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八章·瘧痢論治 (6)
第八章·瘧痢論治 (6)
1. 第三節·痢疾述要
(三)枳朮導滯丸,治脾胃困於濕熱,不得運化,胸悶腹痛,積滯泄瀉。
枳實(五錢),白朮(土炒),黃芩(酒炒),茯苓,黃連(薑汁炒。各三錢),澤瀉(二錢),神麯(五錢),大黃(一兩)
共研細末為丸。
(四)白頭翁湯,治厥陰熱利,下重及下利,脈沉弦,渴欲飲水者。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五)胃苓湯,見第七章第三節。
(六)二陳湯,見第六章第三節。
(七)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八)戊己丸,治脾胃受濕,下痢赤白,腹痛,米穀不化。
川黃連,吳茱萸,白芍藥(各等分)
研末和丸。
(九)蒼朮地榆湯,治脾經受濕下血。
蒼朮,地榆
(十)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八珍湯,見本章第二節。
(十二)駐車丸,治陰虛發熱,下利膿血,及休息痢。
阿膠(搗碎,蛤粉炒成珠為末,以醋熬成膏,十五兩),黃連(一斤十四兩),當歸(十五兩),乾薑(十兩)
研為末,搗篩,醋煮阿膠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餘丸。
(十三)補中益氣湯,見第四章第四節。
(十四)香連丸,見第四章第一節。
(十五)阿膠梅連丸,治陰虛下痢,至夜發熱。
阿膠,黃連(各三兩),烏梅肉,黃柏(炒黑),赤芍,當歸(炒),赤苓(各一兩五錢),乾薑(一兩)
研為細末,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餘丸。
(十六)黃連阿膠湯,治久痢不止。
黃連(炒),阿膠(炒),黨參,白朮,茯苓(各一錢),乾薑(炒),甘草(灸。各五分),木香(七分),烏梅(三個)
加生薑、大棗,清水煎,食前服。
(十七)純陽真人養臟湯,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或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及脫肛墜下,酒毒濕毒便血。
人參,白朮,當歸,白芍,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豆蔻(五錢),御米殼(三兩六錢),訶子肉(一兩二錢)
每服四錢,清水煎服。
(十八)黃土湯,治吐血衄血,先便後血,及婦人血崩,產後下痢。
灶中黃土,甘草(炙),乾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
(十九)痢疾初起方(自制),治腸胃積滯,濕熱熏蒸,身熱,赤白痢下,腹痛滯急。
川樸,黃芩(炒),白芍,鬱金,檳榔,青皮,神麯,銀花
加左金丸。清水煎服,咳嗽不爽,兼須開肺者加桔梗、前胡赤多於白者加當歸炭、槐花炭、淡芩、銀花俱炒炭用;口渴甚者去川樸、加蘆根、藕汁;小便少者,加赤苓、澤瀉。
(二十)痢疾熱重方(自制),治痢疾身熱不退,腹痛滯急,噁心拒食。
黃連,竹瀝製半夏,白芍,石蓮肉,粉菖蒲,羚羊角,枳實,淡芩炭,銀花炭,花檳榔,鮮佩蘭
服藥後動噁心者,細呷玫瑰花露一杯以定之。
白話文:
第三節·痢疾概述
(三)枳朮導滯丸,主要治療因為脾胃被濕熱困住,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胸悶、腹痛、大便積滯、腹瀉等症狀。
藥方組成:枳實(五錢)、炒白朮、酒炒黃芩、茯苓、薑汁炒黃連(各三錢)、澤瀉(二錢)、神麯(五錢)、大黃(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藥丸。
(四)白頭翁湯,主要治療厥陰經有熱造成的腹瀉,伴隨肛門下墜感、腹瀉、脈象沉而弦、口渴想喝水等症狀。
藥方組成: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五)胃苓湯,相關內容請參考第七章第三節。
(六)二陳湯,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六章第三節。
(七)附子理中湯,相關內容請參考第五章第四節。
(八)戊己丸,主要治療因為脾胃受濕,導致腹瀉,大便中帶有紅、白黏液,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藥方組成:川黃連、吳茱萸、白芍藥(各等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製成藥丸。
(九)蒼朮地榆湯,主要治療脾經受濕引起的下血(便血)。
藥方組成:蒼朮、地榆。
(十)四君子湯,相關內容請參考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八珍湯,相關內容請參考本章第二節。
(十二)駐車丸,主要治療因為陰虛引起的發熱、腹瀉帶膿血、以及反覆發作的痢疾。
藥方組成:阿膠(搗碎,蛤粉炒成珠再研成末,用醋熬成膏,十五兩)、黃連(一斤十四兩)、當歸(十五兩)、乾薑(十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過篩,然後用醋煮過的阿膠膏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幾顆。
(十三)補中益氣湯,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四章第四節。
(十四)香連丸,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四章第一節。
(十五)阿膠梅連丸,主要治療因為陰虛引起的腹瀉,並在晚上發熱。
藥方組成:阿膠、黃連(各三兩)、烏梅肉、炒黑黃柏、赤芍、炒當歸、赤苓(各一兩五錢)、乾薑(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幾顆。
(十六)黃連阿膠湯,主要治療久治不癒的痢疾。
藥方組成:炒黃連、炒阿膠、黨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炒乾薑、炙甘草(各五分)、木香(七分)、烏梅(三個)。加入生薑、大棗,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十七)純陽真人養臟湯,主要治療因寒熱不調引起的腹瀉,大便中帶紅、白黏液,或膿血,或像魚腦,有裡急後重感,肚臍周圍及腹部疼痛,甚至脫肛下墜,以及酒毒、濕毒引起的便血等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當歸、白芍、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豆蔻(五錢)、御米殼(三兩六錢)、訶子肉(一兩二錢)。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服用。
(十八)黃土湯,主要治療吐血、流鼻血、大便帶血、婦女血崩、以及產後腹瀉等症狀。
藥方組成:灶中黃土、炙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
(十九)痢疾初起方(自製),主要治療腸胃積滯、濕熱導致的發熱、腹瀉帶紅、白黏液、腹痛、以及裡急後重感等症狀。
藥方組成:川樸、炒黃芩、白芍、鬱金、檳榔、青皮、神麯、銀花。可加入左金丸。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咳嗽不爽,需要開肺的,可以加入桔梗、前胡;如果大便中紅多於白,可加入當歸炭、槐花炭、淡芩、銀花(均炒炭);如果口渴嚴重,可去除川樸,加入蘆根、藕汁;如果小便少,可加入赤苓、澤瀉。
(二十)痢疾熱重方(自製),主要治療痢疾引起的高燒不退、腹痛、裡急後重、噁心拒食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連、竹瀝製半夏、白芍、石蓮肉、粉菖蒲、羚羊角、枳實、淡芩炭、銀花炭、花檳榔、鮮佩蘭。如果服藥後出現噁心,可以喝一小杯玫瑰花露來緩解。