛竅竦慄,宜越婢湯葛根解肌湯之屬,甚則氣粗喘促,腹中脹痛,煩擾不寧者,宜越婢湯去棗,重用石膏,或麻杏石甘湯之類。二因火毒熾盛,則頭上顆粒,隱隱紅紫,其他各處或有或無,此火毒熾則津液少,以致不能暢透,宜白虎湯荊芥玄參之屬。

白話文:

(甲)痧疹不能透表在外,一可能是由於風寒鬱積所致,導致皮膚乾燥、毛孔閉塞,此時應服用越婢湯、葛根解肌湯等藥物,如果病情嚴重,出現氣粗呼吸急促、腹中脹痛、煩躁不安的症狀,應服用越婢湯去除大棗,增加石膏的用量,或服用麻杏石甘湯等藥物。二可能是由於火毒熾盛所致,此時頭上出現顆粒狀的疹子,隱隱呈現紅色或紫色,其他部位有的地方有疹子,有的地方沒有,這是因為火毒熾盛,津液不足,導致疹子不能暢通透發,此時應服用白虎湯,並添加荊芥、玄參等藥物。

三因中氣本虛,則唇色淡白,二便如常,雖有蘊熱,無力透達,宜消毒飲木通車前茯苓使內化為主。四因內熱深蓄,燔灼血分,雖透而不齊,但見點子扁闊,焮赤成塊,塊上覆有小粒平塌不起,亦有一片如風毒者,顆粒不尖,二者雖透,然熱邪之逗留尚多,防有他變,宜竹葉石膏湯半夏,使內化為主。

白話文:

如果患者因三種原因導致中氣虛弱,那麼他們的嘴脣顏色會淡白,小便和大便與正常一樣,即使有蘊熱,也沒有力量透達,此時應該服用消毒飲,並加入木通、車前子、茯苓,使內化為主。如果患者因四種原因導致內熱深藏,灼燒血分,即使透發也不均勻,但可以看到點子扁闊,焮赤成塊,塊上覆蓋有小顆粒,平坦不起,還有一種像風毒一樣的,顆粒不尖,這兩種情況雖然透發,但熱邪逗留還很多,要防止有其他變化,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去除半夏,使內化為主。

(乙)痧疹有已透表而早沒者:一、外為風寒所遏,邪反內攻而沒早者,宜消毒飲加蔥頭熱服,復透者吉。面本紅潤而驟變蒼白,宜越婢湯去棗,以使復透(按透而早沒,邪已在肺,故宣肺為急,若肺邪不得泄,必致喘滿)。二、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者,此毒滯血凝,半匿表肌,宜涼膈散芒硝麻黃、石膏以發越之。三、內挾痰熱,火鬱不發,或腹脹喘急,不省人事者,宜白虎湯加玄參、竹葉

白話文:

(乙)得痧疹後,症狀已經發透到皮膚而提早消退的:

  1. 一種是體表被風寒遏阻,邪氣反復內攻而提早消退的,應該服用消毒飲加上蔥頭熱服,症狀能夠再次透發出來的就是好兆頭。如果病人本來面色紅潤,突然變成蒼白,可以用越婢湯去掉大棗,讓症狀再次透發出來。(說明:當症狀提早消退時,邪氣已經進入肺部,所以以宣肺為急。如果肺部邪氣得不到宣發,必定會導致呼吸困難和胸悶氣脹。)

  2. 一種是全身青紫色、發熱、腫脹、呼吸急促的,這是因為毒氣滯留在血中,凝結在皮膚表面和肌肉之間,應該服用涼膈散去掉芒硝,加上麻黃、石膏來發散。

  3. 一種是病人體內挾有痰熱,火氣鬱結而不發散,或者胃腹脹滿、呼吸急促,神志不清的,應該服用白虎湯加上玄參、竹葉。

四、身熱煩滿,腹脹喘促,溺澀臍突者,宜涼膈散加葶藶。五、誤食酸收之物,致伏匿壯熱,喘咳煩悶者,宜豬膽汁、制甘草煎成續續與之,使得吐,或微汗為止。六、誤食辛溫,以致喘咳聲喑者,宜消毒飲加石膏、馬兜鈴之屬。凡痧疹出未三日而回者,皆為早沒,出一日或半日而沒者為凶。

白話文:

四、身體發熱煩躁,腹部脹滿,呼吸急促,小便不通,肚臍突出的人,宜服用涼膈散加葶藶。

五、誤食酸收之物,導致潛伏的壯熱,喘咳煩悶的人,宜用豬膽汁、制甘草煎成,分次服用,讓其嘔吐,或稍微出汗為止。

六、誤食辛溫之物,導致喘咳聲嘶的人,宜服用消毒飲加石膏、馬兜鈴等藥物。

凡痧疹出現後不到三天就退了,都屬於早退,出現一天或半天就退了,都屬於兇險的徵兆。

(丙)痧疹有邪毒內陷者,最為危候:一、痧疹未出之時,僅見發熱,未必能斷為痧也,然發熱一二日,忽然煩滿神昏,驚搐狂妄,此邪毒不易透達,即防內陷之變,宜清裡解表並進以治之。二、痧疹旋出即沒,唇焦舌燥,譫語謬妄,此毒陷於胃也,宜犀角解毒湯。三、痧疹搦手搖頭,尋衣摸床者,或鄭聲復語,側身靜臥者,此毒陷心也,宜至寶、紫雪之類,或天麻、羚羊、犀黃之屬。

白話文:

(丙)痧疹有邪毒內陷者,那是最危險的情況:

一、痧疹沒有出來之前,只見發燒,恐怕還不能斷定是痧疹。可是發燒一兩天後,突然煩躁不安、神志不清、抽搐狂妄,這是邪毒不容易透達,即將發生內陷的變化,宜清裡解表並進以治療。

