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二章·養育方法 (3)
第二章·養育方法 (3)
1. 第一節·哺乳時期
嬰孩哺乳之時間,在我國普通社會,往往漫無標準,最為有害,按照嬰孩消化力,哺乳時間,宜隔二小時至三小時一次,稍長則宜隔四小時一次,晚間之次數,愈少愈妙,至於每次哺乳之時間,約以十五分鐘為率,乳質少者,略為超過之,乳質多者,略為減少之。
嬰孩初乳,乳母宜將乳頭洗淨,每次哺乳之後,均宜保持其清潔,或用棉花洗過而以清潔之布片覆之。
嬰孩六個月之內,只宜吃乳,不宜兼吃糕餅、粥飯,七個月後,可略吃粥飯,亦不可與肉類葷腥,蓋兒生六個月內,尚無消化米粉質之能力,十個月內,尚無消化肉類等之能力也。
哺乳無一定之時間,常能養成不規則之睡眠,故夜啼之類,恆由夜間多抱多乳而引起,蓋夜間少睡,必白日多睡,白日愈多睡,夜間愈少睡而夜啼養成矣,如遇有此等情形,不可稍存姑息,宜亟設法矯正之。
飲乳量過多之小兒,大都在哺乳中或哺乳後,吐出乳汁,睡眠不安,啼哭多屁,排尿頻數,大便多而次數亦為之增加。
飲乳量過少之小兒,因身體疲倦,易於飲乳未了時,即時睡去,但經短時間後,忽以響大之飢餓號叫而復醒,兒體外觀萎枯弛緩,腹部凹陷,尿量減少,大便次數少而量微,為暗褐或帶青色之黏液狀糞便。
飲乳量過多之小兒,雖呈消化過度之狀,但小兒貪食天成,索乳依然,宜漸為減低其量,使於不知不覺間校正之,不得已時,或每日一二次僅予以開水代乳。飲乳量過少之小兒,雖呈飢餓憔悴之狀,但此時胃力不振,不可驟予過飽,反致停積,宜漸為增加其量,俾得調整其胃氣。
嬰孩有病,暫時不宜斷乳,當夏令時,亦不宜斷乳,蓋此際消化之力薄弱,予以他種食物,頗有不宜也。
白話文:
嬰兒的哺乳時間,在我們國家普遍的社會裡,常常沒有固定的標準,這樣對嬰兒非常不好。根據嬰兒的消化能力,餵奶的時間應該間隔兩到三個小時一次,如果情況允許,可以延長到四個小時一次。晚上的餵奶次數應該越少越好。至於每次餵奶的時間,大約以十五分鐘為標準,如果母乳量少,可以稍微延長一些,如果母乳量多,則可以稍微減少一些。
嬰兒剛出生時的第一口奶,哺乳的母親應該先把乳頭洗乾淨,每次餵奶之後,都要保持乳頭的清潔,可以用棉花擦拭後,再用乾淨的布蓋上。
嬰兒六個月以內,只能餵母乳,不應該同時餵食糕餅、粥飯等副食品。七個月後,可以稍微餵食粥飯,但也不應該餵食肉類等葷腥食物。因為嬰兒在六個月內,還沒有消化米飯等澱粉類食物的能力,在十個月內,也還沒有消化肉類等食物的能力。
如果餵奶時間不固定,常常會養成嬰兒不規律的睡眠習慣,所以夜間啼哭等情況,常常是因為晚上抱太多、餵太多奶引起的。因為晚上睡得少,白天就會睡得多,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睡不著,這樣就養成了夜間啼哭的習慣。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絕對不可以姑息,應該立即想辦法矯正。
喝奶量過多的嬰兒,大多會在餵奶時或餵奶後吐奶,睡眠不安穩,啼哭多,放屁也多,排尿次數頻繁,大便次數也會增加。
喝奶量過少的嬰兒,因為身體疲倦,容易在還沒喝完奶就睡著,但睡沒多久,就會因為強烈的飢餓感而醒來大哭。嬰兒的身體外觀會顯得乾枯鬆弛,腹部凹陷,尿量減少,大便次數少而且量也很少,大便呈現暗褐色或帶有青色的黏液狀。
喝奶量過多的嬰兒,雖然呈現消化過度的情況,但嬰兒天生愛吃,還是會想要喝奶,應該慢慢減少餵奶量,讓嬰兒在不知不覺中調整過來。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每天一兩次只餵開水代替母乳。喝奶量過少的嬰兒,雖然呈現飢餓憔悴的情況,但這時胃的消化能力較差,不可以突然餵太飽,反而會造成食物堆積,應該慢慢增加餵奶量,讓胃氣得以調整。
嬰兒生病時,暫時不宜斷奶,夏天的時候,也不宜斷奶,因為這個時候嬰兒的消化能力比較薄弱,給予其他食物,很可能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