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八章·瘧痢論治 (4)
第八章·瘧痢論治 (4)
1. 第三節·痢疾述要
甲、概況
痢疾亦稱滯下,以大便下黏液之物,裡急後重,滯而不暢也。下赤色者,謂之赤痢,下白色者,謂之白痢,赤白兼下者,謂之赤白痢。通常下痢,大都赤白兼有,下純白或純赤者則較少也。痢疾之輕者,糞中雜痢,次數不多,滯急之狀,亦不甚劇;痢疾之重者,純痢無糞,日夜臨圊常數十百次,欲下則滯痛甚劇而終於所下無幾。
又痢疾之輕者,常發於秋初,痢疾之重者,多發於秋深,然痢疾之重輕,猶未可全恃乎此以為斷也。痢疾之出入,恆在發熱之甚否,其有初起發熱而入後漸減漸無者。縱腹痛滯下,次數極多,證狀雖劇,必有可愈之道。若身熱漸發漸高,旋退而又增,縱腹痛尚緩,次數尚少,證狀雖差,必有危險之虞,此昔人所以有熱不休死不治之說也。
又痢疾之不能飲食者謂之噤口痢,亦屬重證,偏實者為腸胃灼熱所致,偏虛者為津液枯涸所致。久痢不止而不食者,常為不治。痢之時止時作者謂之休息痢,雖非危證,然常經年累月而不愈,多由初起失於通利,致濕熱之邪留舍不去所致,若不謹慎調攝,恐其永成痼疾,皆不可以不慎也。
痢疾之起源,雖由時令之偏,口腹感染所致,然必腸中傳化失職,濕熱內伏先為其因,以致時邪乘之,津液受傷,遂變化為痢,成此奔迫下注之狀。所以腹痛滯下者,以濕邪膠結,氣不足以引之外達,氣欲行而難行故痛,濕欲去而又留故滯也。大抵濕熱之邪傷其氣分者,則腐化而為白痢,濕熱之邪傷其血分者,則下潰而為赤痢,氣血俱傷者,赤白皆齊下。然腸中迂迴細小之地,病則氣血未有不並傷者,故患痢者亦以赤白兼下為多。
休息痢疾,則以瘀熱留伏於膜油隱匿之地,蒸腐日久,不復能分赤白,故多見似凍之濁物,泄下後則外結灰色之衣而已。此外有腸中發赤發腫,以致潰爛膿血者,謂之膿血痢,亦有僅見純血者,謂之純血痢。然膿與血不必僅見於痢疾,如腸癰、腸風及泄瀉等證中,亦多有之,固不可混統指為痢疾,以致臨證貽誤也。
乙、治法
痢疾初起,概忌止澀而宜通利。蓋痢為腸腑之病,濕熱之邪,非通利不能引之外出也。惟通利之法,約有數端,熱重者通之以苦降,濕重者通之以分利,滯甚者通之以攻下,而初起尚有糞便未盡化痢者,則宜以消食行滯之法為之治,更不必先用苦降也。至於痢疾經久,確為滑脫不禁,無滯下急痛之實象而有腸腹㽲痛之虛象者,乃可以言止澀。
故通因通用之法,治痢之新病而實者也,塞因塞用之法,治痢之久病而虛者也。治赤痢宜和血,治白痢宜調氣,赤白痢下,和血調氣。通治方有芍藥湯,赤白皆治,氣血並顧,為痢疾初起之主方。惟痢疾初起,尚在似痢非痢之間者,可用神麯、焦楂肉、焦麥芽、檳榔、陳皮、枳殼之類以消食行滯,不必作痢治,而胃氣一醒,腑氣一通,痢疾竟有消滅於無形者。若滯下甚急,身熱亦壯,來勢頗盛者,則不能不專作痢治矣。
白話文:
第三節·痢疾述要
甲、概況
痢疾又稱滯下,症狀是大便排出黏液狀物質,裡急後重,排便不暢。大便呈赤色的稱為赤痢,呈白色的稱為白痢,赤白兼有的稱為赤白痢。通常痢疾大便多為赤白混雜,純粹白色或紅色者較少。輕症痢疾,大便中夾雜痢疾物,次數不多,裡急後重的症狀也不嚴重;重症痢疾,大便全是痢疾物,沒有正常糞便,日夜上廁所數十甚至上百次,想排便時腹痛劇烈,但實際排出的卻很少。
輕症痢疾通常發生在秋季初期,重症痢疾多發生在秋季深時,但痢疾的輕重不能完全以此來判斷。痢疾的發展變化,往往取決於發熱的程度,有些病人一開始發熱,之後逐漸減輕直至消失。即使腹痛、排便次數很多,症狀很嚴重,也往往有治愈的可能。但如果發熱症狀越來越重,時好時壞,即使腹痛和排便次數不多,症狀看似較輕,也可能很危險,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熱不休,死不治」。
不能進食的痢疾稱為噤口痢,也是重症,偏實證者是腸胃灼熱所致,偏虛證者是津液枯竭所致。久痢不止且不進食者,通常難以治愈。時好時壞的痢疾稱為休息痢,雖不屬於危急症狀,但常常持續多年不癒,大多是因為初期治療失誤,未能徹底清除濕熱邪氣所致。如果不謹慎調理,恐怕會變成慢性疾病,都應當小心謹慎。
痢疾的成因,雖然與季節變化和飲食感染有關,但根本原因是腸道消化功能失調,濕熱內蘊,導致外邪乘虛而入,損傷津液,最終發展成痢疾,出現急迫下瀉的症狀。所以腹痛、排便不暢,是因為濕邪膠結,氣機不足以將其排出體外,氣機運行受阻而疼痛,濕邪滯留不去而阻塞。總之,濕熱之邪傷及氣分則腐化成白痢,傷及血分則下潰成赤痢,氣血俱傷則赤白痢同下。但腸道迂迴狹窄,生病時氣血往往同時受損,因此患痢疾者多為赤白兼下。
休息痢疾,是因為瘀熱停滯在隱蔽部位,日久腐敗,不再能區分赤白,因此大便多呈似凍狀的濁物,排便後則外有灰色粘膜。此外,腸道發紅腫脹,潰爛出血的稱為膿血痢,只見純粹血液的稱為純血痢。但膿血不單只見於痢疾,腸癰、腸風和泄瀉等疾病中也常見,不可混淆,以免誤診。
乙、治法
痢疾初期,一般忌諱止澀,宜通利。因為痢疾是腸胃疾病,濕熱邪氣必須通過通利才能排出體外。通利的方法,大致有幾種:熱盛者用苦寒藥物瀉下,濕盛者用利濕藥物,阻塞嚴重者用攻下藥物,而初期尚有未完全化為痢疾的糞便者,則應該採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不必先用苦寒藥物瀉下。至於痢疾久拖不治,確實滑脫不止,沒有裡急後重的實證,而有腸腹隱痛的虛證時,才可以考慮使用止澀藥物。
所以「通因通用」的方法,是用於治療痢疾初期實證;「塞因塞用」的方法,是用於治療久病虛證。治療赤痢應和血,治療白痢應調氣,赤白痢同下則應和血調氣。常用方劑有芍藥湯,可治療赤白痢,兼顧氣血,是痢疾初期的主方。但痢疾初期,症狀尚不十分明顯時,可以用神麴、焦山楂肉、焦麥芽、檳榔、陳皮、枳殼等消食導滯,不必急於治療痢疾,胃氣一通,腑氣一暢,痢疾有時會不藥而癒。如果滯下嚴重,發熱也明顯,病情發展迅速時,則不能不專門治療痢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