二、痧疹很快出來又消失了,嘴脣乾裂,舌頭乾枯,胡言亂語,這是毒陷於胃,宜用犀角解毒湯治療。

三、痧疹出現後,病人拳頭緊握、搖頭,尋找衣服、抓摸牀鋪,或者左右應答,側身安靜地躺著,這是毒陷於心,宜用至寶丹、紫雪丹之類的藥物,或者天麻、羚羊角、犀黃之類的藥物治療。

四、痧疹似透非透,氣促而喘,喘而身熱,隨即面紅見點者易治,喘而咳者易治,若喘而痰聲呼呼,咳不得出,喘而張口抬肩,喘而無涕者,皆為毒邪陷肺也。裡熱甚者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冬日量加麻黃以發之,咳不能出,痰不能豁者,宜蟬衣、牛蒡、菖蒲、膽星前胡、麻黃之類。便艱者,枳實大黃皆可酌與。

白話文:

四、痧疹發熱似透又似不透徹時,氣喘急促,伴隨發熱,然後臉紅出現紅點的容易治癒,氣喘加咳嗽的也容易治癒。如果氣喘伴有痰聲呼呼作響,卻咳不出來,氣喘同時張口聳肩,氣喘而沒有鼻涕的,這些都是毒邪侵犯肺部引起的。內熱嚴重者宜用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冬季服用的量可酌加麻黃以發汗。咳嗽不能咳出,痰不能豁散的,宜用蟬衣、牛蒡、菖蒲、膽星、前胡、麻黃等藥物。大便困難的,可以酌情服用枳實、大黃。

至喘而鼻煽,為肺氣將絕,鼻鼾沉睡,為肺氣壅塞,皆屬險候。此痧疹重症之大概也。

五、痧疹脈法

痧疹屬陽邪,故宜見陽脈。本來陰症見陽脈者吉,陽症見陰脈者危,痧疹尤甚。凡脈之洪、浮、滑、數、弦皆陽象也,脈之細、澀、沉、伏、遲皆陰象也,故痧疹脈伏,使非熱極見陰,即屬元氣怯弱,脾胃衰敗,均為危症。次之即脈之細弱者,雖非危證,亦防變端。然有不可一概而論者,則其人本屬陰臟,脈必一生常細,或其人脾胃無甚實熱,脈亦未必洪數,此則當另求真象於脈外者也。

白話文:

痧疹屬於陽性的病邪,所以宜於陽脈。本來陰症見陽脈者吉,陽症見陰脈者危,痧疹尤甚。凡脈之洪、浮、滑、數、弦皆陽象也,脈之細、澀、沉、伏、遲皆陰象也,所以痧疹脈伏,使非熱極見陰,即屬元氣怯弱,脾胃衰敗,均為危症。次之即脈之細弱者,雖非危證,亦防變端。但是有不可一概而論者,則其人本屬陰臟,脈必一生常細,或其人脾胃無甚實熱,脈亦未必洪數,此則當另求真象於脈外者也。

考普通痧疹之脈,大率初起浮數,繼則洪數,熱方進者,必見弦大,胃熱有積者,必見洪實。至於胃家虛熱,多見洪滑,內有痰濕,獨見滑象,血分熱極,數而兼促,此其綱也。至部位之分,則右寸獨浮大者,常為肺熱過甚,左寸獨浮數者,當防熱入包絡。至於兩關寧以較實為佳,左關屬肝,左弦當防血熱之盛,右關屬脾,右弦當防積濕,或胃熱之甚。若言兩尺,則命門與腎所屬,過於洪大,裡熱必盛,過於細小,邪毒難透,均所不利。

白話文:

查看一般痧疹的脈搏,通常在初期表現為浮數,接著轉為洪數,熱邪正盛時,必定見弦大脈,胃熱有積滯時,必定見洪實脈。至於胃家虛熱,多見洪滑脈,體內有痰濕,則獨見滑脈,血分熱邪極盛時,脈數兼促,這是基本脈象。

根據部位分析,如果僅右側寸口脈浮大,通常是肺熱過盛,若僅左側寸口脈浮數,則應注意熱邪進入包絡。至於兩關脈,以較為實脈較佳,左側關脈屬肝,如果出現左弦脈,則應注意血熱旺盛,右側關脈屬脾,若出現右弦脈,則應注意積濕,或胃熱過盛。

若談及兩尺脈,則屬於命門和腎,若過於洪大,裡熱必定盛,若過於細小,邪毒難以透達,這都不是好的情況。

惟小兒痧疹,大都不全恃乎脈法,然有時不得不取資憑證決疑者,因錄之以備一格。

六、痧疹舌苔

痧疹大都有苔,其色白者屬肺熱,色黃者屬胃熱,黃而膩者為濕,黃而糙者為濕熱,純黑者為心絕,黑而濕者為熱淫血分,黑而燥者為熱淫氣分,皆為危候。驗苔之外,又當驗本,痧疹以舌本紅者為佳,蓋亦陽證應見陽象之謂也。惟紅甚變紫變黑,則為火亢心絕,亦屬危症。

白話文:

痧疹通常都會有舌苔,舌苔的顏色為白色代表肺熱,顏色為黃色是胃熱,黃色且油膩代表濕氣重,黃色且粗糙代表濕熱,純黑色是心臟衰竭,黑色且濕潤是熱邪侵犯血氣,黑色且乾燥是熱邪侵犯氣,都是危險的徵兆。除了觀察舌苔之外,還要看舌頭本體,痧疹以舌頭本體為紅色的比較好,因為陽性病症會有陽性症狀。但如果舌頭本體很紅並變成紫色或黑色,則是火氣過大心臟衰竭,也屬於危險的病症。

