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八章·瘧痢論治 (5)
第八章·瘧痢論治 (5)
1. 第三節·痢疾述要
凡痢之熱重積多,滯下不暢者宜木香檳榔丸;痢之濕與熱俱重,須祛濕行滯並行者,宜枳朮導滯丸;痢之熱甚渴甚後重滯下者,宜白頭翁湯;白痢之偏於熱者,宜芍藥湯加杏仁、桔梗;偏於濕者宜胃苓湯加木香、砂仁;偏於虛寒者宜二陳湯加炮薑、焦朮、厚朴、木香、砂仁;日久下痢清白,手足厥冷,腹痛不已者,宜附子理中湯;氣虛滑脫不禁者,宜用人參、黃耆以補氣,御米殼以固腸;由白痢而變赤白者宜戊已丸;赤痢之偏於熱者,宜白頭翁湯加黃芩炭、槐花炭;偏於濕者,宜蒼朮地榆湯;偏於虛寒,服涼藥而下愈甚者,宜四君子湯加木香、肉豆蔻、炮薑炭、地榆炭;赤痢久而不止,虛而欲脫者,宜八珍湯加黃耆、升麻之類;手足厥冷,脈漸微細者,宜附子理中湯;休息痢疾,通治方宜駐車丸;氣虛者加補中益氣湯;單方用龍眼肉一枚包苦參子七粒,日日吞之,頗為有效。
凡休息痢之積滯未清者,宜香連丸加白朮、枳實等以消其滯,積滯已清者,宜人參黃耆加椿根白皮、御米殼之類以塞其脫。由下痢而轉下膿血者,宜阿膠梅連丸、黃連阿膠湯;虛者宜純陽真人養臟湯;純血痢之稠厚鮮紅而多者屬熱,宜用黃連、槐角、淡芩、白芍、生地、犀角之類;稀淡色瘀而少者屬寒,宜黃土湯。
至時時便血,隨感隨發,血清而色鮮,下則四射如濺者,是為腸風便血;下膿血而腹皮腫脹,按之則痛轉側不便者,是為腸癰。此均非痢疾而有似於痢,臨證時不可不細辨之。總之治痢之大要:一曰初起忌溫補而宜通利,蓋通利則腸中膠結之邪熱可去,而溫補則使熱愈盛使氣愈滯,必至變壞;二曰宜通利而不宜急下,蓋邪熱膠結,類乎溝渠之壅塞,惟宜磨鑿疏通,庶可逐漸開啟,若急下則徒損胃氣,無濟於事也;三曰不可妄用發表,蓋痢疾邪在於腸,非發表所能開泄,即有身寒發熱者,乃內毒熏蒸,自內達外,固非表邪使然也;四曰不可過於分利,蓋分利乃止瀉之法而非治痢之道,過於分利,濕邪雖去而津液受傷,必致纏綿不已也。
至於小兒患痢,尤多過貪口腹,及恣食瓜果生冷,積滯不行而致,若用止澀之法,最足貽誤大事。此皆不可不知者也。
附方
(一)芍藥湯,治痢下膿血,及後重窘痛。
白芍(炒,二兩),當歸尾,黃連(炒),黃芩(炒。各五錢),檳榔,木香,甘草(炙。各三錢),每服五錢,清水煎服。
(二)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滯氣,心胸腹脅痞滿,二便澀滯。
木香,檳殼,枳殼(麩炒),青皮,陳皮,蓬莪朮(煨切),黃連(同吳茱萸炒。各一兩),黃柏(酒炒),香附(醋炒),大黃(酒蒸。各三兩),牽牛頭末(四兩)
研為細末,朴硝泡水和丸,如豌豆大。
白話文:
第三節·痢疾概述