至部位之分,大都紅於尖者心肺熱,紅於邊者肝膽熱,紅於根者下焦熱,若舌紅出血,則急當寒涼清血,舌白不紅,則宜保全脾胃也。

白話文:

部位之分的知識為,大多火紅於舌尖色為心肺有熱,火紅於舌頭周圍色為肝膽有熱,火紅於舌頭根部色則為下焦有熱,如果舌頭火紅到出血,就急需寒涼治療和清血,如果舌頭顏色白而不紅,就應該保全脾胃。

七、治痧須知

治病用藥,貴乎圓活,臨證處方,重乎機變。況痧子一症,病變繁複,輕者著手固易,重者到處荊棘,故關於痧子之宜忌,痧子之順逆,不可不一一辨明,俾便臨證時有所取捨也。謹錄如干條於下。

白話文:

治療疾病用藥,貴在圓滑變通,醫生開立處方,注重機智靈活。況且痧子一症,病變複雜,輕微者著手固然容易,但嚴重的到處是困難,因此,關於痧子症狀的宜忌,痧子症狀的順逆,不可不一一辨別清楚,以便在臨牀應用時有所選擇。謹慎地將有關條例錄於如下:

(一)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盡則毒便解,故治痧疹者,當察時令寒暄以藥發之。如時大寒,則用桂枝葛根,無汗而不易透者,麻黃亦在所必用也。

白話文:

(一)痧疹只害怕不能發出來,如果發出盡了,毒就解除了,所以治療痧疹的人,應該觀察氣候的冷暖以讓藥能發揮作用。例如,天氣很冷,則用桂枝、葛根,沒有發汗卻也不容易透發的,麻黃也是必須要用的。

(二)痧疹之發,由於陽邪熱毒,故已有透露之機,切忌辛溫之劑。考辛能助熱,溫能助毒,故大抵痧疹欲出之際。雖寒勿用桂枝,雖虛勿用參、術也。

白話文:

(二)痧疹的發生是因為陽邪熱毒,所以已經有透發出來的徵兆,一定要避免辛溫的藥物。研究辛能助長熱性,溫能助長毒性,所以一般痧疹想要發出來的時候,即使是寒症也不要使用桂枝,即使是虛症也不要使用人參、白術。

(三)痧疹小而碎,少陰心火也。心肺位於上,心火旺則肺受之,故治痧疹,專以肺為主。咳嗽者,火炎則肺葉焦舉也;鼻流清涕,鼻為肺竅,火逼液流也;目中淚出者,肺熱則移於肝,肝開竅於目,故熱自肝之竅泄也。心熱者,宜連翹心、梔子心、竹葉捲心、燈芯之屬;肝熱者菊花桑葉、鉤藤、龍膽之屬。

白話文:

(三)痧疹小而碎,是少陰心火引起的。心肺位於上,心火旺盛則肺受到影響,所以治療痧疹,要專門以肺為主的。咳嗽者,是心火旺盛,肺葉被灼傷所引起的;鼻流清涕,是鼻為肺的出氣口,火逼迫液體流出所引起的;眼睛流淚者,是肺熱轉移到肝臟,肝臟的出氣口在眼睛,所以熱從肝臟的出氣口泄出所引起的。心熱者,適合服用連翹心、梔子心、竹葉捲心、燈芯等藥材;肝熱者,適合服用菊花、桑葉、鉤藤、龍膽等藥材。

至於肺熱,則仍以宣泄為主,非熱甚或邪毒陷肺者,禁用寒涼也。

(四)痧疹喜清涼,痘喜溫暖,然痧疹初出,亦須溫暖托出,是以痧疹禁居陰涼之地,並忌見風。

(五)發熱六七日,知是痧疹,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或曾有吐利乃伏也,宜用麻黃發之。

白話文:

(5)發燒六七天,知道是痧疹,卻不見出痧,這是因為皮膚堅厚,毛孔閉塞,或者曾經有嘔吐腹瀉,所以痧疹潛伏起來了,宜用麻黃湯發汗。

(六)痧疹發出,一日即沒者,乃為風寒所沖,必至毒邪內陷也。此時如膚白身熱不甚者,宜麻黃湯以發之;如身熱煩悶,或譫語悶亂,則毒已內歸,宜大青湯羚羊散之類以清裡。

白話文:

(六)痧疹發出來,一天就消失的,是因風寒所引起的,病情一定會加重,邪氣往身體裡面沉積。此時,如果皮膚白熱不嚴重,適宜用麻黃湯發散邪氣;如果身體發熱煩躁,或者胡言亂語,精神錯亂,則毒氣已經深入內臟,適宜用大青湯、羚羊散之類的藥物清裡熱。

(七)痧疹發熱吐利,乃火邪內逼,純是熱症,不可作寒論。上焦多吐,黃芩湯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下焦多利,黃芩湯、香連丸;吐利俱作,黃芩湯多加茅根、蘆根。

白話文:

(七)痧疹發熱、吐、瀉,是火邪在體內逼迫所致,是純屬熱證,不屬於寒症。若吐多於瀉,可以黃芩湯加入茅根、蘆根、枇杷葉;若瀉多於吐,加黃芩湯、香連丸;吐瀉俱作的,則在黃芩湯中加入茅根、蘆根。

(八)痧疹不忌瀉,泄瀉為邪有出路也。惟二便不利,頗多凶證,故治法大忌止瀉。然不瀉者,則不必故意使瀉,以免累及無辜也。

白話文:

(八)痧疹病不受限於瀉肚子,因為瀉肚子是邪氣有出路。只有小便、大便不通暢,纔有許多兇險的徵兆,所以治療的方法最忌諱止瀉。可是沒有腹瀉的,也不必故意讓它瀉肚子,以免連累無辜。

(九)痧疹小便赤澀,在初發熱盛時,是為正候,熱退則小便自利,若痧後見之,為餘熱留戀膀胱,宜導赤散以清之。

白話文:

(九)痧疹時小便赤熱疼痛,在剛開始發熱嚴重時,這是正常的症狀,當熱退後小便自然會暢通,如果在痧疹後出現赤澀,這是餘熱殘留在膀胱所引起的,應該使用導赤散來清熱,並治療小便赤澀。

(十)痧疹得嚏,最為吉兆。其初起而嚏者,為毒有泄路也;正出時而有嚏者,其候必輕;沒後而有嚏者,則邪毒盡解,可無餘患;若嚏而多涕,此濁壅得泄,亦為佳象。至無嚏而鼻塞不通者,此必有邪毒留滯,不易外達,宜辛涼透達為主。

白話文:

(十)痧疹得嚏,這是最好的預兆。痧疹剛開始時就打噴嚏,說明毒邪有宣洩的通路;正當疹子發出來的時候打噴嚏,病情就輕微;疹子退沒後打噴嚏,說明邪毒完全消除了,不會有後患;如果打噴嚏還流很多鼻涕,這是濁氣壅滯得到宣洩了,也是好的現象。如果不打噴嚏,鼻子堵塞不通,這一定是邪毒停留滯留,不易發散到體外,治療時宜以辛涼透達的藥物為主。

(十一)痧疹吐蟲,此因胃中痰熱膠固,蟲無所養而上竄也,能食即止。痧疹下蟲,此證多見於疹後,因胃熱少食,蟲不能安而下也,但須調其飲食自愈。

白話文:

(十一)痧疹吐蟲:這是因為胃裡有痰熱凝固,蟲子沒有東西可以吃,所以往上竄。這個時候,只要能吃東西,蟲子自然就會停止上竄。痧疹下蟲:這種症狀多見於出疹之後,因為胃熱少食,所以蟲子不能安於胃裡,只能向下竄。這種情況下,只要調養飲食,蟲子自然就會消失。

(十二)痧疹方出,咽喉腫痛,乃毒火上蒸,肺熱熏灼所致,宜甘桔湯加玄參、牛蒡、連翹。若咽喉紅腫腐爛,周身斑點如錦紋者,乃血分邪毒沸騰,宜大劑寒涼,以資挽救。

白話文:

(十二)痧疹剛出,咽喉腫痛,是毒火向上蒸發,肺熱燻烤灼傷引起的,應當用甘桔湯加入玄參、牛蒡、連翹。如果咽喉紅腫腐爛,全身斑點像錦緞的紋路,是血裡面的邪毒沸騰,應當用大劑量的寒涼藥物來挽救。

(十三)痧疹色喜通紅,若淡白者,心血不足。色太紅或殷紫者血熱也,黑色者死。投犀角大青湯以冀萬一。

白話文:

(十三)痧疹呈鮮紅色是好的,如果顏色淡白,說明心血不足。顏色太紅或深紫色是血熱,黑色是死亡的徵兆。這種情況下,服用犀角大青湯或許還有機會。

(十四)痧疹有汗自出者,正喜其表之自解,痧疹有鼻衄或齒衄自出者,正喜其邪有泄路,皆不可止。惟得汗固佳,過汗則亡陽,故虛弱之人,不宜過表;衄固不必止,然過衄耗血,亦宜止之。

白話文:

(十四)痧疹如果出汗,正高興其表症由身體自己化解了。痧疹如果有流鼻血或牙齦出血,正高興其邪氣有洩出的通道,都不要阻止。只獲得汗液固然很好,過多的汗液則會耗陽氣,所以虛弱的人,不宜過度發汗;流鼻血固然不必阻止,但過多流鼻血會耗血,也應該阻止。

(十五)痧疹咳嗽,連聲不斷,此邪由肺泄也。故方出之時,咳甚最佳,若透齊之後,方在回沒,咳甚不斷,上氣喘息,宜清咽滋肺湯以清肺熱,咳嗽多痰者,去麥冬加橘皮、茯苓。

白話文:

(十五) 痧疹而引起的咳嗽,咳嗽聲音連續不斷,這種邪氣是由肺發出而洩散的。所以藥方使邪氣排出時,咳嗽嚴重是最好的情況,如果痧疹全部透發之後,病勢才開始好轉,咳嗽沒有斷過,氣促喘息,就適合使用清咽滋肺湯來清除肺熱,如果咳嗽多痰,就移除麥冬,加上橘皮和茯苓。

(十六)痧疹聲喑,多由肺胃熱邪不能盡達於表,咳甚傷咽所致,治同上法。若喑而咽喉腫痛者,宜去麥冬、玉竹,加山豆根射干之屬。

白話文:

(十六)痧疹聲啞,多是由於肺胃的熱邪沒有完全到達體表,咳嗽嚴重損傷咽喉所致,治療方法同上。如果聲啞而咽喉腫痛,宜去麥冬、玉竹,加山豆根、射干等藥物。

(十七)痧疹發搐,喉中必有痰鳴,為痰熱聚於心包之證,宜清熱透肌湯加栝蔞仁、竹葉。若無痰鳴,或作搐自齧者,此正虛邪陷之死症也。

白話文:

(十七)痧疹發作時出現抽搐症狀,喉嚨中一定會發出痰聲,這是痰熱聚集在心包的症狀,應使用清熱透肌湯加栝蔞仁、竹葉來治療。但如果沒有痰聲,或者出現抽搐卻自咬身體的症狀,這是正氣虛弱,邪氣陷在體內的危重症狀。