一般的痢疾,如果發熱嚴重、積滯多、排便不順暢,適合服用木香檳榔丸;如果濕氣和熱氣都很重,需要同時祛濕和疏通積滯,適合服用枳朮導滯丸;如果熱氣很盛、口渴嚴重、排便時有明顯的裡急後重感,適合服用白頭翁湯。對於白痢,偏向熱性的,適合用芍藥湯,並加入杏仁、桔梗;偏向濕性的,適合用胃苓湯,並加入木香、砂仁;偏向虛寒的,適合用二陳湯,並加入炮薑、焦朮、厚朴、木香、砂仁。如果長期拉肚子,排出清白的黏液,手腳冰冷,腹痛不止,適合服用附子理中湯;如果氣虛導致滑脫不禁的,適合用人參、黃耆來補氣,用御米殼來固腸。如果由白痢轉變成赤白痢,適合服用戊己丸;赤痢如果偏向熱性,適合用白頭翁湯,並加入黃芩炭、槐花炭;如果偏向濕性,適合用蒼朮地榆湯;如果偏向虛寒,服用涼藥後病情反而加重,適合用四君子湯,並加入木香、肉豆蔻、炮薑炭、地榆炭;如果赤痢久治不癒,身體虛弱到快要脫虛,適合用八珍湯,並加入黃耆、升麻之類的藥材;如果手腳冰冷,脈搏越來越微弱,適合用附子理中湯。對於反覆發作的休息痢,一般可以用駐車丸來治療;如果氣虛,可以加入補中益氣湯。有個單方,用龍眼肉包裹七粒苦參子,每天吞服,效果不錯。
如果休息痢還有積滯未清除,適合用香連丸,並加入白朮、枳實等來消除積滯;如果積滯已清除,適合用人參黃耆,並加入椿根白皮、御米殼之類的藥材來固澀止脫。如果痢疾由腹瀉轉變成拉膿血,適合用阿膠梅連丸、黃連阿膠湯;如果體質虛弱,適合用純陽真人養臟湯;如果拉出的血痢稠厚鮮紅,量又多,屬於熱性,適合用黃連、槐角、淡芩、白芍、生地、犀角之類的藥材;如果拉出的血痢稀淡,顏色瘀暗,量又少,屬於寒性,適合用黃土湯。
至於時常便血,隨時都可能發生,血色鮮紅,排出的血像噴濺一樣,這是腸風便血;如果拉膿血,腹部腫脹,按壓會疼痛,翻身困難,這是腸癰。這些都不是痢疾,只是症狀類似,看病時要仔細辨別。總之,治療痢疾的大原則:第一,剛開始發病時,不要用溫補藥,而要用通利藥,因為通利可以去除腸道中積聚的邪熱,而溫補會使熱氣更盛,氣機更不順暢,導致病情惡化;第二,要通利,但不要用過於強烈的瀉藥,因為邪熱積聚就像溝渠堵塞,應該慢慢疏通,才能逐漸打開,如果急著瀉下,只會損傷胃氣,沒有幫助;第三,不要亂用發散的藥物,因為痢疾的病邪在腸道,不是發散藥可以解決的,即使有怕冷發熱的症狀,也是體內的毒素散發出來,並不是外感風寒引起的;第四,不要過度使用利尿止瀉的藥物,因為止瀉只是治標,不是治本,過度利尿會傷及津液,導致病情纏綿不癒。
至於小孩子得痢疾,大多是因為貪吃,或是過量食用瓜果生冷食物,導致積滯不化引起的,如果用止澀的藥物,最容易耽誤病情。這些都是必須要知道的。
附方
(一)芍藥湯,治療痢疾拉膿血,以及裡急後重的疼痛。
白芍(炒過,80克),當歸尾,黃連(炒過),黃芩(炒過。各20克),檳榔,木香,甘草(炙過。各12克),每次服用20克,用水煎服。
(二)木香檳榔丸,治療各種氣滯,胸腹脹滿,大小便不暢。
木香,檳榔殼,枳殼(麩炒),青皮,陳皮,蓬莪朮(煨過切片),黃連(與吳茱萸同炒。各40克),黃柏(酒炒),香附(醋炒),大黃(酒蒸。各120克),牽牛子末(160克)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朴硝水和成丸,像豌豆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