(十八)痧疹唇舌破裂,由心脾之火上衝所致。其色必多深赤,初發或正出時見此者,宜白虎湯加黃芩、黃連、玄參、荊芥、薄荷之屬,若沒後見此,為心脾俱為毒乘,死症也。

白話文:

(十八)痧疹使嘴脣和舌頭破裂,是由於心臟和脾臟的熱毒上衝所造成的。這種疹子的顏色一定會很深很紅,當它剛開始出現,或者一開始就很明顯時,應該服用白虎湯,並添加黃芩、黃連、玄參、荊芥、薄荷等藥物。如果在疹子消失後纔出現這種症狀,表明心臟和脾臟都被毒素侵襲,這種情況很可能會導致死亡。

(十九)痧疹咬牙,由胃熱所致。故多兼作渴,而手足發熱,喜飲涼水,宜按證酌加清胃滋肺之品。若手足不熱,甚至厥冷,喜飲熱湯而咬牙者,多為陽盛格陰之危症,後必下血,咽喉作痛,痰鳴而死,即與白虎湯,亦多難救。

白話文:

(十九)患有痧疹並咬牙切齒,是由於胃中有熱氣引起的。因此,大多數患者還伴有口渴、手腳發熱、喜歡喝涼水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酌情添加一些清胃潤肺的藥物。但是,如果患者手腳不熱,甚至冰冷,喜歡喝熱湯並咬牙切齒,那很可能屬於陽盛格陰的危險症狀。這種情況下,患者很可能會出現便血、咽喉疼痛、痰鳴等症狀,最終死亡。即使使用白虎湯,也難以挽回患者的生命。

(二十)痧疹胸高氣促,由肺熱熾盛而作脹,為肺經壞症,多致不治。

(二十一)痧疹不食,由胃中邪熱熾盛,容熱則不能更容食也,不可強與,雖數日不食,但能少進米湯,亦無大害。在初發正出時,宜白虎湯加荊芥,痧透熱清則能食。若回後不能食者,宜清胃;元氣萎頓者,則需培補。

白話文:

(二十一)痧疹不進食,是因為胃中的邪熱熾盛,容納熱度就無法容納更多食物,不可以勉強進食,即使好幾日不進食,但只要能少量喝些米湯,也沒有大礙。在初期正發出來的時候,應該喝白虎湯加入荊芥,痧疹透出熱度清涼之後就能進食。如果回痧後不能進食,應該清胃;元氣萎頓的人,則需要培補。

(二十二)痧疹身冷,至為凶候。蓋痧疹屬陽邪,陽症見陰象,是為逆證。宜用透達之劑,兼溫養脾胃,用後發熱痧透者可治。至裡熱熾盛,外見陰象,則宜用大劑寒涼,不可不細辨之。

白話文:

(二十二)痧疹症狀表現為身體寒冷,這是非常兇險的症狀。因為痧疹屬於陽邪,陽症見陰象,是為逆證。此時應使用透達之劑,同時溫養脾胃,用藥後發熱、痧透者可治。但如果裡熱熾盛,外表卻見陰象,則應使用大劑量的寒涼藥物,不可辨別不清就用藥。

(二十三)痧疹世人習知不透為可危,不知透後亦有危證,皆由裡熱不清,或邪去正傷所致,故痧疹將沒,不可疏忽失治。

白話文:

(二十三)痧疹的危害,世人習慣性地認為透疹後就沒事了。不知道透疹後也可能出現危險的症狀,這都是因為體內熱邪沒有完全清除,或者邪氣消退而正氣受傷所導致的。因此,痧疹即將消退時,不能疏忽大意而耽誤治療。

(二十四)凡看痧疹之法,多於耳後或頂上腰眼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頭面多發、胸背多發者為順,四肢多而頭面不出者為逆,至於襁褓中出痧,點粒較少,不必服藥。

白話文:

(二四)凡是觀察痧疹的方法,多在耳後或頭頂、腰部先出現。其形狀尖銳而不長,其形狀小巧而均勻。頭面、胸背多發為順利,四肢多而頭面不發為逆。至於襁褓中的孩子出痧,點粒較少,不必服藥。

附方

一、關於外治者

(一)痧疹不透,氣喘欲死者,用脂麻(即胡麻子)五合,以滾水泡之,用木盆置帳中,趁熱熏頭面即發。

(二)痧痘倒黶出不快者,用胡荽四兩切細。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時,候溫,每吸一大口,微噴從項至足,勻遍,勿噴面。

白話文:

(二)痧、痘、倒黶出不快,可以用芫荽四兩切碎。加兩杯好酒,煎沸一、二次,再將芫荽放入鍋中,略煎片刻,等它溫暖後,每次吸一大口,由頭頂到腳底逐漸噴灑,要均勻噴灑,不要噴到臉上。

(三)痧疹因觸犯霧露風寒,胸膈煩悶,隱現不能出者,用乾象糞捲入粗糙紙內,燃熏之,或用干豬矢亦可。

(四)痧疹透緩,小米連殼煎水乘熱熏之,甚良。

(五)痧疹不透,用沉香木香檀香不拘多少,於大盆內焚之,抱小兒於煙上熏之即起。

白話文:

(五)痧疹沒透出來時,可以焚燒沉香、木香、檀香等,不拘多少,在一個大盆子內焚燒,然後將孩子抱在煙霧上燻烤,痧疹就會很快發出來。

二、關於內服者

(一)預防痧疹之法,用絲瓜一枚風乾,歲除日新瓦面上煅灰,攤地上去火氣,研末以百沸湯沖服,每歲如此,服至三四次,小兒永無痧疹之患。

白話文:

預防痧疹的方法,是用一個絲瓜曬乾,在除夕當天在新的瓦片上燒灰,把灰放在地上去除火氣,研磨成粉末,用滾燙的開水沖泡服用,每年都要這樣做,服用三四次,小孩就永遠不會得痧疹了。

(二)櫻桃四斤,入瓷瓶內密封埋土中,過二三月俱化為水,遇痧疹不透,危急者,取此汁一杯,略溫灌下極驗。

白話文:

(二)櫻桃四斤,放入瓷瓶內密封埋在土中,經過二三個月後,全部變成水了,遇到出痧疹不透發,危急的病人,取此汁一杯,稍微加溫灌服,極為有效。

(三)痧疹表虛肌實,不能疏透,宜一味蔥白濃煎,時時與之,但得微汗即解。

(四)痧疹初起,用茅根或蘆根煮湯,時服甚妥。

(五)痧疹初起方(自制),治發熱煩悶,口乾有淚。

防風,薄荷,象貝,淡芩,淡豆豉,荊芥,牛蒡子,蟬衣,連翹,竹茹

白話文:

防風:具有祛風、散寒、解熱、鎮痛的作用,常於感冒及風濕痹痛疾患。

薄荷:具有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常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結膜炎、口臭等疾病。

象貝:具有清熱、滋陰、潤肺、化痰的作用,常於咽喉腫痛、咳嗽、哮喘等症。

淡芩:具有清熱、降火、滋陰、潤肺的作用,常於肺熱燥咳、咽喉腫痛、血熱吐衄等。

淡豆豉: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的作用,常於麻疹、風疹、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荊芥:具有解表、散風、清肺、利咽、透疹的作用,常於風寒感冒、風疹、咳嗽、咽喉腫痛等。

牛蒡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作用。

蟬衣: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的作用,常於感冒、風疹、麻疹、咽喉腫痛等。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常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

竹茹:具有清熱、消痰、止咳的作用,常於肺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

有汗或口渴甚者,去防風加白殭蠶;泄瀉者,加葛根;目糊多眵者,加鉤鉤或桑葉,驚搐啼叫者,去防風加鉤鉤、茯神、燈心;便艱者,加栝蔞、知母

白話文:

  1. 如果有汗或口渴很嚴重,去掉防風,加入白色的殭蠶。

  2. 如果有腹瀉,加入葛根。

  3. 如果眼睛模糊、結膜炎之類的多,加入鉤子或者桑葉。

  4. 如果驚嚇抽搐、啼哭,去掉防風,加入鉤子、茯神、燈芯。

  5. 如果大便困難,加入栝蔞,知母。

(六)痧疹見點方(自制),治痧疹見點,發熱口渴,咳嗽,面浮腮赤,小便赤澀。

白殭蠶,牛蒡子,連翹,荊芥,赤苓,蟬衣,前胡,薄荷,知母,梔子

心火,舌尖燥,胸煩,加黃連;肺火,口乾、咳不爽,加淡芩;肝火,狂熱躁怒,加梔子;壯熱乾燥或見衄血者,加玄參或鮮生地;胃熱口氣,加石膏;痰多或嘔吐,加貝母、杏仁陳皮;泄瀉去知母、梔子,加葛根;挾食挾積者,則改用麥芽、神麯。

白話文:

  • 心火:舌尖乾燥,胸悶煩躁。治療時加入黃連。

  • 肺火:口乾,咳嗽不爽。治療時加入淡芩。

  • 肝火:狂熱躁怒。治療時加入梔子。

  • 壯熱乾燥或見衄血者:治療時加入玄參或鮮生地。

  • 胃熱口氣:治療時加入石膏。

  • 痰多或嘔吐:治療時加入貝母、杏仁、陳皮。

  • 泄瀉:治療時去除知母、梔子,加入葛根。

  • 挾食挾積者:治療時改用麥芽、神麯。

(七)痧疹透緩方(自制),治痧疹透緩,咳嗽氣急,舌白口乾,煩悶神昏。

天麻,前胡,鬱金,竹茹,連翹,殭蠶,櫻桃核,牛蒡子,豆豉,象貝

白話文:

  • 天麻:

  • 是一種蘭科植物的根莖,具有鎮靜、鎮痛、抗驚厥和抗炎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癲癇和神經痛等症狀。

  • 前胡:

  • 是一種傘形科植物的根莖,具有祛風、解熱和鎮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和頭痛等症狀。

  • 鬱金:

  • 是一種薑科植物的根莖,具有理氣、止痛和消炎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胃痛、腹瀉和痢疾等症狀。

  • 竹茹:

  • 是一種禾本科植物的莖髓,具有清熱、化痰和止咳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咳嗽和咯痰等症狀。

  • 連翹:

  • 是一款木犀科植物的果實,具有清熱、解毒和消腫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和咽喉腫痛等症狀。

  • 殭蠶:

  • 是一款昆蟲的幼蟲,具有清熱、化痰和止咳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咳嗽和咯痰等症狀。

  • 櫻桃核:

  • 是一種薔薇科植物的種子,具有清熱、止血和斂汗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和盜汗等症狀。

  • 牛蒡子:

  • 是一款菊科植物的種子,具有清熱、解毒和消腫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和咽喉腫痛等症狀。

  • 豆豉:

  • 是一款豆製品,具有健脾、益氣和化痰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嘔吐和腹瀉等症狀。

  • 象貝:

  • 是一款軟體動物的貝殼,具有滋陰、潤燥和補腎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咽乾、口渴和腎虛等症狀。

透遲咳艱,熱不甚,汗不出者,去天麻加麻黃;熱甚口渴,便艱或傍流者,去天麻加麻黃、石膏;大便結而不下者,加大黃、枳實;咽痛加山豆根、射干,或山慈菇板藍根;點色紫而不顯者加赤芍

白話文:

咳嗽劇烈,呼吸困難、發熱不嚴重、不流汗的,去掉天麻加入麻黃;發熱嚴重、口渴、大便困難或小便淋漓的,去掉天麻加入麻黃、石膏;大便乾結難以下的,加入大黃、枳實;咽喉疼痛的加入山豆根、射干,或山慈菇、板藍根;點狀出血,顏色暗紫而不顯眼的,加入赤芍。

(八)痧疹內陷方(自制),痧疹內陷,點現復隱,或紅紫成塊,神昏氣促,譫語悶亂。

羚羊角,天麻,知母,茯神,防風,玄參,淡芩,燈芯

毒盛口臭者加黃連;血分熱極者去防風,加大青犀角;大便閉結者加酒炒大黃;痰盛氣促者,加膽星、竹茹;譫語悶亂者加至寶丹

白話文:

  1. 毒盛口臭者(中毒嚴重口臭者):增加黃連的用量。

  2. 血分熱極者(血熱嚴重者):去除防風,增加大青、犀角的用量。

  3. 大便閉結者(大便不通暢者):增加酒炒大黃的用量。

  4. 痰盛氣促者(痰多氣短者):增加膽星、竹茹的用量。

  5. 譫語悶亂者(神志不清、胸悶氣亂者):增加至寶丹的用量。

(九)越婢湯,治痧疹不透,毛竅竦慄。

麻黃,石膏,生薑甘草大棗

(十)葛根解肌湯,治麻疹初起,發熱咳嗽,或乍涼乍熱。

葛根,前胡,荊芥,鼠黏子,連翹,赤芍,蟬衣,木通,生甘草

(十一)麻杏石甘湯,治風溫表裡俱熱,無汗自汗,頭疼身痛,身重多眠,鼻鼾艱語,煩悶惡熱,脈浮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十二)白虎湯,治陽明證汗出,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者。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十三)消毒飲,治麻疹發斑。

牛蒡子,連翹,甘草,升麻,山豆根,紫草(各等分)

白話文:

牛蒡子、連翹、甘草、升麻、山豆根、紫草(以上各等份)

研為細末,清水煎服。

(十四)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胃虛而熱,煩渴作嘔。去半夏,治痧疹熱甚煩悶。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五合),人參(三兩),甘草(二兩),麥冬(一升),粳米(五合)

白話文:

  • 竹葉(兩把)

  • 石膏(一斤)

  • 半夏(五合)

  • 人參(三兩)

  • 甘草(二兩)

  • 麥冬(一升)

  • 粳米(五合)

(十五)涼膈散,治溫病表裡實熱,及心火上盛,心癰膈熱,中焦燥實,煩躁多渴,頭昏目赤,面發毒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吐血衄血,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大小便秘,諸風瘛瘲,胃熱發斑,譫語狂妄,小兒急驚,痘瘡黑陷,一切臟腑積熱等證。

白話文:

(十五) 涼膈散,治療溫熱病表裡實熱,以及心火上盛,心癰膈熱,中焦燥熱,煩躁口渴,頭昏目赤,面部發紅發熱,嘴脣焦灼咽喉乾燥,舌頭腫脹喉嚨閉塞,吐血衄血,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液粘稠不利,涕唾稠黏,大小便祕,各種風、癲癇等疾病,胃熱發斑,譫語狂妄,小兒急驚風,痘瘡黑陷,一切臟腑積熱等症。

大黃,芒硝,連翹,淡芩,甘草,梔子仁,薄荷,加竹葉(一方加生石膏)

(十六)清裡解表湯(自制),治壯熱神昏,驚搐,或煩悶似痧疹不得出者。

白話文:

(十六)清裡解表湯(自行配製),治療壯熱神昏,驚搐,或煩悶像痧疹但是發不出來的症狀。

大黃,芒硝,連翹,淡芩,梔子,防風,荊芥,殭蠶,蟬衣,石膏,麻黃

胃無熱積去大黃、芒硝,加石膏、知母;虛者加白芍白朮當歸、甘草。其他羚羊、犀角、銀花、黃連、黃柏之類,均可量症酌加。

白話文:

如果胃中沒有熱積,就不要使用大黃和芒硝,應該加入石膏和知母;體虛的人可以再加入白芍、白朮、當歸和甘草。其他藥物,如羚羊角、犀角、銀花、黃連、黃柏等,則可以根據病情適量加減。

(十七)犀角解毒湯,治痧毒倒黶,胃爛。

犀角,連翹,桔梗,生地,當歸,薄荷,防風,黃芩,甘草,赤芍,牛蒡,荊芥,川連

白話文:

犀牛角: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連翹:用於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桔梗:用於宣肺止咳、利咽化痰。

生地:用於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當歸:用於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薄荷:用於清熱解暑、疏散風熱。

防風:用於疏風解表、勝濕止痛。

黃芩:用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甘草:用於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赤芍:用於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牛蒡:用於清熱解毒、宣肺透疹。

荊芥:用於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川連:用於清熱解毒、瀉火明目。

(十八)至寶丹,治中風卒倒,中惡氣絕,痰飲不語,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乾燥,傷寒譫語,心肺積熱,伏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秘,血氣不通,寒熱交錯,中熱疫毒,陰陽毒,山嵐瘴毒,水毒蠱毒,中一切物毒,婦人難產悶亂,胎死不下,產後血暈,口鼻血出,惡血攻心,煩躁氣喘,吐逆,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煩躁不眠,風涎牛蒡

白話文:

十八號方劑「至寶丹」,可以治療以下症狀:

1.中風昏倒、中邪氣絕。

2.痰飲不語、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睡眠不安。

3.脣口乾燥、傷寒譫語、心肺積熱、伏熱嘔吐。

4.邪氣攻心、大腸風祕、血氣不通、寒熱交錯。

5.中熱疫毒、陰陽毒、山嵐瘴毒、水毒蠱毒、中一切物毒。

6.婦人難產悶亂、胎死不下、產後血暈、口鼻血出。

7.惡血攻心、煩躁氣喘、吐逆、小兒諸癇。

8.急驚心熱、卒中客忤、煩躁不眠、風涎牛蒡。

犀角,硃砂玳瑁琥珀麝香,龍腦,金箔銀箔安息香,犀牛黃

白話文:

  • **犀角:**犀牛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 **硃砂:**硫化汞,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殺菌消炎的功效。

  • **玳瑁:**玳瑁殼,具有滋陰補血、養顏美容、清熱解毒的功效。

  • **琥珀:**樹木樹脂的化石,具有安神定志、活血化瘀、利尿通便的功效。

  • **麝香:**麝鹿的香腺分泌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消腫止痛的功效。

  • **龍腦:**樟科植物龍腦樟的樹脂,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

  • **金箔:**金箔,具有養顏美容、延緩衰老、排毒養顏的功效。

  • **銀箔:**銀箔,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炎殺菌的功效。

  • **安息香:**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樹的樹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

  • **犀牛黃:**犀牛的膽結石,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十九)紫雪丹,治煩熱不解,口舌生瘡,狂越躁亂,瘴疫毒癘,一切實火閉結,小兒驚癇百病,解熱藥毒發。

石膏,寒水石,磁石,白滑石,犀角,羚羊,青木香,沉香,玄參,升麻,丁香,甘草,朴硝,消石,金葉

白話文:

  • 石膏:一種寒性的礦物,可以清熱涼血、生津止渴。

  • 寒水石:一種寒性的礦物,可以清熱利尿、止咳化痰。

  • 磁石:一種具有磁性的礦物,可以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 白滑石:一種白色的礦物,可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 犀角:犀牛角,可以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 羚羊:羚羊角,可以清熱涼血、止血化瘀。

  • 青木香:一種草本植物,可以理氣止痛、化痰止咳。

  • 沉香:一種名貴的木材,可以行氣活血、止痛化瘀。

  • 玄參:一種草本植物,可以清熱涼血、滋陰潤肺。

  • 升麻:一種草本植物,可以升陽舉陷、解毒透疹。

  • 丁香:一種草本植物,可以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 甘草:一種草本植物,可以補中益氣、清熱解毒。

  • 朴硝:一種礦物,可以清熱解毒、瀉下通便。

  • 消石:一種礦物,可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 金葉:一種草本植物,可以清熱涼血、化瘀止痛。

(二十)麻黃湯,治傷寒太陽病,無汗,身疼痛,胸滿而喘,及肺經咳嗽,喘急胸滿,風寒濕痹,肺經壅滯,昏亂哮吼。

白話文:

(二十)麻黃湯,治療太陽病傷寒,無汗,肢體疼痛,胸部堵塞呼吸困難,還有肺經咳嗽、呼吸困難、胸部堵塞、感受風寒濕邪痺症、肺經壅滯,神智昏亂、哮吼。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

(二十一)大青湯,治毒邪內陷。

大青,木通,玄參,桔梗,知母,山梔,升麻,石膏

用路東黃土末濾水煎。大便閉、口乾、腹脹,加酒大黃。

(二十二)羚羊角散,治毒邪內陷。

羚羊角,防風,麥冬,玄參,知母,黃芩,牛蒡(炒研。各八分),甘草(二分),加竹葉(十片)

白話文:

羚羊角、防風、麥冬、玄參、知母、黃芩、牛蒡(炒研,各八分),甘草(二分),加上竹葉(十片)

清水煎服。

(二十三)黃芩湯,治熱邪下行於腸而自利。

黃芩,甘草,芍藥,大棗

(二十四)香連丸,治下痢赤白,白多於赤。

木香(五錢),黃連(二兩)

共研細末,陳米飯或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二十五)導赤散,治心移熱於小腸,小便赤澀,莖中作痛,熱淋不利。

白話文:

(二十五)導赤散,治療心臟移熱到小腸,小便赤色澀痛,尿道疼痛,熱淋不利。

生地(五錢),木通,甘草梢,淡竹葉(各一錢)

研為末,每服三錢。

(二十六)甘桔湯,治咽喉腫痛。

甘草,桔梗(各一錢),又方加山豆根、玄參、牛蒡子、荊芥等分,麥冬加倍。

(二十七)犀角大青湯,治斑出大盛大熱,心煩狂言悶亂,不能發透。

犀角(二錢),大青(錢半),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甘草(八分)

白話文:

犀牛角(二錢),大青葉(錢半),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甘草(八分)

無大青用青黛。清水煎服。

(二十八)茅花湯,治衄血。

防風,荊芥,甘草,牛蒡子(炒),生薑,茅花

(二十九)黃連湯,治多汗。

黃連,黃柏,黃芩,黃耆,生地,歸身,麥冬,浮麥

清水煎,去渣,調蒲扇灰服。

(三十)清咽滋肺湯,治麻後餘熱,咳嗽聲喑。

黑參,牛蒡子,荊芥,玉竹,貝母,栝蔞根,馬兜鈴,桔梗,麥冬(各等分),甘草(減半)

清水煎服。

(三十一)清熱透肌湯,治麻疹未透,熱甚而咳。

黑參,石膏,牛蒡子,荊芥,防風,前胡,葛根,杏仁(各等分),甘草(減半)

清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